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人公诗词

2013-03-27郭伟宏

东方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才子佳人诗词意象

郭伟宏

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人公诗词

郭伟宏

(山东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主人公诗词,诗词中继承了许多传统的诗歌意象、典故和旧题。同时,这些诗词又反映了文人渴望爱情、追求功名、显扬才学、不满现实的心理情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共有的情感体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是对传统诗词的创新应用。主人公诗词是此类小说兴盛的一大促因,小说借助诗词而取得成功。

才子佳人小说;主人公诗词;继承;创新

中国古代小说在千百年的发展流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也产生了不胜枚举的作家与作品,出现在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无疑是较有特色的一支。它填补了从《金瓶梅》到《红楼梦》演进过程中的空白,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它的艺术成就有限,其中大部分小说难入文学史一流作品的行列,但它能够盛极一时,也确实值得我们研究关注。

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特点的把握。这类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主人公诗词。所谓的主人公诗词,主要指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子佳人们临景吟咏、对酒而歌时的即兴诗词,这些诗词多是才子佳人们为抒写心扉而做,其中抒写了才子佳人们的情感,也寄托了隐藏在才子佳人背后的作者的理想。可以说,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人公诗词既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段,又是作者向社会发言的一种形式。对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人公诗词现象进行归纳分析解读,或许可以看出此类小说吸引读者的原因所在。因此,本文拟以明末清初异军突起、风靡一时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人公诗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自身特点及其在此类小说中的作用,以期为古典小说研究做出有益探讨。

首先,笔者选取了明末清初此类小说中的14部代表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们是:《玉娇梨》《平山冷燕》《两交婚》《宛如约》《玉支玑小传》《孤山再梦》《麟儿报》《定情人》《飞花咏》《铁花仙史》《金云翘传》《赛红丝》《画图缘》《生花梦》。之所以选取这些作品,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其一,这些作品的产生时间大致年代为明末到雍正乾隆年间,集中于从《金瓶梅》问世到《红楼梦》诞生的这段时间,将这些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特定意义;其二,这些作品中,《平山冷燕》、《玉娇梨》、《金云翘传》等在才子佳人小说流派中是很有影响的几部作品,其中的诗词作品也极具代表性;其三,经过这十几部作品的发展,即经历首创、典型、衍化阶段的小说自身的发展轨迹,这一流派的风格已基本稳定,能够代表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四,虽然学界对才子佳人小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划分,但把这14部小说划为才子佳人小说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才子佳人小说大都篇幅不长,20回左右,平均十几万字。笔者统计了一下,就这14部小说中,就出现了主人公诗词227首。能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插入如此多的主人公诗词而不令读者生厌,而且有些诗作不再单纯是小说情节的点缀与陪衬,而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可见,这些诗词在小说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者在设计这些诗词时也着实花了一番心思。这些作者代笔的主人公诗词与小说的流行有无必然联系呢?作者创作这些主人公诗词的目的何在呢?

一、主人公诗词对传统诗词的继承

细究这14部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人公诗词,可以发现,它们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形式上,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和典故,例如花、柳、月、红丝、红叶诗等。这些意象是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创作习惯和接受惯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深为人们熟悉,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而那些脍炙人口的典故、旧题更是深入人心。在内涵上,主人公的诗词深刻反映了现实中文人的一些心理。例如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对功名的向往,极力想表现自己的才情,以及在现实世界中遭遇的不满和对怀才不遇的感慨。这也是小说中主人公诗词对传统诗词的创新应用。诗词反映出的心理是那个时代氛围下,许多文人共有的心迹。而作家把这些文人的心理借用主人公的诗词传达了出来,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一)广泛应用传统意象和典故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P53)这一文本的最小材料单元,可以用经济的字句,表示或传达出多数的意义来。而许多意象经过几千年的人们思维方式、创作习惯和接受惯例的共同作用,已经具备了特定的功用,其意义决不限于字面,而是包含了特定的文化信息。才子佳人小说的主人公诗词里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和典故。

