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涉“建筑”义动词历时考察
2013-03-26陈明富
陈明富
(1.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2.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古汉语词汇极为丰富,仅涉“建筑”义动词就较多。这些动词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单音词主要有“建”、“造”、“构”、“营”、“筑”、“创”、“架”、“盖”等;双音词主要有“建筑”、“建造”、“建立”、“兴建”、“建设”、“造立”、“造构”、“构筑”、“造筑”、“营作”、“营建”、“营造”、“营创”、“营构”、“营筑”、“创建”、“创造”、“创筑”、“构立”、“构架”、“构筑”、“构营”、“架构”、“架筑”、“搭建”、“盖造”等,这些双音词主要由以上单音词相互之间或与其它相关词语组合而成。这些动词表“建筑”义有的出现较早,如“造”、“筑”在先秦即已出现,有的出现相对较晚,如“盖造”大概在宋代才出现;有的在汉语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替代而消失,如“造立”在宋代以后不多见,为“建造”等所替代,有的则一直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盖”、“建筑”。对古代涉“建筑”义动词的研究不仅对于汉语词汇史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古代建筑方面的探讨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古代涉“建筑”义常见动词的发展及其相关更替情况。
汉语涉“建筑”义动词早在先秦就已出现不少,先秦主要以单音词为主。据本文考察,主要有“筑”、“构”、“建”、“造”、“营”等。其 中“筑”在古代有“杵”、“捣土”、“建筑”、“居室”、“打击”、“填塞”等义。《汉语大词典》 (以下简称《大词典》):“筑,修建,建造。”[1](P8.1142)《汉语大字典》:“筑,建造。”[2](P1250)“筑”表“建筑”义在先秦文献即较多出现,如:
(1)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诗经·豳风·七月》)
(2)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左传·庄公元年》)
表“建筑”义的“筑”自汉至清均较常见,如:
(3)周公筑雒,不把筑杖。(《论衡·程材》)
(4)又筑桑干镇,皆称旨。(《隋书·郭衍传》)
(5)未筑宅时,四面无居人。(《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构”在古代有“房屋”、“基业”、“连接”、“建筑”、“创作”、“诬陷”等义。《康熙字典·辰集中·木部》:“构,《说文》:‘盖也。杜林以为榱桷字。’《玉篇》:‘架屋也。’”[3](P546)《大词典》:“构,架木造屋。”[1](P4.878)“构”表“建筑”义在先秦即已出现,如:
(6)故人主之于国事也,皆不达乎工匠之构屋张弓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先秦文献不多见。但汉至清代均较常见,不过有时被双音词“构立”、“构架”、“构筑”、“构营”等所替代。如:
(7)王莽窃六经以篡帝位,秦皇因觐朝而构阿房。(《弘明集》卷第三)
(8)家本吴地,欲归而不可得,遂构蓬室,以备揖让之位。(柳宗元《凌助教蓬屋题诗序》)
(9)汤镇台也不到城里去,也不会官府,只在临河上构了几间别墅。(《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建”在古代有“建立”、“竖立”、“倡议”、“公布”、“拿起”等义。《大词典》:“建,建筑;建造。”[1](P2.905)“建”表“建筑”义在先秦即已出现,如:
(10)乃建大社于国中。(《逸周书·作雒》)
先秦文献较少。汉至清较多见,如:
(11)楚筑章华于前, 赵建丛台于后。(《东京赋》)
(12)我如今年纪老无接代,恨不的建一座望子台。(高茂卿《翠红乡儿女两团圆》第二折)
(13)各处建祠,雕龙镂凤。(《清忠谱·述珰》)
“造”在古代有“到”、“成就”、“仓促”、“建筑”、“建立”、“制造”、“时代”等义。《汉语大字典》:“造,制作。”[2](P1599)《大词典》:“造,制作;制造。”[1](P10.898)“造”表“建筑”义在先秦即已出现,如:
(14)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岛,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周礼·夏官·司马》)
