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3-03-19南京师范大学孙友银孙婷婷徐凤武

中国商论 2013年22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城市化

南京师范大学 孙友银 孙婷婷 徐凤武

长三角城市群,在本文中,是指由包含了上海、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浙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等两省一市共计16个地级城市组成的“大城市”整体。长三角是我国经济规模总量最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本文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面临的困境,指出长三角城市将来的发展路径,并提出适当的政策与建议,这对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其他区域“城镇化”的谋篇布局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现状

1.1 经济快速增长

据国家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可知,2007~2011年,全国GDP从265810.3亿元增至472881.6亿元,增长了207071.3亿元。同期,上海GDP从12494.01亿元增至19195.69亿元,江苏GDP从26018.48亿元增至49110.27亿元,浙江GDP从18753.73亿元增至32318.85亿元,长三角地区GDP从47594.05亿元增至82039.03亿元。2007~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对全国经济的贡献率稳定在20%左右,而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1%,常住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10%左右,显示出长三角城市群对全国经济强劲的带动作用。

1.2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自1996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城市化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长三角城市化率达到56.3%,明显高于全国的49.7%城市化水平。上海城市化水平居全国最高为88.6%,江苏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浙江城市化率为58.5%。《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上海的城市化率虽下降至84.4%,但仍然居全国首位。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中,人口超过700万的城市有上海、苏州、南京、南通;人口在500~700万的有杭州、无锡、台州、宁波;人口在400~500万的有泰州、扬州、常州、绍兴;人口在300~400万的有嘉兴和镇江;人口在300万以下的有湖州和舟山。

从不同角度看,对城市化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无可争议的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内在联系将越发合理和紧密。换句话说,长三角城市群内作为首位城市的上海势必会在周围更大范围内产生扩散效应,与此同时,上海周围分布的城市也同舟共济地对上海产生集聚效应。

1.3 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在陆路交通方面,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江苏苏通大桥正式通车;2009年,崇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长江隧桥等先后交付使用;2011年,崇启大桥也正式通车。沪浙高速公路规划中的4条高速公路已全部完成,上海对外干线公路已达18条,其中到江苏12条通道、56车道,到浙江6条通道、24车道。规划中的上海与江苏之间的6条高速公路已建成宁杭、申苏浙皖和乍嘉苏3条。目前,苏浙沪三地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已接近7000公里,并初步形成了网络结构。2010年,沪宁、沪杭高铁相继投入运营,这为群内各城市之间架起了高效、快速的交通桥梁,使该地区的人们经济往来和信息交流更为方便与密切。

在港口建设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干线港、支线港与喂给港的立体港口分布格局。其中,干线港包括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支线港分布于南京、苏州、南通、镇江、连云港、温州等城市;喂给港分布于其他城市。

在机场建设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基本建成了五大枢纽机场布局模式。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宁波栎社机场、无锡硕放机场。

随着长三角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继完工,长三角城市群在空间上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无疑,这将加速该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速度,有利地推动长三角地区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2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行政规划缺乏全局观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各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在空间上是连续和整合的,在使用上是共享的;在产业分布方面,需要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能够实现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在要素流动方面,需要流动无障碍;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各城市保持协调和一致;最终,实现在各城市之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的目标。

然而,至今在长三角城市群内,仍然存在着各地方政府行政独自规划。无可厚非,各个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常常作出一些“阻碍”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行为,比如,地方产业进入壁垒、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共享、产业重复建设等等。

2.2 城市化水平分布不均衡

从总体上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但内部不同的城市之间的城市化率存在较大差异。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在2005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8%,虽然之后水平有些回落,但也基本保持在85%左右;城市化水平处于第一梯队的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城市化水平处于第二梯队的城市有常州、宁波、绍兴;城市化水平处于第三梯队的城市有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舟山、台州。最高城市化率与最低城市化率相差仍较大。提高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特别是缩小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2.3 首位城市与周边城市作用不强

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城市,主要从地区产值和人口规模两个方面来衡量。从长三角GDP来看,上海的GDP只占全国GDP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首位城市占全国GDP的比重相比较,差距较大。如纽约占美国GDP的比重为24%,东京占日本GDP的比重为22%,首尔占韩国GDP的比重为26%。从人口规模来看,上海常住人口占全国10%左右,与一些其他国家相比,该规模相对较大。但是,人口内部结构还没有其他国家的首位城市优质,主要体现在国际人口比重低、人口素质较低(即掌握高端科学与技术的人口的比较重较低)。因此,长三角要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承载区和人口承载区,必须提高上海在该城市群中的首位度;同时,要加强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互动,扩大集聚和扩散效应,使它们形成相互促进的善循环。

2.4 城市定位与产业分工模糊

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主体应该是定位与产业分工明确,各城市应该能够利用自身的区位、文化、资源等优势积极地参与产业分工与协作。然而,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中,由于区位接近、文化同根、自然禀赋相似,各城市选择的产业相似度比较高。比如,选择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发展重点的有12个,选择以汽车产业为发展重点的有11个。1999~2009年,江苏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逐渐提高,相似系数由0.837增加到0.901;江苏与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也比较高,相似系数期间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在0.9左右;浙江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低,相似系数稳定在0.7左右。可见,长三角城市群内,众多城市对自身定位和产业分工还不太明确。

3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路径与建议

3.1 促进制度改革,提升城市化质量

城市化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长三角区域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完全消除。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虽然在人口规模上相对较大,但人口结构素质低下仍是问题。因此,应改革相关制度(如户籍制度、廉租房申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适当降低进城门槛,使高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待得久。

3.2 产业合理分工,城市明确定位

长三角城市群要发展成世界级城市群,必须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群内各城市主体必须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积极地参与产业合理分工与城市明确定位。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秀的人才、尖端的科技,应该发展那些位于产业链高端的行业;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绍兴等中型城市的土地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应该发展产业链中端的产业;其他城市的土地、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数量更多,应该发展零件配套产业、劳动力密集加工业。

3.3 构建协调机制,促进一体化发展

政府、企业和社会是建设长三角城市群的三大主体,为了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向一体化纵深方向发展,应该建立政府主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自助三者协调机制,将政府、企业与社会整合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机制应该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在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具备公信力和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或协议,这与非制度化的口头倡导和劝说更有效率和更容易被执行。与此同时,以制度化的法律与政策来激发社会公民建设与发展长三角的活力。

3.4 积极推动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当前,新能源产业、低碳与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正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应该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由原先依靠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节约能源资源的创新与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城市经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块重要区域。

3.5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人口、物质、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基础,群内各城市主体应该通力合作,建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涵盖公路、铁路、港口、航道、航空、通信网络。加快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快捷立体的交通网络格局,尽快形成长三角统一的交通、信息、环境保护网络,增强长三角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3.6 借鉴国际经验

目前,公认的国外城市群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美国五大湖区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东南部城市群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的形成都较早于长三角城市群,它们在发展城市群的经验方面比长三角城市群丰富。要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就有必要向它们学习,吸收它们的成功之处,避免它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 王振.2012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 林吕建,杨建华,等.2011年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王玉珍.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问题新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4] 禚金吉,魏守华,刘小静.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2).

[5] 李海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化水平评价[J].经济与法,2011(9).

[6] 张颢瀚,等.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发展现状、障碍与趋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城市化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