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半封建”性新探
2013-03-27王令金
王令金
近代中国社会“半封建”性新探
王令金
(青岛大学 思政部,山东 青岛 266071)
近代中国社会“半封建”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总起来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渐露头角,资本主义军事技术产生壮大,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全面兴起。考察一种社会形态,不可仅从某一方面,而要全面。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社会;半封建;新探
谓近代中国社会“半封建”,就是因为其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以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都局限在经济层面,认为在封建经济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由此就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的论述。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其中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1](P626-630)受此影响,这些年来,众多学者出版发表的论著及教科书,基本上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例如,201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写道:“外国商品和资本的大量输入,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半封建的中国。”[2](P8)上述论述固然不错,但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视野还应该更开阔些。也就是说,应该以经济为基础(由于这方面论述较多,在此恕不赘述),进而扩展到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思想文化以及科技教育各方面。在此,试做尝试性探讨。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渐露头角
近代以后,英国、葡萄牙、日本等殖民强盗相继割占了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并对这些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在此当中,将他们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植入这些地区,通过殖民总督府统治这些地区。1843年,英国政府根据《南京条约》中“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之规定,任命璞鼎查为首任香港总督。1845年11月,葡萄牙女王颁布敕令,擅自宣布澳门为殖民地自由港,并任命阿玛留为澳门总督。1895年11月,日本侵略者宣告台湾“平定”,正式由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统治台湾。在上述地区内实行的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另外,在我国东北、西北被俄国割占的广大区域内,随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成功,也实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由于受周边地区和宗主国以及世界资本主义大环境的影响,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因素。
其一,在太平天国境内,1859年洪仁轩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试图以资本主义治国理政的方案来振兴太平天国大业。洪仁玕在《资政新篇》 中主张革新政治。诸如,“以风风之”,“以法法之”,“以刑刑之”。[3] (P86)其中,“以风风之”,就是以良好的社会风气代替不良的社会风气,例如“上帝之名,永不必讳”。因为天父之名,至大、至尊、至贵、至仁、至义、至能、至知、至诚、至足、至荣、至权,何碍一名字?若说正话,讲道理,虽千言万语亦是赞美,但不得妄称及发誓亵渎而已,若讳至数百年之久,则又无人识天父之名。”[3](P89)在这里,道理讲得何等透彻!不讳忌领导人的名字,体现了一种社会平等思想。“以法法之”,就是“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3](P89)这显然是一种“依法治国”的思想。在这里还提出了设立“书信馆”和“新闻馆”的建议,介绍了“英吉利”(英国)、米利坚”(美国)依法治国的成功经验,以及“日耳曼”(德国)、“瑞邦”(瑞典)、“丁邦”(丹麦)、“罗邦”挪威)、“佛兰西邦”(法国)“土耳其邦”、“俄罗斯邦”、“埃及邦”、“暹罗邦”(泰国)、“日本邦”、“马来邦”(马来西亚)、“秘鲁邦”、“澳大利邦”(澳大利亚)、“新嘉波”(新加坡)、“天竺邦”(印度) 等“各邦大势”,并借鉴上述各邦以“贤人”制定立法,“代有贤能继起而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以刑刑之”,就是对触犯法律的人根据不同情节予以惩罚。其中提出,“善待轻犯”,对其进行劳动改造,让其“改过自新”,同时要坚持“勿杀”原则,对“大罪宜死者”,“以吊死焉”(即除以绞刑)。本方案虽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但它开启了实行资本主义政治的“民智”。
其二,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极力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书清帝(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并设想:“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若御史为耳目之官,刑曹当司法之寄”。[4](P84-85)还提出:“既立制度局总其纲,宜立十二局分其事。”[4](P86)“十二局”者,即法律局、度支局、学校局、农局、工局、商局、铁路局、邮政局、矿务局、游会局、陆军局、海军局。此外,“每道设一民政局”,“每县设民政分局”。[4] (P86-88)以上维新设想,无疑是要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因此,可以结论:《应诏统筹全局折》奏响了中国资本主义政治的序曲。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诏令,属于政治方面的有,设立制度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重定法律制度,提倡廉政作风;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其由国家供养的特权;等等。戊戌变法虽未成功,但其舆论宣传对后来影响颇大。事实上,清政府镇压了变法维新派以后,充分考虑了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的建议,并将其纳入“新政”之中,其中“京师大学堂”的保留并继续兴办以及全国上下兴办新式学堂就是明证。
