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源流演变与文化成因
2013-03-19吴靖
吴 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2)
一、问题之缘起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一则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熟语。可是,关于其来源,目前却热传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该熟语本来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后来谐音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这种观点在近年来出版的词典、书籍和报刊里屡见不鲜。譬如:王兴国《汉语成语大词典》(2010年)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话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嫁给乞丐就跟随乞丐,嫁给老头就跟随老头。后演变成‘鸡、狗’。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也比喻一切随从主人,不能自主”;张振华《中国文化全知道》 (2010年)、毕军《奇妙无比的中华语言事典》(2010年)、杨广恩《熟语趣话》 (2008年)、张德玉《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2009年)、赵春媛和杨晓光《俗语故事选编》(2010年)等书籍都是一个模板地说: “实际上,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又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秦磊《被误传的八句俗语》(2010年)、王巧捧《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2010年)、徐新明《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2011年)等文章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笔者根据有关网站进行搜索统计,发现报刊杂志上约有50多篇文章互相传递了这一谐音观点。由于这些文章、书籍、词典只抛出观点,却没有证据内容,很难令人信服。因此,本文特提出质疑,发表浅见,抛砖引玉。
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源流演变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将女人的婚姻与鸡狗联系在一起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在《新婚别》诗中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到了宋代,与杜甫诗句语义一致的熟语至少有五则,这些熟语语义内容相同、但字数不同、字词有别。北宋时期有三则:“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北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 “杜少陵《新婚别》云:‘鸡狗亦得将’。世谓谚云‘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之语也”[1]。“嫁鸡逐鸡飞”。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2]。“嫁鸡与之飞,嫁犬与之走”。北宋·陆佃《埤雅》引谚曰,“嫁鸡与之飞,嫁犬与之走”[3]。从庄季裕所谓的“谚云”、欧阳修的“人言”和陆佃的“引谚”,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北宋时期出现的“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 “嫁鸡逐鸡飞”“嫁鸡与之飞,嫁犬与之走”,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流行的熟语了。到了南宋时期,有两种表达形式:“嫁狗逐狗,嫁鸡逐鸡”。南宋·赵汝链《古别离》诗:“嫁狗逐狗,嫁鸡逐鸡,耿耿不寐辗转思”[4]。“嫁狗随狗鸡随鸡”。南宋·陈造《题六么后》诗: “兰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随狗鸡随鸡”[5]。南宋时期的熟语与北宋时期的熟语比较而言,发生了下列变化:第一,南宋时期的熟语没有动词“飞”“走”,语句更加精炼了;第二,熟语中在动词“逐”的位置上开始出现了动词“随”;第三,“鸡” “狗”语序前后换位,北宋时期先说“鸡”,后说“狗”,接近现代熟语;而南宋时期却先说“狗”,后说“鸡”,似乎又远离现代熟语。但不管怎么说,南宋时期出现的两则熟语除了语序之外,总体上还是比较接近现代熟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
到了元代,熟语的语序再次换位,回到了北宋时期的语序——先说“鸡”,再说“狗”。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 “我嫁的鸡随鸡飞,嫁的狗随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6];或者只突出“鸡”,不说“狗”,元《秋胡戏妻》杂剧第二折:“我今嫁的鸡一处飞,也是你爷娘家匹配。”元·无名氏《举案齐眉》杂剧第三折: “常言道,嫁的鸡儿则索一处飞,与梁鸿既为妻也波相宜”[7]。元·高则诚《琵琶记·几言谏文》: “那些个夫唱妇随,嫁鸡逐鸡飞”[8]。
到了明代,这一熟语的发展表现出了三个特点:第一,在北宋和元代的基础上,熟语语序固定化,先说“鸡”,后说“狗”(犬);第二,熟语字数和格式固定化,“鸡”“狗”连用时是八字格,单用“鸡”或“狗”时是四字格。明·吴承恩(1510-1582) 《西游记》第九十三回:“常言,嫁鸡逐鸡嫁犬逐犬。女有誓愿在先,结了这球,告奏天地神明,撞天婚抛打”[9]。明·凌濛初 (1580-1644)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抑且不知你为儒?为商?作何生业?我嫁鸡逐鸡,也要商量个终身之策”[10]。第三、正式出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11]这一现代熟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常言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12]。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车骨头半车肉,都属了刘家”[13]。从北宋到明代,这一熟语中动词“随”与“逐”并用、名词“狗”与“犬”并用。“嫁鸡随鸡”或说“嫁鸡逐鸡”;“嫁狗随狗”或说“嫁犬逐犬”。这种并用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清·李渔(1611-1679) 《奈何天·忧嫁》: “虽然不好明说他丈夫丑陋,只把嫁鸡逐鸡的常话劝诲他一番便了”;清·李渔《奈何天·逼嫁》: “却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样画葫芦,又把那别新郎的铺盖卷”[14]。
从清代中叶直到现代,文言词“逐”、“犬”被口语词“随”、“狗”取代,其它形式的同义熟语在文献中很难见到,熟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固定化。清·曹雪芹 (1715-1764)《红楼梦》第八十一回:“你难道没听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里个个都是象你大姐做娘娘呢”[15]; 清·李宝嘉 (1867 -1906)《官场现形记》八回:“俗话说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嫁了我们抚台做姨太太,我们都得称你姨太太”[16]。民国·陶明浚《陈公案》二十回:“我们当妇道的,一个人一个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兴人家看不起我,我可实不敢看不起人家”[17]。