1、花

花是自然美的灵魂,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便对美丽的花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人公诗词更是如此。主人公们热情赞叹花的色与香。如在《玉娇梨》中,“紫白红黄种色新,移来秋便有精神”[2](P129)惋惜花的开谢匆匆;“袅娜未堪持赠别,参差已是好相思”[2](P194)把花视为美人的化身、君子的伴侣、爱情的馈赠、迷人的尤物、闺房世界的点缀乃至青春、生命、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佳人白红玉的一首《老女叹》更是堪称这部小说中的压卷之作: “春风紫陌花如许,看花陌上多游女。花开花谢自年年,有女看花忽无语。看花无语有所思,思最伤心人不知。记得画眉如新月,曾经压髻笑花枝。前年恨杀秋风早,今春便觉腰围小。可怜如血石榴裙,不及桃花颜色好。岁月无情只自嘘,几回临镜忆当初。邻家少妇不解事,犹自妆成吟向予。”[2](P304)此诗写出了老女的心事,颇似《琵琶行》中商人妇的自我感叹,以致小说中的白公高度赞赏道:“浑含不露,深得盛唐风体。当与甥女并驱中原,不知鹿死谁手。”[2](P305)这一评价虽有些过高,但也点出此作确实不俗。

自古闺阁女子看到春花秋月,尤其是目睹春花凋零,就会不自觉的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岁月无情只自嘘,几回临镜忆当初”,多情诗人看到春华秋实,便联想自己的境遇。这种以花表白、传达对春天的惋惜、哀伤,对离人、恋人的思忆、眷恋,对离合和世事无常的感叹常含有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

2、月

月亮作为意象,寄托着相思怀念的情绪。自《诗经》开始,诗和月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以月亮起兴,既刻画了一位苗条妩媚的美人形象,又向我们传达出男子深深的思恋。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于明月之夜,起怀人之情,一片惆怅溢于言表。

《两交婚》中甘梦有一首《夜月眠迟》写道“楼高光满成银屋,十二朱栏看不足。尽道瑶天宫化蟾,岂知玉兔星辰鹿。轮悬云际弄清虚,影转花梢破幽独。酒醒诗成欲四更,尚倚西檐不忍宿。”[3](P130)这里,以月的出现构造了一种审美境界,“轮悬云际弄清虚,影转花梢破幽独”中,“幽独”二字点出了诗中主人公孤寂的心情,他的相思怀念因为月上枝头而格外强烈。

中国古人以月亮作为时间的指代,将思念的情绪投注在月的意象之上。从月亮形态的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形圆缺,相思无限,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因此,月寄相思就成了古代诗人惯用的意象了。

3、柳

别离,历来是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赋别离则是千千万万的骚人墨客借以抒发情怀的重要手段。而柳在古人借以生发离情别绪的意象中,可以说是处在首要位置。

《玉娇梨》中白红玉有一首《新柳诗》:“绿浅黄深二月时,傍薝临水一枝枝。舞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袅娜未堪持赠别,参差已是好相思。东皇若识侬青眼,不负春深几尺丝”[2](P194)。折枝赠别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别离习俗。《铁花仙史》中:“桃花轻薄海棠娇,平等韶光到柳梢。绿映枕边惊昼寝,青来笔底赠吟嘲。非关野雾新添恨,似惜春风假舞腰。多少游人浑不解,相逢系马折柔条。”[4](P434)以及《孤山再梦》中“细柳营前柳色鲜,长丝嫩绿垂江边。未飞白雪挹朝露,先拖黄金映晓烟。陌路摇风伤别日,渭城带雨消魂天。依依频入征人赋,牵动离愁情黯然。”[5](P51)也是类似情绪的相同意象。

柳,早在《诗经·采薇》中就已用“杨柳依依”来象征脉脉离情了。在汉代,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习俗。到了唐代,诗人雍和写了一首名为《折柳桥》的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不仅桥由情尽桥改为折柳桥,而且更使折柳桥成了京都士人送别亲友的所在。在这里文人们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漂沦,如此等等。前人的咏柳佳句,饱含感情,各有千秋。这种情怀也一直为后代所沿袭。也就难怪才子佳人也会反复咏叹杨柳之姿了。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花、月、柳这几种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最具典型性。传统诗词中每种意象所流露的情绪是因具体作品而有所不同的。以上意象分析针对的是小说中主人公诗词意象所代表的主要情感而言的。另外,主人公诗词中还出现了诸如流水、芳草、大雁等意象,也深为人们所熟悉。

(二)典故及旧题

除了这些传统意象之外,小说的主人公诗作中还出现了大量广为人们熟知的诗词典故、旧题,以及传统诗歌形式,也不失为吸引读者的手段。

联句诗,也称“连句”,是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一般是两人以上同作一首诗,或一人一句,或一人两句,或一人四句。先作的作好后,后作的依韵续句,如此接连下去,合成一篇,便是一首完整的诗。古代的联句诗,最短的四句,最长的达三百句,这种形式的诗歌在前代小说中也偶有出现。《画图缘》中花天荷与柳青云于池中荷花盛开之际,赏花饮酒。“诗虽美,无酒则枯。酒虽美,无诗则俗”。[6](P57)于是,两人共题联句,以逞诗才。这首诗并非一般的应酬之作,表现了二人的真挚友谊,别开生面。另外,《平山冷燕》、《飞花咏》中也有类似情节。

