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农业(林业)技术在海原县的应用
2013-03-25杨占虎
杨占虎
摘要: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年降雨量280~400mm,且集中在7、8、9月份,为了应对干旱挑战,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海原县历届领导都对旱作节水农业发展非常重视,旱作节水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应用
1 旱作节水农业(林业)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海原县旱作节水林业发展旱作节水经济林266.8hm2,其中枸杞266.8hm2,红枣1334hm2,苹果153.41hm2,杂果类200hm2。各种果品产量1148万kg,产值2356万元,节水948万m3。
1.1 利用压砂地发展枣瓜间作
海原县有种植硒砂瓜的传统,为充分利用压砂地资源,做到远近效益兼顾,通过在关桥、西安、甘盐池管委会和高崖等乡镇压砂地合理间作枣树,提高农民收入,尤其是高崖乡万亩枣瓜间作项目的实施为海原县枣瓜间作项目开好头、起好步。
1.2 在海原中部乡镇发展集雨灌溉枸杞
为提高农民收入,改变传统的抗旱思维,充分利用雨水灌溉,发挥林产业铁杆庄稼的优势,海原县在中部关桥、西安、贾塘、郑旗等乡镇利用川台沟坝地大力发展集雨灌溉枸杞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特别2008年在郑旗乡郑旗、撒台村建设的133.4hm2川坝地枸杞,当年就见效益,第3年产值达5000元/667m2,尝到甜头的老百姓自购苗木扩大面积,如今已成为本村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3 重点发展庭院苹果等经果林
苹果是海原县传统的经果林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迷期,海原县气候条件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产的苹果果实含糖量高、着色好。近年来,海原县把苹果做为全县重点发展的特色林产业稳步推进,以高崖乡三分湾村苹果产业建设为主,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及全县旱作节水苹果产业的发展。
2 主要经验及做法
2.1 选择优良抗旱树种、品种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自然条件恶劣,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采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如新疆杨、榆树、臭椿、旱柳等,其次在充分考虑相同地理条件下,积极引进各种抗旱经济林品种——宁杞1号、同心圆枣等,在荒山荒地大力发展柠条、沙棘等抗旱能力极强的灌木品种。
2.2 采取抗旱整地模式
自2001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海原县对传统的整地模式进行革新,并引进“88542”、“反坡带子田”、“漏斗式集水坑”等抗旱整地模式,并坚持春季整地秋季栽植,秋季整地翌年栽植,不整地不栽植的原则,让定植穴充分集雨保墒后再进行造林,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2.3 采取抗旱节水栽植技术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中的作用,近年来海原县示范推广了一批先进的节水抗旱造林技术。①在退耕地造林中普遍采用栽杆深栽技术;②高杆树木采用树体缠膜技术;③栽植穴定植后采用覆膜技术;④大面积推广容器苗栽植技术。
2.4 应用抗旱保水剂
选用吸水性较强的高分子化学抗旱保水剂——旱地龙,引进生根剂进行定植前蘸根处理,促进根系生长,对于一些品种进行叶面喷肥,以提高树木成活率和抗旱能力。
2.5 发展集雨灌溉林业
通过推广“88542”、“反坡带子田”、“漏斗式集水坑”等抗旱造林整地模式大力发展集雨灌溉林业,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减少了地表径流,保持了水土,有效截住“天上水”,达到了集雨养林的目的。
2.6 建立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海原县在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发展上成绩突出,2011年,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农牧、水利、农发、林业、科技等部门整合项目全力打造了高崖乡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以高崖乡固海扬黄七、八干渠为主线,南北长10km,发展旱作节水枣树面积800.4hm2,总投资6000万元。该项目的建设对今后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主要措施
发展旱作节水林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举措,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泽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
3.1 领导重视
县委、政府领导历来重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多次安排部署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各级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了解旱作节水农业建设情况,解决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 投资额大
节水农业是一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投入量大的基础性事业,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也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近年来,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资金 ,林业节水灌溉设施从无到有,凤凰山造林、西华山造林普遍采用滴灌设施。
3.3 部门协作
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农牧、水利、林业、科技等部门,是一个系统建设工程。各有关部门都能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 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