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我国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思路
2013-03-27王征
王 征
(济南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99)
从学术门类方面界定,总部经济应该划分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交集,纵览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学流派,并无“总部经济”的提法,总部经济理论是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工作者,根据转轨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适应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于廿一世纪初提出来的。十余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总部经济理论与某些生搬硬凑的“理论”或昙花一现的炒作不同,具有极大的现实应用价值与强大的内在生命力。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具有明显的现实背景,这就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原有的工业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定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许多中心城市开始由生产型城市向居住型城市、旅游型和消费型城市转变,许多曾经占我国工业生产主流的制造业企业鉴于中心城市综合生产成本上升、环保要求限制以及土地置换套利动机等诸多方面因素的考虑,纷纷开始迁离中心城市,这虽然在客观上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向宜居净化的本质属性回归,提升城市的环境条件,但也出现了所谓“空心化”的现象。即:原有的老产业衰弱或迁出,新兴的产业又没有发展起来,既有的产业结构遭到了破坏,缺少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这一时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与经济转轨的重要瓶颈。[1]
总部经济理论是适应我国制造业转轨、城市化进程与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本身就是通过对我国多个地区城市发展、企业升级的大量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而提炼出来的。所谓总部经济,就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即:某些中心城市,通过发挥既有的有利条件或者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的或者是外地的大公司、大企业入驻,使本地区形成总部集聚的态势,而相应地将生产加工制造环节安置在耗用成本较为低廉的城市周边外围地区,使城市中心的首脑机构和下属生产基地各得其所,从而达到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功能定位上的偏差和工业化初期粗放型产业布局思路的影响,各地都曾将大量生产制造企业设置在中心城市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布局思路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它既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也限制了城市内工业企业发展的空间,在当今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总部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它在宏观层面适应了当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微观层面符合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适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要求的一条战略性思路。[2]
一、总部经济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世界各国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普遍会遇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工业化发展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相关决策者当然是希望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发展工业,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像环保问题、资源问题、生活质量问题等)还都提不上议事日程。连我们的古都北京也曾大规模地拆毁古迹建工厂,以便把首都“从一个消费性城市变为一个生产性城市”。最为典型的是当年的“雾都”伦敦,那里工业发展带来的弊病,人们从恩格斯对于英国工人阶级悲惨状况的力透纸背的揭露以及狄更斯、玛·哈格纳斯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于笔下的“雾都孤儿”、“城市姑娘”等伦敦东区下层市民生活的描绘之中可见一斑。同时,芝加哥、底特律这些当年的工业重镇也正是产生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二者之间显然具备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工业革命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城市发达的标志就是工业企业林立,城市集中了生产制造业的主要资源和各个生产环节,这种粗放型的生产加工方式和资源占用方式,渐渐地使城市不堪重负。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和产业布局优化的内在机理,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集约化发展是一条内在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低端产业将会被边缘化,高端产业将会占据越来越有利的位置 。[3](P166)而且,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讲,也不再支持在城市市区里面发展传统制造业和那些资源消耗型行业,这一则是出于城市环境保护的原因,二则也是现代都市里地价和综合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倒逼所致。这种现象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无疑将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但是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就是原有的老产业(主要是传统制造业)迁出之后,怎样避免城市产业出现“空心化”的问题。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国内外许多资源枯竭类城市和老产业衰败型的城市在原有的企业迁出之后,很多不都变成了“鬼城”了吗?