不过先秦文献所见较少。汉以后文献较多,直至清代仍较常见。另外,有时“造”为双音词“造立”、“造构”等替代。如:
(15)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东观汉记·孝灵皇帝》)
(16)四方饷遗,岁各数百万,并造大宅,聚山开池。(《南齐书·幸臣传·吕文显》)
(17)宝玉人多,且所造新屋即在园旁,分与大观园一直落。(《红楼圆梦》第三十回)
《说文·宫部》:“营,帀居也。”[4](P152)“营”最初表“居住”义,又有“营寨”、“扎营”、“区域”、“方位”、“建筑”等义。“营”表“建筑”义在先秦即已出现,如:
(18)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岛,
营国城郭,营后宫。(《周礼·夏官·司马》)
先秦文献所见不多。直至清代文献仍少量使用,有时为“营建”、“营造”、“营创”、“营构”、“营筑”等双音词所替代。如:
(19)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岳飞传》)
(20)有情燕子解怜香,衔将落瓣营新垒。(《听秋声馆词话》卷九)
到汉代时,表“建筑”义的词语又出现了单音词“盖”、“创”、“架”,同时又出现了双音词“营筑”、“营建”、“营作”、“造筑”、“构立”、“构架”等。其中,“盖”在古代有“覆盖物”、“甲壳”、“覆盖”、“建筑”、“超过”、“概括”等义。《大词典》:“盖,建造。”[1](P9.496)“盖”表“建筑”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
(21)礨石薄岸,治舍盖屋。(王褒《僮约》)
汉代文献所见较少。直到元代以后,“盖”表“建筑”义于文献才多见起来,这与“盖”多用于口语有一定关系。如:
(22)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二折)
(23)休说你这生金阁儿,便是纯金盖一间大房子也有哩。(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第一折)
(24)弟一到山寨,就叫他们在寨后盖起四五十间房子。(《隋唐演义》第四十五回)
“创”古代亦作“刱”、“剏”、“剙”,有“创造”、“初始”、“建筑”、“超出”等义。《故训汇纂》:“创,犹建也。《文选·班固〈东京赋〉‘由数朞而创万代’吕延济注。》”[5](P237)《大词典》:“创,建造。”[1](P2.726)“创”表“建筑”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
(25)夫垦田创邑,辟田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新序·杂事》)
汉代文献所见不多。《大词典》最早书证为宋代《新唐书·李昭德传》中用例,显然滞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用量有所增加,唐宋以后用量有减少趋势,部分语义为双音词“创建”、“创造”、“创筑”等替代,清代文献仍见使用。如:
(26)今处处寇贼,军兴用费加倍,新创宪陵,赋发非一。(《后汉书·李固传》)
(27)南园,中兴后所剙。光宗朝赐平原郡王韩侂胄。(周密《武林旧事·湖山胜概》)
(28)日已西下,君姑止此。我相佳地,暂创一室,以避虎狼。(《聊斋志异·狐女》)
“架”在古代有“构架”、“支撑”、“建筑”、“超越”等义。《大词典》:“架,架设,构筑。”[1](P4.941)“架设”、“构筑”即“建筑”义。“架”表“建筑”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
(29)有鸟于此,架巢于葭苇之颠。(《韩诗外传》卷八)
汉代文献所见较少。不过汉以后直至清代仍见使用,如:
(30)吴主留琰,乃为琰架宫庙,一日之中,数遣人往问起居。(《搜神记》卷一)
(31)所谓床上安床,屋上架屋,古人已具,何烦赘剩耶?(《钝吟杂录·正俗》)
《大词典》:“营筑,建筑;修建。”“营筑”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
(32)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史记·周本纪》)
不过汉代文献所见较少。魏晋以后,“营筑”于文献所见逐渐多起来,直至清代仍见使用。如:
(33)自立结草为外门,因就营筑焉,……故城处为东城。(《博物志·异闻》)
(34)初,将营筑恭陵,……遂乱投砖瓦而散。(《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传》)
(35)到了营筑坟基之日,诸亲朋又至坟前祭奠,府县各官也都来趋奉。(《青楼梦》第五十七回)
“营建”在古代有“建筑”、“创建”等义。《大词典》:“营建,兴建;建造。”[1](P7.265)“营建”表“建筑”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