其三,二十世纪初年,清政府实行“新政”,貌似要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宪政。在“新政”中,改革旧机构,增设新机构。例如,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1年),增设商部(1903年)、学部(1905年)和巡警部(1905年),1906年,清政府又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兵部改为陆军部。与此同时,1905年7月,清政府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绍英、端方五大臣前往欧美、日本考察政治,表示考虑实行立宪问题。1906年,他们先后回国,密献计策。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声明数年后察看“民智”,再定实行年限。1907年清政府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地方设咨议局。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以奕劻为首的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在“新政”期间,整顿吏治,废除大清律例,改定刑律,颁布了商法商律。另外,在教育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颁布了新学制,废除了科举考试,提倡并鼓励出国留学,以开眼界,等等。上述“新政”虽然无多大实效,但开始披上了实行资本主义政治的外衣。
其四,众所周知,辛亥革命之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实属资产阶级共和国,旨在发展资本主义,以富国强民。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4](P24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加明确地确定了中华民国的性质及政体与国体。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4](P246)本约法详细规定了人民的权力与义务,还规定了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及法院的职责。这部约法显然是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它演出了中国资本主义政治的首场。从此以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没有了封建皇帝,而诞生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下权力的象征——总统。同时,民国风气大开——官府官员由“老爷”、“大人”,改称“公仆”、“同志”,拜见官员由“叩首”、“作揖”,改为“鞠躬”、“握手”,等等。令人遗憾,由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篡权逆行,资本主义政治落空了。后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几经努力,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终因错过了历史时机而未能如愿。
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因素经历了一个由萌生到发展再到退出政治舞台的过程,所以没有最终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确立下来,是因为:第一,封建地主阶级不愿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拱手交出政治权利,让位于资产阶级,相反,他们要想方设法地镇压抵挡扼杀资产阶级势力;第二,外国帝国主义不支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在当时,中国一旦搞资本主义,有可能强大起来,这与他们侵略中国不利;第三,中国人民群众不欢迎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度里,人民群众依然是受压迫、受剥削的群体,无权利可言,无幸福可享,恰在此时,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领导人民群众搞社会主义。弄清上述原因,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二、资本主义军事技术产生壮大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将士们在与英军的较量中,亲眼目睹了木桩铁链难以抵挡铁甲钢舰;切身感受了土枪土炮难以对付洋枪洋炮;衷心领教了摇旗呐喊的阵势难以逃脱冲锋卧倒的打击;深刻认识了仅凭山呼万岁的士气难以挽回失败的结局。事后林则徐写道:“岸上之城郭廛庐,弁兵营垒,皆有定位者也,水中之船无定位者也。彼以无定攻有定,便无一炮虚发;我以有定攻无定,舟一闪躲,则炮即落水也。”“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辗移时,再放一炮,是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谬巧耳。”[5]鸦片战争给大清帝国当头一棒,以致昏厥。猛醒之后,林则徐的好友魏源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英明主张。魏源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提出:“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3](P47)此外,魏源还指出:“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传碓、千斤称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3](P51)在养兵、练兵方面,魏源提出:“国家试取武生、武举人、武进士,专以弓马技勇,是陆营有科而水师无科。”“今宜于闽、粤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者,为行伍出身。皆由水师提督考取,会同总督拔取送京验试,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凡水师将官必由船厂、火器局出身,否则由舵工、水手、炮手出身,使天下知朝廷所注意在是,不以工匠、柁师视在骑射之下,则争奋于功名,必有奇材绝技出其中。”[3](P49)魏源还提出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的思想。他指出:“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每出兵以银二十圆安家,上卒月饷银十圆,下卒月饷银六圆,赡之厚故选之精,练之勤故御之整。”“故欲选兵练兵,先筹养兵,兵饷无可议加,惟有裁并之而已。”“今以精兵驾坚舰,昼夜千里,朝发夕至,东西巡哨,何患不周?”[3](P51-52)魏源的这些建议与设想,开启了中国军事技术近代化(或曰资本主义化)的思路,成为后来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以及清末“新政”编练新军的行动指南。
