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话
——诗歌经验散论
2013-03-27小海
小海
东吴研究
新诗话
——诗歌经验散论
小海
一
诗人们常常囿于一些成见,而导致对诗歌经验意识的轻视。因为,诗人认为,诗歌受到它自己的命运,即不可知的必然性的摆布。所以,谈论诗歌经验就常常是不讨好的行为。
二
千百年来,诗歌的审美经验陶冶甚至创造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多样化和敏锐度,使人生多出了一重意义和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诗歌是我个人消化、消解生活的运动,是对自我视角、自我方式的确认和肯定,是将混乱的、有问题的,甚至病态的生活归入自己可控范围内的努力,可以点亮、照明一些晦暗,转化生活与环境压力,固定和生成生命文体的方式,类似一种命运的指引。
三
“中国式的经验理性,其特点是从个别到个别,从特殊到特殊,从具体到具体,因而主要的问题是‘怎样做’的策略,主要的方法是象征和类比的修辞。希腊式的理论理性,其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因而主要的问题是‘是什么’(定义),主要的方法是演绎与归纳的逻辑——按当代语言哲学观点来考察,中国式经验理性具有语境信赖和语用原则的特点。中国人历来不注重言辞错误不错误,而注重言辞恰当不恰当,奥斯汀所谓‘不恰当言辞错误’正好是中国人通常关注的问题。”①
诗人对语法的专政是独一无二的,注定了当代诗歌语言经验也是具有从个别到个别、从具体到具体的特点,汉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意思。有许多关于外国留学生学汉语的笑话段子。比如“什么呀”,可以是问为什么,也可以是表达反对或者不对的一个反问句。汉语本身就是有语境信赖和语用原则的语言。汉语措辞得当与否有时是不合语法和言辞用法的,但是它能正确和确切、微妙地表达意思。
诗人们对此当有更加深入的体察。
四
诗人不断对外界的刺激和自己的体验加以过滤,去甄别那个诗歌女神的声音,他要用心去倾听,而不是用已被尘世污染了变得麻木的那个大脑,他要在纷纷扬扬的所有言说中去找寻那个召唤他的声音,既有的语言和词汇常常都变成了障碍,不足以表达这一刻的感受,他要创造一种新鲜的言说方式,语言的局限有时让他绝望和半途而废,他不能拥有他捕捉到的那个声音,他的语言不能及物,有时现成的语言体系会像审判异端一样将那个声音自动赶尽杀绝。这种强大的 “过滤”功能有时也让诗人徒唤奈何。
所以,谈论诗歌经验常常有一种置身悬崖绝壁上的感觉。
五
我们的诗歌被平庸化、平面化和相似化,是因为当代生活的一致性、公共性和趋同性造成的。比如,我们在消除城乡差别,力求迅速城市化和一体化,人口集聚,彼此靠拢,接受文明、制度的规训,我们被城市乌托邦迷惑,人在公共生活中必须学会公关、学会妥协、屈从,化解冲突,调整适应,因为个人要追求安全感和舒适度,必然要被再教育、再塑造,被融合,被“文化”,个人的天性禀赋也同样如此,除非这个个体特别强大,拒绝被异化,成为附庸。
六
诗歌经验传达给我们的常常是固定不变的概念,惊奇、意外和偏差又常常是要被取消和牺牲的,诗歌开放、易变的本性却要求诗人积极行动,来扩展、改良和修正诗歌的经验,行动优于经验,想象力的边界超越经验。诗歌经验得以形成的基础应当是表达了共同的诗歌理念和价值,也表达和贡献了诗人个体与诗人群体差异性的思想和语言。诗歌经验不是既有的概念绑架的对象,保守和落后于诗人的创造,诗歌经验的世界面向当下和未来的一切诗人。经验的世界充满变数,不能依赖于过去,必须应对新变化的刺激和挑战,这其中,诗人灵感来源时的一颗初心和原初创造的价值无所不在,尤其珍贵。
七
对诗歌经验的认知和体验必须从整体性上去把握和考量,即便如此,人们在诗歌经验上的不同体验之间的差距,往往体现在是从本体论还是从认识论的出发点不同而引发。本体论者是指从诗歌经验本身具有的整体特性出发的,而认识论者是从自己特定的思维定式和逻辑前提下的整体性出发的。
八
诗歌不解释世界。诗歌让人产生行动的力量,诗歌也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现成的诗歌经验关心的是不变的现实和满足于既往的诗歌何以如此。今天的诗歌,通过更加开放的思想和生活,诗歌的经验变得可塑,是由全体诗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探索的行动决定的。
九
