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危机调研分析①
2013-03-19赵斌燕徐正萍余文冲杨世慧沈国锋
赵斌燕 徐正萍 余文冲 杨世慧 沈国锋
(华北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近几年来,我国服装产业面临着来自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重大挑战,发展步履维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服装制造业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聚中心,为了详细了解长三角服装产业现状,我调研小组奔赴长三角两省一市,分别走访了上海、杭州、宁波、平湖、瑞安、江阴六地。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服装企业和服装行业协会、经信局和统计局等部门,初步了解了长三角服装产业现状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探析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专业人士意见,提出了我们对于长三角服装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建议。
1 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现状
为了详细了解调研地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对上海、杭州、宁波、江阴、瑞安、平湖等地服装企业进行了《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危机调研》的问卷调查。组员根据目的性、客观性、可能性、自愿性原则,采用封闭式提问方法完成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服装企业职工来源、目标市场、转型升级意识、品牌意识、技术设备更新、政策支持、产业趋势等。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2份,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现状。
1.1 关于从业人员数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流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而当地服装产业的从业人员也大多是外地人口。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服装企业从业人员中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企业占了58.8%,而这些外来职工流动性比较大,尤其在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就会离开企业另谋出路。200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大量服装企业面临减产、亏损问题,企业规模不断缩小,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从业人员出现大幅度减少现象。
根据图1可以看出,上海地区服装企业从业人员2007、2008、2009三年间人数大致相同,保持在27万左右。2009年至2011年,人数大量减少,只剩15万人,大约只有2007年的一半,而且还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宁波的服装企业从业人员平均数也将近减少了一半。杭州、平湖的服装企业从业人员平均数虽然变化不大,但总体也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前三年从业人员平均数保持基本不变是因为经济危机从金融领域波及到制造业领域是需要一定的迟滞时间,服装行业真正面临危机是从2009年才开始的。
1.2 关于企业产品的库存
从2011年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来看,李宁的存货总额达11.3亿元,占总资产比例的15.5%;美特斯邦威存货约 25.5亿元,占总资产的29.8%;海澜之家存货总额约38.6亿元,占总资产的56.82%。不仅如此,七匹狼、九牧王、森马等品牌的存货数量也居高不下。据业界专家称,按照这些企业每年的销售量分析,它们需要三年不进行订单生产才能完全消耗积累的高库存。
中国服装高库存现象已经在诸多企业中凸显出来,这种现象意味着企业的大量资金被占用,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更有甚者使得企业资金链断裂。对于服装企业而言,库存积压带来的商品折价更是牵动其正常运营。过量的剩余库存使得企业在下一年度再生产时有所顾虑,不敢随意扩大生产量。
1.3 关于企业的产量
由于长三角服装产业对外依存度大,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外订单量减少,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外市场大幅度萎缩。而国内部分服装企业因货物积压,也相应减少了订单量,因而长三角大部分服装企业面临减产现象。
图1 2007年—2011年调研地服装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图2 2007年—2011年调研地服装产量
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波地区的服装产量出现明显的起伏,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尤其是2009年和2011年下降较为明显,现在宁波地区服装产量和2007年相比可谓差距甚远。而平湖地区的服装产量跟高峰时期相比则整整下降了50%,2011年只剩3亿件。上海地区的服装产量总体也有所缩水,本表范围内只有杭州地区的服装产量相比危机之前有所上升。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趋势,2009年和2011年可谓行业的“碰冰”时期,下降幅度特别明显。2010年虽有小幅度的上升,但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只是短时期的“回暖”现象,2011年的数据恰好也证明了分析的正确性。
1.4 关于出口数量
长三角的服装企业有绝大一部分是为国外服装品牌做贴牌加工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国外市场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通过提高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构筑贸易壁垒,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日趋严重[1]。订单量减少,长三角地区服装产品的出口量也因之出现下降趋势。
在图3中,自2008年以来,上海关区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数量从293.92亿件持续下降到186.4亿件,将近减少了三分之一。而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主要的外贸出口港,几乎绝大部分服装的出口都通过该关区。从上海关区的数据来看,长三角服装产业出口量的减少可见一斑。
图3 上海关区服装及其衣着附件出口数据统计表
1.5 关于企业发展资金