在《两交婚》中,主人公甘颐有诗作《子夜歌》十首。“俊恐太不情,悄低窥一眼”,“惊闻笑有声,呆立不敢动”,“欢不知何心,佯醉愿留宿”[3](P62)等诗句,将女子的羞怯心理、贪痴情态摹写殆尽。在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中有《子夜歌》、《子夜四歌》、《子夜变歌》。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载:“《子夜》,晋曲也。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7](P192)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至晋以来,此体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后来,多有此体之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等为代表。才子佳人小说中,也运用了这一乐府旧题,且运笔不俗。

红叶题诗,是传统爱情故事中脍炙人口的一个典型代表。此典出自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一片红叶,上题诗云: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前往择配。成婚后,宫女发现红叶,卢涯才知道题诗的正是他妻子。这片小小的红叶,以诗传情,成就了一段脉脉含情、浪漫温馨的爱情。“红叶题诗”在《本事诗》中也有记载。这一美丽的爱情形式在《铁花仙史》里又以《宫娥题叶》这一首小诗的新面目出现了:“一叶寄相思,泪滴芙蓉湿。水流宫树阴,禁外空秋色。”酬和之作为:“自怜年幼那知情,紫禁无聊对月明。记得御沟题叶句,殷勤原是寄良人。”[4](P533)二诗巧妙地将古人红叶传情这一人人熟悉的典故应用于自己的心情,道出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由于才子佳人小说描写的都是爱情故事,因此,关于爱情、婚姻的典故自然是比比皆是。《赛红丝》的篇名就含有“红丝”二字,使人尚未翻阅小说,就会通过书名揣测出小说内容。“千里姻缘一线牵”,月下老人用赤绳系足,使两人结合在一起,是早已有之的古老传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被演绎、继承。而“红丝”也就成了联结婚姻的代名词了。《赛红丝》中总共有四首主人公诗词,分别是四位主人公一人一首的联姻之作。字字句句都是咏红丝、叹红丝,切中主题。

此外,还有其他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例如《平山冷燕》中平如衡的诗句 “若有蓝桥消息访,任教尘染马蹄缁”[2](P523),就化用了“天台蓝桥”这一旧典。《铁花仙史》中陈秋遴的“蝶死蜂残春已老,西窗待月蕊初开”[4](P419)提到了“西厢待月”这一爱情经典。《宛如约》中“试问帘前题彩笔,不知可是画眉人?”[3](P303)《玉娇梨》“嫩色陌头应有悔,画眉窗下岂无思”[2](P195)等提到了“画眉”这一夫妻恩爱的旧事。另外,小说的诗词中还有诸如巫山楚梦、文君相如、连理枝、望夫台等许多关于爱情的美丽故事。《定情人》 中江蕊珠有一首“赋似曾相识燕归来”,此句原出自晏殊的《示张寺承王校理》,是一首伤春感怀诗,后来因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闻名于世。晋代世家望族王导、谢安堂前的燕子穿越渺远的时间飞到唐代,而乌衣巷早有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令人浮想联翩,一咏三叹。而这首诗出现在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更是成为吸引人的一笔。《平山冷燕》中山黛以一首《白燕诗步时、袁二作元韵》名震天下,引无数须眉为之折腰。在历史上确有时、袁二人所著之《白燕诗》,小说开篇便将这个名噪一时的典故引出,也大有为山黛增色之意。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才子佳人小说的主人公诗词中,出现了许多传统的诗歌意象、典故和旧题,虽说大多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突破,甚至有些语言也缺乏相应的“诗味”,但这些都没有阻碍小说的传播和被读者接受。这些诗词意象在之前的《金瓶梅》中也被主人公浅吟低唱。在之后的红楼梦》中,极富才华的才子与佳人吟诗作赋,这些传统意象和旧题更是不断出现。这两部小说中主人公大量吟诵诗词的现象与才子佳人小说中主人公诗词的大量出现恐怕不仅仅只是一种巧合。诗词中的许多审美意象被代代袭用,频繁在诗歌中出现,已经“构成某种主题特定的表现模式、意象、隐喻、象征”[8](P51),成为文人爱写、读者爱看的一个重要原因。才子佳人小说中有了这大量的主人公诗词,不仅仅是为小说增色,更是小说广泛传播流行的一大推动因素。

