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调控策略浅谈
2013-03-27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210017
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210017) 周 菊
南京市溧水第一初中(211200) 张言顺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两种课堂现象值得深思:有的教师长于讲授,却拙于管理,他在课堂上常常无视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反,有的教师讲授不见出彩,但他在课堂上有强大的气场,学生学习投入,师生关系融洽。显然,前者关注“教”,并且把“教”与“学”割裂开来,而后者更关注“学”,是基于“学”的“教”。“教”与“学”的融合,其关键在于课堂管理,尤其是对于课堂氛围、学生状态、教学节奏等的调控。本文摭取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例子谈谈教师调控的具体操作。
一、课堂氛围的调控
教师腋下夹着地理课本,手持地球仪走进了教室。教室里仍然很吵,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数学题,学生们三三两两,进进出出,还有几个在追逐,全然不顾地理老师已出现在他们面前。此时,上课的铃声终于响了起来,学生们又是一片忙乱,有的找地理课本,有的还上节课借的胶带纸,有的匆忙到饮水机前倒水,值日生这才想起擦黑板……
地理课往往是在如此喧闹和忙乱中开始的。Z老师走进的同样是一个并不安静的教室,可他是这样处理的:高高举起地球仪,轻轻拨了一下,又将地球仪摆放到讲台上,地球仪在讲台上旋转开来,这时几位学生围拢过来,Z老师连忙面对全班说到:“看看今天我们要用地球仪学习什么内容?”许多学生于是开始找地理课本。Z老师瞟了一眼黑板,询问学生:“谁愿意帮老师擦一下黑板?”此时,一位刚取出地理课本的女同学抢先跑上来,麻利地擦起黑板。Z老师又走到走廊里,批评了两位还在打闹的学生,两位学生赶紧走进教室。老师轻轻拉下窗帘,绕教室一周,回到讲台。擦黑板的女生擦完黑板,又把讲台上的粉笔盒整理了一下,Z老师面向全班夸奖道:“值日生做事情效率高,也很有条理。”紧接着面对几位还没有拿出课本和学具的同学说到,“我们有些同学要向她学习了。”此时,上课铃声似乎姗姗来迟。
教师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一节课其实已经开始了,但此时课堂往往松散,信息杂乱。如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这节课的教学情境呢?Z老师用地球仪带进了一种定向的信息流,把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地理课上来,并引导学生自主查看教材;变命令为邀请,调动值日生值日的积极性;用肯定和欣赏正向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习惯;用规则矫正学生的消极行为。可见,Z老师的举手投足都是在调控课堂氛围,学生不经意间即已进入到地理课中。
在教学进行之中,教师又该如何调控课堂氛围呢?让我们还是回到日常课堂上:
家常课中,讲授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主宰的课堂其优点是明显的,它能够确保教学按照教师的预设展开,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但其不足也是显见的,即课堂信息单向传递,只一个“讲”字,尽管讲得有主次、有先后、有轻重,但课堂氛围难免沉闷,学生的学习情绪难以激发。教师“一言堂”而学生沉默的课堂会把多数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
Z老师的课堂没有一讲到底,他的讲授总是建立在学生应答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反应少了,他会停下来,暗示学生抬起头、挺直腰、注视黑板、思考问题;或者换一种教学方式,由教师的示范读图改变为学生的尝试读图,或由教师的读图讲解改变为学生的读图探究、合作学习等;Z老师还常常抓住教学契机来调控课堂学习氛围:一次学习《巴西》,教学已进入到“工农业经济”一框内容,但见一位学生还在津津有味地看《美国》,Z老师乘机调侃道,“你还赖在美国不肯走,难怪我们在巴西找不到你”,全班哄堂大笑,于是,在轻松的氛围中这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由此拉开帷幕。
从中我们看到,Z老师通过适时停顿、暗示或指令、转换教学方式、捕捉调控契机等途径,有效调控和维持了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学生状态的调控
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与教师的教学状态大相径庭,我们尤其要关注以下三种情况:讲台上的教师正讲得眉飞色舞,可此时却有一些学生状态低迷;几乎每节课上都有学习不在状态的学生;学生状态欠佳往往是在一些特殊时段。据此,课堂调控的方式有三种:特殊位置调控、特殊学生调控、关键时段调控。
1. 特殊位置调控
课堂上学生大多害怕被突然点名回答问题,我们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教室里有一些位置是很“不安全”的,比如教室的前两排、靠近过道一侧的座位,它们最易于暴露自己,随时会被老师点名或检查。自然,也有一些位置是相对“安全”的,比如教室的最后两排、避开过道的内侧,这些位置至少会给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安全感。而正是由于这些位置“安全”,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教师易于忽略这些位置,这些位置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更易走神、做小动作等,所以,教师调控首先要关注这些特殊位置。
一般来讲,纵向上远离过道、或靠墙一侧的位置,横向上最后两排是最需要教师关注的特殊位置。对于这些特殊位置,教师要调控哪些内容呢?根据我们的经验,可按照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调控:①特殊位置学生的抬头率怎样?②特殊位置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在增多还是在减少?③特殊位置学生有没有心不在焉的?
