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纵隔镜检查术在诊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
2013-03-18刘小雄熊汉鹏熊国江
刘小雄 熊汉鹏 熊国江 吕 伟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南昌市 330006)
临床上约有1/3的胸腔积液患者虽经常规的X线、胸部CT、纤支镜、胸水实验室检查、细胞学及胸膜活组织检查等诊断步骤但仍无法明确诊断,许多学者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采用了包括开胸活检、胸腔镜检查术等进行检查和诊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尝试用电子纵隔镜检查术对18例胸腔积液原因不明病人进行检查,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8~82岁,平均46.8岁。病程2周至8个月,平均40.7 d。大量积液7例,中量积液8例,少量积液3例。胸腔积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提示渗出液15例,漏出液3例。其中9例怀疑为恶性的血性胸腔积液,其胸水脱落细胞检查未找到癌细胞;5例怀疑结核性的淡黄色渗出性胸腔积液,经胸水结核抗体、胸水找抗酸杆菌以及胸水培养等检查后均未能确诊;脓性胸腔积液4例;少量胸腔积液伴胸膜结节2例;包裹性胸腔积液4例。临床上表现为胸痛14例,咳嗽9例,胸闷9例,发热5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胸部X线、CT、B超等检查,并经胸穿证实胸腔积液存在,同时了解积液部位、积液量及胸内是否存在包裹情况以指导术中选择切口;考虑结核性胸膜炎者,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结核控制后再手术。
1.2.2 手术方法 单/双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或根据包裹情况取相应体位。一般于腋中线第7肋间作2~3 cm小切口,置入电视纵隔镜(德国 Richaro Wolf Gynaecology,型号:8783.412);若为包裹性的胸腔积液,则根据术前CT片、B超等检查定位;必要时术中再次B超定位并试穿,以确定包裹性积液的位置,尽可能根据积液包裹腔最低位确定切口位置,常取腋后线第7或第8肋间。对分房性胸腔积液可逐房电割打通,吸净胸腔积液后进行探查,了解胸膜病变情况。观察顺序一般为:从上至下,由近及远对脏、壁层胸膜以及横膈和纵隔面进行仔细探查,对可疑部位进行直视下活检,必要时可以对多个部位进行活检;操作完毕后胸腔置硅胶管接水封瓶引流净胸液和气体。
1.2.3 术后处理 ①控制胸腔感染:术后根据胸水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予碘伏冲洗脓腔;②控制肺部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选用解痉祛痰药,鼓励病人深呼吸,用力咳嗽,促使肺复张;③术后保持胸腔引流通畅,反复挤压引流管,必要时可加用负压吸引以引流彻底,有利于肺复张并消灭残腔;④对24 h胸腔引流量<50 mL或X线胸片已证实肺膨胀良好,无积液、积气者可拔除胸管;⑤结核性胸膜炎者,术后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并根据治疗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⑥恶性胸腔积液者,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确定全身化疗方案,若胸水仍不能减少,可适时胸腔内给予促进胸膜粘连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
2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18~87 min,平均40.1 min。术后住院时间 7 ~24 d,平均 9.7 d。18例患者均获得了病理诊断,胸膜结核4例,恶性肿瘤胸膜腔转移8例(肺癌6例,宫颈癌、胃癌各1例);恶性间皮瘤2例;炎性病变4例。胸膜结核者表现为于脏、壁层胸膜上的粟粒状、大小较均匀的乳白色颗粒,呈弥漫性分布,多有胸膜充血、水肿;肺癌胸膜腔转移者表现为壁层胸膜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呈散在分布,脏层胸膜上有时也可见,但胸膜充血、水肿不明显;胸膜间皮瘤者在壁层或膈胸膜上可见多个散在或成片状分布、大小不等的淡黄色或粉红色粟粒结节,表面光滑,也可见于纵隔胸膜上,脏层胸膜上少见。手术后并发症有:①发热:7例轻度发热,体温低于38.5℃,3 d后恢复正常;②疼痛:13例主要表现为留置胸管处疼痛,一般为术后48 h内,使用镇痛药可缓解;2例表现为病变侧胸部疼痛,需要长期服用镇痛药;③出血:多数患者活检侧引流出淡红色胸液,无须处理,未见大量出血者;④皮下气肿:2例切口周围出现轻度皮下气肿,3~5 d后自行吸收;⑤其他:包括肺部感染1例,持续漏气1例。
3 讨论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常见征象,约有1/3的胸腔积液患者通过胸水实验室检查(生化、细胞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检查)、胸部X线、CT扫描以及MRI技术检查、支气管镜刷活检、冲洗液检查及经支纤镜穿刺活检等仍无法确诊病因[1],在这些未确诊病例中,最常见的病因是恶性肿瘤,其次为结核病及慢性炎症,而各种病因引起的症状基本相似,病理确诊有时是唯一的选择[2,3]。
