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交融,寓教于情
——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法”探究
2013-03-27南京市29中教育集团四中校区210029许美群
南京市29中教育集团四中校区(210029) 许美群
情境交融,寓教于情
——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法”探究
南京市29中教育集团四中校区(210029) 许美群
“情境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和作用、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途径和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作了具体分析,旨在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情境教学;三维目标;地理课堂;教学有效
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传授,而现在的《地理课程标准》则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又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全过程的有效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情感态度有着直接关系。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认为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段。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意义的情境创设,是他们(指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即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性质是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特定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人便会产生喜悦、快乐、热爱等相应的肯定性质的体验;特定的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愤怒、悲伤、讨厌等相应的否定性质的体验。
“情境”:指产生情绪、情感时所处的情景或境地。随着情景或境地的改变,情绪、情感也会随之增强或减弱甚至消失。增强的情绪、情感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反之,减弱的情绪、情感则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投入、使用、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渲染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这种情境将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机地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不同教学时段创设的情境,其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使整堂课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1. 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中,地理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但与语、数、外等主科相比,地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却比较低,即使是目前地理也加入中考、高考的行列,但是无论是学生的数量还是重视的程度都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生学好地理,没有好的地理教学方法是不行的。而如何在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这又涉及到新课导入。如果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的话,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开始就像被磁铁紧紧吸住一样,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起到组织课堂秩序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讲中国《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美国人汤姆先生7月到中国旅游,在北京一下飞机就淋了一场大雨,感冒了一场,病好后接着去乌鲁木齐玩,随身带上了雨伞,结果乌鲁木齐总是晴空万里,一场雨也没下,汤姆先生生气地把伞扔了。9月初,汤姆先生坐飞机去广州,结果一下飞机又淋了一场大雨。汤姆先生懊丧地说:中国的降水真没有规律。
学生听完故事后感到新奇而有趣,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时我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降水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即被点燃,立马议论开来,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着我利用中国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降水分布规律,学生随着老师设置的问题不断地思索下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授课过程中创设情境,突破重点和难点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接触地理学科不深的初中学生来讲,较难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课件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使教与学融为一体,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四季的形成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停地作来回运动,北回归线为太阳直射点运动的最北界,南回归线为太阳直射点运动的最南界。
第二步: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运动的三个特殊的位置:1、直射在北回归线上;2、直射在南回归线上;3、直射在赤道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地球表面这三个位置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等差异。
第三步:再一次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加深对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过程的认识。
第四步:师生共同总结四季成因: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变化现象(南半球季节正好与北半球相反)。
以上教学过程,抛弃了繁琐的讲解,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使“传道”“解惑”得到优化。
3. 练习过程中创设情境,促进不同个体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不同的体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制一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每位学生在练习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形成价值观。这样能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吃不了”、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会。
如:在讲完中国的《水资源》这节课时,我编制了四种题型:①保护水资源知识问答,学生只要上网查找答案即可;②对家庭或学校一周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③撰写科学小论文《惜水节水从我做起》;④设计“节约用水广告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拿手的题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途径
1. 通过故事、散文、诗歌等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上采用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
如:在讲《多变的天气》时,我采用了一段散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由学生个体或集体有感情地朗诵这段文字,并注意加线和加粗的字词,学生朗诵的过程中如同亲身体验着这场天气的变化,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从中感受到天气的特点是短时间的、多变的;天气包含阴晴、风雨、冷热等要素;从而轻松、愉快地学到有关天气的知识。
2. 通过优美音乐的渲染创设情境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加入音乐的成份,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不仅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兴奋的状态下自觉地学习,而且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
如:在讲《长江》一课时,我播放了《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时展示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高亢雄壮的歌声中看完一幅幅画面后,对长江的地形地势、干支流、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有了感性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接着我利用相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雪山”“乳汁”“健美的臂膀”“高山”“大海”等分别指的是什么?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自然而然上升为理性认识,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挂图、图片、图表等的展示创设情境
地理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域性明显,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适当地借助地图、图片、图表等媒体,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有助于学生构建空间概念,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进而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讲授我国气温和气温分布时,我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2月份海南岛热带风光图,一幅是2月份东北林海雪原图,由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景观差异,然后展示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分析两地的气温差异及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这样由感性材料入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通过动画、影视、直观教具等的演示创设情境
实验心理学家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83%来源于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来自味觉。由此可见,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觉和听觉。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心理需要和教学内容,恰当地借助动画、影视等视听觉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授《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时,由于学生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绝大部分同学没有或不可能亲临西双版纳去旅游,而初二学生又好动,喜欢出去游玩或旅游,为此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本节内容特点,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旅游为主线,通过播放Flash动画《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导入,使学生对西双版纳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优美的音乐和画面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一系列的视听觉媒体,通过获取信息(即旅游前的准备,如西双版纳在哪里?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带什么季节的服装?是否要带雨具等)、观察思考(与西双版纳同纬度的非洲地区是热带沙漠景观,而西双版纳却是热带雨林景观,为什么?)、慧眼识图(判断哪些图片反映的是西双版纳的建筑?这些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模拟导游(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进行模拟导游,要求说出图中所反映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畅所欲言(关于泼水节,你知道多少?)等环节,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功能,发挥学生教育主体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了解到西双版纳的有关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5. 通过抢答、猜谜、表演、绘图等竞赛、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抢答、猜谜、表演、绘图等竞赛、游戏活动创设既活跃又紧张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互助合作意识。
如:在讲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时,由于涉及到的地理名词较多,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精讲多练,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堂地理活动课,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积分,积分最多的为“优胜组”。有必答题(如说出图形符号、成语中某个字所指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等,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抢答题(如猜谜、说出图中闪烁图形表示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等,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拼图游戏(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拼图比赛,第一、二、三、四名分别加20、16、12、8分)等多种形式,每个学生的兴趣都很浓,积极性都非常高,思想也高度集中,都想为本组多得点分,使本组成为“优胜组”,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在这紧张而又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轮廓等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更加深刻、更加牢固。
纵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都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多花点时间钻研教材内容和学生,不失时机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要求
1. 目的明确,切实为教学服务
实践证明: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才是好情境,否则为“虚情假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该不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怎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什么时候创设教学情境等问题,教师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 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地理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实际,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个生活的舞台,并使学生从这个舞台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增强其生存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3.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心理学认为:“兴趣不是对事物的表面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基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会精神振奋,情绪愉快,感到乐趣,因而表现得既自觉又积极。
总之,在目前提倡有效教学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勤于思考,要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适时地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
(责任编校:张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