诗歌经验的建立,比对诗歌语言共同体的总结更为复杂。在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的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文言与现代汉语语义转换上面,也表现在新诗主体性构建和确立方面,还有诗人们在动用语言遣词造句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经验的改造、背离的新期待(期许)方面,同时,诗歌经验是在诗歌这一概念的诸多具体关系中得以体现。诗歌经验赖以存在的模糊性和包容性也是不言自明的。
十
诗歌经验本身就蕴含了神祇性和神话意味。因为想象力是诗歌经验的图腾基础。这样,诗歌经验就能“引导”你进入古今中外的一切诗歌文本和诗歌发生的情境,甚至进入诗歌的未来。经验的领域扎根于所有的诗歌文本和诗歌行为,诗歌独有的审美体验显现的经验还只是一种有限经验,诗歌经验的拓展和改造,跨越了我们诗歌经验的传统局限,改变我们审美体验的力量如大时代的冲击、社会转型中人类散居行为的改变、跨界艺术的影响、诗歌审美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取向等正在发生,已经建立的诗歌经验总是有待于未来的经验来不断完善、修正和更新。
十一
个人诗艺的形成,是诗艺在语言成为工具实践后确立的审美向度之一,是对诗歌创作中提炼出的、源自个人审美感觉经验的抽象化,一种想象力根源的挖掘和规则化、理性化的总结。
十二
今天的诗歌评论家常常是以二元论来看待八十年代以降的诗坛。口语与经验、身体与心灵、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应当以整体论来加以对待。因为,一个事实是,诗歌的走向既不是仅仅以感官体验和口语的明晰所决定,也不是仅仅以我们的阅读经验和其他的知觉背景所决定,诗歌经验不只是身体维度的感官经验,身体行为是经验领域的物质出发点,是驶向语言风暴中心的起锚地。诗歌经验也不只等同于语言经验,而是上升到全体诗人所创造的共生价值观为基础的那种总体语境的作为,并最终指向具备强大总摄能力的那么一类诗人,一方面既保存和发展诗歌的经验,另一方面允许差异和批评,又能交流和分享自身的经验。
十三
常常看到对现当代诗歌史的综论和对具体诗歌的分析、解构,对诗歌经验的认识仅仅停留于社会学、现象学和流派论的阶段,或者是生拉活扯地纳入各自的 “经验系统”、“不同的方式”中去,“牺牲”掉的往往是诗歌自身。
十四
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停留在纸面上。诗歌是有行动力的,它有履行我们艺术欣赏习俗的和经验的功能,它有文化批判的精神。诗人在追随自我的神祇的同时,也在制造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诗歌是诗人个人介入生活的艺术。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创造和形成了一种诗歌可以使生活获益的形式,对诗歌的训练、践习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仗剑出游,松下参禅,彼此唱和,诗歌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生命行为,他们的身体力行,与他们的生存情境和全社会的倡导和有效参与人群有很大关系。包括后世的顾城、海子等诗人用最决绝的方式向生活表达质疑,而另一部分有强大生命力的诗人是以其生命实践的正效益投入生活的。用身体和生命努力修正和重设的诗歌传统是一种惨烈的身体写作行为艺术。
十五
一旦深入诗歌具体的鲜活文本,诗歌经验中的普遍性向度常常会被其中的个别性、特殊性、多样性所质疑、冲淡,甚至颠覆。这是诗歌经验通常会碰上的悖论。可以看出,诗歌经验有以文本细读、解析为基础的趋向和以诗歌史及诗学理论为基础的趋向,这是两种方法上的分野。也正是基于上述有趣的悖论,在碰撞和博弈中拓展了诗歌经验的疆界。诗歌经验需要兼顾具体的文本与诗歌史及诗学理论两个向度,重视和聚焦具体文本可以汲取鲜活的诗歌养分,关注和考察诗歌史及诗学理论可以纵观历史、厘清来龙去脉并进而上升到抽象的高度。同时要避免纠缠于诗歌直观现象与感受的描绘,也要避免可能落入机械、晦涩和止于形而上的陷阱。诗歌界激进人士对诗歌经验的拒斥一方面是矫枉过正,另一方面也不是完全持之无据。
十六
努力将诗歌经验规范化、专业化,其实也是技术工具化,乃至经典化。诗歌经验的综合能力,让诗歌写作的初学者容易产生只要熟练地掌握了其中的技术要领,就可以成功复制的幻觉。一旦你进入创作状态,经验就会现身,暗示和引导写作者不知不觉就一头扎进这个经验参照系统和有效程序中去,毕竟人的适应机能远比创造机能来得发达和高效。在这样的诗歌生成过程中,压抑和否定的是诗人特定的、孤立的个人生活经验和意义,也是对诗人自身创造的自由意志的羁绊,从而不断侵蚀诗人真正的想象力、创新力和可塑性。这套经验参照系统甚至让麻木的诗人都不会产生“影响的焦虑”,因为它给了诗人基本的安全感,一种集体安全感,因为这是一种文字智力游戏中的技术保险机制在发挥效用。
