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服务:生命进程观点的政策分析

2013-03-19李兵

武陵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进程观点政策

李兵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社会服务:生命进程观点的政策分析

李兵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生命进程的视角受到了社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不仅如此,它对社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可以乐见,在中国,生命进程观点在作为社会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服务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生命进程观点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探究生命进程观点蕴藏的社会服务政策内涵,运用生命进程观点构建社会服务政策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社会服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生命进程观点;社会政策;社会服务

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生命进程观点因其可以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而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不仅如此,生命进程观点已经成为研究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对社会政策研究和制定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把它运用于社会服务政策的研究还很少见。但可以乐观预见,生命进程观点在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尤其是在作为社会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服务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 生命进程观点与社会政策

(一)生命进程观点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简单地讲,生命进程是指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所经历的各种连续性的事件和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以及这些事件和角色对以后发展的影响。生命进程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既被看作是一种理论取向,又被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生命进程观点最早得益于儿童研究,到了20世纪后半叶,生命进程观点才逐步受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其蕴藏的社会政策内涵才逐渐得到挖掘,并被运用到社会政策制定中。

就生命进程与社会政策的关系而言,德国学者认为,所有政府政策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所有公民的生命,尽管影响具有普遍性,但我们很少关注政策影响个人生命进程的方式[1]205-225。澳大利亚学者进一步指出,政策不仅反映生命进程模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生命进程模式[2]。有时候,生命进程与政策的相互作用是无意的;有时候,生命进程理论可以被用于制定政策。实际上,采用生命进程观点来指导和制定政策与仅仅影响生命进程的政策是不同的。事实上,政府的政策在多数情况下的确缺少理论意识或者说是理论指导,制定政策时多少有点茫然。一旦理论对政策的指导作用凸显出来,那么,理论对政策的意义就从隐性走向显性,政策的理论根基就更加坚实,政策的实际效果就更加明显。因此,要使社会政策更有效,有必要更深入地理解理论观点,特别是努力挖掘和开发生命进程观点的政策内涵。

(二)生命进程观点对社会政策的意义

概括起来说,生命进程观点对社会政策的意义在于:其一,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战略性思考方法;其二,可以评价政策的效率和效果;其三,可以将经验研究与政策制定联系起来,并预见政策未来的走向;其四,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或机构参与社会政策等等。总之,生命进程观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政策见解,用生命进程观点指导制定的社会政策能更好地塑造社会政策对象的生命模式,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政策执行的效果。不少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如英国、美国、德国、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经合组织等已经采用生命进程的观点来研究和制定社会政策,或提供指导性政策建议,如卫生政策、就业与退休政策、残疾人政策、老龄政策、家庭政策、青少年成长和犯罪预防政策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总之,生命进程理论的政策意义与社会控制、社会纽带、社会学习理论一致[4]。社会干预政策本身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社会纽带”,而生命进程观点指导下的社会干预政策更可能强化这一“社会纽带”。由此出发,可以确信,采用生命进程观点研究社会服务,是对生命进程观点运用于社会政策领域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生命进程观点与社会服务

(一)生命进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社会服务的意义

在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概括出生命进程理论的五个一般原理[5]来指导研究,它们是:第一,生命跨度演进原理:人的发展是终生过程。第二,个体原理:个人在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机会和制度限制中,通过选择和采取行动,构建他们自己的生命进程。第三,时间和地点原理:个人的生命进程被他所处的时间和地点所嵌入和塑造。第四,时间安排原理:生命转变、角色地位和行为模式的演化经历及其后果,随着个人生命进程的时间变化而变化。第五,关联的生命原理:个人生命与他人之间是相互连接的,个人生命进程显现于这种具有共同纽带关系的网络中。

生命进程的一般原理采用的是因果分析方法,它对社会服务的意义在于:其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尤其受到某一特殊敏感时期,即缺乏或丧失自我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其二,今天个人的经历,即能否获得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干预的效果影响今后的生存状况和福祉;其三,社会、经济等环境因素,特别是政策因素对个人社会服务的获得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四,公平的社会服务措施有利于减少个人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因此,生命进程观点假定,社会服务干预通过减少个人的风险和提供保护性措施,可以改变个人和人口的生命轨迹,提高个人和人口的生存状况、社会融合度和社会福祉。特别要强调的是,生命进程观点运用于社会服务对象,需要将人口学上的“同批人”概念转换为“同期人”概念。

生命进程观点聚焦于人口,深深植根于社会决定因素和社会公平模型。同时生命进程观点也聚焦于地点,因为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与地点紧密联系在一起[6]。尽管生命进程观点关注社会服务的环境因素,但已有的社会服务实践倾向于通过增加社会服务供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减少社会服务成本、改善和修复个人自我照料能力、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来不断满足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及问题家庭、残疾人、无家可归者、吸毒者和酗酒者、照料者等社会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生命进程理论蕴涵的社会服务政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系统的方法构建社会服务的政策框架。

