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对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认识和治疗

2013-03-19喻秀兰

微循环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瘀血血瘀中医药

喻秀兰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现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指出,我国糖尿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90%以上)[1]。糖尿病具有致残、致死性,且目前不能根治,主要以控制血糖,尽量减少并发症为目的进行治疗。本文从中医中药角度概述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实质及中医药对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治疗。

1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实质

1.1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特征

微循环指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动态,微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共性,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微血管结构损伤、基底膜增厚和血管硬化,从而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及血液流变性,它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特征[2]。许多研究[3,4]也表明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循环障碍出现较早,甚至在糖尿病发病前就已经存在,微循环功能异常参与了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糖尿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血糖,以尽量减少并发症。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结果表明,仅严格控制血糖并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特别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改善微循环,防治并发症是目前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标之一[5]。

1.2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西医所指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所称的消渴[6],《内经》还有消瘅、肺消、隔消、消中等名称记载。消渴的病因有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方面因素,《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两段经文明确说明了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和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传统中医认为,消渴的病机以阴虚燥热为本,病变脏腑主要是肺、胃、肾,治疗以三消分型论治为原则,如《医学心悟·三消论》曰“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1.3 血瘀证与糖尿病

中医认为血瘀证是指体内因瘀血而产生的病症[7],而瘀血则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即气血交换受阻而不能正常循行的状态。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血瘀的形成以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所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生命之本,气旺则血行脉通,诸脉不阻;气不足则精不布,脉不充,血不行,诸脉瘀阻不通而产生血瘀病症。另外,气机不通、寒凝血涩、血热逼血妄行或受热邪煎熬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已经得到公认的瘀血常见临床特征有: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等。

瘀血一旦产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消渴病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因为“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消渴常见合并有痰浊瘀血。唐容川《血证论·发渴》曰“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消渴病瘀贯始终,变证丛生: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这些都是瘀血为患的病症。消渴并见血瘀证特征可表现为舌质黯淡、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及曲张、脉涩等[8]。现代中医学大家吕仁和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糖尿病“微型徵瘕”学说,肖永华等[9]对吕氏治疗糖尿病的临证医案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血瘀阻络是消渴最重要的病机,即微循环障碍广泛存在于消渴疾患中。

2 中医药对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治疗

2.1 重视活血化瘀法及药物使用

“百病皆生于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活血化瘀、畅通气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供血供氧已经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和特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病势缠绵难愈,无论从控制血糖还是防治并发症方面,现代医学均提倡运动疗法,且贯穿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运用活血化瘀法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0,11]。另外,活血化瘀法是一种思维,具体药物有很多,临床选择时多根据个人经验以凉血活血或虫类活血药为主,如丹参、三七、赤芍、土鳖、水蛭等,因为消渴病的表现是阴虚燥热,在治疗时虽不囿于滋阴清热之法,但也不能肆意攻之,要图缓功,要善于使用虫类活血药以剔去血络之徵瘕来疏其血气而令其条达。笔者认为,在选择活血化瘀药祛除糖尿病血瘀证时,用药不宜猛,用量不宜太大,用药时间要相对较长,且要注意保护脾胃。

2.2 活血化瘀不忘益气化痰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与血瘀常兼夹于糖尿病始终。如患者常表现倦怠乏力、头晕、心慌、气短、四肢麻木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是典型糖尿病气虚血瘀复合证型。脾主运化,升清降浊,为后天之本,腹型肥胖即“将军肚”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已得到公认,因肥胖之人有余之气不能利用则化为热,故益气化痰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作用。还有“津血同源”、“痰瘀需同治”,痰阻血难行,血瘀痰难化,痰浊和瘀血常常是相兼为患,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病人因脂质代谢紊乱,影响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2,13],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法联合配伍,对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是肯定的。另外,黄芪为补气之君药,临床上常用于糖尿病的治疗,是中医药气血理论对微循环障碍改善作用的具体运用。

2.3 辨证论治是根本

《医医病书》曰“天下无不偏之药,亦无不偏之病,医者原以药之偏,矫病之偏。如对证,毒药也仙丹;不对症,谷食皆毒药。”中医治病的精髓是辨证论治,绝不能囿于一法一方,笔者强调益气化痰活血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并不是排除其它治疗方法,因为血瘀证病因复杂,临床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证施治方可获效,任何固定僵化的思维都不符合中医的治疗精髓。如王孝东等[14]总结了治消渴十法:滋阴清热、益气养阴、育阴回阳、润肺清胃、健脾祛湿、疏肝理气、清热利胆、芳香化湿、润肠通便、活血化瘀,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整体辨证、不单纯降糖而主要通过改善微循环发挥降糖、调脂、抗凝及预防并发症的整体灵活用药思路。

3 总结和展望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能单纯降糖,一定要发挥中医药优势,注重整体辨证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注重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及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尽管中药降糖作用不及西药肯定,但对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是有独特功效的[15~16]。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已经连续把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作为研究课题。已有研究发现,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微循环障碍三联征)等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且使部分患者免于死亡、目盲和截肢致残之苦。综上所述,从中药中寻找改善微循环障碍的药物,并对其机理进行研究,以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具有广阔的前景。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4~8.

2 田 牛,修瑞娟主编.微循环障碍与相关疾病[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01.

3 袁申元,武宝玉.微循环障碍与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J].中国微循环,2000,4(2):73~76.

4 冯雅娟,傅汉菁,刘晓燕.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改变与病程的关系[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25~27.

5 喻秀兰,林 敏.关注微循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J].微循环学杂志,2008,15(3):82~84.

6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27~434.

7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4.

8 杨晓辉.试论络脉病变是早期糖尿病的病理基础[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85~88.

9 肖永华,王世东,李 靖,等.吕仁和辩治糖尿病医案病因、病机和病位解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8):524~528.

10 雷永华.徐蓉娟教授从瘀论治糖尿病及血管病变的经验[J].陕西中医,2011,32(4):466.

11 付翠秋.活血化淤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0,29(11):860~862.

12 佟哓哲,叶 辉.糖尿病久病从痰瘀辩治[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8):615.

13 韩 霞,王振卿.养阴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微循环病变新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8):1009~1010.

14 王孝东.治消渴十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2,8(1):60~61.

猜你喜欢

瘀血血瘀中医药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话说血瘀证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血瘀体质知多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