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志在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3-03-24赵银兵倪忠云李谋忠

地理空间信息 2013年6期
关键词:县志城乡规划教材

赵银兵 ,倪忠云,赵 勇,李谋忠

(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2.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1 地方志研究进展

地方志简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灾害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1,2]。地方志分为综合性地方志(省、市、县志等)、专业志(地名志等)、专业史志(文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志和大专院校志等[3]。从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至今,现存的旧方志已达8 500多种;以时代划分,清朝编纂修约占80%;以行政区分,县志约占70%。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具有资政、教化和存史功能[4-7]。地方志的研究及应用日益增强,主要包括地方志的修编、数据资源应用及文化研究等,涵盖领域包括数据、历史、文学、人物、经济、政治、自然、地理和教学等方面。在数据方面,GIS技术运用地方志中的直接和间接数据建设数据库;史料研究方面,借助地方志连续的历史记载进行历史事件及过程的剖析;教学方面,国内曾将《史记》等资料作为教学资源,但因其范围大、记录不完全而逐渐被全面、系统的地方志所取代,地方志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与地理学教材表现出较好的匹配性;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至今开展了2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普修新志,扩大了地方志记录范围和记录内容,对文化理论研究和专业应用的支撑力度日益增强[2,4-9]。

2 《自然地理学》课程特征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10-12]。成都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城乡规划)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特色在于突出地质基础,强调区域资源环境评价与分析;教学目的在于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探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剖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方向;开展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监测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13]。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将地方志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案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利用地理学原理开展资源环境评价与分析的能力。

3 在《自然地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城乡规划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地壳、大气圈与气候系统、海洋和陆地水、地貌、土壤圈、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等部分。内容安排上遵循从部门至综合的原则,从地表的无机界到有机界再至自然生态系统,从地理圈上下边层到核心层,揭示地理环境各要素联系,以城乡规划的实践应用为专业导向,让学生实现对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和地域间的联系与差异的综合认知[13]。《自然地理学》教材所列举的案例多为宏观(如全球及地区)和中观(如景观区带)尺度,虽然具有普适性,但与微观尺度(市域、县域、镇域等)的特殊地理现象、地理事件之间缺乏有效性匹配和转换,学生在与身边的地理现象及事件联系时缺乏准确的参照资料。

地方志,尤其是市志和县志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其中的自然地理等内容与《自然地理学》教材相似,一般包括位置与疆域、地质构造、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野生动物、自然灾害等的详细叙述。在理论教学中,安排学生选择各自家乡的市志或县志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深化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点认知及与县志之间记述内容的异同(如气候、土壤、土地的分级与分带在市域和县域尺度的表现),依据系统论和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指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并分析各自家乡的资源禀赋特征、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基于环境可持续承载的资源可持续开发措施。同时安排学生“找漏”、“修编”教材与县志,也可以安排学生编写城乡规划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山地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区域性地质构造与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作为理论学习提升的重要手段。

4 在《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方式[14],城乡规划专业的《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安排在峨眉山地区,野外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野外考察,认识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社会、经济与资源概况,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要素的形成、分布规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间的有机联系。在实习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嘉定府志》、《益州记》、《四川省志》、《乐山市志》、《峨眉县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描述的章节,如峨眉山名字的来源、演变,同时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描述纳入区内的历史沿革;将涉及峨眉山地区的宗教志、山水志、植物志、昆虫志、地名志、寺庙志补充到实习教材的“社会”章节,突出峨眉山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传承性;将文化教育、商业、科技卫生、交通邮电、国土资源等专业史志加入到实习教材的“经济与资源概况”章节,体现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辩证关系。地方志极大地丰富了实习教材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容,实现了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地理信息描述的有机结合。

在野外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地理现象构建其与地理学语言描述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地方志,安排学生寻找各种典型的地质(地质构造、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矿产)、地貌(低山、中山、丘陵、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地下水(温泉、矿泉水)、植物(珙桐、桫椤)、动物(枯叶蝶、弹琴蛙、藏酋猴)、气象(日出、云海)、宗教(道教、佛教)、寺庙(报国寺、伏虎寺等)、文物(无梁殿、紫铜塔、金顶铜碑等)等地理景观,应用将今论古的方法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地学史观。实践教学的重点在资源环境评价和城乡规划实践操作环节,引导学生充分纳入地方志中的各种史实参考,基于对峨眉山地区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回馈机理的认识,结合大尺度地理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预测区域人类文明的演进模式,建立“历史→现状→未来”三位一体的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模式。

5 结 语

将地方志应用于《自然地理学》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详实的自然地理数据与信息,扩大了学习宽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教材,开辟了理、工、文、史等学科知识融合的新教学模式。在《自然地理学》等相关教学中,地方志的运用将会推动其资政、教化和存史价值的全面实现,在高等教育及科研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1]刘子芳,段水山.地方志与档案工作[J].档案管理, 1986(2):28-30

[2]龚强,胡运权.地方志:GIS的最佳数据源[J].学术交流,2001(1):155-157

[3]汤美宝,董兵.浅谈图书馆地方志的收集[J].重庆图情研究,2003(4):37-38,47

[4]王海文.浅议新修县志的发行、开发与利用[J].中国地方志,1982(2):52-53

[5]李继隆.县志出版后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地方志,1999(2):7-10

[6]王荣芳.县志的政治社会化载体功能研究[J].人民论坛,2012(8):114-115

[7]刘建波.续修县志如何准确遵循-依时纵述-的体例[J].档案时空,2003(12):39-40

[8]贾三强.略论文史研究中地方志的利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4):1-7

[9]李晓旭.地方志与档案[J].兰台世界,2002(7):23

[10]倪绍祥,查勇.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有关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1998(2):113-118

[11]岳大鹏,刘胤汉.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J].地理研究,2010(4):584-595

[12]郑度,杨勤业.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伍光和.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8

[14]刘富刚.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8-100

猜你喜欢

县志城乡规划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县志里的乡贤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县志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
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