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设计
2013-03-21王新荣
王新荣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学观决定学习观。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针对职业岗位群,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以工作过程的“逻辑性”串行组织课程结构,构建“学习情境”并贯穿专业知识点,在教学实施中,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1]。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情境有机结合,成为目前适应高职教育的有效模式。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该课程学科体系下的知识解构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重组,开发与设计“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课程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实现该课程“理实一体化”与“教学做合一”的重要保证。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对“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探讨。
1 行动领域的确定
行动领域是指工作任务的职业情景,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景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职业行动领域调研与分析是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
1)岗位群和培养目标的确定
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给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带来较好的就业前景。根据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岗位就业跟踪调查及专业、行业调研,确定了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机械产品装配工、机械加工工艺员、产品售后服务员五个岗位,及其面向各机械装配制造企业,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加工、装配、工艺规程编制及产品售后服务等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岗位(职业)描述
为实现课程内容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良好对接,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来自企业和行业的专家指导,了解岗位(职业)中的具体工作环节,对岗位(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和员工前提条件等进行翔实的描述。
3)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根据岗位群中岗位(职业)的描述分析,提炼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各岗位典型任务见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4)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即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对象、使用工具、工作组织、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分解和细化,这是典型任务向行动领域转化的重要基础。以“识读零件图”和“识读装配图”两项典型工作任务中为例,其分析情况见表2。
5)行动领域的提炼及转化
行动领域的提炼必须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工作性质是否相同、相似、是否关联等方面分析。对上述“识读零件图”和“识读装配图”两个典型任务,考虑两种典型任务虽然工作对象不同,但工作内容基本相同,对工作任务所隐含的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分解,可提炼得出“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行动领域。
表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 学习领域的开发
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必须按照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性、教学方法的普适性[2]及工作行为的层次性原则进行。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是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的。
1)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行动动领域要求具备的专业能力包含使用绘图工具的能力、查阅国家标准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制定相关技术要求的能力、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计算机绘图的能力等;方法能力包含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社会能力包含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等。
2)学习领域确定与描述
根据对各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领域进行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资源和评价标准等内容分析归纳,可确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由8个核心学习领域及4个拓展学习领域组成。由课程体系结构可见,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为重要的专业基础主干学习领域课程。
图1 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
3 学习情境设计
1)载体和学习情境的确定
学习领域的表现形式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确定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涉及的核心,也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基础。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注意4个原则:(1)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和职业工作的操练。(2)学习情境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3)学习情境排序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学习情境的设计要选择合适的载体。通常可将任务、项目等作为载体。载体的确定需要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加以确定。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识读现代工程图样的能力和初步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3]。围绕该总体目标,通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注重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内容的衔接,分解出工作过程隐含的知识,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选择了4类典型图形绘制任务为载体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及16个子情境,见表3。
表3 学习情境设计
2)学习情境的描述
学习情境良好设计是保证学习情境顺利实施,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而对学习情境的准确描述则是学习情境良好设计的重要基础。以3-2子情境轴的零件图绘制为例,内容见表4。
表4 学习情境的描述
3)学习情境的组织与实施
学习情境的组织与实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步骤进行。在每一个步骤过程,要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使用。子情境3-2轴的零件图绘制组织与实施过程见表5。
表5 学习情境的组织实施过程
4 学习情境实施情况考核
教学评价是发挥评价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其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和质量监控的作用[4]。对学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评价,要注重建立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为主的理念,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过程评价和学生个体纵向评价共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课程评价体系表如表6所示。
表6 “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表
5 学习领域课程评价
1)课程知识体系对比
课程开发前,课程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后,课程教学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强调在工作过程中隐性知识的学习。以笔者曾使用过教材“机械制图”(金大鹰 2001)、“计算机绘图”(管文华2005)与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课程作对比(见表7),可见开发后的课程将传统图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更加紧密,符合时代发展对制图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课程学习,更易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2)学习主体的转变
余文森在“论有效教学的3条铁律”中提到,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5]。依据该理论,注重在学习情境的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学习主体的转变。《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开发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站在台前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坐在台下被动学习;课程开发后,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过程进行学习,教师站在幕后协助学生进行问题的处理,学生在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职业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也因为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使得教学缺乏相应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除具备必要的课程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岗位技能及较强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表7 课程知识体系对比表
6 结 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学习领域课程打破了原有学科知识模块化构建体系,以工程实际中4类典型图形绘制任务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设计学习领域,将学习领域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融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过程性学习,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吴业红.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发展模式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 49-50.
[2]许慧珍. 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 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 32-33.
[3]徐跃增. 构件现代工程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3): 150-151.
[4]熊志勇, 罗志成, 陈锦昌, 等. 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研究[J]. 图学学报, 2012, 33(2):108-112.
[5]张淑敏, 陈树彬, 陈 罡. 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研究[J]. 工程图学学报, 2011,32(1): 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