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性评价
2013-03-21王春豪
王春豪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总的来看,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程度是显著的,而且关联程度是逐年增强的;具体来看,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信息业与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和交通运输业物流的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是逐步增强的,但与邮政业物流的关联程度却始终相对较弱。文章最后提出了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业 物流业 关联性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生产敏捷化和需求个性化使现代物流服务日趋复杂化,通过信息化提升传统物流,是物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我国对物流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为了具体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序推进全国物流信息化工作,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企业角度,研究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评价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关系。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是对系统变化发展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先是求各个方案与由最佳指标组成的理想方案的关联系数,由关联系数得到关联度,再按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优于经典的精确数学方法,经过把意图、观点和要求概念化、模型化,从而使所研究的灰色系统从结构、模型、关系上逐渐由黑变白,使不明确的因素逐渐明确(邓聚龙,1990;曹明霞,2007;易德生等,1992)。
指标选取与数据
(一)指标选取
由于我国各类统计年鉴中的并未公布信息产业的全部数据,本文选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和邮电业务量(Y2)表示信息业发展的指标。2009年我国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民经济144个部门中较为科学准确地剥离归并出独立的物流产业,不论在统计理论上还是实际统计操作的技术与方法上,都还是个难题(兰徐民等,2011)。
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一般选取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增加值作为物流业的代理变量,显然这有可能高估或低估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所得结论可能是有偏的。因此,本文选用《中国物流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1》中公布的物流业增加值作为我国物流业总体发展指标(X5),选取交通运输业物流增加值(X1)、仓储业物流增加值(X2)、贸易业物流增加值(X3)、邮政业物流增加值(X4)表示物流业内部系统发展指标,以深入研究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系统的互动关系。
(二)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00-2010年各指标的数据,信息业数据来自2001-2011年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物流业数据来自《中国物流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1》。由于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在2008年之后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未公布,本文根据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每年公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通过计算间接得到相应数据 。所有数据均按当年价计算,具体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关联度计算
本文通过计算得到2000-2010年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矩阵(见表2)、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动态关联矩阵(见表3)、邮电业务量与物流业的动态关联矩阵(见表4)。
(二) 灰色关联综合分析
1.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综合关联程度显著。从表2可知,2000-2010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邮电业务量(Y2)与物流业增加值(X5)的关联度分别为0.6830、0.5857,表明前者是显著的,但后者相对较弱,说明我国物流业信息化过程中“硬件”(电子信息设备等)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明显大于“软件”(信息传输效率等)对其带来的影响。然而,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与两种信息业指标关联度的平均值为0.6344,表明关联度是显著的,说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互动效应。
2.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综合关联差异明显。由表2可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X2>X3>X1>X4,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与仓储业物流增加值(X2)的关联度最大,为0.7319,表明关联程度是显著的;与邮政业物流增加值(X4)的关联度最小,为0.6465,表明关联程度也是显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信息化过程中的“硬件”建设是较好的。
邮电业务量(Y2)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X2> X3> X4> X1,其中,与仓储业物流增加值(X2)的关联度最大,为0.6425,表明关联程度是显著的;与交通运输业物流增加值(X1)的关联度最低,为0.5722,表明关联程度是相对较弱的。这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建设是不尽人意的。
(三)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1.信息业与物流业动态关联程度是趋于增强的。由表3、表4可以看出,总体上物流业增加值(X5)与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邮电业务量(Y2)的关联度在2008年之前各个时段上的关联度是逐步增强的,尤其是在2005-2010年,二者关联度分别达到0.8985、0.9490,关联程度极为显著。但受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物流业与信息业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2009年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的增长率仅为5.3%,但2010年的增长率为16.9%;2009年物流业同样遭受重创,物流业增加值比上年的增长率仅为7.3%,但2010年的增长率为18.3%。因此,2006-2010年时段的各指标间的关联度出现了波动,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信息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将会继续增强。
2.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动态关联差异较大。从各个时段的动态关联度来看,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邮电业务量(Y2)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大小除邮政业物流增加值外,均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表明关联程度的显著性也是逐步增强的。但与邮政业物流增加的关联度却始终在0.6左右徘徊,表明关联程度是不显著的。尤其是从2005-2010年的关联度来看,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X2>X3>X1>X4,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与仓储业物流增加值(X2)的关联度最大,为0.9277,表明关联程度极为显著;与邮政业物流增加值(X4)的关联度最小,为0.4970,表明关联程度非常弱。
邮电业务量(Y2)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X3>X1>X2>X4,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指标的关联度分别为:0.9617、0.9547、0.9266,表明关联程度极为显著,而与邮政业物流增加值(X4)的关联度最低,为0.5048,表明关联程度较弱。这就说明邮政物流信息化程度较落后,这与现实情况是吻合的。虽然邮政本身的信息网已初具规模,但“三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的通畅性不佳,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网络数据和人工作业的交互自动化程度低,与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物流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信息的输出和输入都是瓶颈。而且,目前中国邮政尽管拥有7个一级中心局,6个二级中心局及133个三级中心局,但现有的仓储和物流处理能力与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刘亚子,2009)。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一是灰色关联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程度显著,但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信息业与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的关联程度相对显著,而与交通运输业物流、邮政业物流的关联程度相对较弱。
二是由于受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信息业与物流业均受到重创,二者动态关联程度出现一定波动性。但总体来看,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程度的趋势是逐步增强的,但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的动态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信息业与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和交通运输业物流的关联程度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与邮政业物流的关联程度却始终较弱。
(二)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发展的统筹与协调,完善管理体制。依托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机制,加强物流信息化推进工作的部门协同,研究协调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加强相关部门在政策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审理、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协调会议机制,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做的现象发生。
二是依靠市场和企业推动和实施产业融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以一些优势企业为基础,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高标准、高起点地推动强强联合,促进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协调发展。
三是促进重点物流行业尽快提升信息化水平。从前文的分析结果可知,信息业与邮政业物流的关联程度较弱,因此要加大邮政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要巩固基础、注重应用、重塑业务流程、优化经营模式,使邮政物流扭转现在的局面,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融资机制。加大对物流信息化的投入,运用好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流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标准规范制定与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政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等工作,支持政务系统中物流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五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强与国外物流信息化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培养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信息化的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曹明霞.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易德生,郭萍.灰色理论与方法—提要·题解·程序·应用[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4.兰徐民,胡明.物流业对江苏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测算[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9)
5.刘亚子.我国邮政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