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地区 首次发现的二战飞机残骸解密

2013-03-26唐学锋杨雨

红岩春秋 2013年1期
关键词:航空队万州联队

唐学锋 杨雨

2012年8月1日,一艘名为“清江9号”的采砂船在重庆万州红砂碛长江边上作业时,挖出了一块二战时期的飞机残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地区首次发现二战时期飞机残骸,当即在本地引起震动。

那么,这块飞机残骸为什么会遗落在万州?它是什么飞机?应属哪一国?大致坠落的时间以及该机组成员可能有谁?带着这一个个疑问,笔者根据该飞机残骸的部位、残骸上遗留的一些文字信息,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渝汉空域曾是战场

1938年底,日寇在攻占广州、武汉等地后,由于兵力分散,补给线拉得太长,预备兵源枯竭,已无力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战。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各种敌后武装力量日益壮大,使日寇无法实施稳固的统治,迫使其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入占领区。于是,日寇开始实施以“政略进攻”为主的侵华新策略。

所谓的政略进攻,日本陆军航空本部在1937年制定的《航空部队使用法》中曾作了如此解释:以达到政略效果为目的,以重要目标为对象,航空部队实施攻击。政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重要的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至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敌国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简言之,政略攻击的实质就是从空中实施恐怖行动,借以摧毁敌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促使其不战而降。

为此,日军在汉口、宜昌、运城等机场布置大量的航空兵力,开始了长达数年对我大后方城市的狂轰滥炸。重庆作为我国战时的陪都,成为日寇空军重点攻击的主要目标。从武汉至重庆的这一片空域,则成为中苏、中美空军抵御和反击日寇空军的主战场之一。

应是美国B-25轰炸机

抗战时期,三峡上空主要有美国、日本、前苏联三个国家的飞机飞行。日军飞机多沿长江航线来轰炸重庆,但日本飞机印的是日文和太阳旗。1938年底到1942年,前苏联成立了空军援华志愿队,大量苏制飞机进入中国境内,但为避免刺激日本,将飞机全部改装成国民党的飞机,涂装上用的是中文。从这次在重庆万州发现的飞机残骸上涂写了英文词语这一特征来判断,该失事飞机不会是当时苏联援华的飞机,更不可能是日式飞机,而应该是美国飞机。

抗战时期,美国空军在中国战场上使用的主要飞机机型如下:

1、驱逐机(战斗机):洛克希德P-38“闪电”、寇蒂斯P-40“战鹰”、共和P-43“枪骑兵”、共和P-47“雷电”、北美P-51“野马”、诺斯罗普P-61“黑寡妇”。

2、轰炸机:联合B-24“解放者”、北美B-25“米切尔”、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

3、运输机:道格拉斯C-47“空中列车”、道格拉斯C-54“空中霸王”、寇蒂斯C-46“突击队员”、联合C-87。

4、其他:北美AT-6高级教练机、史汀生L-5联络机、西科尔斯基R-6联络直升机、比奇C-45公务机。

重庆万州红砂碛长江水域打捞出的飞机残骸是飞机的尾舵部分,对比以上主要飞机的尾翼、尾舵特征,可以得出非常明确的结论:重庆万州红砂碛长江水域打捞出的飞机残骸应是北美B-25轰炸机。

该飞机应属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第22轰炸机中队

B-25轰炸机是美军在二战时期曾经使用的著名轰炸机之一。1942年4月18日,美陆军航空队的杜立特中校就曾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起飞,首次轰炸日本东京。

B-25轰炸机最早来到中国战场是1942年底,原配属于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11中队。1943年3月,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奉命扩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以陈纳德少将担任航空队司令,下辖第68混合联队、第69混合联队、第312驱逐机联队、第308轰炸机大队、第4照相大队、第14空勤大队等。其中,第308重型轰炸机大队共有第373、374、375、425等4个中队,主要使用B-24轰炸机;第69混合联队的第341中型轰炸机大队有第11、22、490、491等中队,主要使用的是B-25轰炸机。

此外,中美空军混合联队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B-25轰炸机。中美空军混合联队于1943年3月开始筹备,由中美两国空军人员共同组成,隶属于中国空军作战序列,飞机徽标为中国空军徽标,归陈纳德将军统一指挥。中美空军混合联队下辖第1、第3、第5大队。其中,第1大队有4个中型轰炸机中队,主要使用的机型为B-25轰炸机。

