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河县山林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3-03-25刘敏敏

现代园艺 2012年24期
关键词:资源现状对策

刘敏敏

摘要:对白河县山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并根据该县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白河县;山林经济;现状;对策;资源

白河县地处秦头楚尾,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全县总土地面积14.5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1.7万hm2,有林地面积8.5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8.36%。尤其是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后,县委、县政府确定了“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林业发展目标,全县林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广大林农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热情高涨,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发展山林经济是顺应白河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白河县山林经济发展现状

山林经济从类型上说,既包含着农业林业一产,又包含着农林产品加工二产,还包含着生态旅游三产,是一个二三产相融合的复合型业态。目前,白河县山林经济初步形成了4大模块:一是森林、林地、林木的直接产品,如用材林、果品、种苗、花卉、药材等;二是以木瓜、茶叶等为主流的林产品和林副产品的深加工部分;三是林下种植、养殖等多种经济;四是以林业资源为依托开发的生态旅游产业。从发展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林地资源合理聚集、特色林业初具规模、林下种养开始起步、生态旅游正在兴起。

2 存在的问题

2.1 山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尽管白河县山很多,林木在数量上来说也不少,但大多数村民兴林致富的观念不够解放,致富的眼光基本上都投向了外出打工挣钱,没有在设施林业上做文章,导致原有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任其荒废。虽然一些村民伐木加工林产品或是砍伐柴禾作为生活燃料储存起来,但这种传统利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属于开发式利用。特别是一些传统优势资源,如油桐、柿子、龙须草等作物,由于缺乏技术支撑,林产工业开发能力低,资源优势未能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

2.2 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不高

白河县现有林地面积11.7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5%。尽管林地总面积大,但由于林地主要以杂灌林、次生林为主,经济林比例偏小,林业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拳头产品少,林农收入低,加之林业生产持续投入大,产出周期较长,政策扶持配套不到位,其吸引力远不如当年见效的烤烟、畜牧等种养业,林业产业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

2.3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全县林业生产企业不足10家,且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实力不强。干鲜果产品尚未进入丰产期,暂无加工企业。蚕桑产业只有恒泰缫丝1家生产企业,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养蚕量出现下滑趋势。茶产业虽开发有歌风春燕、药树茶、富秦绿茶和西部春绿茶等品牌,但茶叶基地规模较小,管理粗放,品牌效应不明显。木瓜产业虽具备良好资源优势,但4家加工企业如逸酒、天裕、百益木瓜饮品厂、圣宝公司,经营分散、重复,产品精深加工不够,产业链不长,商品率较低。还有一些林产品加工企业处于“作坊式”生产阶段,社会化水平较低。由于大多数林产品没有形成企业自主的林特名优产品,难以构建“区域特色”和“板块经济”的统一格局,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有限。

2.4 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白河县林业发展仍以政府主导的灭荒造林、生态绿化为重点,森林资源培育投入单一。由于山林经营投入大,效益周期较长,仅靠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山林经济的发展壮大有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一些林产企业由于融资困难,无法有效解决基础设施、扩大再生产等难题。

3 白河县山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3.1 市场前景可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森林资源和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除需要大量木质资源外,还需要大量非木质资源,如苗木花卉、生态旅游、木本油料等,而且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林木手工艺品、苗木花卉和绿色食品,只要产品质量好,市场前景极其可观。

3.2 自然资源丰富

白河县境内林木品种多,仅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亚热带成分树种桔柑、油茶树、无花果、枇杷、油桐、香樟等,在全县各地生长良好。暖温带成分树种核桃、椿树、柿树、杉、桑、竹、木瓜等,在前、中、后山均可普遍见到。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木瓜产业已形成品牌,规模化种植。茶叶产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开发潜力很大。矿产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铅、锌等20多种矿藏散落于山水之间。

