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众参与研究——以南京市梧桐树事件为例

2013-03-24王盼盼

电子测试 2013年6期
关键词:梧桐树网民公民

王盼盼

(河海大学,南京 211100)

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作为城市治理中维护公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内在保证逐渐成为城市治理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迅速运用到公众参与中,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网络虚拟性等特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信息条件下的公众参与也表现出一些的新的问题,如政府信息的非公开性、话语霸权、民众网络与现实的脱节等。基于此,文章拟从南京市梧桐树事件入手,分析公众参与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1 信息在梧桐树事件中的运用

通过网络及实地访谈,笔者了解梧桐树事件的整个过程,梳理信息技术在公众参与中的运用。

1.1 拯救梧桐呼吁首现网络

从2月25日,张凌在西祠胡同上发帖感叹道:“法国梧桐可是南京的象征啊。”到3月2日被当地媒体报道,再到3月10日黄健翔转发微博,名人开始关注梧桐事件。3月13日,微群“南京的梧桐树”受到大量关注与跟帖。

1.2 护树行动借名人微博升级

3月14日“南京的梧桐树”微群上,已有粉丝超过7000人,发表留言近4200条。接着,3月14日,微博上的呼吁很快转化成现实中的行动。中山东路沿线的梧桐树上被人们系上了绿丝带,这是市民自发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凤凰卫视主持人阮次山的节目中,南京梧桐和日本地震占据着同样的黄金时段。江苏电视台、电台也都纷纷开设节目关注此事。3月15日,“老南京”王医生再次倔强地赶到南京市城市管理局,作为南京某环保志愿者组织的一名成员,他连日来都在为即将因修建地铁而被迫移植的千棵梧桐树奔走呼号。他的愿望很简单:留住南京的“绿色之魂”。中国国民党立委邱毅在微博中表示“若南京市政府再不停止砍树,他会在国民党中常会提案护树”,事件终于迎来转机。在此之后,国台办、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都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态度。4月21日,黄健翔微博:昨日,南京原则通过地铁3号线树木移植保护方案:大行宫站、常府街站、夫子庙站及白鹭洲站五个站点将涉及移树318棵。树木品种主要包括此前南京市民集体反对移植的法国梧桐树等。此次经过方案优化后出来的移植棵数要远远低于此前公布的1100多棵。此后网民还通过网络号召人们在南京图书馆前静坐以此表达反对移树的意愿。

网络、电视媒体等信息手段在整个事件中得到充分运用。网络作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信息传播方式,广泛地促进了梧桐树事件中的信息交流。 “在线参与”将成为网络时代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2 信息化公众参与面临的问题

尽管信息的公开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众参与的发展,但在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下信息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还面临着政府及公众两个层面的问题与困境。

2.1 政府层面

2.1.1 信息不透明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本应公开、透明且顺畅。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我国城市政府的行政公开与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都比较低,使得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尤其在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制定计划期,政府基本垄断了信息,决策过程很少征求民意。这种不愿主动公开信息,甚至想尽办法规避信息公开的做法导致政府与公众的信息失衡。梧桐树事件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地铁三号线移树措施实施前,没有任何公示行为,更不用说征求民意。民众得知消息时,移树行动已经开始。

2.1.2 话语信息霸权

福柯与布迪厄早在理论上从权利与话语的二维视角出发,揭示权力与话语关系。语言信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权力的运作,人类的每一次语言交流都体现了权力关系,每一次语言的表达都应该视为一次权力行为。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的地位,政府权利部分表现在其对话语信息的控制。一方面,政府官员的话语可谓掷地有声,仿佛他们说的都是实话,就是定论。另一方面,政府把持了一些媒体渠道,可以根据需要宣传或禁止一些声音。比如很多敏感事件就经常在网络上“被和谐”。在梧桐树事件中,政府从一开始的沉默到后来站出来讲话,如要保护树木、改变施工方案将移栽梧桐树的数量减至1100棵等。在政府长期为自己塑造至高地位的过程中,公众对政府产生了畏惧心理,反抗带来的挫折感与无力感使大多数民众表示虽然不太相信政府公布的数据,但却认为民众自己的声音是无法发出的。