(二)生命进程理论蕴藏的社会服务政策内涵

就社会服务领域而言,生命进程一般原理蕴藏的政策内涵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为了制定有效的生命进程政策,国家有必要围绕社会公正、平等或权利和义务所确定的价值观,从关注收入保障延伸到关注如何把有偿工作和无偿工作、教育和培训、照料等服务活动优化分配到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整个生命进程当中[7]。特别是政府如何将资金、设施和服务投入优化分配到整个生命进程当中,是政策制定者尤其要考虑的。

第二,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社会服务的干预政策,适时地减少历史和社会环境的限制,逐步扩大个人选择的机会,满足个人社会服务需求,这样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以便更好地重塑生命进程。

第三,所提供的社会服务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所谓时间是指个人需要社会服务并获得社会服务的那段时间。所谓地点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服务的地点:家庭、社区或机构等。社会服务的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社会服务的时间安排和地点安排对处于其中的个人今后行为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生命进程观点可以为社会服务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有用的启发式设置。首先,理解生命进程如何被构建的,可以为测量和监督政策对生命轨迹的影响提供依据。它不仅可以检验政策如何影响某个特别的角色地位,而且可能发现针对某个角色地位的政策如何影响另一个角色地位。其次,政策可以被用于干预生命进程的某一特殊阶段。如转变的时间和序列,或多重角色地位的管理等[2]。

第五,政府、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三者共同处于社会服务的网络之中。其中政府即是管理者,又是服务提供者。服务机构由政府、志愿者、非正式部门和商业部门四个部分组成。社会服务的政策制定者有必要以个人生命进程为中心,提供一系列的管理和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和满足服务需求。

三 构建生命进程观点的社会服务分析框架

(一)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生命进程理论的政策内涵,一些欧洲国家率先提出生命进程政策(Life Course Policy)的概念,并用于建立关注终生生命的社会风险管理体制,如失业、卫生、个人社会服务等。所谓生命进程政策指政策制定者(政治行动者)试图利用政策改变个人生命进程的结构[8]。本文围绕着研究目的,从已有的文献中找出了起源于生命进程观点的三个生命进程政策的分析框架,即MCH战略框架[6]10、Olivia分析框架[9][10]和分析人类发展与社会政策交织的框架。通过对这些分类和分析框架及其政策意义的阐述,为我们构建社会服务的政策分析框架提供借鉴。

其一,MCH战略框架。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所属的孕妇和儿童卫生署利用生命进程理论构建孕妇和儿童卫生战略计划。该框架的意义在于,构建好的服务体系有利于开展好的社会服务和根据人口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求,依次提供普遍的、扩展的和特殊的服务。

其二,Olivia分析框架。Olivia分析框架用于分析个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由四个模型组成。该框架阐述了个人和社会主要组织之间的两种资源流。一方面描述了个人与公共机构或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即个人接受和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描述了政府的资助和管制。该框架的政策意义在于,不仅有利于分析政策制定的战略方法,不管是宏大设计还是渐进式变革;有利于测量政策的效果;有利于分析未来政策需求、压力和机会;有利于政策的设计和执行;有利于采用与政策实践一致的政策术语;有利于构建政府和非政府参与者之间和谐关系;有利于传递公共信息,理解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并对政策变迁达成一致意见。

其三,分析人类发展与社会政策交织的框架。美国学者塞特斯滕特别注重研究人类发展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对于生命进程概念、原理和方法更大的关注,可以改变社会政策制定、贯彻、评估和变革的方式。反过来,这些变化对于改善人类发展和社会福利具有潜在的意义。为此,他创造出了一个“分析人类发展与社会政策交织的框架”[11]191-222。该框架的突出意义在于运用生命进程观点,可以为科学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探索人类发展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

(二)构建基于生命进程观点的社会服务分析框架

借鉴上述分析框架,结合社会服务自身的特点,笔者提出一个“生命进程导向的社会服务分析框架”。该框架从目标建构、服务建构、管理建构和政策运行四个维度进行考量。

1.社会服务的战略目标。我们把社会服务的战略目标从空间层次上分为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在时间上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2.服务规划。主要考虑以下问题:政策要关注人类发展的哪些方面;谁面临风险、面临的风险是什么;服务的对象是谁、谁被排除在外;政策瞄准的生命范围。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境况,提供的服务是否有差别;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是普遍性的,还是扩展性的,或特殊性的;是否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提供服务的主体,是政府直接干预,还是通过非政府力量间接干预,或者兼而有之;如何构建政府和非政府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如何处置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机构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协调。

3.管理规划。即:政府如何按照时间原理将财政资金优化分配给不同年龄段需要服务的人群;如何按照社会服务对象的地点要求,合理安排设施建设和提供服务项目;应确定什么样的社会服务质量标准,如何监督和评估社会服务。