B-25轰炸机翼尾约20米,机长约16米,机高约5米,总重约15吨,最大速度为438千米/小时,武装12.7毫米口径机枪×12-18,乘员5人。

在此次发现的飞机尾舵残骸上,清晰地涂写有“431”这几个数字,这是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这架飞机属于哪支空军部队的有力证据。当时,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每一个作战单位(中队)不同的飞机,在尾翼位置部分都涂写有记录该飞机属于哪个大队哪个中队以及第几号飞机的数字号码。但不同的飞机(驱逐机、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及机型,其数字的长短(从两位数至六位数)是不一样的,大小也不一样,位置也不相同。我们用一架于1944年11月17日飞行在驼峰航线上的第14航空队第22轰炸机中队B-25J型飞机照片来比较,可以看到其尾翼位置有“430”字样,由此可以认定,万州发现的这架失事飞机应属第14航空队的第22轰炸机中队。

此外,对比另一张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正在飞行的B-25飞机的图片,从其机尾涂写的编号多于三位数这一特点来看,也可以反证这架飞机不会属于中美空军混合联队,而应属于第14航空队。

该飞机的机组成员之一可能就是Reynolds Fletcher P.

此次发现的飞机残骸上有几处出现Reynolds这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即“雷诺滋”,可以有地名和人名两种解释。如果从地名的角度来解释,再加上下面还有Aluminum(铝、铝合金)、Clad(镀层、包层)、Pure(纯真、纯的)等零星、似乎无关联的英文单词,可否理解为“由雷诺滋这个地方生产的铝合金作为这架飞机的蒙皮?”但这种解释较为牵强。

如果将这个单词作为人名来解释,则有其合理性。因为,当时的美国飞行员都有在自己飞机上涂绘一些东西的习惯,如将鲨鱼、老虎(带翼)、美女等图案,自己中队的绰号,或自己崇拜的明星,甚至自己的亲人、女友名字等涂绘在飞机上。因此,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飞机上也不足为奇。

若这一假设成立的话,沿这一思路,我们看一看在文献资料中能否查到有叫“雷诺滋”的飞行员在中国空战中阵亡的记载,也许会解开这一谜底。经查阅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空军烈士名单,发现在南京烈士墓第20号碑的A面有两个“雷诺滋”:一个是Reynolds Forrest,一等兵,牺牲于1942年12月20日;一个是Reynolds Fletcher P.,少尉副驾驶,牺牲于1944年6月28日。

根据B-25轰炸机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的时间(即坠机在重庆万州)、1942年12月和1944年6月有无B-25轰炸机出击的战斗记录等因素判断,Reynolds Fletcher P.应是这架飞机的机组成员之一。因为1944年5至7月正值长衡会战期间,中美空军频繁出击,轰炸日军在汉口的空军基地和直接支援陆军作战。这架飞机很有可能是1944年6月28日从重庆或成都出发支援衡阳守军作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受创,飞回重庆途中坠毁于万州长江水域的。

从现有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抗战时期在万州境内失事的我方飞机只有两架。一架是由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的库里申科大队长驾驶的“达莎”轰炸机,在1939年10月14日执行轰炸日军汉口机场任务中,其飞机左侧发动机被日机击中,返至万州上空时,飞机失去控制,迫降于长江中。其残骸另一架是由中国空军第4大队第22中队飞行员许晓民驾驶的P-43战斗机,在1943年2月24日与来袭万州的敌机空战中,被击中坠落于太龙乡的小河内。显然,这次发现的飞机残骸与上述失事的飞机均无关联,应是新发现的一架失事飞机。

此外,笔者从相关资料还查阅到这样的信息:1944年6月28日牺牲在中国战场上的美军飞行员还有:中尉飞行员Parker Douglas,飞行工程师、下士Leda Harry L.,少尉飞行员Heise James B., 无线电员、上士Torbert Roy D.,军士Magee H.,士兵Cooper F.等。B-25轰炸机的乘员有5人,上述名单中的人员可能只有部分与万州失事的这架飞机有关。同时,还说明当天至少另有1架飞机在空战中失事。

(责任编辑:杨山山)

猜你喜欢

航空队万州联队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古城墙的凝望
彩色照片里的中国(1944~1945年)
万州面的乡愁味
“我党第一支航空队”诞生始末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汉口上空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