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的多重叙述特征分析

2013-03-23顾向阳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漂流记鲁滨逊

顾向阳

(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这部小说记录了一个理性、务实、冒险的时代,开辟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道路。

《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根据一个苏格兰水手在荒岛上流亡4年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但此人的真实记录中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因此鲁滨逊是笛福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的文学形象。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在荒岛上顽强求生的冒险经历:鲁滨逊出海经商遇难,流落荒岛28年,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后白手起家,开发荒岛,不仅使自己得以生存下来,而且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小说自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鲁滨逊也从此成了一个西方英雄人物。在这个发现并征服新世界的开拓者身上体现了西方海洋文明的传统和当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征服欲和冒险精神〔1〕。同时这部作品也引发了读者的争议和多元解读,有人把它看作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创业神话,也有人把它定义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寓言,而鲁滨逊征服荒岛的故事则成为颇受后殖民理论批评家关注的话题。

鲁滨逊漂流的故事中虽有很多虚构,但读起来却生动可信、耐人寻味,因为作者不仅从真实原型中吸取素材,在写法上也成功地将文学写实与新闻纪实的手法结合,更重要的是,作者笛福打破了传统冒险小说和个人游记单一的记叙方式,采用了现实叙述、精神叙述和殖民叙述的三重叙事手法,立体丰满地呈现了鲁滨逊这一西方文学经典人物形象。

一、现实叙述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描写一直被视为全书的精华。作者以纪实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在岛上每日的活动记录和思想记录,向读者详尽地叙述了鲁滨逊如何凭着自己顽强的劳动与自然搏斗,并创建起属于自己的富饶家园的过程。

“六月左右,到了收获季节,我就把这些粮食穗子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准备以后在岛上种植玉米、大麦和水稻。”“到了第三年,我在岛上的生活有了规律。每天恭拜上帝,早晨带枪出门觅食,下午加工制作食物。同时抽空管理农作物,制作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并把多余的食物储藏起来”〔2〕。作者对鲁滨逊的“劳动者”身份和特质的塑造正是通过这种现实叙述来实现的。

鲁滨逊流亡荒岛后,立即投入了征服自然的斗争中。他利用搁浅的船上留下的简单工具和一切有用的东西,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克服了无数困难,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他制造独木舟、修筑栅栏、开挖山洞、驯养山羊、烧制陶器、种植谷物、加工面粉、烘制面包,最终有了两个田庄、许多家当和自己的种植园及牧场。每一次成功都是时间和劳力的见证,都是征服大自然的胜利。

但他的每一次努力都非常艰难,且屡遇失败,其中最大的挫折是建造独木舟。“五月里他一直在对一棵巨大的杉树进行加工,希望将它砍凿成形,直至能够下水航行。”结果用了半年时间造的独木舟却没法弄到岸边去。他只好放弃,又用了一年时间造了另一条船。就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劳动精神,鲁滨逊创建起自己的富饶家园。

鲁滨逊不仅是一个能吃苦、有毅力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他能利用现代社会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因此闯过重重难关。他不迫使自己被动地适应荒凉的环境,他的目标是“使环境符合主观的愿望,尽量使它变成他离别了的那个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复制品”〔3〕。当他的制作技术日胜一筹时,便开始发展更高级的技术,例如烧制陶土器皿。作者笛福本人是从事过砖瓦生产的实业家,他对鲁滨逊制陶过程的描写,体现了“欧洲人在艺术、科学和物质文化领域将自身‘现代化’的努力”〔4〕。

作为一个“新型劳动者”,鲁滨逊身上体现的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资本积累时期的坚韧不拔的奋斗进取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实上,鲁滨逊不折不扣地代表着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强国并建立庞大的海外帝国的那种精神。