2. 特殊学生调控
一个多月下来,Z老师对班级的几位学生印象格外深刻:程同学经常走神;徐同学总觉得地理课过于简单,因而听课的同时附带做点小动作;耿同学憋不了几分钟就要和前排的张同学讲讲话;徐同学总是两眼放光,究竟是什么使徐同学如此投入?以后的课堂中,Z老师只要察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的状态便可知全班学生的总体状态了。
这个例子说明,班上都会有一些特殊学生,他们是班级学习状态的“晴雨表”,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学生的管理——矫正消极行为、激励积极行为,从而达到对全班的调控。不过,这需要建立在教师熟悉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同时,班级的特殊学生针对的是学生类型,而非学生个人,所以教师在调控中也需要适时调整。教师调控时可以参照的学生类型主要有三种:①学习常常不在状态的学生;②学习状态有明显波动的学生;③学习状态总是很积极的学生。
3. 关键时段调控
做好特殊位置调控和特殊学生调控还要落实到关键时段,一堂课中,这样几个时段的调控比较关键:①课堂的前几分钟是整堂课教学情境生成时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学生有没有进入到课堂情境之中。②根据教学活动设计,一节课往往会被分成几个时段来分别完成几个活动,而每一时段的开始和结尾时都需要教师有效调控,这往往是教学重、难点有效突破的关键时刻。③课尾的总结、练习时段往往是学生建构知识、训练技能、总结学法的关键时段,此时教师要着重调控学生的参与面以及参与的状态。
三、教学节奏的调控
教学节奏主要指整堂课的教学节奏,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言语节奏。
1. 教师言语节奏的调控
教师言语时语速的急缓、声音的高低都是相对稳定的,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即言语节奏。教师的言语节奏往往受其性格、话语习惯的影响,一般难以改变。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初中生对于教师的言语节奏有如下建议:多数学生不喜欢言语节奏太慢的老师;老师在提问、布置任务、讲解重点时节奏要慢一点,要讲清楚;学生不喜欢声音太平、总一个调的老师,那种声调让人昏昏欲睡。
教师要调控自己的言语节奏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言语节奏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基于此,进行有针对的调整。Z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自己教学时的言语表达有点平,于是,他这样来调控自己的言语节奏:他总是适时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来取代自己的讲授;不得不说时,他也很少连续表达5分钟以上;即使需要长时段连续表达时,他会不时地停下来,看看学生的反应再说;他还和学生有个约定,即老师每次重复时,或者突然提高声音时,那就是教学重点。
可见,教师言语节奏的调控方式有适当的停顿、必要的重复、声调的高低变化,以及合理的教学活动安排,关键是要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见机行事。
2. 课堂整体节奏的调控
整堂课的教学节奏指教学进程中教学信息的主次疏密、教学进展的快慢先后、教学态势的张弛起伏等,这除了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精心设计以外,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与生成,及时进行再调整。看下面一个例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有两个教学重点:①读图认识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地区;②三大宗教及分布。这两个重点内容之间是并列式关系,教学时一般是先“语言”后“宗教”,依次读图教学,但课堂节奏平淡,教学效果不理想。Z老师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①世界六大语言的读图、填表教学;②问题探究:英语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③话题讨论:信仰宗教好不好?④世界三大宗教的读图、填表教学;⑤三大宗教知识竞赛活动。
以上设计中,Z老师把读图教学与问题探究、话题讨论穿插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感性与理性、体验与探究的张弛起伏之美。而在实际的教学中,Z老师察觉到学生在阅读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图时耗时多、易疲劳,于是在后续教学中又调整了教学重点的主次,将宗教分布读图教学调整为只要求读图说出,不做填表,这样既减缓了分布图阅读学习的疲劳,又使得后续的三大宗教知识竞赛活动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乐此不疲。
总之,课堂调控需要教师基于课堂教学情境,依据自身的专业观察和反省,对学生学习进行即时判断和干预,对自身教学进行即时反省和调整。由于这种判断和干预、反省和调整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属于即时的课堂诊断和决策,是一项要求较高的课堂管理技能。清晰的、积极的调控意识成就的是教师的课堂气场,适合的、有效的调控技术成就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