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角下和谐党群关系的实现路径

2013-03-19张文凤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群众

张文凤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1]我们党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血脉在于人民群众,力量在于人民群众。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变化,站在转型的关键路口,各种矛盾、利益冲突日益加剧,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群众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使党无往而不胜。因此,党群关系的和谐与否,已经成为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

1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必要性

党群关系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90多年来,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从革命、建设、发展各个时期的实践证明:“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2]和谐的党群关系,不仅对党的执政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因为党始终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中央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以民为先”的民本政治理念和党中央所推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前提,由此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实现党的历史任务。

1.2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以人民群众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党群关系日趋和谐。

1.3 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推动社会和谐理念的关键。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关口,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从而更容易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出现了一些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腐败现象以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从而以便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稳定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社会。

2 当前党群关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位一体”的建设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党在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情况总的来说是良好的。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上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及时扭转这种局面,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2.1 群众观点淡漠化

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信奉金钱至上、手中的权力成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群众观点有所淡化,开始背离党的宗旨,把个人利益凌驾在人民利益之上。不愿意真正深入群众当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已经变为一句空话,导致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要什么”,对群众的态度也越来越差。不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遇到问题“一人独大”,不采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更不向人民群众学习。不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群众不能感受到党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淡化,严重制约着党群关系的和谐化。

2.2 腐败问题较严重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最不满的就是腐败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诱惑,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把“血肉联系”抛之脑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个人名利斤斤计较。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对待群众麻木不仁。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威望,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离心力”和“破坏力”。

2.3 群众利益实现难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利益出现各种不协调。经济发展阶级化、政治权利边缘化、文化利益单向化、就业压力大如山、教育费用高如天,“看病难、看病贵”、房价持续不跌,社会治安差,贫富差距扩大化等出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维护。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4 沟通机制不健全

党群沟通机制存在很多弊端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党与群众的心越离越远。当前,党群沟通渠道过长过窄,现代的信访沟通工具也不普及,信息的传递需要通过层层递进,很容易造成信息延误、丢失、搁置,党和人民群众的信息不对称,群众向上级反映的“急、难、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造成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下滑,最后采用一种极端的自我方式去解决。同时沟通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部分党员干部不愿意主动下基层、下地方去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人民群众由于负面信息的影响,也不愿意主动向上级反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间一长,矛盾重重,民怨民怒,想挽回群众的信任就难上加难。

3 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现和谐党群关系的有效路径

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上指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因此,党要实现“不败之地”的目标,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现实路径,永葆党的执政地位。

3.1 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协调好党群关系

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协调好党群关系的思想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5]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党无往而不胜。二是,坚持“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6]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公仆意识,摆正国家主人和人民公仆的关系,认清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把权力当做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和平台。三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7]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高度关注群众利益问题,不管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生产生活的琐事,只要是群众的事情,再小再难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3.2 加大反腐力度,改善好党群关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习近平同志在随后的讲话中也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8]事实证明,长期腐败问题直接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易导致民怨民怒,社会动荡,亡国亡党,因此反腐败任重而道远。只有用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才是消除民怨,改善好党群关系的最佳切入口。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一是,建立健全反腐败的民主机制和监督机制。把反腐败工作的任务目标、党纪法规、对策措施公之于众,将腐败问题信访、举报的办理、落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方式公布,使反腐工作透明化,民主化。同时运用党内监督、人民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的结合,把腐败尽可能遏制在摇篮里,从而提升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实行权力分解制度和公正的审计制度。把权力分解下去,改变“一人独大”的权力结构,以减少发生腐败现象的机会。同时采用独立、公开的审计制度定时审查领导干部、争议部门的财务报告。

3.3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密切好党群关系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密切好党群关系的最有效的方法。“发展是硬道理”,[10]只有坚持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党群关系才能和谐化。一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才能形成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保证人民群众不止是“拥有权利”,而是可以“使用权利”;要保证人民群众“不是边缘人”,而是“国家真正主人”,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四是,解决群众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把剑”齐下的情况下,同时也要下大力气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安全、社会管理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4 创建党群沟通机制,巩固好党群关系

沟通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意愿的方式。只有建立畅通有效的沟通机制,拓宽沟通渠道,倾听群众心声,才是巩固好党群关系的必由之路。一是建立“布局合理、上下贯通,灵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运用一切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做到“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比如运用网络平台,开通专用微博、微信等,党员干部可以定时去专用微博、微信上看看群众的留言,并且及时给予解答。总之,使人民群众有足够的“渠道”进行利益表达,从而缩短沟通渠道,确保群众意愿和呼声可以及时传递反馈;群众“急、难、愁”问题可以保证迅速、准确、及时地收集,解决。二是完善信访制度。“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因此,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办公室,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零距离接受人民群众投诉,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拉近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对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形成一种凝聚力,增强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才能形成“党和人民群众”的合力,一起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1).

[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10-19(1).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习近平.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1).

[9]邓小平文选 [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