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谱系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2013-03-21
本刊讯 2012年11月10日至12日,“中国文学谱系研究高层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4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赵辉教授代表项目组首先作了专题发言,对中国文学谱系的性质、谱系划分依据以及谱系发生、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指出,中国谱系发展背后有一个历史的、多元的过程。它包括书面文学与口传文学、作家个人创作与民间集体创作等不同类型,一些被视为作家个人创作的书面文学作品,实际上可能是对民间集体创作的口传文学的记载。谱系研究必须充分注意这种多元性,才能梳理出中国文学谱系发展的线索,为中国文学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指出,如果不充分关注文学谱系的多元性,易于带来谱系研究的“缺失性”。例如可能极度重视儒家的文学,忽略同为先秦显学的墨家;中国文学被实际处理成“汉文学”,而忽略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教授、内蒙古大学白音额尔顿教授也强调,完整的中国文学谱系,应当包括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关注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对中国文学丰富性的积极作用。张新科认为,完整的谱系研究,还应当关注地域文学、家庭文学等发展线索。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认为,谱系研究除了注意时间的维度之外,还应当重视空间的维度,将中国文学在地域上的扩张与传播、不同地域文化文学的碰撞交融作为谱系发展的重要线索。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韩高年教授认为,仅从纵向研究文学谱系,可能导致忽略内部子谱系之间相互包容的关系,忽略文学谱系与外在文学系统的关系。
与会专家还探讨了当前谱系研究的重点。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强调,中国文学谱系研究应当突出重点,要在借鉴结构主义方法的基础上,关注板块与板块之间、板块内部层次与层次之间网络关系,研究其差异性、关联性、互渗性诸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也认为当前的谱系研究应当突出以简驭繁的思路,主张对中国文学谱系发生期的先秦时期予以充分的关注。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强调,中国文学各子谱系的发展往往有“生住异灭”的阶段,文学谱系的发展中也包含着某些子谱系的消失,研究中要注意这些“异”和“灭”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的谱系研究应集中解决理论建构问题,而后以某些主题、地域、文体等谱系的个案研究验证和支撑理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孙少华先生认为,除对文学谱系发生期要予以关注之外,对明代、近代等变化显著的时代也应予以关注,以充分展现文学谱系的发展。
针对谱系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与会专家提出不少建议,诸如中国文学谱系的研究应重视与西方文学的比较这一向度,要通过深入地比较找到中国文学自身的特质。中西比较的视角也有助于发掘为此前研究所忽略的谱系发展线索。另外,从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的角度可以将文学划分出来,而抓住言说动机这一关键,可以将文学划分为诱德、娱情等类型,从而由博返约,建立一个描述文学谱系的理论框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