总部经济理论,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它为现代城市中的产业转型升级指出了一条战略性的道路。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个方面,对于振兴制造业来说,总部经济理论找到了一条制约制造业发展瓶颈的突破性路径。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有些城市就曾虑过将生产制造类企业外迁的问题,当时人们形象地将这种做法称为“腾笼换鸟”。但是,实践证明那种将企业整体搬迁出市的办法,效果并不好,甚至推行不开。原因在于,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不乐意离开中心城市;每天用班车载着职工上下班回城,既不方便,又增加了运输成本;将企业整体搬迁到远离市区的地方后,企业变得边缘化或者说矮化,表现为信息更加闭塞、知名度降低、更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等等。比如首钢集团外迁出京的事宜就一度因此受阻。而按照总部经济的思路,当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应当把日益稀缺的市区空间用来安置企业总部,而把生产制造环节的低端生产基地放在地价和综合生产成本较为低廉的城市外围地区。按照这样的战略战略规划方式,不但可以避开中心城市里稀缺的土地资源和环保要求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限制,而且还能够摆脱工业发送与现代都市功能定位方面的矛盾,可谓一举两得。像是首钢采用了总部经济的布局理念后,将首脑管理机构与生产制造部门实行分离,把生产基地搬迁到了曹妃甸,而将企业总部依旧留在北京,这样,“首钢”在搬迁方面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个方面,总部经济还能够催生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智力服务业,形智力型服务业集群与公司总部集群相伴生的现象,并且引领所在城市第三产业朝智力化的方向前进,使智力型服务业成为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的牵引器。经验表明,这些总部与智力型服务业的引领作用愈大,其所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就愈强。智力型服务业虽然是与公司总部相伴生的,但其本身就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这样,总部经济既激活了老产业,又催生了新产业,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推动城市产业升级的有力助推器。[4](P96)
从理论方面分析,总部经济对于城市产业升级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考察:其一,总部经济通过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的总部这一类高端机构,增加了当地产业的总量规模,扩充了当地的经济资源,提高了所在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极大增强了该城市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也极大地优化了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有利于这样的中心城市产生总部集聚效应。其二,总部经济有利于盘活既有老工业城市中的制造业存量资源,通过生产制造基地向周边低成本地区的置换,把企业总部留在中心城市,将腾出的空间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突破了现有的城市产业格局对制造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大大拓展了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其三,总部经济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开辟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新形式。通过搭配企业总部与其生产制造基地在不同区位之间的功能分工,使各类地区都充分地发挥出了各自的比较优势,降低了总体生产成本,使企业和所在地区都获得了收益。
二、总部经济推动城市产业转型
从总部经济的功能还可以看出,总部经济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助推器。由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可知,现代社会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必然向着高度化和深度化发展,也就是加工制造业的比重将不断降低,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上升,同时市区内的产业布局也会伴随着发生相应的调整,在这种行业之间空间竞争的过程中,那些新兴的、正处于快速发展态势的朝阳产业将逐渐胜出,而那些过气的、日趋衰亡的夕阳产业最终将会被排挤出市区,一些优势产业还会从城市的中心地带向外围地区扩张。在这种竞争中,最后占据市区中心位置的,大多是强势公司和企业的总部。这样,总部经济与城市的产业布局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就产生了联动关系。公司和企业总部(包括各类销售中心、研发中心之类的中枢机构)的集聚,不仅有利于实现加工制造业的集约化发展,也能够刺激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智力服务业的伴生,由于总部的核心支配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扩大所在城市的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也可以优化其产业结构,提升当地的产业层次,从而推动一个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动城市制造业的转型
总部经济理论原本就是针对制造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约束而提出的,故而它对于制造业的启示作用最为直接。其内在机理在于: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空间资源会显得愈来愈宝贵。生产制造类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会愈来愈大,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这类企业必然会做出将生产加工基地向外搬迁的决定。对于其外迁遗留下来的市区空间,公司和企业总部是最为适宜的使用者。总部经济能够有效填补企业生产制造基地外迁造成的产业空白,以其巨大的能量,带动所在城市经济强劲增长与持续繁荣。这样布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中心城市由于具备优越的条件,可以汇聚各种高端资源,使公司和企业的总部在此汇集壮大,形成企业高管部门云集的总部集群,获得了极大的智力、信息、专业配套服务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而分布在市区周边或其它外围地区的生产制造基地则能够尽享当地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益处,这样就形成了更为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布局,整体上能够获取更大的综合经济收益。