(36)穿昆明池象滇河,营建章、凤阙、神明、馺娑。(《汉书·扬雄传上》)
但汉代文献所见极少。《大词典》始见书证为南北朝《后汉书·郎顗传》用例,显然滞后。魏晋南北朝文献所见逐渐多起来,唐至清则较常见,如:
(37)离房别观,本不常居,而皆务精土木,营建无已。(《后汉书·郎顗传》)
(38)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隋书·炀帝帝纪上》)
(39)因令杨素营建仁寿宫,却不在长安大内。(《隋唐演义》第十九回)
“营作”在古代主要有“建筑”、“劳作”等义。《辞源》:“营作,经营建造。”[6](P1061)《大词典》:“营作,建造(宫室)。”[1](P7.265)“营作”表“建筑”之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
(40)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41)厌先王宫室之小,乃于丰镐之间,文武之处,营作朝宫。(《说苑》卷第二十)
汉以后直至清代,“营作”表“建筑”义仍见使用,如:
(42)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43)不以征伐伤财,不以营作伤财,不以多事伤财。(唐甄《潜书·卿牧》)
《大词典》:“造筑,建造;建筑。”[1](P10.898)“造筑”至迟在东汉即已出现,如:
(44)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不过文献所见较少。《大词典》最早书证为南北朝《宋书·武帝纪上》中用例,显然滞后。东汉以后,直至清代仍见使用,但文献所见不是很多。如:
(45)始就造筑,未及居而败。(《宋书·王僧绰传》)
(46)一面赴营实习,演试枪炮阵势及造筑台垒。(《清史稿·选举志二》)
“构立”在古代有“建筑”、“虚构”、“捏造”等义。《大词典》:“构立,建造。”[1](P4.878)“建筑”表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
(47)以作室喻政治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尚书·大诰》孔传)
汉代文献所见极少。汉以后仍见使用,文献所见仍较少,如:
(48)治下有宣尼庙,久废不修,祀更开扫构立。(《南齐书·江祏传》)
(49)于是扪虚梯汉,构立栈道。(《艺文类聚·内典上》)
“构架”亦作“构驾”,在古代有“建筑”、“构思设计”等义。《大词典》:“构架,结架材木。指建筑。”[1](P4.878)“构架”表“建筑”义至迟汉代即已出现,但文献所见较少。如:
(50)构架 斲削,工 匠之 力 也。(《论衡·效力》)
(51)北阙初建,……非惟构架之劳,颇有功力之费。(《贞观政要·征伐》)
到魏晋时,表“建筑”义的词语又出现了“营创”一词。《大词典》:“营创,建造。”[1](P7.265)“营创”至迟在魏晋南北朝即已出现,如:
(52)至于自所营创,尤为俭省。(《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魏晋南北朝文献所见不多。唐宋文献仍见少量用例,宋以后文献很少使用。如:
(53)以营创勋劳,赐爵关内侯,迁尚书右仆射。(《晋书·王廙传》)
(54)国家营创两都,盖备巡幸。(《旧唐书·裴度传》)
到南北朝时,表“建筑”义的词语又出现了“造构”、“造立”、“创筑”、“营构”、“营造”、“创建”等。其中,“造构”在古代有“建筑”、“制造”等义。《大词典》:“造构,建造,构筑。”[1](P10.898)“造构”表“建筑”义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如:
(55)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后汉书·儒林传序》)
唐宋文献仍见使用,宋代以后文献已不多见。如:
(56)趋权者因助财造构,敬容并不拒,故寺堂宇颇为宏丽。(《南史·何尚之传》)
(57)结白气以造构,合九云而立宇。(《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经释》)
《大词典》:“造立,建筑;建造。”[1](P10.898)“造立”表“建筑”义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常见,如:
(58)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后汉书·任延传》)
(59)欲于空中造立宫室,终不能成。(《弘明集》卷第十三)
《大词典》最早书证仅为唐代用例,显然滞后。唐宋文献仍多见,宋代以后文献已不多见,应为“建造”等所替代。如:
(60)而诞造立第舍,穷极工巧,园池之美,冠于一时。(《南史·宋竟陵王诞传》)