十七
在新诗已有百年历史的今天,依然有人对新诗主体性提出质疑,真是匪夷所思。那些中国古典诗歌先贤祠中的主角们,即便能够复活,恐怕也不会赞同。在今日诗歌的整体风貌中去界定古典诗歌的位置是否合适和有效?即使古典诗歌的界限还有空间可以拓宽,其边界也是十分模糊和难以判别的。
十八
十九
从诗歌经验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视角入手,无从精准地整饬整体性和科学性,或者界定彼此的适用范围。最终,诗歌的内涵与其外延之间鸿沟的模糊,也表明了完全符合诗歌经验这一概念的诗歌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可想象的。因为通常我们理解一个概念的外延就是它所能适用的一系列对象。而脱离单个独特的诗歌之外去掌握诗歌经验概念的内涵也令人难以信服。
二十
消灭异端,抹平差异,追求同一的经验诗学是诗歌的大敌。无视共享,拒绝认同共享经验的谵妄状态的个人体验和极端个人叙述的独白,会处于缺氧状况下的自我窒息。
同时,独立于单个诗歌作品之外去把握和定义诗歌经验又是那么地勉为其难。
二十一
一种经验理论脱离了诗歌现场,津津乐道于“先验-本质-形式”领域的纯概念的推论演绎,或者把诗歌仅仅停留于语言分析层面,营造一套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言说系统,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诗歌理论与实践问题,无论理论演绎还是语言分析解构,均遮蔽了诗歌原创文本自身,忽视了诗歌的主体性。
二十二
诗歌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是有必然联系的,割裂了看不行。与此同时,在我们的诗歌传统中,一切皆有答案,一切答案又都可以归之于传统或者先贤。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庞德等英美意象派诗人那里,在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作家那里,中国古典诗歌对他们是一个“他者”,有着新鲜的养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诗歌史甚至文学史,又首先是一部翻译文学史,其次才是中国当代诗歌和当代文学史。当代诗歌文学主体性的确立,是西方手法、技术在本土经验基础上杂糅而成的,是在一个“他者”的激荡下融合而成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化古”、“化西”已是文学当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未来诗学的意义考验着诗歌的既有经验与实践。
二十三
中国诗歌经验常常讲究趣味判断。而趣味往往又是最难以用理性、抽象和定性分析来阐释的,它带有审美者的品性、文学“色香味”的私密气息和个人气质的呈现,如刘勰《文心雕龙》中《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清骨峻”;如钟嵘《诗品》中论风骨和词采,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说刘桢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说张协诗“雄于潘岳,靡于太冲”,“词采葱倩,音韵铿锵”,都是风骨和词采相提并论。他引入“滋味”的概念,在序里说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诗应该使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反对东晋玄言诗的“淡乎寡味”。论诗人的时候,他又说张协诗“使人味之衅衅不倦”;应璩诗“华靡可味”。另外,像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概括的“雄浑”、“冲淡”、“纤秾”、“沉着”等二十四种诗歌风格,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总结的“刚健”、“柔婉”、“平正”、“繁丰”、“细密”、“疏淡”,等等,都可以说是从个人诗歌美学趣味出发推而论之的。袁枚《随园诗话》是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则更是将文人个人性情、趣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十四
