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3-03-26荆凤
引言
2013年11月18日—11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壳工程中心、地震台网中心、武汉地震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八院、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航天503所、上海天文台等多个单位的8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1 会议概况
本次会议开幕式从简,由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申旭辉研究员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蔡晋安副所长分别致开幕词。
根据我国空间对地观测地震研究的发展热点,大会邀请来自北京大学、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航天八院、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就地震-电离层-地磁相互作用及模型、我国电磁卫星工程进展、L-SAR卫星介绍、地震监测对重力卫星技术的需求、载人航天与地震科学研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使与会代表对多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大会专题报告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卫星观测技术应用专题和多源遥感地震研究应用专题。
卫星观测技术应用专题中,各位参会代表就天地基电离层数据处理、电离层异常时空统计特征、舒曼谐振观测与地震关系、电离层掩星技术、我国电磁卫星数据质量分析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多源遥感地震研究应用专题主要介绍了可见光、红外、雷达以及卫星重力等数据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展示了各类数据在日本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典型地震中的监测结果。参会代表围绕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与报告人进行了讨论。
三天的会议时间安排紧凑,与会代表深入讨论,达到了学术交流和情况沟通的预期目标。
2 会议主要内容
本次会议分别为卫星观测技术应用专题和多源遥感地震研究应用专题。会议共收到摘要31篇,大会邀请报告5个,大会交流报告32个。涉及空间物理、卫星重力、干涉雷达(INSAR)、红外等多个学科专业,体现了空间对地学会跨学科的特点。会议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电离层数据处理与地震前兆研究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介绍了天地基电离层数据融合技术、电离层异常统计特征、地震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特征、GPS-TEC和COSMIC掩星电离层异常等内容,探讨了地震与电离层异常的关系。
2.2 电磁卫星数据处理
来自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的专家结合我国电磁卫星计划介绍了我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质量分析系统设计、电磁卫星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算法研究、卫星磁测数据分析方法、基于SPIS的电离层等离子体耦合仿真研究等。
2.3 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地震应用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广东省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单位的与会专家介绍了应用卫星红外、卫星雷达、卫星重力等数据开展地震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3 总结
本次会议是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举办的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举办又一次很好地展现了多学科交叉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从空间对地的方方面面展示了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震行业的应用水平,根据这些成果,会议还就我国未来10~15年防震减灾空间信息应用系统发展的总体思考进行了讨论,为未来我国地震遥感的发展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