二、精神叙述

小说通过精神叙述完成了鲁滨逊这个人物的资产者的“经济人格”塑造。

从鲁滨逊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经济人的理性和精明。他的现实理性突出表现是谨慎客观、精确计算、注重物质和财产、注重现实、坚定沉着等。他有强烈的财产意识和账目式的人生时间计算。他有着一份清单,记录着从破船上搬回的各种货物的名目,他还将无人的荒岛完全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并决定要充分利用。在离开荒岛前,他把上面的一部分地划出来作为公地,其余的占为己有。小说结尾,他又回到岛上,把岛屿进一步划分成小块的地产出售。

鲁滨逊不仅具有强烈的财产意识和务实心理,而且还能客观评估和反思自己的主观感受,比如在面对精神孤独感和病痛时,总是会从中分析得失利弊,说服自己那是建功立业者必须忍受的心理磨难。对他来说,业余消遣几近邪恶,静坐和动用感情是生活中最不幸的部分。可以说,鲁滨逊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的原型:“享乐是服从于资本的,享受的个人是服从于攫取资本的个人的”〔5〕。也正是这种心态使得他具有极大的耐心和克制力,能挺过离家28年的煎熬,最终回到英国。

鲁滨逊有着现代经济人特殊的精神和感情世界。他将个人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其爱情和婚姻观也是典型实用主义的。结婚对他“既没有任何不利,也不会让他有任何不满”。落难后回到英国,他“马马虎虎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宗教世俗化倾向也是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他对待上帝的态度就像是对待一位合伙的经营者〔6〕。宗教在他漫长的流亡生活中帮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当身患疟疾时,他一边用烟叶治疗,一边读圣经,愈后表示“你在患难之日搭救我,我必荣耀你。”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极度寂寞和对人类社会的渴望,由于“星期五”等人的出现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他对他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其商品价值,体现了有利共享、相互协作的承诺关系。一个葡萄牙船主曾经救过鲁滨逊和仆人佐立,但不接受任何物质回报,鲁滨逊最后还是把佐立让给了他;在救出“星期五”和他父亲以及白人水手后,鲁滨逊把他们变成了自己忠实的仆人和臣民。

许多经济学家把鲁滨逊看作是“经济人”的完美典范,认为他丝毫不具有出海探险的浪漫主义冒险家的气质,而完全是他所生活的时代——讲求实际的18世纪的产物。文学评论家们则认为鲁滨逊是“一个从事商业的清醒谨慎的商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正面的资产者形象”〔7〕。

三、殖民叙述

鲁滨逊作为殖民者的反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小说的殖民叙述完成的。《鲁滨逊漂流记》不仅生动讲述了鲁滨逊开发荒岛的故事,还详细描绘了他改造驯服野蛮人“星期五”的过程。

在逐渐征服新世界后,鲁滨逊发现岛上除了自己还有食人土著的存在。因为始终认为自己是岛上唯一的先进文明的代表,如同控制自然一样,他把控制扩大到了其他人身上。他以救世主的身份自居,随时准备拯救愚昧的“野蛮人”。在用刀枪解救了险遭杀戮的“星期五”后,鲁滨逊注意到“星期五”仍然垂涎于人肉、不改吃人的天性,觉得自己有能力驾驭这个“野人”。他把“星期五”带到树林,举枪打死了一只小羊,吓得“星期五”浑身发抖,跪地求饶,并匍匐在他脚下表示愿终身为奴。可见殖民者的文化改造是以武力做后盾的。通过武力建立起权威后,鲁滨逊开始从生活方式、语言和宗教信仰几方面对“星期五”进行文化改造,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身份,心甘情愿当起了他的忠仆。

在奴化了“星期五”后,鲁滨逊还希望去教育和开化其他的“野人”。他先后解救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两名西班牙水手,与他们建立了主仆关系,并因有了这3个臣民而感觉自己拥有了不少百姓。鲁滨逊始终认为自己是岛上合法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他曾经面对空无一人的荒岛称:“这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外人要登上这个岛,除非承认和接受他在岛上的首领地位。当一只遭遇船员叛变的英国船来到荒岛求援时,他生怕这些文明人侵占自己的领地,坚决提出“你们决不能侵犯我在这里的主权”。这些事实都表明鲁滨逊典型的殖民者特性。

