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迁移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2013-03-18常巍
常 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1 引言
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具有相同本质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因为二语习得者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一套成熟的母语系统,所以二语习得跟一语习得有本质不同,这就是著名的“根本差异假设”(fundamental difference hypothesis)(Bley-Vroman 1989:45)。此外,另一个争论是不同年龄段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在学习上有根本差异。比如,关键期假设(puberty hypothesis)认为“在关键期前后学习二语有本质不同”(Bialystok 1997:132)。但是Marinova-Todd指出影响二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开始二语学习的年龄,而是二语的使用量。如果二语使用越频繁,二语水平就越高 (Marinova-Todd 2000:30)。虽然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但是它们引发了广大教师和研究者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的关注。其中的一个关注点是第一语言对于成人二语习得者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对东亚的英语学习者尤为重要(Jiang 2004:416)。不论在日本还是在韩国,更不用说在中国,广大成人英语学习者鲜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英语环境,因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真实语境英语输入。在这种情况下,一语(母语)对作为二语的英语学习必然具有更为关键的制约作用。
2 语义迁移假设
语义迁移的研究一般从词汇语义层面和从命题语义层面着手。学界通常认为一语影响可以发生在词汇语义层面,研究覆盖二语词汇的学习、领悟和使用。Sjöholm从二语词汇学习难度角度考察语义迁移(Sjöholm 1995)。Strick和 Aitchison等从学习者对二语词汇语义领悟的角度考察语义迁移(Strick 1980:155-176,Aitchison 1992:71-84)。Hasselgren以及 Biskup等主要从词汇使用的角度考察了语义迁移(Hasselgren 1994:237-260,Biskup 1992:85-93)。但是主张一语影响可以发生在命题语义层面,还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国外的不少学者大多采用了其他字眼论及命题层次的语义迁移问题。Kecskes指出,二语学习者在表达时“通常形式完好,也可以理解,但就是缺少母语者表达所具有的那种地道性”(Kecskes 2000:151)。Danesi也提到,“如果没有得到老师适当的指导,学生自行试图自然流利地说、写(二语)时,常常会产生出‘语义怪异’的二语信息”(Danesi 2003:61)。事实上,命题语义层次上的迁移现象在中国就是我国外语界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经常论及的日常英语教学中的所谓“中式英语”(Chinglish),学习者倾向于按照母语的语义结构来组织二语表达,结果往往导致其表达语法正确而语义怪异。
为了揭示一语对二语——英语学习的影响,Jiang提出语义迁移假设(Jiang 2004:425)。该假设直接针对成人二语习得者的词汇习得。假设的内容很简单:因为成人二语习得者面临真实语境二语输入的不足,而且具有一套完整的一语系统,因此在学习单词时选择语义迁移方法——在二语单词的语形和一语的释义之间建立联系,而一语的释义从本质上看属于一语系统中的一些概念,因为文化等因素对应的概念和二语中语言形式承载的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至于二语词汇的句法特征和跟他们相联系的一语词汇相比,存在着重大区别。
跟语义迁移假设对应,Jiang提出成人二语词汇习得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阶段(Jiang 2004:425,2000:59)。索绪尔指出,一个单词或者语言符号由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即能指(语形)和所指(语义)部分。那么,学习二语的单词必然也涉及这两个部分。但是语义部分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概念系统,这对任何二语习得者都是一个挑战。因此成人习得者采用语义迁移策略。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在二语的语形——拼写形式或者声音形式——和一语的概念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二语习得者学会的正确知识部分仅仅包括二语单词的语形部分,而对语义部份的知识几乎没有涉及,仅仅使用一语中的相关词汇的意义代替。因此,在第一阶段正确的知识只有语形。随着学习的深入进行,尤其是利用记住的词汇理解句子和文章信息或者表达思想,学习者逐渐习惯使用相应的一语词汇的概念代替二语单词的含义,使用一语词汇的用法来代替二语词汇的用法。这就是所谓第二阶段或者说一语单词和二语单词信息的混杂阶段。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学习者对二语单词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样一部分二语单词本身所具有的含义和用法进入到词汇中,而相应部分原先记住的对应于二语单词的某个一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则被抛弃。整个这个阶段都是属于混杂阶段。从理论上来讲,还存着第三个阶段:二语概念系统和句法特征知识在词条中全面建立,所有使用的迁移中不正确的一语知识全部被抛弃。但是Jiang的研究表明,第三阶段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这样,成人二语习得者学会的词汇知识就不是完全正确的知识,通过迁移方法“学会”的英语单词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在使用这些单词阅读文章或者表达思想时,学习者必然会犯错误。
