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开发与安全战略
2013-03-18本刊编辑部
南海开发与安全战略
本书从南海争端说起,深入阐释了南海问题形成的历史、经济、军事、法律、国际关系等根源,客观理性地剖析了我国目前解决南海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应对政策,从宏观层面和长远角度探讨了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和可能的解决途径,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地提出了“南海大开发”的构想。
南海开发与安全战略
刘锋
学习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2013-0938.00
978-7-5147-0084-8
南海地缘之争
南海丰富的资源无疑是诱发争议的导火索。然而对于沿岸国和航道使用国而言,南海所拥有的资源利益固然很重要,但南海诸岛的地缘位置和战略空间才是其重要性的本原,也是争端萌发的根源。南海作为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枢纽,既是亚太地区的地理交汇地带,也是“边缘地带理论”学家眼中的地缘要地。诸多世界大国在南海地区一直或明或暗地发挥着影响力。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海油气资源尚未勘探开发,对南海资源价值的认识仍停留在渔盐之利的时候,南海诸岛就已经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可见南海诸岛的价值发现过程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还有更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特别是在1933年南沙“九小岛”被法国窃占之后,西方列强对南沙岛礁的觊觎和掠夺行动如此深刻而又直观地展现在国人的面前,由此也引发了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对南海诸岛地缘价值的认识和重估。
一、南沙群岛的地缘价值
南沙群岛对于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如果中国在这一地区取得了主导权,那么中国的战略前沿则可以南移1000多公里,大大提升海南岛作为华南大陆海上门户的防卫能力。同样,南沙群岛对日本在“二战”中进攻东南亚国家也起到了重要的跳板作用。在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在1937年11月和1938年4月分别侵占了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两大群岛建立了海军基地,从而实现了对印支半岛、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发起大规模进攻的准备工作。日本的侵占行动进一步凸显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战略价值,上述的军事基地对维护日本本土、中国华南大陆、台湾岛以及东南亚的航线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美国在“二战”与日本交战期间为打击日本,在南海频频袭击日船,破坏日军的海上交通命脉,再一次强化了对南海诸岛军事价值的认识。“二战”期间,由于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被日本作为其进军菲律宾群岛时的跳板,日本此举事实上提醒了距南沙群岛并不远的菲律宾,并为其日后对南沙海域部分岛礁提出权利要求和进行实际占领埋下了伏笔。“二战”结束后不久,菲律宾就表现出侵占南沙海域部分岛礁的意图。菲律宾一再强调南沙群岛对菲律宾安全的重要性,由此为炮制所谓的“卡拉延群岛”寻找“合理性”。
冷战期间,美苏在东南亚排兵布阵,展开了东西方阵营的大较量。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与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美、苏分别在苏比克湾和金兰湾驻有大批海军部队,南沙群岛及周边海域因而被双方严密监控,南海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越战期间,美国的前国务卿、著名的鹰派人物拉斯克在面对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质询时,曾大声疾呼,为什么要打越南战争?源自于东南亚对美国的重要性,越南战争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巨大的战略需要,而南海则是美军向东南亚和两大洋投送军力的海上枢纽。从整个南海地缘格局来看,南沙群岛无疑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控制着南海的航道要冲。通过南海的空中和海上航线,基本上都要通过南沙群岛。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占领了这些岛礁就等于直接或间接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广东到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航道。在美国看来,如果能在这一地区确立霸权地位,往东北方向可穿过台湾海峡到达日本海,稳固其亚太防线;向南可覆盖南太平洋地区,强化美澳、美新南太平洋同盟体系;向西可穿越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势力直达波斯湾;向北更是可以直接逼近中国沿海的黄金经济带,呼应台湾海峡与日本海防线,从而完成对中国的封堵。因此,美国冷战期间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包围圈中,从朝鲜半岛经台湾到南海的沿海新月带是最为关键的地缘战略区域,而南海在这条地缘战略线中又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南海既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之一,又是联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同时它还是联结美国在亚洲、印度洋和波斯湾地区的海、空军基地的枢纽。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控制了本地区海上运输的生命线,从而在争夺东南亚和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中取得主动。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曾有报告指出,由于南海海底地形极其复杂且海水极深,若在南沙群岛深水中潜伏一艘核潜艇,就能抵消在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的美国第七舰队部署的大部分兵力,并且能够控制半径为几千公里的周边地区。而且,由于该地区水深条件好,潜艇很难被侦测到,因而也就无法采取反击行动。因此,南沙群岛的战略位置仍然是周边各国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尤其是对于越南和菲律宾而言,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菲律宾曾有人把南沙群岛比作“直抵菲律宾腰间的一把尖刀”,认为菲律宾如果失去对南沙群岛的有效监控,战略上将如鲠在喉。而越南由于陆地版图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窄条,东西方向基本没有大的战略纵深,越南只有侵占了南沙群岛,才能拓展越南的国防空间和战略纵深。因此,换位思考来看,菲律宾和越南极力抢占南沙岛礁似乎也就有章可循了。
从全球的大视野来俯瞰海洋,地球上有哪片海域留下过几乎所有大国纵横捭阖、争霸交锋的印记呢?除了南海以外,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证。非洲几内亚湾是英法等欧洲列强的传统殖民地,难觅美国的身影;中亚里海是美俄争斗的角力场,法国的影响力几乎式微;中东波斯湾、阿拉伯海是英美两国的“领地”,中国并无太多施展的空间。唯独南海,曾经飘荡过几乎所有重要大国的旗帜,而且迄今这些国家在该地区依然或明或暗地发挥着影响力。20世纪以来,作为后来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英、美、法、俄以及中国,在南海以及周边地区都有过实实在在的力量存在。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南海域外国家的上述四国依然力图强化本国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加上一心想“入常”的日本和印度,以及在南太平洋具有主导地位的澳大利亚争相介入南海事务,这一片海域似乎成为了大国的角力场。就南海沿岸地区而言,马来亚、文莱、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地曾被英国侵占;越南、柬埔寨等则被法国殖民统治;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独立后又作为美国的军事基地和盟国;前苏联曾在越南金兰湾驻军,长期是越南最大的武器供给国;日本曾侵略过南海周边多国,天然地希望将东南亚纳入到自己的影响势力范围;印度定位于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东进战略”,力图将触角深入到南海乃至整个东亚海域。可以说,地球上那些数一数二、有着地区影响力并有望成为多极世界中重要一极的大国,都在南海地区“聚齐”了。大国势力和利益纷争错综纠葛,使得这一地区的国际政治生态显得如此微妙,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域内外多方势力和利益在此汇聚,这才是南海问题之所以复杂难解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