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不平等的要素交换对提高农民收入的阻滞及对策
2013-03-21元焕芳
元焕芳
内容摘要:持续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城乡之间要素的平等交换是实现要素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和根本。但城乡之间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长期存在的不平等交换关系仍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和空间,亟待政府从政策导向、经济引导及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保障机制建设上加快改革。
关键词:城乡 要素交换 农民 增收
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高农民收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
提高农民收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民增收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才能保障稳定的农业劳动力供给,农民才有从事农业生产、扩大农业投入、保证农产品供应的经济动机和持久动力。第二,农民增收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保障。如果农民收入持续上不去,农民的生活水平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得不到改善,农村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就难以有切实的保证。总之,农民作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主体,不很好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和农业问题就无从下手,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消费和生产是相互推动的,有需求才有生产,而近年来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低且增加缓慢、需求不足,农村市场难以扩大,面向农村的中低档产品滞销。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使得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严重影响了农民这股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性因素。因此,当前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以拉动国内市场有效需求,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民收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作为我国人口主要构成部分的农民,其经济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的维护,经济收入能否得到不断的提高,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前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的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突出的不和谐因素。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社会各群体的共同努力和维护,只有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当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不断得到有效维护、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时,才能保障社会的持久稳定和谐。
城乡不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对提高农民收入的阻滞
(一)土地方面
我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大量低成本征用农民土地,尤其是城郊农民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如用于城市的道路、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等,造成农民土地的大幅度减少和失地农民的急剧增加,阻碍了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首先,土地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和载体,农民失去了土地,加之没有技术就业无门或就业工资收入低,严重阻碍增收。其次,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民征地补偿少,失地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标准大大低于土地的市场价格,使得农民土地利益损失大。据有关调查显示,征地的成本价即农民获得的土地补偿金与转让价即土地的市场价相差10倍以上,农民从征地补偿中获得的收益仅占总收益的5%-10%。造成土地净收益以每年数以万亿的规模流入城市和工业。再次,土地向城市的大规模、快速流失,恶化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得农民的户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越来越小,难以实施规模化、机械化作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生产利润减少。
(二)资金方面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指出,要想获得更多利润,就要不断扩大再生产,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但在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低、积累资本有限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由于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取高于或等于社会平均的收益水平,在追求社会平均利润的驱动下,纷纷流向非农生产领域。更为突出的是金融改革后,与农业有关的商业银行资金集中流向了城市。各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县级支行被大幅度撤并,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为城市经济服务,而农村许多企业却贷款无门。就是涉农的邮政储蓄、农信社资金也绝大部分流入非农领域,“农转非”现象严重,进一步恶化了农村资金环境,造成当前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异常突出。由于农村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得不到满足,农民难以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更没有足够资金投资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劳动力方面
当前大批有知识、技能的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只有老弱病残的人留守农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素质直线下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本已落后的农村更显衰败。特别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农村培养的人才,几乎都选择留在了城市,而选择回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则太少。此外,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由于在就业上遭受户籍排斥和歧视,造成其就业难度大,就业稳定性差,工资水平低,与城市同样职位劳动力同工不同酬、不能与城镇劳动者同样参加社会保障、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迁入城镇落户等,都是农民劳动不平等交换的体现。所谓的人口红利、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是对农村劳动力不等价交换的注解。据有关专家测算,农民工每年为城镇经济发展积累的资金在几千亿元以上,而相比农民工为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农民工工资却一直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这种不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造成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权利、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进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这些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所必不可少的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大量流出,使得原本基础薄弱的农业、农村越来越落后和衰弱,使得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不断遭到削弱,导致了从农业、农村内部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环境不断恶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近三十年来,尽管我国国民收入一直高速增长平均达9.8%,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同期人均收入增速却仅为7.2%,截止2011年底,农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到了1∶3.13,如果将市民所享受的住房、就业、社保等隐性福利计算在内,这一差距将会更大。
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以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在政策上,改革城市偏向的政策导向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相互孤立、割裂的,而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城市和农村所拥有的资源要素的差异性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是互补、不可分割的。任何割裂城市和农村发展联系,牺牲一方而片面发展另一方的做法都是短视、不可持续的,最终将影响整个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长期城市偏向的政策设计,是导致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的制度原因。因此,当前厘清城乡辩证关系,改革城市偏向的政策导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势在必行。而国家规划是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也是制定经济政策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市场要素向农村流动,要求政府要在城乡经济社会各项发展指标的规划上统筹考虑和安排。具体在建设项目的筹划和安排上,突出对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持带动效应。在教育发展规划方面,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农村,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农村社会服务上,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改善农村资源要素配置的环境条件,降低要素进入的成本和门槛,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二)从经济上,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并增强农村经济对生产要素的吸附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具有趋利性的特征,农村生产要素之所以大量外流,主要是因为这些要素在城市获得的利润远大于农村。因此,要扭转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并吸引城市要素转移到农村,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对生产要素的吸附力。而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前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当务之急。为此,首先应出台积极的农村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对那些发展前景好,对农民增收带动大的农村产业从行业准入、税收、投融资、技术、信息、土地、教育培训、人才流动等要素供给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此推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通过现代工业化、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形成升级。通过促进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引导农村乡镇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扩散,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格局,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经济基础。
(三)从体制上,构建有利于要素流向农村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土地问题上,土地是农民首要的生产要素和主要的财富源泉,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和增收的重要载体。当前模糊的土地所有制和不公平的集体土地征用制度,是农民土地要素收益外流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农民的土地利益外流,当务之急是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征地制度,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赋予农民在土地问题上平等参与市场,合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构建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最大化的制度条件。具体来说,一是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审批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不被轻易侵占。二是要清晰界定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合法权利,允许农民将土地以投资、入股、出租和出让的方式进入市场。三是要探索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有效体制和机制,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提高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确保将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来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严格企业对失地农民的雇佣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佣制”的方式,确保失地农民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在资金问题上,一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更多财政收入投放农村和农业。二是要强化金融机构的支农义务和责任,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其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涉农金融业务,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或根据银行的不同性质确定适当资金比例投放农村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再次,针对农业风险大、农民收入低、还款周期长的特点,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产品,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微型金融组织。三是要设立专项农业发展基金,通过按一定比例提取征地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用来设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发展。
在劳动力方面,要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与管理,形成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逐步实现外出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就业、住房等方面享有同等市民待遇。不断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民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各种社会基本保险的社会保障力度,尽早出台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相互衔接的城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尽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公平、有序、合理的环境,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徐祥临.叩问城乡差距的根源[J].决策探索,2011(2)
2.陈新.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2011(1)
3.张泓,柳秋红,肖怡然.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思路[J].经济体制改革,2007(6)
4.魏丽莉.论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转化中政府作用的发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