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联盟环境下的学科馆员发展策略

2013-03-27郎玉林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郎玉林

(绥化学院,152061)

1 引言

学科馆员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内不拉斯加大学图书馆,随后得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以及加拿大学术型大学图书馆的相继推崇,对资源建设、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相对完善和发展。[1]在我国,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探索,引起图书馆界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部2002年2月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鼓励图书馆专业人员同时掌握图书馆学和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2]学科馆员服务历经内涵式发展的深刻变化,明确深化学科服务的前提必须要强化服务能力。2008年在辽宁丹东举办的学科服务创新与深化高级论坛认为,“学科服务将成为今后学术型图书馆的主体核心工作和馆际长期交流探索内容。”[3]目前,学科馆员服务得到有序发展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对于大部分图书馆仍受学科服务策略、服务能力、服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需要学科馆员考虑依托高校图书馆联盟优势开展与教、学、研需求相匹配的服务,是促使其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和促进学科馆员整体发展的有效措施。

2 图书馆联盟环境下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必要性

2.1 加强制度规范,促进学科馆员服务良性发展

学科馆员制度规范是其服务过程中所应具备或履行的从业标准或行为准则。制度本身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以及现实的人状况之上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它能够约束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某种要求,以达到维护特定社会秩序的目的。[4]从社会宏观层面应该把学科服务放眼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现实性的全局思考,使学科馆员从事既具有行业行为特征的规范性服务,又具有服务需求的社会责任。以行业责任感来提升行业成熟度,提高服务质量。在微观层面应考虑具体涉及服务的知识服务管理、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和具体服务环境管理的服务规范性需求。当前由于学科馆员制度不健全的原因造成:(1)学科馆员从业资格标准泛泛。要求具备中级以上职称(评定本身标准不一),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等过于含糊,不应作为从业标准推广;(2)学科馆员从业行为侧重不一。对于学科馆员“桥梁联系说”、“信息资源说”和“参考咨询说”各执一词;[5]在选拔学科馆员时可能造成“矬子堆里拔大个”的现象或者过于主观臆想,所选拔出来的学科馆员并不确定能够胜任学科服务,造成学科服务松散无序、服务效能降低。可见,一方面,学科馆员制度以联盟形式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制度在图书馆联盟内发展是规范学科馆员制度全面推广实施的捷径。

2.2 优化服务结构,提升学科馆员服务效能

学科馆员的服务效能体现既是服务效率又是服务,直接影响学科服务需求的良性发展。图书馆联盟范围内开展学科优势互补,既是学科服务的有力保障,又是促进联盟合作的基础。学科馆员理论与实践发端初期注重其学科联系、学科服务以及学科融入等发挥服务效能的机制。并经历了由“被动的参考咨询服务”向“主动的泛在化的知识服务”崭新阶段转变。学科服务的深化是对服务能力的考验和学科服务发展的要求,图书馆联盟范围内开展或联盟之间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服务探索。例如:学科专题培训、RSS成果推送、学科团队嵌入及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等,[6]通过服务空间拓展服务项目,运用服务项目融入学科服务。根本在于促进“学科信任与学科融入”良性互动效果的产生。学科服务过程中影响服务效能的情况较多,例如:一些应用型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其学科专业设置不断推陈出新,造成学科馆员一时无法应对突变的时候,只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跟着学科跑”的状态,致使其向传统服务回归,没能解决学科信任和学科融入的互动关系,导致影响学科服务效能。

2.3 完善服务互评体系,健全学科馆员服务保障机制

完善合理的学科馆员服务评价体系是反馈学科馆员制度建设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科服务评价是对学科服务质量的一种反馈,完善的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和专家评价三部分内容。其中内部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应该有业务内容、队伍建设、满意度、互馈、网络服务平台等几个方面;[7]外部评价即同行评价,把学科服务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分类列出,供具有学科优势的同行进行外部评价,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联盟范围内进行同行互评所产生的更为客观的评价结果;专家评价通过学科专家对学科服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以此来健全评价体系。根据客观评价指标修正服务策略,调整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使学科服务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服务可信度,并通过明确责任意识来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结构。