语义迁移假设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根据迁移的相关研究(Larson-Freeman & Long 2000:101,Ellis 1999:322),一语对二语的迁移有两种不同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有些迁移有利于习得,有些迁移不利于习得,但是在中国,成人主要通过迁移手段学习英语单词:在中学阶段,英语知识有限,不足以提供全面的英语解释,而大学阶段在短短的两年中要学会两千多个单词,这些情况使得学生必然通过迁移来简化任务。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考虑迁移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依据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主要关注语义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3 语义迁移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Jiang的研究表明,语义迁移对于二语词义表意和句法使用都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即便二语习得者在美国已经生活和工作了一段时间(3-4年),研究中的受试在英语(二语)的句法加工过程中更多的仍然受到一语的语义迁移影响。
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在二语学习中,语义的发展非常缓慢并且收效不佳。Schmitt发现,在二语词汇学习中,“绝大多数词汇的语义理解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都将保持同一认知水平”(Schmitt 1998:290)。也就是说,如果在词汇学习的起始阶段没有准确地掌握二语中的某些词汇的语义,那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72%),只有在二语作为母语使用的国家生活一年以后,学习者对这些词汇的错误语义感知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正确地认识语义迁移对中国大学英语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词汇,走出认知的误区,势在必行。
在二语学习中,单词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媒介,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学单词,主要是通过单词的学习来理解句子和篇章,通过单词的学习来学会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单词的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只能是根据对这些词汇的使用来考察。因此,要想考察采用语义迁移的方式学习英语单词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考察学生了解和产出英语句子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可以分别采用写作和英译汉的方式进行。
3.1 语义迁移对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
根据语义迁移假设,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通常会利用汉语(一语)的概念来对英语(二语)单词释义。这样,当他们需要使用英语表达某个概念时,会选择表达这个概念的汉语词汇来表达对应的英语词汇。而这个英语词汇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则是借鉴了对应的汉语词汇的特征。这样,当英语和汉语词汇有不同的语义和句法特征要求时,学生就会创造出不符合英语规范和要求的句子。例如:
①Although the young man has many merits,the king would not allow.
② No hesitation,the man went directly to the right door.
③His father has died for three years.
以上3个句子就是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例。学生使用第一个句子,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年轻人想和公主结婚)虽然这个年轻人有很多优点,但是国王并不同意。这在汉语中是很自然的表达,“同意”这个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但是“同意”这个词对应的英语allow在句法特征上是一个必须带宾语的及物动词。这样,“同意”的句法特征通过语义迁移而被学生自然接受为allow的句法特征,从而在使用allow的时候出现违反句法要求的错误。同样的违反句法要求的错误也可见于大多数英语(二语)的及物动词,包括like,want等早期学习的词汇。在大学期间,即使部分单词已经学习接近6-7年,但是这种语义迁移导致的错误在大学生的写作中比比皆是。
在第二个句子中,学生想表达的是“没有任何迟疑,这个年轻人向右边那个门走去”。在汉语中,“没有迟疑”可以当作独立结构使用,但是在对应的英语当中,hesitation这个词却是名词,从句法上看只能充当主语或者宾语。同样,因为hesitation和“迟疑”的句法特征差异使学生的写作出现问题。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这种语义迁移带来的错误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在单词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只会停留在英语单词的汉语释义上,不会有意识地考虑英语和汉语两语种的句法差异。在第二个句子中,名词在英语中行使状语功能,必须借助介词的帮助,而汉语却可以直接使用,特别是在具有否定意义的时候。
跟前两个句子因为语义迁移带来句法特征迁移不同,第三个句子则是因为语义迁移形成的语义特征不同而出现错误。这个句子想要表达的是“他的父亲死了3年”。通常的双语词典习惯用“死”来解释die.但是,英语die和汉语“死”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的情景意义不同,英语die是一个非持续动词,不能和表示时间段的时间短语连用。而“死”在汉语中则没有这种要求。“死”的语义特征一旦随着意义注释迁移到目标词汇中成为die的语义特征,必然会出现使用错误。相较于前两种写作中的错误,第三种语义迁移更加细微不易识别。
因此如果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进行句法干预,使大学英语学习者逐步达到自主意识汉语(一语)与英语(二语)的差异,并进行语义重建,势必会帮助学习者向第三阶段过渡。
3.2 语义迁移对英语句子理解的负面影响
语义迁移不仅影响英语语言的输出,同时对通过英语获取正确的信息也会造成一定障碍。汉语影响在英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中更为突出,英语学习者往往直接借用汉语(一语)释义理解英语(二语)句子中的单词,结果往往是翻译出的中文不符合实际汉语句子的要求,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其含义。通过对以下两个英语句子汉译的影响分析,对此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④Happy people typically feel personal control./高兴的人典型地感觉到自我控制。
⑤Although we might have expected that introverts might live more happily,extroverts are happier./虽然我们可能期望内向的人可能生活得更开心,但是外向的人更高兴。
