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3-03-19徐兰
徐 兰
(浙江省安吉县人民医院,浙江 安吉 313300)
工作压力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知觉所致[1]。护理工作是医院服务的窗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3]。持续高水平的压力源直接影响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质量,根据国内一次调查表明50.5%的护士存在睡眠功能障碍,2.5%的护士患有抑郁症,患有静脉曲张和内分泌失调的护士也分别占7.5%和8.5%[4]。特别是儿科护士,因为工作对象特殊及社会关注强烈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科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应引起社会及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 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
1.1 外部因素
1.1.1 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儿科在护理界素有“哑科”之称,大多数患儿在心理、生理、语言方面发育还不够完善,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疾病痛苦和疾病症状,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生理、心理需求,为护理人员的病情观察、护患互动、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障碍,患儿施治之后也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儿科护士需花更多精力,才能准确识别和采集患儿表征,以便下一步采取更加适宜的医护措施。其次,儿科病人具有年龄小、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部分疾病病死率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护理活动以及对护士的要求等方面与成人护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儿科护士经常参与患儿的急症、危症抢救处理,儿科护士机体需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才能密切关注患儿疾病发生、发展及愈后。再次,患儿年龄一般较小,免疫系统、机体功能等方面较脆弱,护理措施、治疗措施的微小偏差对其会造成较大的不良后果,儿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更加耐心、更加细心、更加专心,反复查验各项医护措施,特别是给药,与成人科相比,相同的患者数儿科护士需付出更多的劳动,有研究显示为普通临床科室的2~3倍[5]。
1.1.2 患儿家属的特殊性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夫妻只能生育1个孩子,施行至今,造成“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即:4个老人、1对年轻夫妻抚育1个孩子,孩子得到更多关爱和照顾的同时也造成了溺爱现象,孩子生病之后家属更加谨小慎微,害怕孩子有一点点闪失,往往1个孩子住院,几个家属陪视,反映在护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家属们对护理操作的熟悉程度和规范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扎针、采血措施、治疗措施都是在家属的监督下进行,给儿科护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的家属不顾及护士的尊严和感受,出现些许护理偏差时(如未一次性穿刺成功)便指责护士的护理行为,无疑让儿科护士更加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降低了工作荣誉感和成就感,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
1.1.3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儿科由于收治对象的特殊,患儿不能像成人一样准确表达自身的感受,患病时惶恐不安,发生哭闹等行为,众多患儿同时哭闹,并时常伴有家属对患者的训斥声、哄逗声,造成工作环境嘈杂不安,氛围紧张;儿科历来存在家属较多的现象,人来人往,进一步加重了儿科工作环境的嘈杂。儿科护理长期工作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从容地、平静地集中精力做好每一项细碎的护理工作,同时,常因家属催促而打乱工作安排,加重了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1.1.4 社会因素
新闻媒介对不良护理事件的过分渲染,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加剧了护患紧张,也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了不信任情感。还有一些媒体为了炒作,故意把事情夸大,作一些哗众取宠的报道及错误引导,致使患方对医方产生了严重不满和不信任。这些不当的媒体报道使得个案医护冲突被扩散为整体医患对立情绪,在社会上产生了负面效应,形成恶性循环。
1.2 自身因素
1.2.1 护患关系的处理技能及心理减压技能不足
第一,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针对儿科护士的各种培训、学习机会越来越多,但大部分集中在护理技能、业务技能的培训方面,护患关系处理技能、心理减压技能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或严重不足。第二,儿科护士的工作考核也大部分集中在护理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方面,没有把护患关系处理技能、心理减压技能作为必须的技能列为考核项目。第三,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往往只注重工作技能的锻炼、培养和学习,而忽略了护患关系处理技能、心理减压技能方面的学习和积累。
1.2.2 部分儿科护士权利意识和制度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患儿家长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特别是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消费权等,而部分儿科护士未能与时俱进,法律意识淡漠,忽视了患者应享有的各种权力,不按法律规范、行业规范开展护理工作,少数护士对家长不够耐心、态度不好、沟通少等均引发护理投诉或纠纷,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1.2.3 儿科护理队伍的年轻化
我国现今护理工作人员仍以专科、中专毕业起点为主,一些护理人员参加工作时刚满18岁,较大样本量的调查研究[6]表明:儿科护理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现象,平均年龄仅有28.60岁。儿科护理队伍的年轻化,具体表现为:一是护理人员年龄小,社会阅历不多,不能较好地处理工作关系、同事关系、护患关系,当发生护患冲突时,不能较好地进行解释说明、为自己辩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长此以往,护患关系冲突必将转化为工作压力。二是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科疾病知识不熟悉和专科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在危重儿急救技术、应急能力等方面更差。三是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特别是新护士,初期面对工作表现为信心不足、精神紧张,往往影响护理操作技术的正常发挥,工作不能做到位时就会产生焦虑、内疚、缺乏自信等心理紊乱综合征,从而影响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2 对策及建议
2.1 医院应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
医疗护理是特殊职业,有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在日常的医院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护理工作、尊重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发生护患纠纷时应尽可能地保护儿科护理人员,对护士多鼓励、少批评,客观分析患者家属的诉求,客观评价护理人员所采取的护理行为,避免对护患纠纷武断定性,以免对护理人员造成伤害。医院要重视护理人才的使用,并完善激励制度。有研究表明,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提高一个专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自尊心以及专业自豪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应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物质分配方面给予儿科护士一定的倾斜;医院可以建立针对护士的“心理咨询(关爱)室”,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专人接待护士的心理问题、工作压力方面的咨询,为她们提供关爱服务。医院还可进行认真调研,尝试某些护理操作(如穿刺、抽血等)避开家属在独立操作室开展的可能性,尽可能地避免儿科护士工作压力的产生。
2.2 重视护患关系处理技能及心理减压技能的培养
在培训学习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应当设计护患关系处理技能、心理减压技能方面的教材,在培训学习计划中适当安排相关内容;医院应重视护患关系处理技能、心理减压技能的培养与考核,把这两方面的技能放在与临床护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儿科护士应从缓解护患关系、维护患者与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提高认识,在日常护理工作注意积累,认真领会学习相关技能。
2.3 加强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
在一切可能的时机,向患儿家属灌输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愈后、所采取的医护措施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与患儿家属建立融洽的关系,即可缓解儿科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的紧张心理,又可避免患儿家属不必要的责问和怀疑。
2.4 客观报道护患不良事件
媒体应该抛弃偏见,在医患、护患关系的报道中充当一个理性反映者的角色。媒体应该从医患关系的多层面不断转换视角思考,既要站在患者的立场看问题,又要站在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想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媒体应该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本着客观、公正、负责的态度来报道,决不能片面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之,在新形势下,由于儿科护士面对的患者、家属及工作环境的等多方面的特殊性,儿科护士在紧张的护理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理压力。卫生主管部门、医院管理者应当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关心儿科护士,在相关制度设计上有所考虑。社会媒体应做好宣传工作,促使社会各界、病人及家属理解、体谅儿科护士。儿科护士自身应当学会顺应形势,自我调适,缓解精神压力,同时加强对业务技能、社会、人文、法律等学科的学习,提高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困惑时能以宽容为怀,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能用法律维护尊严。
[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
[2]谭玉兰,宋玉兰.应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7.
[3]赵光红,刘义兰.护士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9):689.
[4]吴兰华,李 英.儿科病房护士心身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64.
[5]袁 芳,谭启明.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442-1443
[6]张春梅,张 华.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缓解与应对[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239-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