由此能够看出,总部经济这一思路能够重组生产制造类企业的产业资源,通过结构调整,使原有企业上台阶、上水平,经由产业组织创新来获得新的发展。因为,从工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制造业是当今仍然不能不加以发展的行业,然而现代城市的功能定位却愈来愈不适合发展传统制造业中的生产加工环节。但是,倘若不能突破传统企业管理机构同生产车间同处一地的组织模式,在这种框架内,无论怎样微调,这类企业的出路只能是越走越窄。即使不去坐以待毙,按照以往的企业外迁方式,将企业整体“疏散”到较为边远的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技术、管理和其它方面的骨干精英不愿离开中心城市而造成大批人才流失,所以这类企业搬迁之后往往都会造成元气大伤。然而若是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布局,将制造类企业的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分离,这一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总部获得了中心城区的人才智力、技术信息、行政资源等方面的既有优势,生产基地外迁为置换代价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成本,可谓是各得其所。所以说,从提升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总部经济理论为城市制造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提供了一条“双赢”的路径。
接下来再来看总部经济对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这一方面的作用。就此而言,总部经济的布局思路极大地拓宽了城市经济的产业选择范围,使中心城市内部的制造加工类企业实现了华丽转身。按照原先的观点一度曾被认为在市区内部不宜再加以发展的某些资源消耗型产业及其部分功能区段,若是按照总部经济的思路重新加以布局,实行部分生产区段的产业梯度转移,而将企业总部留在市区,照样可以在中心城市立足,避免使企业失掉市区的“根据地”。故此,总部经济的发展战略能够使某些地区突破当地的资源禀赋限制,通过产业链的纽带连接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的互助、联动和协调发展。从而通过产业组织形式创新,激活产业潜能,挖掘企业生产潜力,追求区域资源协调利用的帕累托最优。并且通过调整空间布局的配置,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实现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同步优化。[5]
(二)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不仅能够直接应用于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而且对于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现实的运用价值。其基本缘由在于,公司总部具有很强的业务性与生活性消费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鉴于具有总部集群的存在作为现实支撑,服务行业尤其是置身于现代服务业领域里的商家也就拥有了为数更加众多的服务对象;再进一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又能够吸引更多的总部留下或者入驻,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这种简单的互动关系可以示意如下:总部经济的兴起→助推现代服务业→增强的城市吸引力→总部经济的兴盛→现代服务业进一步繁荣。
总部经济对于所在城市的消费带动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司总部的经营业务、研发业务活动消费及其配套活动所需的各种消费;其二,总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衣、食、住、行、娱乐、健身、教育等方面,这对于房地产、文化产业、商贸餐饮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持久的拉动效应。案例分析显示,一个制造行业的跨国公司总部向某个地区迁移,将能够带动几个甚至十几个与之联系密切的服务性公司随之搬迁,这还不算相应带动的在商用和居住性房地产方面对其所入驻城市的硬性需求。经过对于经济发达国家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某些典型大城市的兴衰表现进行研究表明,伴随着原有制造业的外迁、传统行业中企业的布局调整,有不少城市实现了顺利转型,保持了景气的局面,有的甚至更加兴盛,也有些城市变得一蹶不振。美国学者J·O·威勒通过对美国国内廿余所大城市的发展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城市在曾经作为支柱产业的制造类企业外迁之后,依旧保持了经济的景气,威勒的研究结论就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城市实现了产业的总部化与服务化。[4](P78)
(三)为智力型服务业催生助长
总部经济同智力型服务行业之间具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各自的属性,决定了智力型服务业必然与总部经济相伴相生,互动互进。第一,企业总部的存在为智力型服务业提供了最为稳定和最优良的客户群,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长动力,总部经济发达的地方智力型服务业必然也是强盛的。第二,智力型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总部集群的存在和壮大离不开智力型服务业的配套服务;总部经济的大力发展,也能为智力型服务业提供发展土壤和发展动力。实践证明,总部集群是智力型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服务对象和有力的增长驱动力,二者合力,将会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三、总部经济助力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
(一)助力城市制造业结构升级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制造业的发展,乃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离开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实现就缺少了坚实的基础,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对于国计民生、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乃至于对外贸出口,制造业都是我们相对来说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行业,过早地放弃制造业,无异于壮士断腕、自废武功。但是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像大量的资源消耗;比如像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比如集约化程度不高,等等。诸如此类,在我们经济发达程度不高、生活文明程度也不太高的时候尚能容忍,甚至还曾经把烟囱林立当做工业发达的标志。然而,当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当我们现代化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当人民群众的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达到一个新层面后,那种靠拼资源、拼劳力、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制造业发展模式就难以为继了。不但是以上谈到的城市土地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发展环境限制等一系列的原因,仅就消费者需求口味的改变而言,原有的制造业结构也必须加以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若是按照传统的产业组织结构来布局,不但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种种局限,而且也不会被新的时代环境所认可。总部经济理论就是为了突破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这种两难困境而酝酿产生的,其立论基础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以及梯度转移理论等内容。[6](P58)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一方面解决了我国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内容,是我国理论工作者对于转型经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贡献。