在第四个例子中,学生将typical和“典型的”对应起来,将personal control和“自我控制”相联系。但实际情况是,英语单词对应的是一些概念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些概念事件在汉语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翻译就是采用汉语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原句所表达的事件。因此更为合适的翻译应该是“通常,高兴的人感觉到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这里,typical译成“通常”,而 personal control则译成了动词短语“控制自己的生活”。
同样,在第五个句子中,might和“可能”对应起来,而将expect和“期望”相联系,这些也都是在英语学习的第一阶段中,学习者在二语语形和一语概念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对语义部份的知识仅仅使用一语中的相关词汇的意义代替,因此句子翻译出来不通顺,理解有偏差。通过对might和expect的含义调整,第二句的合适翻译为:“虽然我们认为内向的人可能生活得更开心,但外向的人却更高兴。”
4 结束语
通常而言,二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逐渐发展并完善语言及语义手段,以达到自主系统学习的目的。要想准确娴熟地使用二语,这种自主性很重要。中国大学生普遍处于词汇的第二认知阶段向第三认知阶段过渡,如果能够克服一语语义的持续干扰,势必会加快这一过渡速度。只有当学习者意识到二语单词与一语释义之间的语义差异或者是意识到两个二语单词同时具有一个一语释义时,学习者才会自主地开始语义重建。
鉴于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依赖通过汉语的翻译来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语义迁移对他们学到的英语知识和应用能力有重要影响。因为缺乏足够的现实语境的英语输入,他们在词汇学习中很难进入到第三个阶段。这样,即使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他们在通过英语获取信息或者是通过英语表达思想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困难。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广受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突破语义迁移给中国学生造成的障碍,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
Aitchison,Jean.Good Birds,Better Birds,and Amazing Birds:the Development of Prototypes[A].In Pierre J.,L.Arnaud & Henri Béjoint(eds.).Vocabular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C].London:Macmillan,1992.
Bialystok,E.The Structure of Age:In Search of Barrier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7(13).
Biskup,Danuta.L1 Influence on Learners’Renderings of English Collocations:A Polish/German Empirical Study[A].In Pierre J.,L.Arnaud & Henri Béjoint(eds.).Vocabular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C].London:Macmillan,1992.
Bley Vroman,R.What i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In S.Gen & J.Schachter(eds.).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Cambridge:CUP,1989.
Danesi,Marcel.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 View from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M].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Ferdi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Hasselgren,Angela.Lexical Teddy Bears and Advanced Learners:A Study into the Ways of Norwegian Students Cope with English Vocabul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4(4).
Jiang,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
Jiang,N.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4(88).
Kecskes,I.Conceptual Fluency and the Use of Situation-Bound Utterances[J].Links& Letters,2000(7).
D.L.Freeman& M.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Marinova-Todd,S.,Marshall,D.& Snow D.Three Misconceptions about Age and L2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2000(34).
Schmitt,N.Tracking the Incremental Acquis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A Longitudinal Study[J].Language Learning,1998(1).
Sjöholm,Kaj.The Influence of Crosslinguistic,Semantic and Input Facto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hrasal Verbs:A Comparison between Finnish and Swedish Learners at an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evel[Z].bo,Finland:bo Akademi University Press,1995.
Strick,G.J.A Hypothesis for Seman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