综上说述,熟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源流是非常清楚的:它发端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新婚别》中的诗句“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历经北宋、南宋、元代,出现了字数有别、字词有别的同义熟语并用的格局;在明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八字名称的熟语正式形成。
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文化成因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文化成因,曾经出现过两种说法:第一种是鸡狗家畜熟悉说。鸡和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和家畜。《周礼》所载的“六畜”中有犬和鸡,它们都是中国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家畜,狗可看门,鸡可司晨。古时候人们往往选择身边熟悉的一些动物来比拟社会中的现实。[18]第二种是鸡狗交尾象征说。何苍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说》云:“语有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言妇人宜顺夫指,毋以拂郁而勃谿脱幅也 (笔者译:不要因为心情不舒畅而争吵争斗撕破衣物)。顾奚不曰嫁龙随龙,嫁虎随虎,而必取譬于鸡狗何也?盖妇人嫁夫,未必尽为食养也,无分于贫富,无间于媸妍(丑陋与美丽),而皆欲为之者,性而已矣。顾性之力,因人而殊,古者未有因性之不足而仳离者也。深闺自嗟,辄委天命,亦未尝怨其父母之相婿,胡不效方九皋之相焉,而专注于牝牡骊黄也。为父母者,亦未始不惴惴焉自恐,而又不能明以告女,故以鸡狗为譬,盖鸡狗于性,迥不相侔,狗可累日,鸡则刹那,刹那者故不能餍,累日者亦不易受,意若曰:过与不及,皆命所注,父母故不能为女执两用中也。”[19]该文言简意赅,主要是说察物要略去表面现象,而窥视其本质。女子嫁人主要是因为“性”,而男人“性”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如“鸡性”短,有如“狗性”长,故以“鸡”“狗”“取譬”。
笔者以为:“鸡狗交尾象征说”虽然说的是客观事实,但不足以成为熟语形成的文化原因。而“鸡狗家畜熟悉说”,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充分。因为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除了“鸡”“狗”之外,还有“猪”和“水牛”,并且“猪”一直是主要家畜[20]。同属于家畜,为什么选用“鸡” “狗”,而不说“猪”、 “牛”呢?因为鸡有“鸡德”,狗有“义犬”之称。鸡有“五德”,最早见于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君独不见夫鸡夫?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21]可见,西汉时,在人们的文化观念里, “鸡”就拥有“文、武、勇、仁、信”五种品德。前两德源于鸡的形象与身体构造,后三德取自鸡的习性。“文德”——雄鸡头顶上长有肉冠,走路时,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一副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就像文人人获取功名后头顶戴上帽子。“武德”——雄鸡脚爪后有尖爪,这是雄鸡天生的武器。“勇德”——雄鸡好斗、敢斗、不怕死,两鸡相斗满面流血,毛飞体破,从不善罢甘休,表现得英勇顽强。“仁德”——雄鸡见食物不独自占有,哪怕找来一粒米,也会咕咕地叫伙伴来食,这被古人视为仁的表现。“信德”——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雄鸡天天啼鸣报晓。古代没有记时的钟表,全靠雄鸡来报时,而雄鸡报时从来不会出错,这就是“守夜不失时”,是信德的一种表现。
“狗”的特性很多,其中最为称道的是:为主人效忠。俗话说: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管主人是富裕还是贫穷,总是忠于主人。因此,狗被称为“义犬”。唐末贯休《行路难》诗之四:“古人尺布犹可缝,浔阳义犬令人忆”。[22]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23]“义犬”救主,可谓千古绝唱,举不胜举,下面仅举唐以前的几例以见一斑:1、狗杀敌救主救国。传说在公元前6500-前6000年,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下令:谁杀死了犬戎之帅,就将女儿许配为妻。因家养的“义犬”奔袭敌营,咬死了犬戎之帅吴将军,为自己的国民消除了祸患,兑现承诺将女儿嫁给了这只“义犬”,女儿和“义犬”走入南山,生儿育女,成为南方蛮夷的祖先。[24]2、狗杀蛇救主。东晋干宝《搜神记·义犬冢》卷二十记载:“太兴中,吴民华隆养一快犬,号‘的尾’,常将自随。隆后至江边伐荻,为大蛇盘绕,犬奋力咋蛇,蛇死。隆僵仆无知,犬彷徨涕泣,走还舟,复反草中。徒伴怪之,随往,见隆闷绝,将归家。犬为不食,比隆复苏,始食。”[25]3、狗灭火救主。东晋陶渊明《搜神后记·杨生养狗》记载东晋杨生醉酒遇火、狗运水救主的故事:“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26]4、狗报信救主。东晋陶渊明《搜神后记·杨生养狗》记载东晋杨生夜行掉入空井中“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见与,便当相出。’生曰: ‘此狗曾活我已死,不得相与。馀即五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因下头目井。生知其意,乃语路人云: ‘以狗相与。’人即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归。”[27]5、狗扑刀救主。唐代冯贽 《云仙杂记》卷九“乌龙”: “会籍人张然,滞役经年不归,妇与奴私通。然养一狗,名曰乌龙。后然归,奴惧事觉,欲谋杀然。狗注睛视奴,奴方兴手,乌龙荡奴,奴失刀杖。然取刀杀奴”[28]。
综上简述,鸡有“鸡德”,狗为“义犬”,“鸡德狗义”的文化评价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熟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选定“鸡”“狗”作为意象,其文化成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鸡狗是熟悉的家畜”,二是“鸡德狗义”。
四、“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源流考证
笔者根据文献资料考证,得出四点管见:第一,“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现大概是在清末民初。储仁逊 (1874-1928)抄本小说《双灯记·萤窗清玩·阴阳斗》[29]第3页载: “常言: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烈女焉能嫁二夫?”也许这是关于“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最早记载。第二,文献资料记载有人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改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何异旭《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革新——略记梅兰芳修改 <醉酒 >和 <宇宙锋>》: “梅先生在1950年以前的唱词是:‘自古道嫁乞随乞转,又道是嫁叟随叟眠(老本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第二番唱曾经一度把老本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改成‘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何异旭先生在文章中明确指出:梅兰芳先生曾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改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也许,梅先生才是运用了谐音修辞格,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为原型,谐音出了“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第三,“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现过的地域可能只局限于冀、津、辽、京的某些局部地区,并且可能只局限于小说、剧本、评书等书面语中。上面提到的储仁逊,祖籍河北,世居天津,整理的是抄本小说;梅兰芳,北京人,改写的是剧本。笔者见识有限,收集了几则例子,但全部属于这一范畴。列举如下,可见一斑:
(1)爹呀,你别生气。这么说吧,我呀,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2)官人不要管我,我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今生今世跟随官人。
(3)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吕雉从骨子里是有那种贤妻良母,逆来顺受的中国女性的本质的。
(4)俗话说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妾身已是王爷的,你要我做什么,只管讲来。
(5)按照古时“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礼法,女人主动把男人踹了,我觉得应该是不合适的。
另外,最先提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谐音来源于“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人,也是天津宝坻人刘秉荣先生。他发表在2001年10月13日《团结报》上的文章《几条口头语谐音趣谈》,后被《党政干部文摘》2001年第11期转载。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相互传抄的热潮。
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与“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之比较
结合以上论述,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与“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两相比较,可以得出以下七点拙见: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来源、演变到定型远远早于“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绝不可能谐音来源于“嫁乞随乞,嫁叟随叟”。2、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之前的文化典籍、史书以及近现代编辑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词典都没有提到“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这一语句,可见,历史上并不存在“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这一熟语,只是后来有人根据“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熟语谐音出了“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这一语句。3、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流行全国各地的熟语,通用地域广泛;而“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仅仅局限于出生在冀津京辽地区的个别作者使用过,地方性突出,使用范围非常狭窄。4、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口语中通用,也在书面语中通用;而“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只见于个别剧本、个别小说和个别评书等书面语中。5、“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是实指,实指女人所嫁的对象是“乞丐”、“老头”,指称有限,没有修辞性,句意所强调的是女人应该对婚姻忠诚;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虚指,指称穷尽,包含了“乞丐”、“老头”在内的一切对象,甚至包括“鸡”、“狗”,修辞色彩浓重。句意所表征的除了强调女人对婚姻的忠诚之外,更强调女人的婚姻身不由己和女人的婚姻是如此卑微。因此,“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语义表达要比“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更加丰富,表达效果要更好。6、“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并非运用比喻修辞格,并不是把女人要嫁的男人比喻成“鸡”“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两个让步假设的紧缩复句,如果把这两个紧缩复句转换成一般的让步假设句,就更容易理解了: “(女人)即使嫁了鸡,也得随着鸡;即使嫁了狗,也得随着狗”。7、“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源远流长,成为主流,妇孺皆知。而“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知者甚少。
[1][5][6][10][14]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380.
[2]成语大词典编委会.成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451.
[3][7][17]曹聪孙.中国俗语典[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38 -139.
[4][8][9]耿文辉.中华谚语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446.
[11][1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新华成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39.
[13][15]张毅.常用谚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3.
[16]杨艳,邱胜,陈彬.中华谚语大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554.
[18]樊会影.中华谚语故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100.
[19]何苍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说[J].大众(上海 1942),1943,(11).
[20]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历史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21]赖炎元注译.韩诗外传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70.
[22]萧枫选 .唐诗宋词全集第11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242.
[23]阎中英等.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703.
[24]杨善群,郑嘉融.创世在东方200万年前至公元前1046年的中国故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71.
[25]贾二强校点.搜神记·义犬冢(东晋干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43.
[26][27]顾希佳选译.搜神后记·杨生养狗(东晋陶渊明)[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49.
[28]唐代·冯贽.云仙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71.
[29]清代·储仁逊.双灯记·萤窗清玩·阴阳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