学科馆员的服务保障既是促进知识与学科融合、维护知识产权和激励科研服务的手段,又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从服务角度上讲,学科馆员提供的是一种主动的、嵌入式的、学科化的知识服务。其特性要求具有扩展性、前瞻性、规范性、创新性、权威性以及个性化,既要明确服务宗旨,又要因地制宜。学科馆员服务的是资源知识化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知识转移是一个知识重组或知识创新过程,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或知识创新成果结合过程。从知识管理角度讲,知识创新产生新成果,知识共享是对新知识成果的合理获取,对新知识的产生起促进作用。调动学科馆员服务积极性,保障其应有权益,是促使其主动参与知识组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过程的动力。可见,缺乏完善的学科馆员保障,对学科馆员制的发展起到的很可能是消极作用。

3 图书馆联盟环境下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可行性

3.1 图书馆联盟为学科馆员服务提供环境体系保障

服务环境是服务能力发挥的基础和保障。同类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体系和服务性质上具有相似性,联盟成员易于在联盟范围内协调合作,并通过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互惠共赢、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的目的。在高校图书馆联盟框架下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有助于改善服务规范、服务效能、服务保障和服务评价的整体水平。对于一些在社会范围内难以统一的标准,在联盟环境下可以采取先局部区域,后联盟整体,再社会的有效过渡和实施。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州学术与研究图书馆联盟(CARLI)首先在联盟范围建立统一协调服务体系,在充分尊重成员馆的基础上高效分享学术资源,致力于创造和保持一个丰富的知识环境,促进教学、科研的深远运行,在2011-2012年的战略重点中强调CARLI成员馆对于专业与知识方面需求的范围,保障为知识交流提供便利条件,156个机构中超过98%的高校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获益于其(ISHARE)系统。[8]

3.2 图书馆联盟为学科馆员优化服务结构提供管理保证

联盟是优势互补的集合体,发挥成员优势来完善行业各项服务,其优势可以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从联盟组成形式上看,图书馆联盟各式各样,有专业型图书馆联盟,有综合型图书馆联盟,有联盟之联盟。[9]在联盟体内一所图书馆可以同时是多个联盟的成员馆,一个联盟也可以加入另一个联盟。学科馆员兴起于国外大学图书馆,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多种类型的联盟形式可以借鉴:(1)通过联盟协作关系优化学科服务结构;(2)通过国际联盟形式和学科互助促进学科服务发展;(3)在联盟内部形成学科竞争服务体系和内部学科服务管理机制等,通过优化服务结构改善学科服务水平。

3.3 图书馆联盟为学科馆员互补服务能力提供行业支持

服务方式是发挥学科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学科馆员工作任务是为科研团队或学科群体的知识化服务。科研团队是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其需求具有集合性、稳定性、专题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分散性、层次性和阶段性。[6]首先要根据学科特色、个性、层次及阶段等方面提供最适宜的学科化服务。其次,要有优质的服务团队作为学科服务支撑。学科服务团队影响学科服务能力、学科服务能力决定学科服务质量。这就要求明确建立学科服务互为强化关系的重要性,明确学科服务影响自身的同时,也在影响行业整体。

4 联盟环境下推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发展策略

4.1 以联盟为契机加强学科服务深层合作

学科馆员制度精细化内涵发展、交叉整合发展和国际化合作发展是学科服务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学科服务受用户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的影响愈来愈深,以联盟为契机加强学科服务深层合作的客观需求日益增强,主要表现:(1)随着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需求,要求学科服务的服务层次向精细化的内涵服务发展;(2)高校普遍推广学科特色发展,学科特色发展有助于联盟范围内学科服务共享、服务互补,促进学科交叉整合发展;(3)通过联盟平台对学科服务进行跨地域性学术交流、学科服务组织模式和学科服务方式及对学科服务管理经验的借鉴,使学科服务在国际环境下交流更为便利,同时又可以加强图书馆联盟深度联合。例如:在我国,率先发起学科馆员制度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是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成员馆以及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等多个图书馆联盟组织的成员馆。通过地区、全国以及国际的核心作用来多元交叉深化学科服务内涵,并带动联盟成员馆共同发展。

