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襞微循环检查和激光多普勒技术对针灸效应的评价作用*

2013-03-19胡琅琳综述波审校

微循环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血流量多普勒针灸

胡琅琳综述 嵇 波审校

显微镜观测甲襞微循环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后,为医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人们多通过甲襞微循环来评价微区血流及内在脏器的血液循环状况。但是,由于甲襞微循环的观测受放大倍数、甲襞皮肤角质层厚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新技术的出现,21世纪以来,人们多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皮肤组织血流来了解脏腑功能活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因其具有更高的精确度、灵敏度和功能多样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针刺对健康人和患者机体皮肤微循环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表现为一定的针刺手法的特异性效应、针刺治疗的时效性和穴位的特异性效应。自70年代至今,人们先后将甲襞微循环观测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技术应用于针灸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综述了甲襞微循环观测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针灸方式、不同针灸疗程、不同刺激强度等对甲襞微循环和皮肤血流的影响,为针灸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通过观测甲襞微循环评价针灸效应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其功能状态不仅可反映组织微血流与细胞代谢,而且还能反映整个机体及各脏器的功能状况与病理改变。因此,微循环的研究对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治疗均有一定的意义。国内于1964年开始报道甲襞微循环在脏腑疾病诊断与治疗监测方面的临床价值。甲襞微循环观测用于针灸领域研究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1 手针不同刺激方式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1.1.1 针刺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甲襞微循环的影响:陈克彦等[1]在针刺健康人左侧外关穴后,分别施行徐疾补法或泻法4min,采用160倍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发现针刺补法可使毛细血管管径扩张,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而针刺泻法能缩小毛细血管管径,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说明针刺补法或泻法对血管舒缩调节效应不同。

1.1.2 针刺补泻手法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脑梗塞性痴呆是血管性痴呆最为常见的一个亚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其严重程度与微循环障碍成正比。刘清国[2]在进行针刺补泻手法的疗效研究中,取脑梗塞性痴呆患者风池、百会、神庭、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冲等穴进行治疗,先针刺风池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不留针;再刺百会、本神、神门等穴,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刺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最后刺合谷、太冲等穴,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1次/天,共治疗5天。治疗结束后用WX-6型多功能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受试对象甲襞微循环,结果显示毛细血管管袢状态、血流速度、袢周渗出和出血等都较针刺前明显改善,同时痴呆症状也明显减轻。说明运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在改善脑梗塞性痴呆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痴呆症状。

1.2 电针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张漪等[3]用63倍显微镜观察头痛患者甲襞微循环时发现其血色较正常者偏暗,管袢不清晰及排列不整齐者较多,管袢形状不规则和异形管袢百分比较高,毛细血管输入支直径明显扩大以及血流速度较缓慢,提示头痛患者存在明显甲襞微循环异常。应用57-6型电脉冲医疗刺激仪,选择波型-1,间动频率14次/min,固定频率F1=0,变动频率F2=20次/min,电针双合谷加太阳、阳白或风池15min,治疗后患者不仅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有显著性改善,并且自诉头痛症状也明显缓解。显示电针腧穴在发挥镇痛的同时也改善了甲襞微循环障碍。

1.3 针灸疗程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根据中医“辨证施穴”和“辨病取穴”相结合的原则,王长海等[4]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选取双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及太溪等穴位,针刺方法:耳门、听宫、听会用1寸毫针刺激后出针(不留针),其余穴位进针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一次(平补平泻),1次/天,6天为一个疗程,间隔1天后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发现经过3个疗程针刺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管袢形态、血流状态及袢周状态,提示一定疗程的针刺治疗能够促进外周血液微循环,改善或预防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细胞代谢,可用于血液高粘状态的治疗和预防。邢孝民等[5]采用WX-5型微循环闭路显微电视电子计算机分析系统观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显示患者血色暗红,血流速度减慢,并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袢周有渗出,管袢数目稀少、畸形。取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和太溪四穴进行针灸治疗,风池穴进针30~40mm,行捻转泻法;太冲透涌泉,采用捻转提插泻法;太溪穴进针10~15mm,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min,1次/天,共治疗一疗程(15天)。结束后观测甲襞微循环血液流态及袢周状态明显改善,同时舒张压下降或收缩压下降至正常水平,说明针灸通过调节微循环来促进组织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提高细胞携氧能力,加速代谢产物排出,使机体由于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缺氧症状得到改善,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4 留针过程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王一中等[6]通过针刺冠心病人内关、膻中透鸠尾、心俞和厥阴俞后,发现患者甲襞微循环管袢轮廓清晰度明显改变,血液流态改善,管袢长度及数量明显增加;在进针瞬时、15min、40min及针后15min,其总体改善程度都呈加强趋势,说明针刺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并且在进针瞬时到15min变化比较明显,以后持续稳定,少数病人取针后1h仍保持一定的改善状态;同时发现在针刺后甲襞微循环改善时,心绞痛等自觉症状也有所缓解。表明一定的留针时间在改善外周微循环的同时,可能也影响了内脏微循环。