鲁滨逊的故事在后殖民理论中早有定论。《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也被视作殖民文学的发轫之笔。赛义德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所描写的恰好是一个欧洲人如何在一个远离欧洲的荒岛上为自己建造了一块领土,这绝非偶然”〔8〕。他在《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导言中也提出,西方小说这种文化形式对帝国态度、涉指和经验的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英、法国家的扩张有一定关系。

华裔美国学者刘禾认为,笛福对主人公制陶过程的详尽描写就是有意“挪用”中国制陶的知识产权,在小说中,中国式制陶工艺变成了鲁滨逊无意间的发明。在这个自给自足的英国人面前“好像世界上除了白人的文明技术和他身后的大自然外,并无其他文明资源可寻”〔9〕。

鲁滨逊在孤岛上成功建立领地的经历,就是一个殖民者强行入侵他人属地的事实。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明确表达了欧洲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狂想”〔10〕,它开启了殖民文学的写作模式,建立起一套宗主国/殖民地,奴隶主/奴隶,白种人/有色人种,中心文化/边缘文化,文明/野蛮,基督教/食人族等二元对立的殖民主义话语体系〔11〕。

四、结语

作为一个多侧面的人物,鲁滨逊的身份交叉重叠,他的品格同时包含了劳动创业者的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和资产者的务实理性、自利冷漠,还有殖民者的民族不平等意识和文化歧视。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多重身份特征和品格的多元性正是通过作者的多重叙述手法来揭示的。

因此,《鲁滨逊漂流记》不该被简单理解为一部纯粹的“现实主义”小说,或是一部“精神叙事”,或“殖民叙事”。正确的解读既应该有对鲁滨逊的现代创业者素质和新兴资产阶级冒险进取精神的赞颂,也要有对他的殖民者心态和行为方式的警惕。虽然对小说存在多元解释,但其影响主要还是正面的。它深刻的魅力在于它能唤起深藏在人性深处的那种试图单枪匹马地与未知世界斗争的开拓本能〔12〕。

总之,鲁滨逊是西方文化传统中新世界的开拓者和征服者、追求经济利益的资产者、开辟海外领地的英国殖民者的象征。詹姆斯·乔伊斯认为,鲁滨逊·克鲁索的形象“象征着一种央格鲁-撒克逊精神:男子汉的独立与下意识的冷酷,坚韧不拔,沉稳而有效率的心智,性欲的冷漠,务实而平衡的宗教精神以及精明审慎的缄默”〔13〕。这部小说的多重含义和读者多元解读,正说明“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和文化代表人物具有的多侧面性特征”〔14〕。正是这种品格的多元性赋予了鲁滨逊这个经典文学形象巨大的艺术魅力。

〔1〕布赖斯勒.文学批评〔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7.

〔2〕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6-224.

〔3〕潘一禾.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5.

〔4〕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76.

〔5〕杨春.汤亭亭小说艺术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78.

〔6〕葛桂录.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论稿〔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7.

〔7〕缪华伦,王国富.英国古典小说五十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44.

〔8〕齐亚乌丁·萨达尔.东方主义: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M〕.马雪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63.

〔9〕刘禾.燃烧镜底下的真实〔DB/OL〕.(2003-07-29)〔2013-02-20〕.http://wgwx.tongtu.net.

〔10〕蹇昌槐.《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6):46-51.

〔11〕周庭华,魏文.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6):109-110.

〔12〕袁宪军.英语小说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9.

〔13〕Yan Gao.The Art of Parady:Maxine Hong Kingston’s Use of Chinese Sources〔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6:70.

〔1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2.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漂流记鲁滨逊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漂流记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