在调研采访中,我们得知在长三角众多的服装企业中,融资难已经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长三角企业融资渠道一般有三种,商业银行借贷、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近年来,央行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各大银行利率全面上浮,甚至有高达80%的,多次调息,民间借贷自然水涨船高。可是,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繁复,且要经过长时间的审批,常常未能替这些企业解燃眉之急,加之对中小企业信誉度和还款能力的质疑和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的倾斜,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通过率就更加大打折扣。尽管利息很高,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甚至借高利贷。这种融资方式短期运作是可行的,但是制造业的利润一般只有15%,长期以往,效益产出赶不上利息,必将导致企业破产。民营企业同样如此,财政金融方面的限制是企业发展的挚肘所在,必须妥善加以解决[2]。
通过上述数据及图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长三角服装产业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企业亏损、减产严重,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匮乏,出口急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还有隐藏在企业内部尚未表现出来的管理意识、品牌意识、人才意识、市场意识的淡薄,这些都将严重阻碍当地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若未能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
2 原因探析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对长三角服装产业深陷危机的原因做了详细的调查。除了这些服装企业自身的原因外,还存在许多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因素。正是处于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地,长三角服装产业的发展才会如此步履维艰,危机四伏。
2.1 内部原因
服装企业缺乏对行业和自身的准确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重叠,管理制度不合理,职工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另外,缺乏对企业生产的科学规划和对市场前景的准确预测。第二,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匮乏,职工大多为低知识水平、低劳动技能的体力劳动者。第三,单纯依靠替大型企业加工制作,增加产值,忽略市场营销环节,无形中限制了自我发展空间。第四,长期处于服装产业价值链低端,缺乏创新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对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的漠视。第五,企业之间缺乏良性的交流合作,未能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反而恶性竞争,互相拆台。
2.2 外部原因
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恶化同样给这些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打击。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服务职能不到位,对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需求缺乏有力的支持,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第二,行业协会未能充分发挥沟通协调、科学引导的作用,并且,入会门槛一般都较高,占行业数量较大比重的中小型企业都被排除在行业协会之外。第三,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大幅减少。第四,东南亚国家廉价劳动力的竞争降低了长三角地区劳动力优势。
3 对策建议
3.1 人才兴企,科学发展
企业应当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引进技术及管理型人才,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力争产业价值链上游。同时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安排企业生产,科学预测市场前景,抓好市场营销。另一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软实力,凝聚企业力量,以提升企业形象,稳定企业职工。
3.2 行业协会应借鉴国外管理模式,充分为行业服务
行业协会应借鉴国外行业组织,学习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发挥本能,积极承办各类活动,通过宣传影响力,为本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尤其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便利中小企业的融资甚至降低融资成本。比如在调研地瑞安,瑞安服装商会就在2011年11月成立互助基金,资金利用率达到90%,解决了很多会员企业的燃眉之急。
3.3 政府应健全服装产业市场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资金支持
政府应积极完善服装市场服务体系,健全行业法律法规,加强企业监督引导,打击不正当竞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创新、转型服装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信贷体系,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借贷难的问题。
3.4 高校应注重培养多方面的专业化人才
中国纺织服装院校承担着为业界提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服装人才的重任[3]。高校应注重培养多方面的专业化人才,为行业输送大量储备型人才做准备,包括设计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营销管理型人才等,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5 区域合作,互惠互利
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在谋求建立长三角服装产业联盟,以加强该地区服装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创造机会,提供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交流沟通、规范企业行为、维护行业利益、促进产业集聚、确保纺织服装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给予企业相应的科学指导和帮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