4.政策运行。即:社会服务对象是否和能否参与社会服务政策设计;在什么层面上贯彻落实社会服务;从何种角度考量政策的效果;政策变革的考量,即政策如何改进和完善。

(三)应用分析

1.社会服务的战略目标。目标指引着具体的政策、项目和计划制定。尽管不少国家的《社会服务法》中都提出了目标,但仍需用生命进程观点来强化社会服务目标,即对于所有人来说,在他们生命跨度的各个阶段,都能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服务。落实到政策上,就是要确定两个方面、相互重叠的战略目标。

其一,空间目标。微观目标针对个人和家庭,即向他们提供所需的社会服务,修复个人和家庭的照料功能,改善其生存状况。中观目标针对社会局部而言,即预防社会问题发生,防止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宏观目标针对国家或者说全社会而言,即维护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和谐。

其二,时间目标。短期目标针对个人和家庭,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获得及时的服务。中长期目标主要从社会整体来把握,设计一个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多层次的、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社会服务安全网。

2.服务规划。首先,因为生命进程观点强调发展发生在多个领域、沿着多个维度、并且这些领域和方向相互作用[11]192。因此,在社会服务分析时,我们必须考虑政策瞄准的主要生命领域,即社会服务关注的是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照料需求。几乎所有人在儿童时期和老年时期都有照料需求。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矫正、无家可归者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吸毒人员的戒毒服务等等发生在某个人的某一或某几个生命时期,他们需要各种不同的照料服务。从人口学意义上讲,各个年龄段上都有残疾和存在精神健康的风险,同样,这些人的照料服务也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另外,生命进程观点关注工作和家庭的相互联系,关注个人同时参与多个领域的事实[11]195。因此,政策制定者和分析者需要思考,一方面,社会服务政策如何才能鼓励男人对家庭社会服务对象的照料承担同等责任,以便为妇女的劳动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给予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如何为家庭照料者提供服务,以便使家庭照料者缓解照料压力,平衡好照料者在照料、工作和休闲等方面的关系。因此,社会服务政策既是预防性的,也是矫正性的,定位于个人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其次,由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生命事件不同,决定所提供的服务是有差别的。主要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差别。对于大多数处于正常生命轨迹的儿童和老人来说,提供一般的咨询服务、食宿服务和日常照料服务就可以了。但对于特殊人群,还要提供额外的扩展性或特殊性的服务。如残疾人,特别是患有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学习残疾的儿童和老人,还要提供专门的护理等特殊服务。要给吸毒者提供专门的戒毒服务。流浪人群和无家可归者甚至还需要提供心理服务等扩展性服务。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具体的干预措施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视具体情况而定。

再次,生命进程政策分为积极的生命进程政策和消极的生命进程政策[1]212。积极的生命进程政策指通过行政制定的、可以影响生命进程的干预政策。消极的生命进程政策指有意图地把生命进程的塑造留给诸如市场、私有公司、私人慈善和家庭等非政府力量的政策。西方一些国家的社会服务实践表明,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志愿者、非正式部门和商业部门四个部分提供。综合运用积极的生命进程政策和消极的生命进程政策,即采用政府直接干预和非政府力量的间接干预,有利于开发和发挥非政府力量的社会服务干预作用,实现福利多元化,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政府直接干预,一方面是指为所有社会服务对象提供普遍的或基本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起着“兜底”的作用,即为那些无支付能力、无力获得照料的人提供服务。政府直接干预分为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两种。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为非政府部门的社会服务提供政策支持,有利于构建政府和非政府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

最后,服务提供者如果用生命进程的观点看待服务对象,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性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阶层、教育程度、收入等因素,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等情况,能够倾听服务对象的诉求,并以此开展人性化的服务,有利于增进服务对象对服务提供者的信任,有利于密切两者的关系。关于这一点,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3.管理规划。首先,是资金管理。按照生命进程观点的时间原理,如何将财政资金优化分配到整个生命进程当中,是政策制定者尤其要优先考虑的事情。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采用人口学的方法,即用同批人和同期人的概念计算分年龄或某一生命时期的社会服务对象的人口规模。同时,综合采用经济学、社会调查和统计等方法,调查社会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以此推算所需的社会服务设施和供社会服务项目的总量,最终确定社会服务资金投入的总规模,以及各类社会服务对象的资金比例。