时至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清政府大有被推翻之势。当此之际,清政府“借师助剿”,美国、英国、法国纷纷派出军队来华“助剿”。其军队的编练体制、武器装备以及作战方法,对清政府的军队,尤其是对李鸿章的淮军深有影响。于是,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打着“求强”的旗号训练军队,并向西方国家购买和仿制枪械装备军队,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从1862年起,清政府先后在天津、上海、福州、广州、武昌等地聘用英国等国教官,训练新式陆军。一方面练洋操。即对士兵进行队列训练,包括列队、步伐、行进、冲锋、卧倒、瞄准、射击,等等,以此提高士兵协同作战素质。另一方面,使用洋兵器。即使用从外国购进或自行仿制的洋枪洋炮,以此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应上述活动的需要,洋务派大力兴办制造船舰枪炮以及军火弹药的工厂企业。在英国上海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影响下,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船政局。该局第一艘150马力的轮船“万年清”号于1868年1月18日开始动工兴造,次年6月10日下水。至1894年,该局先后造成大小船舰30余艘,大都用来装备新建立起来的海军——包括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与此同时,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局,1867年崇厚在天津设立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等等。在此期间,洋务派先后在全国各地创办了20多个军工企业,生产的军火弹药用以装备清政府的军队,同时淘汰了先前以刀枪(红缨枪)剑戟为主的军事装备。随之,中国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开始近代化。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军队全盘西化。当时出使大臣许景澄奏称:“仿用西法,创练新兵”。于是清政府决定采用西洋方法,训练一支新式陆军,以代替旧式军队。早在1894年4月,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小站募练新军10营,号定武军”。次年11月,胡改派督办津芦铁路,小站练兵事宜由袁世凯接替,并将“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其兵种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工兵等,在建制、训练、战术、操典等方面,大都模仿德国和日本。至1898年,“新建陆军”已初具规模,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合称为“北洋三军”,隶属于直隶总督荣禄管辖。与此同时,1895年冬,张之洞聘请德国教官,依据德国陆军操典,编练江南自强军。在操练当中,西方的“立正”、稍息”、“向左转”、“开步走”、“立定”等兵操口令被全部学了过来。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继续在全国编练“新军”。其建制基本上采用军、镇、协、标、营、队、排、棚八个层级(后来演变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一军辖两镇;一镇辖步队两协,马队、炮队各一标,辎重、工程各一营,军乐一队;一协辖两标;一标辖三营;一营辖四队;一队辖三排;一排辖三棚。各级将领名称分别为总统、统制、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目。每棚设正副目各一人,正兵四人,副兵八人,共14人。每镇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兵种,额设官兵12512人。[6](P192)原计划在全国编练36镇,至武昌起义前只编成13镇(一说14镇),官兵约16万人,军一级尚未来得及整编。在新军当中,袁世凯的北洋6镇势力最强,称为中央军或国军,其他为地方军,多沿用绿营巡防营等名号。
在编练军队当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开办军校,培养将才。如1866年,在闽浙总督左宗棠的支持下,船政大臣沈葆桢在福州设立船政学堂(次年迁址福州外围马尾,遂更名为马尾船政学堂)。这是清末最早的海军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培养出了刘步蟾、邓世昌、严复、林永升、林泰曾等英明将才。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学堂、陆军武备学堂)。其毕业生多数成为各省新军的骨干。其中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吴佩孚等成为北洋军阀首领。1902年,袁世凯于保定创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几经变迁,至1912年10月,中华民国政府在保定原址创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这所军校里走出的名将有:孙传芳、李济深、薛岳、蒋介石、张群、叶挺、邓演达、张治中、傅作义、唐生智、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陶峙岳等。在其培养的近10000名军官中,有1600多人获得将军头衔。在办学当中,不仅聘用外国教官训练学员,而且还直接派学员出国学习考察,广泛地开阔眼界。诸如,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方伯谦等就被派送到欧洲国家学习军舰驾驶等技术,学成回国后在福建水师、北洋水师服役。历史的车轮造就了这些风云人物,风云人物的一举一动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中国在军事技术上近代化或曰资本主义化了,先前封建时代落后的军事面貌被彻底改变,乃至告别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使中国由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缩小了与外国军事技术水平的差距,搭建了与列强国家交流的平台,尽管当时中国处于大而不强的弱小状态,无力与外国列强相抗衡,无力改变遭受欺凌的被动局面,但它毕竟为后来的发展开启了闸门,打开了通道,奠定了基础。这一些都被后来的历史所印证。
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全面兴起
