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的运动”教学解读(人教版)

2013-03-19山东省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276302郭全其

地理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正文现象变化

山东省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276302)郭全其

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76000)卞学昌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是与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与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的。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落实以下两条课程标准:第一条标准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本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条标准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本条标准意在让学生用熟悉的昼夜交替、四季更替、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差异等自然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本节教材由“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两目构成,两目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可细分成七个知识块:地球运动的特点(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绕转中心、周期等)、昼与夜的形成、昼夜更替、时差、地球公转与“二分二至日”、四季的变化、地球上的五带。教材力求通过图释、简述、实验及生活体验来认识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突出“人地关系”,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一目“地球的自转”由两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本节内容的第一个重点。其中,时差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第一段正文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第二段正文辅以“昼与夜”图(图1.14)点出了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等地理现象。“活动1”引导学生实验演示地球的自转,认识昼与夜的形成,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及昼夜更替现象;“活动2”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体验思考昼夜更替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活动3”通过虚拟的生活情境来认识时差的存在及形成原因。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介绍了人类认识地球自转的艰辛历程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是很好的情感教育内容。

第二目“地球的公转”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了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本节内容的另一个重点。其中,地球公转与“二分二至日”及四季的变化是教学的难点。与上一目结构一样,第一段正文介绍了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特点。第二段正文辅以“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18)介绍了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其中图1.18是一幅理解四季变化的重要地图,提供了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等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及二分二至时的时间与地球所处的位置等信息;以图1.18为平台,通过第三段正文以北半球为例介绍了二分二至与四季的联系及获得光热的变化。第四段正文辅以“地球上的五带”图(图1.19)介绍了地球公转产生的五个温度带,用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来了解回归线和极圈的由来,认识五带的划分界线及各带的天文现象;其中,图1.19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提供了五带的位置范围及各带的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具体地认识地球的五带。“活动1”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正确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活动2”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进一步认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认识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感悟地理的乐趣;“活动3”引导学生读图认识我国的所处的温度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更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利用地球仪或其它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更替及时差的变化,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及时差的产生原因;利用图结合生活体验来说明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其基本的运动规律,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这些知识,学生从生活中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将零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需要教师借助适当的媒体或实物,如实况录像、计算机课件、手电筒、台灯、地球仪等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模拟实验,建立起立体、动态的概念。

为了学生便于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在教学中可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地球运动的特点(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绕转中心、周期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变化和地球上的五带)三个模块组织教学。

新课引入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或设计:

(1)毛泽东在著名的七律《送瘟神》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这两句诗中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要想明白其中的含义,需要我们了解地球的运动。

(2)利用学生对昼夜交替、四季的变化等生活体验引入。

(3)播放或演示“地球运动”的实况录像或课件,让学生观察。

(4)用地球运动演示仪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可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第一段正文和P13第一段正文,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归纳填写表1。然后利用“地球运动演示仪”进行演示观察,结合表1,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与联系。第二,引导学生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情感教育。第三,结合P12“活动1”和P15“活动1”,指导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

表1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等。对于这些地理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对于本部分知识的教学,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情景,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生活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首先,利用图1.14或利用地球仪演示,让学生讨论思考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运动是否无关,认识形成昼夜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地球为不透明的实体和受太阳平行光的照射,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为黑夜。第二,结合P12“活动1”的实验,进行昼夜更替演示,进而思考“活动2”的提问,明确我们现在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第三,结合“活动3”,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时间差异现象,让学生明白时差的形成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五带的形成等。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由于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缺少应有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可把教材中静态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制成动态画面进行演示,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

对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首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让学生明确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在此可引入笑话(笑话:教育局领导到某校检查工作。他来到一教室,指着放在讲台上的地球仪问某一同学:“你知道地球仪为什么是倾斜的吗?”该生大惊,连忙说:“不是我弄歪的,不是我弄歪的。”老师忙解释说:“的确不是他弄歪的。”陪同领导来的校长赶紧解释:“因为我校经费紧张,我们买的是地摊货。”领导愕然。)调节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记忆。第二,指导学生观察图1.18(或制成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及P15“活动2”,结合生活感受与体验,了解太阳光在地球照射情况的变化规律,理解四季形成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设计具体的表格式问题让学生填写(如表2),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针对性。第三,引导学生观察图1.19,填写表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名称、范围及我国在五带中的位置,讨论分析各带天文现象和气候特征。阅读“回归线和极圈”的阅读材料,知道回归线、极圈的由来,认识各带的天文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表2

表3

猜你喜欢

正文现象变化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从9到3的变化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这五年的变化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鸟的变化系列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