其次,是服务地点管理。不同的社会服务对象或同一社会服务对象对接受服务的地点要求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一般来讲,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吸毒者等人群的照料地点是家庭、社区或机构。但无家可归者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儿童收养、问题青少年的收容教养等照料地点主要是专门的机构。而家庭照料者的服务地点主要在家里。因此,根据地点原则,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的布局要合理。家庭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和机构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的数量和比例要适当。同时,注意各种照料设施在功能上和使用上的整合和差异。在社区和机构层次上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社会服务对象的设施建设要整合,不能重复建设。针对戒毒服务和流浪救助的设施要专门建设,不能与其他社会服务设施混建。同时,与设施建设一样,不同的社会服务对象或同一社会服务对象对服务项目的需求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因此,同样需要服务项目的整合和针对性。要整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项目,专门提供特殊性的服务项目。

其三,标准管理。有服务就要有服务标准,即设施和项目的标准化设计。按照生命进程的观点,社会服务的质量标准要以年龄或生命时期的特点分别设定。质量标准分为设施标准、项目标准、服务标准等。同时,以社会服务的质量标准、服务对象及其亲属的满意度等来构建一套指标体系,依托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监督和评估社会服务的资金使用、设施和服务等。监督评估要根据事前监督评估、过程监督评估和事后监督评估来进行。总之,监督评估要贯穿于社会服务全过程。当然,也要发动社会力量,如媒体等参与监督评估。此外,还要开展相应的培训、信息采集和应用研究。

4.政策运行。政策运行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只论及与生命进程政策有关的几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议题。

其一,在政策运行中涉及社会服务对象是否能够参与社会服务政策设计、以及参与到各级政府和服务机构的程度、参与的障碍、服务对象意见被采纳的程度等;用于参与设计是否有利于将生命进程观点融入到社会服务中等问题。

其二,在什么层面上贯彻落实社会服务?首先,需要从政府层级和服务机构层级两方面考虑。其次,需要从地点上考虑,即家庭住所、社区和机构三个社会服务地点哪里最合适。再次,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考虑,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是否得到了必要的社会服务,以及获得服务的程度。最后,从时间上考虑,社会服务对象是否及时获得了必要的社会服务,即时间上的及时性和保证性。

其三,政策效果的考量,即政策执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抑或产生了意外的效果?与社会服务的战略目标一样,也需从空间、时间、外溢效应方面考虑政策的效果。

其四,政策变革的考量,即以目前政策为基础外推未来政策。通过对目前正在运行的政策所进行的考量,及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便形成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政策。

总之,生命进程观点对社会服务是有意义的。未来还需要注重两方面的研究:第一,如何化解将生命进程观点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障碍即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差异性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快速的、明确的答案和及时的解决办法,但科学研究非常复杂、费时费力,特别是生命进程观点所要求的、社会服务决策急需的纵向数据的开发,社会政策一般负担不起。所以,如何将生命进程观点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第二,无论是生命进程观点,还是社会服务的政策制定,都超越学科界限,需要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政策科学等各门学科中吸收养分,同时,还需要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如何将各门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与生命进程和社会服务有关的知识,对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 Leisering,Lutz.Government and the Life Course[M]//T.Mortimer, and M.J.Shanahan.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New York:Springer, 2003.

[2] King,Debra.Toward‘Life Course Policy':Capturing Complexity in the Work-Centred Life Course[EB/OL].[2007-08-01].http://www.tasa.org.au/conferences/conferencepapers07/papers/7.pdf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14-16.

[4] Mus,Ekrem&Eker,Ahmet.An Analysis of Life Course Theories[J]. Turkish Journal of Police Studies,2011(3):147-166.

[5] Elder Jr,Glen H.Johnson,M.K.&Crosnoe,Robert.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M]//J.T.Mortimer,and M.J. Shanahan.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NewYork:Springer,2003:3-22.

[6]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Bureau(MCHB).Rethinking MCH:The Life Course Model as an Organizing Framework[EB/OL].[2010-11-01]. http://mchb.hrsa.gov/lifecourse/rethinkingmchlifecourse.pdf

[7] Anxo,D.and Boulin,J.Y.The organisation of time over the life course:European trends[J].European Studies,2006(2):319-341.

[8] Leisering,L.&Leibfried,S.Time and poverty in Western welfare states:United Germany in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67-181.

[9] Voyer,Jean-Pierre.A Life-Course Approach to Social Policy Analysis: A Proposed Framework[EB/OL].[2004-08-01].http://policyresearch.gc.ca/doclib/PRI%20Lifecourse%20Final%20with%20cover%20e.pdf.

[10] Hicks.Peter.The OliviaFramework Concepts for Use in Finely-Grained,Integrated Social Policy[EB/OL].[2008-11-01].http://www.queensu.ca/sps/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45-Hicks.pdf.

[11] Jr.Settersten,Richard.A Rethinking Social Policy:Lessons of a Life-Course Perspective[M]//Richard A.Settersten Jr.Invitation to the Life Course:Toward New Understandings of Later Life.New York: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y,Inc.,2003.

(责任编辑:张群喜)

D63-31

A

1674-9014(2013)05-0047-05

2013-04-17

李兵,男,安徽长丰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进程观点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政策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