APP下载

语言教育政策的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
——“2013语言教育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3-03-27石茜英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外语教授政策

沈 骑 石茜英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2013年3月28日至29日,“2013语言教育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共同组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承办,这是我国境内首次以“语言教育政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是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崭新界面,正逐步成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来自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名专家和学者参会,国家语委、上海市教委,市语委领导致信或到会祝贺,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曹德明教授致欢迎词。代表们围绕“语言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主题,以主旨演讲、高端圆桌会议、分组会议、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对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1. 主旨演讲立意高远,廓清主题

本次会议共有6个主旨演讲,邀请国内外六名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全球化背景下以多语多元为主题的语言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首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以“中国法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为题,向中外专家详细介绍法语教育及其学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为与会代表描绘了我国外语教育语种多元协调发展的美好图景,也揭示了中国法语教育发展的未来机遇和挑战。

曹校长的演讲立即获得第二个主题发言者,来自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弗朗索瓦·涂尚(Francois Tochon)教授的积极回应和赞同。多年来,涂尚教授及他所领导的世界语言教育(World Languages Education)团队一直提倡开展多语多元的外语教育,以增加世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他提出为提高语言和文化教育的效果,应该允许语言教育政策领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多元文化和多样化背景下,由统一的、单一的政策管理向多样的、自主的语言政策转变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更为公平自由的社会建设。

第三位主旨发言专家是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冯增俊教授,他的发言以“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战略”为题,梳理并归纳国际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从建立语言体系到发展优势语言、从军事性到规范性语言教育政策、从防御性到全球性语言教育政策以及从专题性到科学性语言教育政策研究四大趋势,在总结和分析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之后,冯教授提出推进语言教育发展战略四点建议:第一,建立国家语言教育发展战略框架;第二,推行多元化的语言教育政策;第三,建立更具有时代性的外语战略体系;第四,全面加强语言教育科研体系。

威斯康辛大学Catherine Lilly教授从国际比较研究角度论述了语言教育政策和读写能力培养的关系。她在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等五国的学生多样化与教学关系进行大量长期的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五国在不同国情和政策环境下,语言教师在对不同背景的学生教学语言中遇到的挑战具有相似性,提出教学工作者要将群体多样性充分纳入语言教学体系中。

第五位主旨演讲专家是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Timothy Reagan教授,他首先指出现行的教育体制认为语言生态注定是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为了沟通和交流的客观需要,社会似乎只能允许有限数量的语言共存,即使是在某些多语国家,其多样化语言的地位和功能也不尽相同。他着重探讨解决语言生态和语言沟通这一看似矛盾的命题,在对推动全球英语(global English)、翻译中介、机器翻译或是世界语等多种备选方案有效性和合法性质疑的基础上,他认为不遗余力地推动多语种外语教育是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

基于全球化浪潮对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维护产生威胁的现实,最后一位主旨发言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提出构建NELT的多语教育模式,即集国家语言、国际语言和地方语言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全球化环境下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促进语言生态保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大推进我国多语模式实施的力度。

2. 圆桌会议国际对话,视角多样

本次会议还设置“语言教育政策高层圆桌会议”,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20位专家从宏观语言教育政策、语言教育政策中的社会文化、语言教师发展以及课程与教学政策等多个层面展开国际对话,就语言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

首先,在宏观语言教育战略层面,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分别介绍了本国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变革。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Shirley O’Neil教授从“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着眼,介绍澳洲政府面对国家多元文化现状,是如何制定语言教育政策来使国民更好地了解亚洲的语言文化,加强同亚洲的交流和合作伙伴关系。Timothy Reagan教授探讨了哈萨克斯坦独立后面临的俄语、哈萨克语以及英语的语言地位规划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民族关系,并通过分析哈国语言政策面临挑战和矛盾,为其他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启示。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克鲁斯教授和普尔塔教授长期以来对西班牙语言政策与地区语言问题的关系十分关注。他们认为加泰罗尼亚语、巴斯克语和盖尔语在过去三十年里作为西班牙三种工作语言强化了地区身份,但由此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造成社会分化和政治冲突,并对西班牙是通过语言政策协调这些问题及其效果做了介绍。

在宏观层面上,国内学者主要在外语教育政策进行思考。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俞理明教授从教育语言学学科发展视角,指出语言教育政策是教育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中国外语界对于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还很不够,他认为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外语教育几度浮沉,其实都与政策研究缺位有关系。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通过回顾近35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历程中的科技英语与通用英语、双语教学问题以及工具性和人文性三个富有争议的事例,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未能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改弦更张,以服务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改革方向。上海海事大学蔡永良教授认为中国外语教育应该从全球化视角出发,调整规划思路,重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赵蓉晖教授和沈骑博士分别从面向社会和个人实际应用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外语教育战略体系调整和变革的思路。

