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源泉

2013-03-27范松仁

党政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救灾灾区中华民族

○范松仁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屡见不鲜,洪水、海啸、非典、冰灾、地震等肆虐地侵蚀着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临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然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次又一次地在自然灾害面前挺起了脊梁,取得了抗击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塑造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形象,凝聚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力量。而这力量来源于哪里呢?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实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中国人民军队的铮铮铁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集体主义和应急快速反应的机制体系是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力量源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卓越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公有性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平等性,这种公有性和平等性决定了国家政权可以集中掌握和处置国家重大资源,国家力量可以对社会公共事务产生强大影响力,可以在关键时期迅速调集资源有效应对危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大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美国《纽约时报》曾把中国抗震救灾与2005年美国政府在卡特里娜飓风的救灾做过比较,认为中国政府处理自然灾害的表现,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政府的能力。日本政府近年来在处理地震海啸灾难中所体现出来的也是迟钝缓慢和遮遮掩掩,就连台湾当局马英九政府在处理“莫拉克”台风灾害的过程中也是软弱无能,救灾不力,受到台湾民众的强烈指责。在雅安地震救援中,中国政府果敢决断,迅速出击,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抗震救灾,形成一切为了灾区、一切支援灾区的生动局面,动员范围广,救援速度快,投入力量大,救助效果好,再次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而在每一次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又启动了对口援建机制,国家行政权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三权分立”由于过分强化权力制衡,对灾害如何处置总是拖沓延迟,甚至议而不决,严重影响了救灾效果,失去了快速反应能力。从这方面看,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推动中国这台庞大而坚强的机器在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快速稳健地向前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战胜自然灾害发挥了主心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从党成立的那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装在心里,挂在嘴边,落在实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救灾最前线,给人民群众加油鼓劲,与人民群众共克时艰,这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很少见到的现象。长江洪灾时,江泽民和朱镕基冒着酷暑亲临湖北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看望、慰问、鼓励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广大军民,指导抗洪抢险斗争。汶川、玉树地震期间,胡锦涛提前结束重要国事访问,抵达灾区,查看灾情,慰问群众,部署工作;温家宝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出现在灾区,考察灾情,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雅安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灾区,对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伤亡。李克强总理亲临地震灾区,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安抚当地受灾群众,冒着余震在震区一呆就是一整天。在中国以外,哪一个国家执政党的主要领导人、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能亲临第一线指挥?即使有,这样的国家也为数不多。而这不正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主心骨心系灾区情牵灾民的爱民情怀,不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灾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心么?事实证明,越是在人民危难时刻和国家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就发挥得越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就表现得越强大。正是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坚定信念、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率先垂范和以人为本,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够迅速行动起来,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汇成强大合力,挑战艰难险阻,赢得伟大胜利。

3.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战胜自然灾害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尽管在中国古代就实行了救灾减害的荒政制度及恤老慈幼的善政制度,但是每当灾害发生以后,人们只能任由自然灾害撕毁家园、撕碎心灵而倍感无助。即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人们也只能望灾兴叹。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条件匮乏,国家财力贫弱,国家抗灾减害能力弱小,无力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界第十位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由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对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以后,来自中央的国家财政拨款、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社会各界的慈善捐款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汇集成一条巨大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人力流,形成了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冰灾的巨大物质力量。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速度和效率已经验证并将再次验证一条普遍真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也将继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朴素真理: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4.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是战胜自然灾害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古人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5000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凝练了在挫折中拼搏、在逆境中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品格,这种品格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不可缺失的重要精神营养,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任何时代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每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强品格都在抗击自然灾害的伟大斗争中得到锤炼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民族脊梁都会变得更加坚硬挺拔。无论在哪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过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干部群众擦干眼泪,迅速投入到自救和互救的行动中去,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去,失去校园和同伴的少年儿童强忍伤痛,积极参与语言翻译、捡拾垃圾、搬运物资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救灾勇士和英雄少年,这是伟大的民族自强品格在灾区干部群众和少年儿童身体里一次高尚的洗礼,是灵魂深处一次圣洁的升华。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托举了中国崛起的高大身躯,锻造着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使得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记得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尽管灾难是无情的,但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领悟人间真情,更加自强不息,更加理性思考,中国精神的力量迸发出耀眼光辉,这种力量将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长存永驻,这就是灾难过后的进步。

5.中国人民军队是战胜自然灾害的钢铁长城。人民子弟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邓小平也反复强调,“我们的军队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江泽民也提出了“部队要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要求。胡锦涛也告诫当代革命军人要建立“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履职后不久,在视察部队时也强调“人民军队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是英勇斗士,是人民政权的缔造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军队依然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每当国家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时,人民军队便能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绝对领导,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处理突发事件的第一线。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自然灾害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同公安干警、武警官兵一道,在党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快速集结起来,迅速投入战斗,不畏艰险,不怕疲劳,挑战恶劣的自然条件,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谱写了一首首悲壮感人的生命之歌。无论是抢救生命还是抢修道路,无论是抢运物资还是维护秩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都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表现出决策指挥快速、投送兵力和物资快速、部队到位快速的鲜明特点。事实雄辩地说明,党指挥到哪里,人民军队就出现在哪里,人民军队忠于党,人民军队为人民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6.各民族大团结凝聚起战胜自然灾害的正能量。民族一家亲,族族皆华夏。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个血脉相连、心心相通的民族大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命运都与这个大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中华民族的繁荣休戚与共。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为民族大团结大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团结就是力量,互助就是信心。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界、非政府组织在党的号召下迅速行动起来,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形成了强大社会合力,绘就了一幅幅感天动地大营救的壮美画卷。一支支救援队伍、一批批救灾物资、一笔笔爱心捐款以最快速度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抵达灾区;一句句温馨祝福、一双双关注目光从各个角落汇聚灾区,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一批批志愿者别妻离子,舍小家顾大家,勇敢奔赴救灾最前线,默默无闻地义务担当起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责任;一群群医疗救护队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悉心的护理,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临消逝的生命,托起了灾区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希望;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都奉献爱心,倾力支援,心手相牵,同舟共济,庞大的社会大家庭使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真情。

7.科学的救援应急机制是战胜自然灾害的有利武器。自然灾害作为一种破坏性自然现象,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要遭遇的公共安全危机,必须建立起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中国政府作为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府,在2006年便制定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科学设计了处置自然灾害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为抢险救灾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经历一次又一次与灾害抗争的艰难实践中,认真总结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救助经验,完善科学的救灾应急机制,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中央和地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调集全国力量全力救灾。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军队、医疗救护队、志愿者、群众和政府公务员等大批队伍和大量救援人员,大批救援器械和物资同时出现在救灾现场,航空、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不间断地将大批的物流、人流输入灾区。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调度运行机制,非但不能完成救灾任务,反而会导致现场的秩序混乱,给灾区人民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失。而在玉树地震救助应急的过程中,抢险救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社会治安、宣传、综合等部门环环相扣,步步相连,严丝密缝,抗震救灾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充分显示了应急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彰显了救援机制的制度力量。实践证明,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是快速的、透明的,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很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为世人所称赞的“中国速度”来自于中国政府重视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理,来自于中国政府科学执政水平的提升,来自于突发事件应急预警体制机制的创新。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增强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救援应急机制将在险情处置和危难救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救灾灾区中华民族
航母救灾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