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探索与实践
2013-03-25杨春玲周祖成王志功
杨春玲,周祖成,王志功
(1.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清华大学电子系,北京 100083;3.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18)
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电子设计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也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复合型电子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引领时尚的根本保证。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目前是全国唯一的研究生专业赛事。举办该竞赛的意义在于它对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导向。举办它能引导更多研究生强化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师生更密切地互动交流和多学科的融合交叉。通过赛事进一步推动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文化氛围。使研究生综合培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从而推动“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的实施[1,2]。
1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发展
1996年,清华大学和华为公司共同发起了此项竞赛。是年8月,首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北京开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2007年8月第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放宽参与范围,提高比赛水平,扩大知名度”的要求,除了邀请中国内地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参赛以外,还邀请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及环亚太各国和地区的代表队参赛。
2010年第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采取了参赛队员自由命题方式,鼓励研究生自我创新和自主思考,命题可以覆盖通信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系统集成(包括嵌入式SOC和操作系统)、机电一体化、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多媒体设计等与电子设计相关的领域。本届比赛全国有285支队伍报名参赛。第七届比赛采取了分赛区制,全国设立了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和黑龙江等六个分赛区。
2012年第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决赛在东南大学举行。竞赛仍采用分赛区制,全国分七大分赛区。竞赛继续以开放命题方式。本届大赛增加了项目孵化环节,先期为参赛选手提供商业计划书培训,进行项目路演,由知名企业、产业园区和风险投资商评审出优秀项目,并最终给予孵化机会,为EDA学子的创业理想铺路。
2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成效
2.1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预备通知到正式比赛有一年时间的跨度,学生在此期间通过自命题或导师命题查阅文献并收集资料,采用最新技术至最终完成设计。竞赛中三名学生组成一队。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命题分笔试和实践环节命题两部分。笔试采取统一命题,实践环节学生自命题。学生的一些参赛作品命题具有独特的创意,如清华大学的“可穿戴多媒体无线体域网”;北方工业大学的“基于NiosⅡ的商品防伪系统”;华南理工大学的“视觉跟踪人机交互SOC设计”;台湾亚东技术学院的“公车动态资讯系统”;复旦大学的“超声血流分析平台”;东南大学的“基于微电子神经桥的瘫痪病人肢体康复系统设计”等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作品“新型无创伤式颅内压检测系统”项目以其极高的商业应用前景,获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2.2 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十几年来,许多高校在竞赛的推动下开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一些教师将电子设计自动化最新技术融入研究生教学。
每年的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带队教师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了解到其他院校最新教学及科研现状,通过互相交流,然后融入各自的教学中。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第六届开始作品设计题目采用自由命题方式,从而使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毕业设计及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学生在有限的竞赛时间内完成设计,可以说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模式的探索
3.1 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研究生电子竞赛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以企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思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参与题目设计与评审,为优秀参赛者提供创业就业机会等。
前期参与的企业有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Synopsys公司、Cadence公司、Menter Graphics公司、IEEE-SSCS北京分会、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市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亚科希资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LTERA公司等。
3.2 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建立了一只由国内知名高校教授及研究所专家组成的组委会和命题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包括报名和资格确认、竞赛程序、竞赛要求、报奖比例和评奖比例、评审制度、公示以及相关的时间节点等内容。竞赛程序包括竞赛的类型、笔试、预赛和决赛答辩等;竞赛要求包括报告的格式、主要内容、视频制作的格式和密封方法等;评审制度包括论文评审的要求、复审、答辩评审、评分标准和计分规则等;公示包括公示日期、投诉和对投诉的应答等。
4 结语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在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的研究生教改实践探索,它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这项竞赛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创造了一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新模式,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1] 谢金星.科学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09.2:
[2] 汤勇明,堵国樑,贺晋,王保平.大学生竞赛组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