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思想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2013-03-27黄伟力

党政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黄伟力

十八大报告是党在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内容非常丰富。报告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论述,对我们思考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有深刻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十八大报告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坚定决心。

在回顾党十年来的工作时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顺利走出“十年动乱”造成的困境,克服改革开放进程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取得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勇于解放思想,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积极回应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国家发展指明前行方向和道路,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支柱。

理论创新是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从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的态势看,理论探索和创新的任务依然十分紧迫而繁重。

首先,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新课题。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正触及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比如,如何把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如何在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建立普惠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横亘在中国改革发展道路上的新挑战、新考验,其应对之艰巨性前所未有,但只有跨过这些“坎”,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开创新局面,中国的发展才能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

其次,经济高速增长及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社会面临潜在的风险。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富的增长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衍生出更高的物质消费欲望。巨大的经济体量和高涨的物质欲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规约,其释放的能量将是灾难性的,它有可能冲破社会良序,泯灭部分人的道德良知。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潜藏的可能风险,必须探索加强社会管控的有效方式,包括体制、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渠道。

第三,利益格局的多样化急需形成有最大“公约数”的社会共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态势一方面激发了社会活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滋生社会离心力。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多样化利益格局,急需积聚最大限度的社会共识,形成最大多数人认同的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这种社会共识、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应该随着社会进步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样才能凝聚人心、确保平稳,吸引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地参与建设国家的宏伟大业。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任务,没有一个国家的经验可以搬来照用,没有一种现成的理论可以包治百病,只有通过不断推进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来应对,这是当今中国发展的内生需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理论自觉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坚定决心。

二、重视开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

回望中外思想发展史,任何重大理论突破或创新都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整合、吸纳的基础上,不可能凭空构造。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但要回应和解决改革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且要能得到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在中华民族中形成有广泛基础的社会共识,这就更需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撑。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否有足够的思想资源?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些思想资源来自何处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问世距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了,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着力探索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视角、从不同的实践需求出发去阅读他们的著作,都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这一点连西方学者也认识到了。在近些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欧债危机中,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国家大热,许多人希望通过马克思的思想去理解危机的根源,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具有很强的时空穿透力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个东方国家生根开花,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孕育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中去寻求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等等,对于我们思考和解决中国在改革发展中遭遇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我们明确前行方向、确立理论自信的基石,是当今中国理论创新最主要的思想资源。

第二,源自基层民众的“民间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只有切中时弊,能够回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高度重视来自民间的智慧。基层民众是改革开放各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症结有真切的感受和了解。他们应对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往往包含无限的创意,成为激发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第一动因。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着不可预知的风险,自发签订分田到户的“生死协议”,开启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对于推动对中国农村改革及相关理论探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同样十分注意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这是两位伟人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它转化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层民众的实践创造也许是零星、分散、局部的,但将它们汇聚起来,加以系统梳理和提炼,就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充满智慧和源源不竭的思想资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需要“顶天立地”,这个“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这个“地”便是来自基层民众的“民间智慧”。

第三,积聚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任务之一,是积聚社会共识,形成为最大多数人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基本价值尺度,但当今中国在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多样化的状态下出现的观念分化、思想困惑、价值迷惘,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也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在各个历史时期,它一直是维系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强有力的精神文柱。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些元素已不合时宜,但有些观念经过再造仍能回馈给现代人以有用的思想资源,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粘合剂。例如,儒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范畴,如果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完全可以融入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中,或者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补充。因此,注意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经过改造将它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为后者注入本民族的思想元素,赋予本民族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还将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亲和力和接受度,使之成为积聚社会共识的思想基础。

第四,世界各国的优秀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国家有数量众多的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主旨的思想流派。他们用不同的理论框架、观察视角去解读、诠释抑或质疑马克思的思想,由此提出诸多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这些对我们多维度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理论创新也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吸纳全人类的智慧,就此而言,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优秀成果构成了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思想资源。比如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新元素。

(责任编辑 陶柏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