随着西方宗教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即封建文化)逐渐被淹没,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即共产主义思想指导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占主导地位之前,西方文化(或曰资本主义文化)时不时地占据上风。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宗教文化开始深度传入中国。他们纷纷在中国办报刊杂志,翻译出版书籍。如《中国丛报》(1832年5月,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刊并主编。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先后参加编辑。主要撰稿者有郭士立、马儒翰等。1851年12月停刊)、《北华捷报》(1850年由英国人在上海创刊。1864年改名为《字林西报》。1951年停刊)、《万国公报》(1868年9月由英美传教士在上海创刊。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改本名。林乐知等主编。1883年8月停刊。1889年2月复刊后,成为广学会机关报。1907年12月终刊)、《格致汇编》(1872年创刊北京,初名《中西闻见录》。1876年迁于上海,改名《格致汇编》。英国人傅兰雅主编。1892年停刊)等先后在中国创刊经营。此外,还有英国商人美查集资在上海于1872年创办的《申报》(1909年卖给报馆买办席子佩。1912年又卖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英国人在天津创办的《时报》(1886—1891)、日本人在北京创办的《顺天时报》(1901—1903),等等。他们通过上述办报刊活动,将其思想文化意识及价值追求在中国传播。另外,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中国翻译出版了《泰西新史揽要》一书(1895年由广学会出版。广学会是英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1887年成立于上海,前身是1884年成立的同文书会。仅1890—1911年间就出版书籍400多种,初版、重版合计共达100多万册。1956年与其他基督教出版单位合并,组成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影响颇大。
与西方宗教文化传播的同时,国内兴起了“倡西学”的风潮,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败落。首先,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为了培养办洋务的人才,兴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一类是翻译学堂。如1862年11月,奕主持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起初设英文馆,从八旗中招收了10名“资质聪颖”的幼童入馆学习,聘请通晓汉语的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教习英文,顺天府人徐树琳教习汉文。后来又陆续增加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日文馆以及天文算学馆等。其课程设置包括外国语言、各国地图、数理启蒙、格物、化学、万国公法、天文测算、地学金石以及翻译各种教材等。同文馆的开办,打破了先前私塾办学形式,学习内容由传统的四书五经儒家思想文化,转向西方语言科技文化,由此正式架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一类是军事学堂。如1866年,左宗棠奏设马尾造船厂获准。为了培养建造、驾驶船舰的人才,1867年1月6日,兴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正式开学。学堂分前后两堂,授业课程基本上都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前学堂(法文学堂)分造船、绘事(设计)、艺圃(艺徒)三科,课程主要有法语、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原理、平面几何、制图等,培养目标主要是能担任设计、绘图和指挥工人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后学堂(英文学堂)分驾驶、轮机两科,课程主要有英语、数学、几何、三角、航海理论、航海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航海术、射击术、海战、领航等,培养目标主要是掌握舰船驾驶和轮机操作的海军指挥官。学生还要修读《圣谕广训》、《孝经》和《策论》等课程,以坚持崇高的政治育人目标。一类是工艺学堂。如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天津北洋西学堂”,分头等学堂(大学)和二等学堂(中学)。头等学堂专业分采矿冶金、土木工程、机械和法律四科,开设课程有几何、代数、格物、化学、天文、英语、地理、绘图、各国史鉴、万国公法、金石学、矿务房演示、测量矿苗、矿务机械等。二等学堂除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外,也开设英语、各国史鉴、地舆学、格物、平面量地法等。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洋务派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和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直接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在此期间及随后,全国各地还相继兴办了正蒙书院(1878年由张焕纶在上海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普通小学,抛弃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陈腐内容,仿照西方小学开设国文、算术、舆地、格致、经史、时务等课程。后来又添设了英文、法文课。此外,还开设投壶、习射、击球等体育活动课)、南洋公学师范院(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开设课程有国学、西文、数学、格致、动植物学、矿学、地理学、生理学等)、京师大学堂(1898年由清政府在北京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几经周折,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共分七科三十五门,即政治科,下分政治学、法律学二门;文学科,下分经学、史学、外国语言文字学等七门;格致科,下分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等六门;农业科,下分农艺学、林学等四门;工艺科,下分造船学、建筑学等八门;商务科,下分簿记学、商法学等六门;医术科,下分医学、药学二门)、湖北幼稚园(1903年由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阅马场创办。该园完全仿照日本模式,连教养员也是聘自日本的三名女师范生。设有开诱室、训话室、游嘻室、图书玩具室等,招收4—6岁的幼儿入院学习)、南苑航空学校(1913年由袁世凯在北京郊区南苑创建。设有教室、办公室和宿舍等,还设有飞机修理厂、飞机棚、油库、炸弹库、打铁房、翻砂厂、医疗所等,学习科目有航空学、机器学、气象学、外国语、陆海军战术以及驾机飞行、装卸修理等),等等。由此,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纷纷在中国落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均发生相应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科技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这时,中国留学生已成长为蜚声中外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回国在传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诸如,容闳、严复、蔡元培、胡适等就是典型代表。