2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技术观测针灸效应

自1980年起,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技术逐渐用于观测针灸效应,如经穴特异性、针灸干预因素等,取得了长足进展。

2.1 健康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对比观察

经脉穴位皮肤血流与非经非穴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不同。有研究者证实经脉区深部组织血流灌注量、导热性均高于非经非穴[7,8];邵毅全等[9,10]研究表明右劳宫与身体两侧穴位的反接电流总是增大,而左劳宫穴的反接电流总是减小,其机理与右劳宫穴血流灌注量大于左劳宫有关;安静状态下人体不同穴位血流灌注量不同;心理因素也影响皮肤血流量的波动。胡翔龙等[11]研究发现经脉区皮肤微循环较其两侧旁开部位血流量大,皮温较高部位微循环灌注量也高,针刺可使经脉区微循环灌注量显著增加;Hsiu等[12]研究表明针刺经穴较非经穴更能增加皮肤血流灌注量,原因可能与针刺引发支配穴位与非穴位的交感神经不同功能活动有关。

2.2 不同刺激强度对健康人皮肤血流量的影响

多数报道认为电针可提高皮肤血流灌注量。古贺义久[13]观测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对皮肤血流影响不同,低频经皮神经电刺激局部及远端可使大椎穴皮肤血流增加,较高频效果好。郑淑霞等[14]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健康志愿者胃经腧穴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等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cm对照点,发现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用0.5Hz低频电针足三里10min后,呈现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血流均匀、通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2.3 手针调节患者皮肤血流的效应

Hsiu等[15]针刺中风者内关后留针20min,出针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到其头部双侧皮肤血流信号明显不同,中风病灶侧皮肤血流量增加,血流阻力下降。王苓苓等[16]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对比观察针刺右委中或右阳陵泉后腰部整个区域的皮肤血流量都显著升高,并持续至起针后12min,并且还发现针刺委中穴后同侧腰部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皮肤血流量增多率显著高于针刺阳陵泉组,提示针刺委中穴治疗腰痛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增加膀胱经的皮肤血流量,进而疏通腰部膀胱经气,恢复气血正常运行,清除致痛物质,加强局部营养供应,最终缓解腰痛。Fu[17]通过对比观察针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膻中穴治疗前后皮肤血流和心脏功能的变化,发现膻中穴区皮肤血流情况与心脏病变密切相关,可见针灸刺激穴位能够改变特定区域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相应内部器官的功能状态,并且两者密切相关。

2.4 灸法及推拿手法调节皮肤血流量的效应

营原之人[18]和王苓苓等[19]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分别以透热灸或电热砭石刺激局部后,观察到该区皮肤血流量增加。王广军等[20]对电热砭石刺激后的不同时间点皮肤血流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45℃电热砭石刺激健康受试者右手第三、四掌骨之间,时间为5min,然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记录干预后1min、4min、7min、10min、20min、30min的左手背血流图,当右手接受电热砭石后,左手背皮肤血流在30min内持续上升,其机制是由植物神经调控的机体左右交互现象。揉捏等推拿手法的产热作用可温通经脉,使局部皮肤血流显著增加[21],说明温热刺激可促进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加强皮肤细胞的营养供应,改善皮肤功能状态。

2.5 留针时间长短对皮肤血流的影响

刘小燕等[22]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右侧上巨虚埋线前后多个时间点以及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PU),比较分析不同穴位之间及同一穴位埋线前后不同时间点PU值的差别,发现埋线能引起埋线穴位的PU显著增加,持续时间约7天;而且穴位PU随时间变化趋势呈现二次函数的特征。杨李健等[23]针灸健康人大肠经曲池穴,1次/3天,20min/次,共10次,每次以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观察到同侧大肠经合谷穴区皮内微血管舒缩振幅(最大血液灌注量PU值与最小PU值之差)明显提高,通过观察穴区皮肤血流量变化从微循环角度初步揭示了针灸的循经传导效应。

2.6 不同针刺深度对患者皮肤血流的影响

针刺深浅及留针时间长短对疾病状态下皮肤血流影响不同。Sandberq等[24]研究发现针刺慢性肌痛患者小腿前侧局部(深度达肌肉层),其皮肤和肌肉的血流增加量都比仅针刺到皮下层明显,认为可能与肌痛患者疼痛感和躯体感觉传入不同有关。Blom等[25]研究发现手针和2Hz电针合谷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腮腺处局部皮肤血流量较浅刺效果佳,同时唾液分泌也增加,认为皮肤血流量的改变可反映器官的活动状态。

