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下教师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能力提升探析
2013-03-27冯子明龙飞飞赵海峰
冯子明,龙飞飞,李 伟,赵海峰
(东北石油大学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卓越计划”也要求卓越计划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其自身的工程实践背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具体动手实践经验,那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无法引入工程实践的知识,因为教科书中的知识与装备的操作、运行、维护、检修是有一定差异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可以很好地诠释二者差异。因此增强“卓越计划”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是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各高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都提高了招聘教师的门槛,已经达到博士层次或有海外背景,有些学校不招聘本校毕业生以求新鲜血液的输入。但是这没有解决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问题,不符合“卓越计划”的培养工程师的目的。因此增强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保障。在“卓越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高校各教学培养环节的质量。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利用好高校的实验室、实训设施、校企合作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条件,结合学生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是整个“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的原因入手,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效果不是很理想,问题之一就是部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匮乏,其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弱,而且对于所教授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不甚了解。因此,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引入工程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从而造成工科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1.1 青年教师来源问题
目前来说高校教师的聘用标准是应届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批青年教师被召进大学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基本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践经验,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他们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经验匮乏[1]。研究生学习毕业后又直接走进学校,没有经过真正的工程实践环节。大多数青年教师因为没有经过相关岗位的实践,一般院校实践教学能力专项培训不到位,使得工程教学中过度依赖教材,教师基本上是一边自学一边授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基本上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作为高校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工程实践能力的匮乏势必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不足,无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
1.2 中老年教师现存问题
高校的中老年教师有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是高校的中流砥柱。然而,中老年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传统高等工程教育体制的影响,与其基础理论功底相比,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薄弱,解决工程问题能力没有经验。随着现代工程教育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他们现有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局限,不再适合“卓越计划”的要求。此外,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体系上,都有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如何及时地更新现代工程实践经验,达到现代社会工业技术的要求应是中老年教师的一项长期学习实践任务。
1.3 高校现存评估制度问题
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定和教学评估制度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不利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称评定上,还是以学术论文和纵向课题的级别和数量为主要衡量标准之一,把横向课题和技术服务类项目抛除在外,因此由于职称评定缺陷导致一些教师对工程实践的忽视,把主要目标集中在基础理论探索的领域内。在教学业绩考核方面,一些高校只是注重教师学年工作量多少、评教成绩、教学改革研究等内容上,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一个较好的评价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和制度,因此即使教师想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但迫于各种考核压力,被迫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理论教学和纵向科研工作中。
1.4 工程实践途径问题
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主干专业、优势专业,这些主干优势专业的工程实践场所和机会要远远大于其它的专业,因此一些新建专业,薄弱专业不但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缺乏强大的科研团体。这些因素会导致难于找到和企业合作的机会,缺乏横向课题和技术服务类项目的资金支持,不能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转型建设,谈论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意义。就企业而言,也不愿无偿为教师提供练兵场所,因此为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很少,企业在培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方面无法发挥其作用。
2 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2.1 提高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
从思想上加强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班的教师,除了政治上符合要求外,在教学业务上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石油石化行业工程实践能力[2]。现代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工程实践阅历,较强的创新能力,对现代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有较好了解[3]。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工程师。因此主观认识到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形式的紧迫性,是提高其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
2.2 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工程经验互动
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课程,相互间应该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把各自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互相传授,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综合认知能力。中老年教师无论在教学教改还是在科研创新方面都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因此应挖掘出这部分潜能来把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财富传给年轻人,实现“传、帮、带”。如果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良好风气,能为年轻教师提供很大帮助。同时应采取一定措施和办法,制定相应指导性文件,落到纸上,让大家相互监督以提高工程经验互动。把助课传统继承下来,规定青年教师要在老教师指导下上讲台,合作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科研课题组应该有一定的年龄梯度,教改项目、科研项目或技术服务类项目要求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参加,使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真正落到实处。
2.3 调整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轮换实训岗位
“卓越计划”提出的教学模式为“3+1”模式,即在4年本科阶段,在校园学习3年,在企业实践环节累计1年。因此整体上教师的工作大大增加,对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背景要求也大大提高,再按传统实习实训方式无法很好贯彻执行“卓越计划”的要求与目标。为达到一年的实训实习要求,采用“多处地点实习、多段时间实习”的方式进行,即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结束,尽快进入实践教学环节,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并符合螺旋上升式教学理念。不同实习实训科目,适合具有不同特长的老师进行授课,但仅仅人尽其才也不利于整个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的综合发展,因此对于不是自己负责的实习课程教师们应该以辅助教师的身份参与进去,积累足够实践经验再进行轮换实习实训岗位。例如我校的“石油化工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以石油石化设备的生产、运行、设计、制造、安全检测和现代石油石化企业管理为6 项企业学习内容,从三年级开始进行多点分段的实习实训。包括专业生产实习、专业制造实习、专业设计综合实训、设备检修实训、装备检测及行业内HSE 管理实训、DCS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训、安全检测技术工程应用实训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上都适当增加标准,导师采用“双导师”制度,在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手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使其作品更有实用性。
2.4 激励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目前学术型教师比例较大,一般博士毕业后就直接进行授课任务,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不符合“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因此应该从生产实践中来,到生产实践中去。生产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是最好的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我校的“石油化工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中要求卓越班任课教师应有2年以上的脱离教学岗位深入相关企业工作学习的时间,可以全方位地接触石油石化装备设计和建造中的各个环节,如调研、设计、试验、生产、试车、维护、检修、管理等。能够从广度上联系各专业理论框架的限制,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等因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随时请教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总结书本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提高教师的工程综合能力非常有效。因此,相关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对卓越班教师进行一线实践锻炼,并承担一定的技术工作量,尽快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一边更好更顺利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授课工作。
2.5 校企结合,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发展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特点是相关行业企业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参入,但是由于过程工业生产的特点,考虑到我们学校是石油特色大学,主要面向石油天然气公司所属企业,本行业危险性较高,导致实习单位难以保证实习空间和时间。因此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联合培养理念;在尽量由教师带队同学们去相关公司进行相关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有条件时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企业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等项目中,同时可以邀请公司内负责不同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这些资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相关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透彻理解,已有理论基础的学生在资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引导讲解下,会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可以同企业协商,把一些废弃淘汰的设备和机器安置在学校的实习室和实习工厂,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拆解,维护,安装,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但完成了“卓越计划”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增加了学生的生产实践时间,也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完成了教师从普通教师到“双师型”教师的蜕变。
[1]张海,邓长寿.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定量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22-23.
[2]郭秀云,李映霞,师涌江.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3):55-56.
[3]冯子明.《过程装备成套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3(7):214-216.
[4]惠晓丽,吉莉,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