3.3 生态基础较好

“十一五”期间,依托国家政策推动,全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7533 hm2,森林覆盖率由55.1%上升至58.36%。林地面积达11.7万hm2,人均0.57 hm2,其中,集体林地面积11.4万hm2(含退耕还林面积1.5万hm2),国有林面积0.34万hm2。以木瓜、核桃、板栗、狮头柑、樱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林下种药、林下养殖、茶叶产业为主的多种产业形式发展势头强劲。此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部分条件成熟的农民进城镇定居,必将陆续退出部分耕作条件下降的坡耕地,为特色林业发展创造更多条件。生态旅游方面,白河县已初步探明风景区5处,各类景点58个,特别是红石河源头2600 hm2平顶山原始森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4 区位优势明显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部,西部与旬阳县相连,北、东、南三面与湖北省接壤。县城位于汉水南岸,傍山依水,秀丽多姿。境内十天高速、316国道、襄渝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优势明显。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光能丰富、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适合林木生长。同时,近几年白河县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猛提高,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这为加快山林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5 政策保障有力

当前,全社会都重视林业、关心林业,国家对林业的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是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补助延期,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的深入实施,将让广大林农享受更多实惠;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山林经济,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抓好木瓜、核桃、茶叶等重点林业产业建设,积极发展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一系列的支持扶持政策,为山林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4 几点对策和建议

4.1 转变林业理念,科学开发山林资源

兴林富民是山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树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现代林业意识,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环境,更要把广大山林潜在资源优势转化现实产业优势。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工业化组织方式,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林产工业开发能力,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和市场销售型转变。按照“现代、生态、高效、循环”的理念和“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结合白河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舆论宣传,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将山林经济发展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予以考核奖惩。切实建立“市场驱动、行政推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的产业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促山林经济发展的合力,在全县营造起兴林致富的良好氛围。

4.2 合理规划布局,发展现代设施林业

发展现代设施林业,有利于提高林业产业效益。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发展思路,结合县内资源情况,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努力形成“高山特色林木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河谷川道”的立体产业格局。在汉江沿线低海拔区域发展桃、李、狮头柑、柑桔、樱桃等鲜果类,力促丰产。在中后高山重点发展干杂果、木本油料、茶叶等产业,在中前山区域稳步发展蚕桑产业,巩固建设优质高效桑园3333 hm2。突出木瓜产业支柱效果,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木瓜规范化管理6667 hm2,建立木瓜果实原料基地2000 hm2,木瓜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用树基地1333 hm2。抓好中厂镇优质经济林、绿化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形成现代林业苗木、花卉观光示范园区。培植茶叶产业重点镇3个,重点村12个。全县茶园面积力争达到1000 hm2,实现产值3000万元。大力发展林药、林菜、林畜、林禽、林菌等林下经济,在栎木资源丰富区域抓好特种养殖业。

4.3 坚持集约经营,注重龙头示范引领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林地、土地经营权,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山林经济集聚;坚持走业主林业和强村大户发展的路子,继续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返乡能人、创业大户参与山林经济开发,实现集约经营。按照规划先行、产业配套、龙头引领、政策支持、服务跟进的要求,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功能聚合,建设山林经济园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公司连基地带林农”的现代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养林产品交易市场,促进“贸工农”产销一体化联接。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着力解决产品深加工、细分拣、精包装问题,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优势品牌。进一步加强木瓜、蚕桑、黄姜等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夯实林业产业“第一车间”。大力支持枣树万佛源特色养殖、生源绿野农业示范园、富秦标准化茶园、金辉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农业园区,带动规模高效农业发展。加大科研力度,整合全县茶叶品牌,培育推广适合白河生态环境的新品种,推动茶叶产业提产增效。特别是要发挥“逸”牌木瓜酒省级名牌和白河“中国光皮木瓜第一县”的品牌效应,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型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4.4 倾斜项目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通过镇村道路拓宽改造、高速路建设损毁道路修复,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和移民搬迁项目,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对企业的扶持发展,改善山林经济产业面临的交通运输难题。加强与财政、金融等方面的合作,认真落实省市有关林业产业优惠政策,支持林业企业优化重组,扩能技改,规模经营。按照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建立扶持山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配套和农资、种苗、科技扶持等。落实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扩大财信担保、小额信贷扶持范围和扶持额度,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满足林农发展山林经济的需求。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山林经济开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对从事山林经济发展的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进行适当奖扶。对从事干鲜果、木瓜、茶叶、蚕桑等产业发展的,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汉江绿化治理、亚行贷款等工程项目,进行种苗扶持和园艺管理扶持;对发展林下多种经济的,继续配套项目资金,加快产业基地供电、供水和通讯等基础条件的改善。

(责任编辑 张芝)

猜你喜欢

资源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