二、主人公诗词对传统诗词的创新应用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在明末清初那个黑暗动荡的社会,小文人和普通百姓对生活艰辛的体会更加深刻。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作者们大都是些小文人,他们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和魄力。他们既无意染指于对美与丑的歌颂与鞭答,也无力再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只是“泻思风月湖海之气,长咏短咏,以写一时之情状。”[9]编造一些故事,游戏翰墨。通过小说的创作,抒写苦闷,以求得精神解脱。现实的苦难已经如此,若小说中再不美满团圆,那就违背了人们阅读小说的初衷了。所以,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诗赋之才能够获得爱情、享受友情,还能有助于举业之才,获得皇帝的认可,这岂不是人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另外,面对生活磨难,诗词又可以让才子、佳人脱祸免灾,还可以对小人进行嘲弄、讽刺,一举多得,岂不也是人心所向、民愿所在?这些诗词反映了文人的思想情感、心理追求。主人公的传诗递简、酬答唱和,自己的感物咏叹、游戏笔墨,都能让我们透过这些诗句看到文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对功名的向往,对才情的显扬,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对怀才不遇的感慨。这些都是对传统诗词的创新应用。

(一)渴望爱情

小说中这类主人公诗词的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在以前的爱情小说中,主人公诗词的这一功能也最强大,才子与佳人传诗递简互诉衷情或表达睹物思人之情的作品非常多。《生花梦》、《定情人》、《赛红丝》这三部小说中的全部人物诗歌都可归为此类。

在才子与佳人的交往中,外貌是一封敞开的介绍信,一见钟情是小说的惯有模式。才子与佳人的相貌、气质、谈吐最容易给对方留下强烈直观的印象,但仅凭这些就对人做出判断,未免过于肤浅。因此,《定情人》 中的江蕊珠“见双星少年清俊,儒雅风流,又似乎识窍多情,也未免默默动心”,“今又和诗若此,实系可儿。才貌虽美,但不知性情何如?性不定,则易更于一旦;情不深,则难托以终身”[5](P273),她还要细细的考察他。

才子、佳人为试探对方是否空有其名或是徒有其表并非真有才情,往往亲自出题面试,以诗试才。正所谓:“未见终非实,闻名只道虚。琴心当面奏,方识是相知。”[3](P55)《两交婚》中女主角辛古钗虽被甘颐的气质、容貌吸引,但恐其胸中并无点点墨,空戴头上方方巾,也亲自命题考诗。甘颐当场做《子夜歌》十首,限韵诗两首,镂肝刻腑,俱出新意,赋情写影,极工极巧,以此获得了佳人的芳心。考诗择婿这一情节,在《宛如约》、《玉支玑小传》等多部小说中都有提到,或由佳人亲自出题,或由家长代而为之。也因此留下了大批让彼此倾心、爱慕的诗作。

小说中因为男女主人公多是才子和才女,他们对大自然、对人的感情有着独特、细腻的感受,并且因为爱情本身就是诗,诗又最能表现、最能引发神秘奇奥的心灵活动,所以作家往往通过人物的诗歌或意境的创造来抒发品尝着爱情甜蜜或痛苦的主人公的细致情绪。一首小诗就能打动芳心,获得坚贞不渝的爱情,现实中恐怕鲜有此事。然而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却成为理所当然,合情合理,读者往往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美好。

(二)追求功名

自古“金榜提名、洞房花烛”就是文人一生最高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们终身的努力追求。在爱情有了归宿之后,获取功名、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目标了。在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洗礼的古代社会,文人自觉得在理念中以家庭、家族、国家为本位,视群体意识高于个体意识,仕宦价值大于隐逸价值。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实际上都以“学而优则仕”为正途,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奋斗目标,以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为最高的生活理想。而文人们要实现这种种理想、抱负,得到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认可,在朝廷之上有一席之地无疑就成了最有效的途径。

