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逻辑

2013-03-27姚满林

党政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化发展

○姚满林

要探讨中国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逻辑,首先必须解答两个前提性问题:其一“何为现代”,其二“何为主流文化”。对于“现代”(英文modern)这个概念,西方学术界与中国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一方面来自于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另一方面来自于时间指称的不一致性。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modern”一词“它既指现代,又表近代”,但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近代、现代与当代有着明确的时间指涉。按照目前国内主导性的学术观点,“近代”意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间的这段历史;而“现代”则指“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当代”意味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跨度。至于“主流文化”,在通常意义上,它指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反映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它包括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法律规范以及文学艺术等。在文化体系中,主流文化一般是针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而言的,这里的“主”意指“主导”,“流”则意味着“流传”,它体现了主流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现代化:现当代主流文化嬗变的动因

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之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主流文化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延续了两千多年,但这种局面在近代被打破,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于战争。战争(尤其是殖民战争)作为改变现状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残酷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失败者而言,后果是灾难性的。经过西方列强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古老的东方帝国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面对日趋衰败的社会现实,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开始了学习西方,以便改变社会面貌的尝试与努力,这种尝试与努力在实践上体现为“现代化”运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与压迫的血泪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启蒙史。

理论上看,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发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国家或民族是内源性的,而有的是外源性的。内源性的现代化表明了人们对它的认同,并积极主动地接纳它,外源性的现代化则不同,它带有一种被动的意味。如果我们以这两种范式来分析中国近代所开始的现代化,不难看出,它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本质上说,它“是在西方列强的武力逼迫下的被动的现代化”,当然,这种被动的现代化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主流文化嬗变与转型的动因,还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因,在实践层面上,这种现代化展现为“救亡”与“富强”运动。那么,现代化究竟是如何推动主流文化嬗变与转型的呢?

首先,就“救亡”运动来说,现代化瓦解了近代主流文化,同时,催生了现当代主流文化。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造成了民族危机,如何避免“亡国灭种”的厄运就成为近代中国人思考的核心问题。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声中,国人开始了漫长的“救亡”运动,从“洋务运动”(文化物质层面)到“戊戌变法”(文化制度层面),再到“新文化运动”(文化精神层面),无不体现了这一进程的艰辛。实际上,在这个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有着由表及里、由直观到理性这样的深入过程。然而“洋务运动”的失败、“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告诉我们,“单纯的经济改革和政治变革不可能导致现代化,只有从文化的根基上推进彻底的变革,才可能实现中国社会的根本转型”。这也就是说,必须推进到文化的思想层面才有可能扭转近代社会半殖民化的局面。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但它的兴起与展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近代主流文化,却没有完成“救亡”的历史使命,这一任务也就留给现代中国。在现代短暂的三十年中,中国社会既完成了“救亡”的历史使命,又使得主流文化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一方面,确立了西式的“三民主义”主流文化,并取代了近代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解答中日民族矛盾的过程中,“当代主流文化”也逐渐形成与壮大,并最终取得了主导地位。

其次,就“富强”运动来说,现代化推动了当代主流文化的转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当代主流文化的确立,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主流文化曾经只是党的意识形态、只是区域性的主导文化(局限于边区与解放区),毛泽东同志将这种文化称之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准确地说,它在当时还是准主流文化,新中国的成立使得它被提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被拓展到了大陆主体。当代主流文化也进行了几次转型。具体说来:第一次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这一次转型与社会性质改变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正是由于强调社会性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化”。第二次转型是由“政治文化”转向“经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着重强调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从社会平衡发展的观点看,它势必挤压文化的发展,而使得主流文化深深打上了经济的烙印并呈现为“经济文化”,同时,也造成了主流文化的种种困境。新世纪以来,在总结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中央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努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这为主流文化回归自身提供了契机。可以说,主流文化的这种变化既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保障,又是现代化本身的内在诉求。

因此,不难看出,以“救亡”和“富强”为内容的现代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是逐步展开与深入的,它成为了中国现当代主流文化发展的动因,换句话说,正是在现代化的推动与影响下,中国主流文化开始了现当代嬗变。