容闳,生于1828年,广东香山县人,1847年赴美留学。1855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庭、上海海关翻译处和英商宝顺洋行等处任职。1863年经友人介绍入曾国藩幕,被委任为出洋委员,随即赴美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1865年归国后出任江苏行政署译员,驻节上海,倡议设立兵工学校以储备人才。此间在扬州译述了美国人哥尔顿的《地文学》和派森的《契约论》等著作。20世纪初,容闳用了几年的时间,撰写了一部自传体性质的回忆录——《西学东渐记》,1909年在美国纽约正式出版。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译本。该书贯穿了容闳一生致力于西学东渐以振兴中国的主导思想。严复,生于1854年,福建侯官(今闽侯)人,1876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归国后积极从事维新活动。1896—1908年间,他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穆勒名学》等名著,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哲学、逻辑学等。1912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在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蔡元培,生于1868年,浙江绍兴人,1907年赴德国留学。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建立了我国近代教育体制。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道路;改革学校体制,实行教授治校;破除学生的旧观念,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在北京大学的革新,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适,生于1891年,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宣传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风靡一时,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卓有影响。
由于受西方思想科技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不再独尊,知识分子也不再安分守己——“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为吹嘘,“父母在不远游”贬为过去,“好男儿志在四方”立为誓言。随之,社会风气为之一新——长袍马褂束之高阁,西装革履习以为常;男子蓄发留辫成为古怪,女子裹脚缠足视为虐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渐渐远去,男女平等自由婚恋成为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墨守,三班轮作提高效率广泛采用。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的思想空前解放,自觉地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教育,而且外国势力也更加注重对中国实施精神文化侵略,纷纷在中国办教育。随之,一批由外国投资兴办的大、中、小学崛起。诸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北平协和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以及北平的汇文中学、青岛的礼贤中学,等等。这些学校大都以传授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思想文化为主,兼以传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校学习的学生当然以中国人为主体,这就使得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更加迅速地在中国传播开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上述教育机构及其设施先后被国家政府接管收并。
综上可见,近代中国社会“半封建”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等各个方面;不仅表现在生产方式上,而且还表现生活方式上;不仅表现在物质追求上,而且还表现在价值观念上。等等。考察一种社会形态,不是单方面,而是多方面——这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M]第一卷(1921-1949)上册.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Z]上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Z]下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5] 王令金. 略论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6): 47-50.
[6] 汪茂林.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侯德彤
Revisiting the “Semi-colonial” Nature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WANG Ling-jin
( D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The "semi-colonial" nature of modern China fnds expression in both its economy and its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edu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under the infuence of foreign capitalism, capitalist political system began to emerge, capitalist military technology appeared and grew, and capitalist ideology and culture bloomed in modern China. As a basic method, a society should be examined comprehensively.
Chinese society; semi-colonial; revisit
A
1005-7110(2013)06-0049-07
2013-07-19
王令金(1958- ),男,山东平度市人,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