《平山冷燕》和《两交婚》在小说的结尾处都有四位主人公联笔称赞皇恩之作。他们因为有才而很受当朝皇上的赏识,他们的婚姻之路遭到了小人的破坏,却最终被皇帝赐婚,实现了美满幸福。所以他们称赞“正冕垂裳但面南,神功圣烈已登三”[2](P218),也期望“深愧萍繁无寸补,愿弘圣化到同南。”[2](P219)《麟儿报》中廉清公子也有献诗于天子之作:“龙凤云开仰圣容,芙蓉香暖受深恩”,“穆穆皇风吹合殿,万花齐放作春妆”[5](P212)。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总是要皇帝颁下圣旨,为主人公赐婚祝福。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中,人民也好,作家也好,他们找不到出路,无法凭借自己微博的力量惩恶扬善,只能让最高统治者——皇帝去收拾小人、恶徒。这无疑也给广大阅读者那平淡无奇的生活涂上了一抹理想的亮色。

(三)怀才不遇

文人渴望建功立业,扬名于世。尽管仕途险恶,众多的知识分子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屡屡碰壁、年年落榜也并未泯灭他们积极用世的理想。然而明清的黑暗政治往往使有志之士不是难于进身,就是进身之后难于存身,当时的文人“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10]。再加上小说作者秉承了传统的文人气质,大都性格耿直,不擅阿谀奉承,仕途之路更加坎坷多舛。对于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怀才不遇的经历,文人总会诉诸笔端抒发苦闷。才子佳人小说作者更为典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者的心声代拟在小说诗词中,就成了主人公的语句。《金云翘传》中王翠翘就有“风扶瘦我轻登阁”、“往事不堪频泪落”[4](P704)的自悲身世之句。《孤山再梦》里钱雨林为小人所陷害,避灾浪迹江湖之时自我感叹:“幻中看幻俱知幻,身外寻身不是身”[5](P39)。《画图缘》中,花天荷自叹不如柳小姐之才时,也发出了“打水欲将游鱼驱,移云欲将花影除。眼前有景道不得,柳子题诗压倒予”[6] (P76)的自嘲。这些,都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怀才不遇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四)显扬才学

虽然怀才不遇,却不愿自己的才情被埋没。小说作家借主人公之手写出了自己胸中的郁积与不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就象主人公说的,天下最伤心二事,莫过于佳人薄命、才子埋没。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的才情表现于诗词创作,因为在一个以诗歌为正宗的国度里,要想从“边缘”挤入“中心”,就不能不向诗歌靠拢。文人自古就有喜好诗歌的传统,读者也有景仰、爱慕诗人的心理。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往往面如冠玉、才高八斗,思维敏捷、挥笔立就。他们的诗词也常常得到佳人、朋友的乃至佳人父母的欣赏。他们才华的被欣赏反映了作者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自我的意图。通过这种方式,在被欣赏的喜悦中表明着他们存在的方式与意义。

《孤山再梦》中钱雨林与朋友出城游玩,他们或堤畔看柳,“细柳营前柳色新,长丝嫩绿垂江边”;或坞外观桃,“李白桃红真美景,山青水绿好风光”;或泛舟江上,“远观棹橹摇江岸,近看秋千出粉墙”;或随喜古刹“古寺萧条客邸情,静中忽尔听流莺”;[5](P51)游戏笔墨,互相夸赞,炫耀才学。《铁花仙史》中王儒珍、陈秋遴共到埋剑园赏玉芙蓉。把酒临轩,诗慰寂花,两人即兴吟唱。一个赞:“池南池北尽芙蓉,雅操冰心不着浓。携酒明晨重过赏,殷勤爱惜五更风。”另一个叹:“青铜镜里玉芙蓉,自见花枝意更浓。若使芳群能解语,寒毡纸帐可春风。”[4](P388)这是文人雅趣的体现,更是作者诗才的显露。

(五)揭露现实

文人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一方面粉饰太平,另一方面对现实也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揭露。然而,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家们都是些小文人,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往往又是缺乏力度的。因为他们往往无法触及到社会本质的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类小说的思想性。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就是小人拨乱,为才子佳人的佳姻良缘制造麻烦。所谓小人,在小说中主要是指那些并不具有真才实学的伪才子。但他们大多却是名门之后,家世显赫。一方面,这些人附庸风雅,极力想结交真才子,攀附俏佳人;另一方面,当他们遭到嘲笑或者拒绝时,便产生了报复心理,从中作梗,设置障碍,成为才子佳人婚姻的阻挠者。