目前对胸腔积液患者行病理活检取材的方法有胸膜活检、胸腔镜、纤支镜等。但传统的胸腔抽液及胸膜穿刺活检的诊断率很低,其原因主要有:①穿刺活组织小;②定位不够准确;③穿刺盲区(纵隔、心包、膈肌)容易遗漏。胸腔镜检查术是一种特异性强、诊断准确的方法,对胸腔积液病因诊断的实用价值比较高,尤其在排除或证实肿瘤和结核方面远比胸腔积液细胞学、细菌学检查及针刺胸膜活检优越,这主要与胸腔镜直视下能准确多处活检和所取组织标本较大有关,他克服了针刺胸膜活检的盲目性,克服了针刺胸膜活检因标本过小以及病变位于盲区(纵隔、膈面和肋膈窦)、穿刺难以达到等缺点[4,5]。Metintas等[6]建议对非恶性非结核性胸腔积液首选腔镜活检;Lee等[7]认为对老年患者而言,腔镜检查有更好的安全性及准确性。
近年来随着电视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型腔镜器械的不断革新,腔镜外科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隔镜1959年由 Carlens首创[8],上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其临床应用已有40多年历史,随着电视纵隔镜的逐渐应用,使得纵隔镜检查的手术得到了更大的延伸,其术中视野暴露更加清晰、宽阔。由于电视屏幕的应用,操作者能够进行更加准确、广泛的组织分离和活检。我们尝试通过电视纵隔镜对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进行检查,以明确病因。电视纵隔镜的前端有像“鸭嘴式”内窥器且镜管下叶可以打开,能很好地显露胸腔内结构,便于在单腔管气管插管双肺通气下完成手术,使其对术中肺萎陷的依赖程度减少,同时也可以从镜管内直接深入电钩、活检钳等微创器械进行操作。本组18例全部采用侧卧位,单腔、双腔气管插管麻醉,电视纵隔镜进入胸腔后,吸净胸腔积液后都能很好地显露胸膜腔。术中依靠肉眼对胸膜腔病灶和积液性状的观察可作出初步判断,以弥补单纯胸膜活检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纵隔镜和胸腔镜都能在术中全面检查胸膜腔,观察病灶大体形态特征、分布范围及邻近器官侵犯情况,并根据需要在直视下进行多处活检。但胸腔镜须在胸部作2~3个约1.0 cm的小切口,而应用电视纵隔镜行胸膜活检术时只需在胸部作1个1.5~2.0 cm的小切口,其更符合现代手术美容要求,病人易于接受。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纵隔镜操作的灵活性不够,有1例患者术中为探查胸顶部而反复调节纵隔镜臂,从而增加了手术切口的创伤,手术时间也相对延长,增加了麻醉费用。总之,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创伤小、观察清晰、确诊率高,操作简便安全,对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1]Kang DW,Campos JR,Andrade Filho Lde O,et al.Thorac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pleural empyema in pediatric patients[J].J Bras Pneumol,2008,34(4):205 -211.
[2]Sakuraba M,Masuda K,Hebisawa A,et al.Thoracoscopic pleural biopsy for tuberculous pleurisy under local anesthesia[J].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6,12(4):245-248.
[3]Fysh ET,Shrestha RL,Wood BA,et al.A pleural effusion of multiple causes[J].Chest,2012,141(4):1094 - 1097.
[4]Munavvar M,Khan MA,Edwards J,et al.The autoclavable semirigid thoracoscope:the way forward in pleural disease?[J].Eur Respir J,2007,29(3):571 -574.
[5]Rodriguez-Panadero F,Janssen JP,Astoul P.Thoracoscopy:general overview and place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leural effusion[J].Eur Respir J,2006,282(2):409 -422.
[6]Metintas M,Ak G,Dundar E,et al.Medical thoracoscopy vs CT scan-guided Abrams pleural needle biopsy for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leural effusions: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Chest,2010,137(6):1362 - 1368.
[7]Lee YD,Kim DH,Na DJ.Primary medical thoracoscopy for pleural effusion in the aged[J].Chest,200,134(4):134.
[8]Carlens E.Mediastinoscopy:a method for inspection and tissue biopsy in the superior mediastinum[J].Chest,1959,36(4):34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