其次,语言教育政策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Aydin Bal博士探讨美国青少年移民和文化、语言少数群体(linguistic minority)在特殊教育上未能得到重视现状,认为语言教育政策可以影响受教育机会、教学成果、以及语言少数群体的文化身份构建,为解决这些学生的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病理(pathology)以及行为障碍提供支持。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方薇博士和罗曼博士长期关注语言教育政策制定中的文化因素,她们认为现行语言教育还应当考虑到文化因素,将文化因素作为教学法的中心。她们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在语言学习、言语交际以及智力发展遇到的困难不是由于语言病理造成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的不适应有关,因此语言教育政策要充分将文化差异纳入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赵守辉博士结合新加坡民族、语言多样化背景,研究当地校园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通过实证数据展示新加坡不同类型学校的语言景观,并就这种语言图景能否对汉语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以及其社会文化作用进行了思考。卢森堡大学Kaspers Jufferman博士基于网络话语分析,讨论在欧洲汉语教育中的语言选择问题,即应该学习哪种汉语的语言变体,并着重介绍其对欧洲各网络论坛2010年广东“撑粤语”事件的社会语言态度调查结果。卢森堡大学博士后吴晋婷在对国内苗族和侗族民族山寨进行田野调查基础上,发现当地在本民族文字缺失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唱歌来进行文化传承,音乐成为当地年轻人学习民俗、社会文化以及日常礼仪等的最重要手段,并从语言生态角度反思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教育中日益被边缘化的危机。

语言教师发展是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Terry Lamb教授主要报告了语言教师组织在语言教育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倡议将教师纳入作为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同样,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严明教授也认为语言教师群体的教育发展机制无法脱离教育政策环境,因此,语言教师教育机制是语言教育政策的有机组成,该机制的改善必须依靠语言教育政策自下而上、以人为本的调整。

语言课程与测试评价也是语言教育政策的“重头戏”。华东师范大学邹为诚教授回顾并分享自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外语课程改革运动以来的收获与反思,并报告五个重要问题:对高中生英语能力的估计、高中英语课程的主流教学方式和其背后的原因、高风险考试的作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以及对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分析。来自中国台湾的庄永山教授介绍了其借鉴欧盟语言能力共同参考框架(CEFR),运用云技术制定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线上服务工具——“网络全民英检”(NETPAW),并论证了将NETPAW运用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最后,中外专家还就外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涂尚教授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度教学法(Deep Approach)的研究,其在北美和欧洲外语教育实践证明这一融合自主学习、文化意识和语言技能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外语教育质量。无独有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肖建芳副教授也介绍了她与其团队一项长达13年的“小学综合英语”的教学实验,据介绍该实验已经在国内数十所小学取得成功,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双语教学新模式。

3. 分组会议精彩纷呈,特色鲜明

本次会议的分组会议也是学者云集,内容丰富。近四十位国内专家和青年学者分四个会场,围绕“语言教育政策国际比较”、“语言教育政策本土实践”、“外语教育战略研究”以及“国家利益与语言教育政策”四个核心话题与国外专家展开热烈研讨和互动,各分会场话题丰富,特色各异:在“国际比较”分会场,学者们就澳洲、美国、加拿大、法国、金砖国家语言政策,中国、瑞典和美国三国听障教育中的手语政策以及中美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等论题进行比较研究。在“本土实践”分会场,不少专家就中国教学媒介语政策、学术语言政策、民族语言政策、语言测试政策和上海市外来人口子女的语言教育政策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外语教育战略”分会场,不少学者从外语教育政策与外语人才培养等角度献计献策,其中贵州大学曾丽教授和延边大学张贞爱教授分别对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和多语人才培养问题提出改革思路,山东财经大学王英杰博士对美国海军陆战队外语教育政策进行详尽解读,浙江大学余华博士尝试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研究外语学习和外语教育政策,上海外国语大学石茜英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新工具性的观点,都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在语言教育政策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在“国家利益”分会场中,与会代表分别从国家利益视角解读“巴西语言教育政策”、“西班牙语言教育政策”、“美国‘关键语言’战略”、“中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国家外语能力提升中的国家项目资助因素”以及“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等问题,研讨中心明确,特色鲜明。

4. 专题研讨科研导向,热点互动

本次会议另一大特色就是特设专题研讨环节,立足科研和学科问题为导向,就语言教育政策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国内外专家、青年学者以及研究生根据不同热点问题,分别进行互动研讨。专题研讨围绕“国内外小学双语教育”、“《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研讨”、“语言政策及语言状况资源库项目”、“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学科建设”、“语言政策研究学会”和“语言政策学术成果发表”等科研项目、改革热点和大家共同关心的科研问题研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会代表对上海外国语大学自主设立“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二级学科博(硕)点这一新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就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问题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国内外专家还就与会代表关心的科研和学术发展问题进行坦诚交流,答疑解惑,并分享各自科研和学术道路的经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该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开展“语言教育政策”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并就今后的会议组织、国际刊物创办以及成立国际研究学会等事宜形成初步方案和计划。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以语言教育政策为核心,凝聚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通过多种研讨形式,成功对接国际学术界,展开了一场真正的国际学术对话,开阔国际视野。同时,本次会议也是一次集中展示和体现中国语言教育政策本土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宝贵机会,让世界聆听到中国自己的声音,对于促进国内相关研究深入发展并走向世界,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外语教授政策
政策
政策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助企政策
政策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