在《平山冷燕》中,晏文物是个独眼、跋足的伪才子,却为宰相人家出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却被山黛讥讽为:“三台高捧日孤明,五马何愁路不平。莫诧黄堂新赐绶,西江东阁旧知名。”[2](P397)表面上好象是赞他宰相人家出身、新考知府,实际上是把他的独眼、跋足的特征给描绘了出来,真可谓形象之极。才女冷绛雪一眼看出了宋信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的伪才子,于是即兴做《风筝吟》:“巧将禽鸟作容仪,哄骗愚人与小儿。篾片作胎轻且薄,游花涂面假为奇。风吹天上空摇摆,线缚人间没转移。莫笑脚跟无实际,眼前落得燥虚脾。”[2](P437)字字都从风筝打趣到宋信身上,形象、贴切,不失为一篇佳作。这些伪才子都身居要职,凭借祖上庇护而有权有势。然而正直的主人公对他们的地位并不羡慕屈服,对他们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极尽嘲讽,这也是对现实人物的一种影射。

才子佳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爱情故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们对于爱情最美好的希冀,然而人生与社会的残酷无情往往不能让愿望变成现实。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它,那就是小说。作家需要创作这样的小说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自己的孤立无援,自己的形单影只;而读者也需要这样的小说来抚慰一下在现实中饱经创伤的心灵,暂时忘却生活中的苦痛、艰难,为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经历艰辛后的最终团圆而会心一笑。传诗递简是爱情故事发展的重要契机,无论是一波三折,还是甜蜜相处,只要有诗词来表明心迹,互相鼓励,就会有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上演,也就能看到未来婚姻的希望曙光。才子佳人小说也“可以帮助人们看到他们正在探索、正在渴望的东西。小说展现了人们的梦想而又超越了人们的梦想,小说为人们的想象打开了新的天地。”[11](P91)

正如法国文学批评家贝尔·埃斯卡皮所说:

当作家与读者属于同一个社会集团时,双方的意图就能吻合起来;文学上成功的真谛就在这种相互吻合的情况中。换言之,获得成功的书籍是一部表达该集团正期望着的内容的书籍,它使该集团认识了自己。一本获得成功的书籍的读者们最经常提到的一个印象是:作品与自己有着同样的看法,感受着同样的情绪,经历着同样的遭遇。[12]

正因为才子佳人小说的读者与作者都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他们感受着同样的时代情绪,遭受着同样的思想苦闷,所以通过小说这条纽带,他们更容易发生情感上的交融与共鸣。文人通过诗词传达出来的渴望爱情、追求功名、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等情绪,也是普通读者的深深体会。因此,作者——作品——读者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导致才子佳人小说大批产生、盛行不衰。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兴盛与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主人公诗词现象密不可分,主人公诗词对传统诗词的继承与创新都有其闪光之处。

在明清那种压抑的社会条件下,才子佳人小说就像石板缝中长出的小花,给人们困顿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在思想上,它们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忘掉生活中的苦难,将理想的追求实现于小说的欣赏。主人公诗词成为吸引读者的亮点,作者进行创作的要点,也是小说得以兴盛的推动因素。

[1]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 林辰主编. 才子佳人小说集成: 一[C].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7.

[3] 林辰主编. 才子佳人小说集成: 二[C].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7.

[4] 林辰主编. 才子佳人小说集成: 四[C].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7.

[5] 林辰主编. 才子佳人小说集成: 三[C].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7.

[6] 天花藏主人. 画图缘[M].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5.

[7] 黄益庸, 衣殿臣. 历代爱情诗[M].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8] 王立. 中国文学主题学[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9] 楚江仙叟石公纂辑. 钟情丽集[A]. 花阵绮言[C]. 台湾: 天一出版社, 1985.

[10] 赵翼. 廿二史札记[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11] 万·梅特尔·阿米斯. 小说美学[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

[12] 任明华.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J]. 曲靖师专学报, 1997, (2).

责任编辑:潘文竹

Poems Composed by Heroes in Scholar-beauty Novels

GUO Hong-wei
(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dong Management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scholar-beauty novels is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composed by the heroes. Those poems contain many traditional poetic images, allusions and old topics. They reveal the scholars' desire for love, fame and recognition of talents as well as their cynical attitude towards society. Those feelings are typical of the period and could arouse the reader's resonance. Those poems used the traditional poetry in an innovative manner, and made the scholar-beauty novels a great success.

scholar-beauty romance; poems of heroes; inheritance; innovation

I207

A

1005-7110(2013)06-0099-07

2013-06-11

郭伟宏(1979-),女,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

猜你喜欢

才子佳人诗词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象、形神
关注诗词
论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择偶观
张生与李益爱情比较研究
浅谈《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思想
才子佳人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