诗歌经验的综合化、整体化和诗歌经验的离散化、零碎化是同时并存的。我们必须对它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生活和当代诗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刻的领会。这种并存式的分化,将带着各自的问题和可能展开探索和实践,松散地存在。一方面,诚如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在《美国诗歌》所说:“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这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欲望、生活哲学、诗歌史、心理嬗变及进化法则等基础上的综合化、整合化的体现;另一方面,随着诗歌关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关注点的日趋分散,诗歌审美经验貌似以无主题、离散化、零碎化的倒退方式在前行。诗歌经验不再适用于单个的诗歌文本和诗歌现象的情况会一再发生。如此理解,这种悖论才能得到貌似合理的解答。
作为诗歌艺术史、诗歌美学理论的经验也会遭到作为创作研究经验的挑战,上升到诗歌哲学的本质问题上,一种实用的方式就是将之简化为语言学范畴的排列组合,诗人与诗人的差异仅仅是语言排列组合运用上的不同造成的,这一方式对诗歌生成的修辞情境(发生学)、创造者的个人气质,和诗歌鉴赏中的其他诸多要素一概忽略不计。或者是纠缠于灵感的触发问题上,这一诗人难以分享的、永远拥有的缪斯权杖或者圣杯是其诗歌经验中的难以企及的领域,更别说是诗人永久征服的圣地。涉及诗歌经验的本体论时,许多诗人是神秘主义者的信徒,这是我们时常耳闻的:在灵感来临时,诗人不用创造而只是去倾听,接受“神授”。
标准的一阶逻辑可以通过三种模式来定义真值:语言、可及关系和算子组成的D结构,以及从语言到结构的映射所导出的语义值(即赋值)。特别地,“解释函数”I将谓词字母映射到实谓词,而变元指派s将个体变元映射到个体的函数。逻辑学家经常将D和I共同融合到“模型”M上,然后对公式进行解释:
二十五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想置换一下:古今中外的一切诗歌都是当代诗歌。同样,产生的一个结论是,诗歌经验的当代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诗歌经验的普适性与特殊性固有的张力恰好正是由其普适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与诗人个体创造的特殊性之间“双面性”决定的。而诗歌内部的颠覆功能,又使诗歌经验的内涵和外延重新得以洗牌和开拓,划定新的疆界。诗歌经验对个人气质的观照,将诗歌的日常经验泛化,也将个人气质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和高度来观照,以达到主观经验与客观经验的统一;另一方面,阅读者的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都是相对的、片面的,由于经验(阅读者自身)的能动性,两者既对立,也统一,客观经验又可以转化,两者的差异可以包容于自身之中,使经验接近或者实现其无限开放的本性,而不仅是一个保守封闭的语义学概念。经验是一个和诗歌文本自身一样动态的、创造性的、开放的体验系统,是关联性的关系总和。经验的本质必须也必然同它的判断(命题)对象相符合。
二十六
诗歌经验的生成过程是寄寓于不间断的诗歌阅读欣赏和诗歌创作实践之中的,同时,诗歌经验为每一位阅读者和创作者都“预留”下了广阔的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
二十七
诗歌经验时常在制约和控制我们诗歌审美的全过程,不断提示和要求我们的感觉和概念得到确认,甚至是完全确认,此时的诗歌经验是一个过去时态的认知概念,一个自我证明的认知游戏,一个保守机械的经验主义者。审美主体的能动性降为经验这个中介的被动俘虏。
完美的诗歌经验是一个整体性存在,它能够统摄并消解个体存在的“独特性”、“片面性”,又使得它们在整体秩序中各得其所而不是适得其反。
二十八
由此可见,诗歌经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清晰的,同时又保留模糊性。模糊性描述是新进展、新方式提示诗歌经验新边际和其携带能力的不同含义。没有共同的概念,诗歌经验就不会存在和确立,这是诗歌语言共同体的要求。但经验又必须应对阅读者的新期望。