中心城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短处是显而易见的,优势在于高端资源密集,不利之处则在于容易造成污染和综合成本较高。那么,怎样根据现代城市的定位要求,既能够顾及现代城市的功能特点,又能够推动产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度曾经成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都遇到的难题。总部经济的提出,通过改变产业布局方式,把总部与企业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突破了这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皆曾面临的瓶颈。
再从企业内部结构来看,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条件更加便捷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呈现为直接管理层级的逐步减少与空间构成形式上的逐步分离,使得企业的生产组织可以突破所在城市的界限,在全省、全国乃至于全球范围内布局,以充分运用各地的优势资源。在这种分离过程中,总部聚集的目标往往都是那些国际性或者是区域性的重要中心城市;而生产制造基地则可以选择范围广阔的低成本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提升这两件任务通过总部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7](P76)
总部经济推动一地产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发挥作用:其一,引入增量资源。总部经济通过吸引外埠企业总部入驻,可以扩大所在城市的产业规模,并且经由企业总部支配范围更为广泛的资源。其二,盘活存量资源。有些因成本、资源、环保等条件限制在市区已经难以生存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实行总部经济的发展战略,通过分离、外迁,寻找比较优势,就能够绝地逢生,一些原来在市区呆滞的资源,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也可以得到激活。其三,重构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即:强化中心城市的总部管理功能,发挥外围地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8]为了以总部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可行的具体操作路径选择包括;一是多多吸引外来企业总部,增加本地总部数量,通过总部的支配效应,扩大本区域的经济总量;二是抓住前景优良的现代制造业企业,将其生产基地在本地的产业园区内聚集,实现集约发展;三是对于那些加工制造环节不宜在市区生产的企业,除了鼓励其将制造基地外迁之外,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作、委托外包等产业组织形式,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链重构。
(二)为智力型服务业提供土壤
在现代社会的城市里,智力型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将会成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尤其是对于专业背景优良的人员)的有效途径,也会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兴经济增长点。无论是就服务对象还是就产生来源,智力型服务业与总部经济都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早期的生产企业,大多都是“全能型”的,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就有着“企业办社会”的传统,尤其是大型企业,从食堂、医院到电影院、幼儿园无所不包,更遑论直接服务于生产的职能业务部门了。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专业性的智力服务部门慢慢地由企业内部独立出来,走向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服务外包开始成为一种时尚,这既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其经营成本,也有利于智力服务业务提高效率,充分发掘潜能,变得更加专业,逐步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方面,大公司、大企业总部的集聚,无疑为智力型服务业的兴盛提供了最丰沃的土壤,包括优良的客户、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拉动智力型服务业取得快速增长。
总部经济与智力型服务业可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就在于,由于总部所处的关键位置,使其在产业链诸环节中占据高端的位置,总部在进行管理和决策时,需要相当数量的智囊机构为其履行辅佐和参谋性质的职能,在现代商业社会里,这种功能大多都是由专业的智力服务机构来行使的。该种类型的服务所蕴含的知识含量和获得的商业价值都很高,一般只有公司总部这样的大客户才能与之相匹配,总部经济也就成为驱动智力型服务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智力型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虽然还不是太大,但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前途未可限量,总部集群作为智力型服务业最可靠的消费群体,为所在地区智力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一个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应的智力型服务业相伴;智力型服务业的兴旺,又会为当地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一个地区总部集群的兴盛,在产业生态链条上,必定会引致智力型服务业的繁荣。总部经济与智力型服务业二者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形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承上可知,总部经济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靠概念的炒作,而是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为解决与城市化的矛盾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总部经济的提法,但它们在工业化的某个阶段,也先后经历过类似的产业转型的阵痛才实现了凤凰涅槃,像当年的伦敦东区已经成为创意产业集聚的所在,而诸多跨国公司的全球总部乃至区域总部,可以坐守在一些城市的某个角落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这才真正符合总部的高端定位,实现了其统帅职能,这与那些前楼后厂的作坊式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类企业中,相当一部分都将采取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分离的布局模式,走上总部经济的发展道路。
[1] 秦敬云.总部经济:概念与现状 [J].上海综合经济,2003,(11).
[2] 周先品.论总部经济的涵义与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 [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 赵弘.总部经济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 李健.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J].唯实,2004,(12).
[6] 王征,王新军.总部经济研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7]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8] 王征.总部经济:济南制造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