(61)唯当倾心尽意,恭敬供养,造立宫观。(《云笈七签·说戒部一·说十戒》)
“创筑”亦作“剏筑”,在古代有“建筑”义,《大词典》:“创筑,建造。”[1](P2.726)“创筑”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如:
(62)遵善于防攻,……依傍创筑,略无差矣。(《水经注·江水二》)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极少。唐宋文献所见仍不多,元明明显增多,尤其史书多见,清代亦见使用。如:
(63)韩公创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汉兵。(白居易《城盐州-美圣谟而诮边将也》)
(64)经营仙人关右杀金平,创筑一垒,移原兵守之。(《宋史·吴玠传》)
(65)梁乙埋劝于讲宗岭广聚材木,创筑城堡。(《西夏书事》卷二十四)
“营构”一词在古代主要有“建筑”、“构思”、“创作”等意义。《大词典》:“营构,犹建造。”[1](P7.265)“营构”表“建筑”义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如:
(66)车驾南伐,……甲仗三百人,兼督营构之务。(《魏书·北海王详传》)
(67)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术有思理,百工克济。(《北齐书·辛术传》)
唐至清,“营构”表“建筑”义仍较常见。如:
(68)及迁洛阳,更加营构,五九纷竞,遂至不成。(《北史·高颎传》)
(69)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明史·顾宪成传》)
(70)绅士闻之肃然,未几,争相营构,宫墙焕然。(《熙朝新语》卷十二)
“营造”在古代有“建造”、“制作”、“编造”等义。《大词典》:“营造,建造。”[1](P7.265)“营造”表“建筑”义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如:
(71)初,帝即位,自邺迁洛,营造宫室。(《宋书·五行志四》)
不过南北朝文献并不常见。《大词典》最早书证为唐代《晋书·五行志上》用例,显然滞后。唐以后直到清代,“营造”表“建筑”义均较为常见。如:
(72)清扫所灾之处,不敢于此有所营造。(《晋书·五行志上》)
(73)时岁饥,上疏请罢诸土木营造,蠲被灾郡县租赋。(《宋史·程琳传》)
(74)则道士将建屋,有一耐冬,碍其营造,工师将纵斤矣。(《聊斋志异·香玉》)
“创建”亦作“剙建”,《大词典》:“创建,建造;建立。”[1](P2.726)“创建”表“建筑”义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如:
(75)江水又东径黄桥下,……桥本昌创建也。(《水经注·沔水》)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极少。南北朝以后,“创建”于文献所见逐渐多起来,尤其元明清时期出现相对较多。如:
(76)庐山太平观,乃九天采访使者祠,自唐开元中创建。(《梦溪笔谈·神奇》)
(77)革去法王佛子真人位号,禁止创建寺观。(《玉堂丛语·侃直》)
(78)李密谓周公庙宇当创建于鲁,……改为宫阙。(《隋唐演义》第五十三回)
到唐代时,表“建筑”义的词语又出现了“建造”、“构营”、“架筑”等。其中,“建造”一词在古代有“建筑”、“确立制定”等义,其中作代词表“建筑”义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如:
(79)敕天下三十州内,建造舍利塔,……一时起塔。(《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一)
不过唐代文献所见不多。宋元文献亦不多见,明清文献中,“建造”已经非常常见了。如:
(80)建造秀安僖王园庙,近已毕工,……委官是题写。(《宋史·礼志二十六》)
(81)王庆遂于南丰城中,建造宝殿,内苑宫阙,僭号改元。(《水浒传》第一百五回)
(82)今陛下信后妃之言,而忠言不听,建造鹿台。(《封神演义》第十八回)
现代汉语中,“建造”仍较常用。《大词典》:“构营,建造。”[1](P4.878)“构营”表“建筑”义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如:
(83)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北史·高隆之传》)
《大词典》最早书证为赞宁《宋高僧传·读诵·唐湖州法华寺大光传》中用例,显然滞后。“构营”于文献所见较少。《大词典》:“架筑,架设建筑。”[1](P4.942)“架筑”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如:
(84)虽复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唐代文献所见较少。“架筑”于唐以后文献所见仍较少,如:
(85)架筑木坛一座,高二十四丈,按着二十四气。(《英烈传》第三十八回)
到宋代时,表“建筑”义的词语又出现了“创造”、“构筑”、“盖造”等。其中,“创造”在古代有“发明”、“制造”、“建筑”等义。“创造”表“建筑”义至迟在宋代即已出现,且文献已有一定的用量。如:
(86)乃请创造三阳宫于嵩高山,兴泰宫于万寿山,请则天每岁临幸。(《旧唐书·外戚传·武承嗣》)
《大词典》始见书证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中用例,显然滞后。元明清文献,“创造”表“建筑”义均较常见。如:
(87)丙辰,诏今后城郭村坊,不得创造僧尼院舍。(《旧五代史·晋书·高祖本纪》)
(88)东京不但创造得宫室富丽,……四时有无限佳景。(《隋唐演义》第五十回)
《大词典》:“构筑,构造建筑。”[1](P4.878)“构筑”至迟在宋代即已出现,如:
(89)古邑居民半海涛,师来构筑便能高。(《南寺千佛阁》)
(90)伏请据魏晋旧制为比,则构筑别庙。(《唐会要·禘祫上》)
宋以后仍见使用,但文献所见极少。如:
(91)构筑必有基,舍是而为事功,必至于倾败而殃民。(《潜书·劝学》)
《大词典》:“盖造,建造。”[1](P9.496)“盖造”至迟在宋代即已出现,如:
(92)宣政间悉用土木盖造矣。(《东京梦华录·驾诣青城斋宫》)
(93)后数年有自闽中来者,……盖造宫观甚盛。(《大宋宣和遗事·元集》)
元明清时,“盖造”较为常见,如:
(94)问甚么那后阁前堂都是新盖造。(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第一折)
(95)宋江闲步看那西岳庙时,果然是盖造的好。(《水浒传》第五九回)
(96)上谕内务府总管常明于卢沟桥盖造官房。(《熙朝新语》卷八)
到元代时,表“建筑”义的词语又出现了“建筑”一词。“建筑”既可作动词表“建造”义,又可作名词表“建筑物”之义,在古代主要作动词。《大词典》:“建筑,建造;建立。”[1](P2.906)“建筑”一词至迟在元代即已出现,如:
(97)乃诏临安府于国城之东,建筑九宫壝,其仪如祀上帝。(《宋史·礼志六》)
《大词典》最早书证为清代陈康祺《燕下乡脞录》中用例,显然滞后。不过元代文献所见不多。明代文献“建筑”一词出现稍多,但仍不普遍。直到清代中晚期,“建筑”作动词才常见起来。如:
(98)前面册立三关,忠义堂后建筑雁台一座,顶上正面,大厅一所,东西各设两房。(《水浒传》第七十一回)
(99)(年羹尧)建筑合阳城堡,不行题请,擅发银两。(《燕下乡脞录》卷七)
现代汉语中,尽管“建筑”已是一个常用词,但主要作名词,作动词基本不用。
以上涉“建筑”义词语互为同义词,同义词的出现有许多原因,如方言的发展、词义引申后意义相互交叉、同义构词语素的历时更替等。同义词过多往往给表达带来一些繁琐,不符合语言经济性的要求,同时有些同义词存在多义现象,导致词语负担过重,不利于词义表达的准确性,这些都导致了同义词的更替与淘汰的出现。古代涉“建筑”义动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其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仍在使用。其中单音词出现相对较早,双音词出现总体相对要晚一些,主要是这些双音词主要由同义的单音词复合而成。就本文调查来看,出现于先秦的主要有“建”、“构”、“营”、“筑”、“造”等;出现于汉代的主要有“盖”、“创”、“架”、“营筑”、“营建”、“营作”、“造筑”、“构立”等;出现于魏晋的主要有“营创”等;出现于南北朝的主要有“造构”、“造立”、“创筑”、“营构”、“营造”、“创建”等;出现于唐代的主要有“建造”、“构营”、“架筑”等;出现于宋代的主要有“创造”、“构筑”、“盖造”等;出现于元代的主要有“建筑”等。在涉“建筑”义动词中,大部分仍见于清代文献,但也有一部分消失在汉语史的不同阶段,如“营创”、“造立”、“造构”等在宋以后基本不再使用,“构立”等在唐代以后基本不再使用,“架筑”等在明代以后基本不再使用,等等。到现代汉语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主要有单音词“建”、“造”、“盖”和复音词“建造”、“搭建”等。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3] 陈廷敬,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58.
[4]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 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等编.辞源(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