诗歌经验开放性也来源于能指的携带能力,一个自由漂移的能指对其至关重要。
二十九
我们定义诗歌经验的同时却发现诗歌经验却是一种崭新的时间行为。我们日常阅读中共同的诗歌体验在改造着我们,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诗歌经验?又如何重新思考诗歌经验的概念?诗歌经验是否也在定义我们?有一条是肯定的,关于诗歌经验的准确的定义再不可能唾手可得了。诗歌经验并不是亦步亦趋的诗歌的仆人,更不是简单的分子和分母的关系。诗歌创作机制和行为迫使诗歌经验生成机制的调整和改变。过去,通常的读诗,先是兴趣起作用,再是审美愉悦带来的确证和判断,等候下一次阅读的信息反馈就有了落脚点和相应的认知判断。现在,我们说一首诗已经发生了,可能是脑海里面的臆想和一种行为艺术,或者我们说将去超市发生(购买)一首诗歌,我们看到一种进程中的角色意识,这个大时代常常让诗歌发生学发生改变,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我们的现实和意识形态都在一个不可逆转的大实验之中,有时代表了毫无逻辑可言的诗歌逻辑,诗歌与诗歌经验的彼此来回撞击,都分别回应了各自自身的需要及其诠释冲动。
三十
诗歌曾经教化了古老的中国。
诗人是古往今来那些最优秀的诗歌邀请来的,那些伟大的诗篇在激荡人心的同时,也让诗人们跃跃欲试。
但诗歌常常是一种瞬间的真理。
时常是,诗人听任直接的明见(直觉)指示,语言的作用仅仅是用即刻呈现来澄清这一当下的直接明见,诗人对直接明见的信赖甚于对诗歌经验和语言的信赖。当诗歌经验关注的方式和视阈发生这样的改变时,诗歌经验的研究方式本身就蕴含了革命性的张力。
三十一
在一个强大的诗人这里,诗歌是没有历史的,诗歌就是一种脱离群体的方式。诗歌既是他保留的哲学,也是他生活的欲望。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抛弃所有的书本,而不是为了掉书袋。《金刚经》中有: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经验也作如是观。金克木说书都读完了,也有这个意思吧。所以,诗人只终老于自己创作的诗歌中。
三十二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惠特曼一出现就将一堂生动的身体美学课呈现给国际诗坛,这也是一个全新的诗学视阈,这种民主、乐观、诚挚、开放的诗风,把身体当成一个创造性的自我塑造的实验场,也是将完美主义和私人自我实现的“积极行为”结合了起来,身体和身体意识是我们了解和发现原初世界的出发点,是对身体和身体意识基础价值的重新体认、调控和肯定。他的诗指导和完善新大陆上人们的生活实践。这与同时代诗人们严峻、阴沉、晦涩、傲慢的诗风是那样地不同,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到来了。
三十三
爱尔兰诗人希尼说:“总的来说,我的诗来自忆起的事物,往往来自久远的过去,或者,我看到的事物唤起了其他的记忆。有时候,一件事物本身具有一种气息、一种吸引力、一种封闭的意义。当然,我非常乐于收藏东西;我曾写过一组诗歌,题为“保存期限”(Shelf Life),写的是收藏的东西、捡来的东西,比如几粒石子,一根铁钉,我们家里的老熨斗,等等。”①希尼:《聆听诗行的耳朵:写与读》,《译诗》2013年第2卷,朱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希尼在《进入文学的感情》一文中说:“诗是自我对自我的暴露,是文化的自我回归,诗作是具有连续性的因子,带有出土文物的气味和真确感。”②引自《诗探索》1996年第1期,第167页。叶芝则更加干脆地把写作视作“身体在思想”。理由很简单,诗歌创作不依赖我们自以为完备的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诗叫我们触、尝,并且视、听世界,它避免抽象的东西,避免一切仅仅属于头脑的思索,凡不是从整个希望、记忆和感觉的喷泉喷射出来的,都要避免。”③引自《诗人谈诗》,第22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这可能也对应了叶芝和希尼两种诗歌风格之区别。
小海,当代中国诗人,苏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①引自程广云《论哲学的多样性与对话的可能性》,《哲学动态》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