2.2 民众层面

2.2.1 公民参与的信息途径不畅通

公民通过哪种途径参与社会生活直接关系着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言论自由等权利,但这种自由仅限于占我国人口16%的网民当中。虽然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且平均每天以20万人的速度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大部分民众由于无法使用互联网而产生了参与不公平的问题。

2.2.2 网络反响与现实行动存在差距

在梧桐树事件中,网络在公众参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部分市民正是通过网络得知的消息,并且通过转发微博、建立微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从网络上看来,人们确实十分关注且热切地投入到了反对移树的行动中来。然而,通过实地访谈我们发现,网民和非网民存在很大差异。访问中大多数居民不上网,还有很多民众虽然在网上支持反对行动,但并未参加活动。由于访问人数有限,也不能妄下结论说参与的都是网民,而不参与的都是非网民。但是这种网络与现实的差距的确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背后的原因。网络和现实自身就存在很大差异,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的残酷性形成对比,政府的压制措施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公民的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不高,公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民主观念、法制观念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网民的冲动情绪与现实中的不作为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释。

3 完善公众参与的对策

3.1 加强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公民了解政府决策并监督其治理行为的前提之一在于公民能否及时、全面地了解政务信息,而这恰恰取决于政府是否将信息公开透明化。在过去,主导型政府往往将信息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严重打击了民众进行公共参与的热情。因此,信息时代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政府应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具体做到:一则,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投入与管理并重,形式与实质内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有电子又有政府,避免将电子信息化沦为形式。二则,切实建立起一套全面细致的管理办法同时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与信息的准确真实性,防止隐瞒信息、伪造信息。三则,责任到人,通过制度管理坚决杜绝不作为、推卸责任的情况。四则,积极推动官员与民众的直接、平等互动,及时、有效地倾听民众的心声。总的来说,就是政府应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增强政府公信力,让公民信任政府、支持政府,确保政府与民众两者的良性互动。

3.2 完善信息体系,保障参与成果

政务公开是整个公众参与的基础,政务公开后,民众的参与程序、参与的效果保证等都对公众参与的顺利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参与程序,保障参与成果等都有待努力。参与程序是民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具体操作规则,包括参与主体、参与渠道、参与步骤等方面。参与主体应从网民扩大至全体民众,让公众平等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而信息渠道可以从网络扩展到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从决策制定到实施情况的信息都应及时有效地进行传达以便民众对此进行监督。

3.3 提高公民素质与参与意识

公民整体素质不高是阻碍公众参与的因素之一,文化素质低会制约公民获取及运用网络、报刊等信息的能力,网民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到网络环境的规范与治理,无主见、随大流、攻击性、淫秽用语的泛滥都阻碍了公众参与的质量。因此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首先应坚持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提高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培养公民的网络道德。规范公民的网络行为,杜绝淫秽用语,打击虚假、煽动性的网络信息,建立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最后,做好公民普法教育,将公民的公众参与行为严格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防止不法分子借公众参与之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公众参与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基础,拒绝任何个人以此为借口谋取私利。

4 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城市环境治理的事件中,尤其是在南京市建地铁3号线移栽梧桐树的事件中,公众的参与总体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事件源于西祠胡同帖子、发展于名人微博的转发,大量民众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获取事件信息,并利用网络扩大事件影响力,信息在公众参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政府方面,其行政公开与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都比较低,使得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与垄断使得民众由于对基本信息的确实无法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此外,政府对话语的控制表现在肯定及美化自己并打压反对意见。公众方面,虽然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觉醒,公众参与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但由于对强政府的顾虑以及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网络上的积极响应与现实中的不愿参加形成对比,发人深省。现阶段我们务必需要通过加强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信息体系,保障参与成果;提高公民素质与参与意识等措施积极促进公众参与的发展。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中,公众参与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需要进一步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在公民社会还未建立起来的中国,公众参与的有效策略。

[1] 韩兆柱、王磊.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分析及对策[J].人大研究,2006 ,(1).

[2] 匡立余.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 兰玲、宁小银.浅论环保公众参与[J]..湖南社会科学,2011,(1).

猜你喜欢

梧桐树网民公民
论公民美育
雨中的梧桐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梧桐树下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那棵梧桐树
梧桐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