4.2 借助联盟优势加强服务层次升级

学科馆员制度是深度融入教、学、研需求的一项服务策略,着重强调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层次以及与服务对象的融合度。借助联盟优势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实质是对学科服务的结构性优化。首先,借助联盟优势促进学科馆员制度良性发展。要规范学科服务的从业资格认证等服务规范问题,减少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的行业界定来促使其良性发展。即便对于学科服务相关政策或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健全的过渡期,也可以先从行业层面(一般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大多由本地区图工委参与和指导)在联盟范围内率先进行区域学科服务从业规范,进而在更大范围或更大联盟区域进行推广实施,使学科服务借助联盟平台良性发展。其次,借助联盟优势构建机构知识库,促进服务层次升级,增强学科服务学术资源储备。根据调查,在美国的250所研究型大学中,学术机构知识库作为校园基础设施组件正在被完善建设,约40%研究型大学运行有某种类型的学术知识库,尚无知识库的机构中有88%正在酝酿实施学术机构知识库。[10]学科馆员服务的对象是各级学科团队,必然要求其具有更大的学科服务集体及优质的学科知识资源作为高质量的服务支撑,借助区域联盟优势促进人力资源、学科知识资源共同发展。

4.3 凭借联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效能服务

学科馆员效能服务是有效解决学科融入和学科服务信任的有效策略。在我国,学科服务仍属于初级探索阶段,其主要表现:(1)学科服务覆盖率低。目前中国大学学科划分和学科馆员数量相当于美国的1/5或1/6。美国前20名大学中18所设置了学科馆员,占90%。中国前20所大学中11所设置了学科馆员,占55%。[5](2)学科融入及科研参与力度薄弱。大部分高校学科馆员为兼职并且学科背景单一,致使学科服务薄弱,难于真正融入教、学、研服务。(3)学科变化时所具有的适应性能差。学科服务与传统服务界线不清,在应对增设新学科或学科变更时仍然采用惯性服务,造成应变机制不灵活。以上因素可能造成要么维持现状,有多大服务能力提供多少服务,要么寻求外部力量,通过联盟形式进行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建设互为嵌入式的优势学科服务,既可以提高服务效能,又能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

4.4 利用区域联盟环境完善协同管理制度

在联盟范围内建立具有行业性质的学科馆员服务管理制度是有效弥补学科馆员制度不完善的一种策略,同时也是引导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证参考。这对于高校图书馆联盟乃至具有区域性质的馆际协作具有明显效果。例如:哈佛大学的73个图书馆,管理上是一个非中心化的结构,并没有一个中心馆来统一和协调,但哈佛大学管理层通过加强馆与馆之间的协调,进行运用“协同管理”机制来规范人力与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2007年图书馆只参与了3门课程服务,2008年增加到34门,2009年增加到83个,2010年又增加10%,达到90余个。[11]使“协同管理”制度与实际服务工作相互促进,从而摆脱制度层面大环境的不切合实际和小环境的过分依赖所造成僵化地执行制度所产生的弊端。因此,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性学科馆员制度是迅速弥补制度缺陷和发挥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作用的有效措施。

5 结语

学科馆员制度历经十余年的内涵式发展变化,从发展趋势上看仍需把创新思想向创新行为转变。诚然,在高校图书馆联盟范围内发展学科馆员服务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和规避环境障碍的一种发展策略。这种服务策略最大的益处在于通过优化结构、优势互补和协同管理等机制来达到融入服务环境和发挥服务效能的双重作用。但是在此基础上,仍需深入剖析其内部整合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全面推进高校图书馆联盟环境下的学科馆员服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

[1]刘以文.“参考馆员”、“学科馆员”与“核心馆员”刍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76 -77.

[2]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

[3]清华大学图书馆.2008“学科服务创新与深化”高级论坛成功举办[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22.

[4]焦金雷.《从制度规范到社会秩序》:制度问题研究的新视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158.

[5]冯 东.中美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2):113 -116.

[6]宋海艳等.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8.

[7]都平平.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86-89.

[8]杜春光,陈 伟.美国伊利诺伊州学术与研究图书馆联盟[J].图书馆学研究,2011,(9):84.

[9]张学福.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33.

[10]李大玲.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1]朱 强等.感受变革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5 -6.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飞跃图书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