3 小结

回顾文献可以看出:(1)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多借助微循环显微镜观测甲襞微循环的变化;90年代以后,开始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技术观测皮肤血流,并且呈现增多趋势。(2)在观测甲襞微循环方面,采用了不同倍数显微镜,主要为60倍左右和160倍左右,检测受试者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的变化,观测指标主要为管袢形态、血液流态和袢周状态三个方面,后发展为多部位观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主要观测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范围可以精确到经脉线、穴区等微小区域。(3)观察针刺对甲襞微循环影响的病种多为血循环障碍类疾病;在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针灸效应的病种从循环系统扩展至肌肉、骨骼、神经-内分泌系统。(4)对健康、疾病两类人群甲襞微循环观测,主要用于针刺手法的效应评价;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健康人和患者皮肤血流时,除了可对不同针刺手法效应和针刺时效性的规律特征研究外,还进行了腧穴特异性的相关研究。(5)局部微循环的改变不仅反映局部状态,而且还反映全身生理及病理变化;因此,经穴皮肤血流变化在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及经穴特异性上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经络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现微循环与经络的结构及功能存在相似之处,经络是微循环比较集中的区带,穴位是微循环开放的集中点,人体皮肤穴位的多普勒血流灌注量较高,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及其周围肌肉纤维、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微循环血流量能够反映经络的部分功能。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皮肤血流技术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研究经穴皮肤血流量变化规律的报道较少,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1 陈克彦,梁淑英,冯秀娥.针刺补泻手法对甲皱微循环及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J].中医杂志,1983,6(1):50~52.

2 刘清国.针刺对多发脑梗塞性痴呆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3,44(9):661~663.

3 张 漪,梁素兰,匡培根,等.头痛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2,3(4):358~360.

4 王长海,王 文,李军昌,等.突发性耳聋甲皱微循环改变及针刺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5):477~478.

5 邢孝民,黄志华,房玉珍.辨证针灸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4,14(3):58~59.

6 王一中,程 静,赵玉环.针刺治疗冠心病甲皱微循环的观察[J].北京医学,1982,4(6):341.

7 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等.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观察[J].红外技术,2003,25(6):86.

8 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等.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性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5,25(7):477~482.

9 邵毅全,张新龙,唐建民.基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与灵敏电流计对人体皮肤穴位电位的观察[J].激光杂志,2009,30(6):65~66.

10 邵毅全,唐洁媛,张兴龙,等.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人体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观察[J].激光杂志,2007,28(4):81~82.

11 胡翔龙,许金森,汪培清,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22(3):175~180.

12 Hsiu H,Hsu WC,Hsu CL,et al.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by comparing needling the hegu acupoint and needling nearby nonacupoints by spectral analysis of microcirculatory laser doppler signal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1,2011(10):1~9.

13 古贺义久.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频率对皮肤血流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3):59.

14 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等.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及针刺对其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1):53~58.

15 Hsiu H,Huang SM,Chen CT,et al.Acupuncture stimulation causes bilaterally different microcirculatory effects in stroke patients[J].Microvasc Res,2011,81(3):289~294.

16 王苓苓,张维波,谢衡辉,等.使用血流成像技术对“腰背委中求”经典理论的验证[J].针刺研究,2007,32(4):247~251.

17 Fu H.Dynamic study on superfici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Zhonghua Yi Xue Za Zhi,1992,72(5):280~283,319.

18 营原之人.反复透热灸刺激后疼痛感觉及局部皮肤血流量的变化[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6):49.

19 王苓苓,李 宏,张维波,等.应用血流成像技术对电热贬石生物效应与美容机理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增刊):39~41.

20 王广军,张宇沁,王瑞红,等.基于温热刺激的交互作用原理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9):803~804,811.

21 粟田昌裕.手法治疗身体各部位对颈后区皮肤血流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3):60~61.

22 刘小燕,刘汉平,张鹤鸣,等.穴位埋线局部刺激效应动态变化的激光多普勒微循环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1 503~1 507.

23 杨李健,张 涛,黄 涛,等.针灸对穴区皮内微血管舒缩振幅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2,22(3):30~31.

24 Sandberq M,Lindberq LG,Gerdle B.Peripheral effects of needle stimulation(acupuncture)on skin and muscle blood flow in fibromyalgia[J].Eur J Pain,2004,8(2):163~171.

25 Blom M,Lundeberg T,Dawidson I,et al.Effects on local blood flux of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used to treat xerostomia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jögren's syndrome[J].J Oral Rehabil,1993,20(5):541~548.

猜你喜欢

血流量多普勒针灸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抖腿是健康行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β-HCG值对宫外孕早期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应用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