二、社会变革: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嬗变之式

一般来说,任何主流文化的更替都是伴随重大的社会变革而发生的,社会变革成为了主流文化更替的主要形式。显然,中国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嬗变也不例外,它是在近代文化母体中伴随社会变革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平心而论,真正促成近代主流文化瓦解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不但摧毁了近代社会的政治堡垒,而且也宣告了对近代主流文化的“末日审判”。从积极层面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于是,我们可以说,在文化层面上,它揭开了主流文化现代嬗变的序幕;从其局限性看,“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际上,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形势复杂,这种复杂性也增加了现代主流文化发展的艰难。在此,有一点必须说明,在近现代史的划分上,中国学术界目前占主导的观点仍然是将五四运动作为标志,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民国时期,出于对民国时期主流文化的整体性考虑,我们实际上将现代主流文化囊括了从辛亥革命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主流文化。整体上看,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资产阶级“所欣赏并倡导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组织、机构,在军阀统治的中国几乎没有获得什么反应,现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即自然具有现代自由思想的阶级,没有促进民主主义和立宪政府的建立,因为这个阶级太软弱而且队伍残缺,没有能力推行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1927年之后,蒋介石政权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真正确立现代主流文化。

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决定了这一社会实践对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作为“救亡”运动的环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也是当代主流文化形成壮大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逐渐将现代西式主流文化驱逐出历史的舞台。解放战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全面胜利既为新中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又宣告了国民政府所奉行的现代主流文化在大陆的终结,同时还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提升为国家主流文化。随后的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是经过改造的方式展开的,但它不但加强了主流文化与政治的联姻,而且也巩固了当代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当代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离不开社会变革,然而,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当代主流文化的转型也是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全面铺开,作为伟大的社会实践,“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这样一来,它势必对主流文化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正如上文所阐明的,它导致了当代主流文化偏向“经济文化”,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当代主流文化又将乘风破浪回到其主航道。

通过对现当代主流文化更替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社会变革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成为了主流文化嬗变的主要方式,离开了伟大的社会变革,主流文化的更替与转型是难以实现的。

三、综合创新: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之路

纵观中国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嬗变过程,乃是一条综合创新的发展道路。

就现代主流文化来说,它基本上是沿着“中体西用”的道路来发展的。从思想渊源看,这种综合创新的主张从洋务派那里就开始了,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实际上就是“以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为体,以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为用”,但这种表层的借鉴仍然解决不了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因而,接下来,维新派就继续推进了这一思路,他们主张在中国采取“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来促使社会革新,但结果是遭到了强大保守势力的扼杀。自此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就面临着多重考验。辛亥革命后复杂的社会现实增加了主流文化现代转型的艰难,一方面,西式的主流文化无力引领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西化”与保守并存于社会。可以说,在整个民国时期,主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错相生,文化发展虽有综合,但创新不足,因而,主流文化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文化处在游离与分裂之中。显而易见,在此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主流文化有着先天的脆弱性,它对其他文化的引领作用也是有限的。

与现代主流文化不同,当代主流文化在总结“中体西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马魂”要求。“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是方克立先生提出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发展道路。从当代主流文化的视角看,这种综合创新乃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首先,当代主流文化是以激进的方式对传统文化发动抨击而开始形成的。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的短短几年,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传统的摈弃与对西方思想的传播;一是促进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进一步分化。经过“五四”“洗礼”之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原来的民主主义立场转向了共产主义,而后者是决定性的,因为它关涉到作为当代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接受。其次,马克思主义最初只是西方传入的众多思潮之一,它的传入也不是先进知识分子刻意选择的。甚至可以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无论是在个体层面上,还是集体层面上,都经历了一番斗争。在个体层面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基本上都经过一番自愿的思想斗争,然后才“发现传入的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具有启蒙的作用,原因是他们认识到那种理论是克服中国社会危机的办法”;在集体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经过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科玄论战”之后,才在现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脑海里扎下了根,从而成为了后来主流文化的形成的核心要素。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主流文化的综合创新也与时俱进。从历史维度看,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在革命实践中,主流文化不断同“左倾”“右倾”思想进行斗争,并使得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这一举措是当代主流文化综合创新的重大突破,为当代主流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为紧密,文化综合创新也就是要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提高主流文化的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因此,当代主流文化迈向了新的综合阶段。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