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收
——李作荣带领沙隆达人持续改进稳健发展的故事
2013-03-17叶建华王照东
文/叶建华 王照东
为了丰收
——李作荣带领沙隆达人持续改进稳健发展的故事
文/叶建华 王照东
荆州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等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历史烟云仍未散去,许多现代版的荆州故事又在广为传扬。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的主人翁有许多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地方。
他婉言谢绝制作蜡像存入荆州名人馆,却每天起早摸黑在生产岗位巡查。
他为人谦和,见到下属会主动打招呼,为了企业利益却六亲不认、割袍断义。
他三次拒绝担任企业董事长,现在已年过花甲却仍然在董事长岗位上。
他率领的团队引领企业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及后危机时代的冲击,却稳健发展、充满生机。
……
他就是湖北沙隆达公司(简称沙隆达)董事长、党委书记,荆州市劳动模范、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李作荣。
2012年7月,我们前往地处荆州的沙隆达,走近了李作荣及几十位沙隆达人,倾听了李作荣的心声,听到了许多有关李作荣和他的团队的故事。
“他准备少活二十年”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李作荣:一身工装、个子不高、体格健壮、双目有神,一口带有荆州底蕴的普通话。
李作荣祖籍武汉,荆州出生。父亲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商业干部,母亲是一个仗义豪爽的纺织工人。在李作荣的回忆中,外祖母适应人生起落的淡定从容对他人格塑造影响深远。他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李作荣从小聪明好学、记忆超群,学习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后插队农村,两年后进了沙市农药厂(沙隆达的前身)当工人。由于表现突出,1972年被厂里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去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他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沙市农药厂。因为他热爱自己的企业,立志要用所学知识回报企业。
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间,李作荣先后在沙隆达经历了技术员、车间主任、技术科长、设计所所长、工程部部长、副总经理、总经理等技术和管理岗位。他对沙隆达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为沙隆达的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青春年华。他见证了沙隆达由小到大的沧桑巨变,分享了企业改制上市的成功喜悦,感受了企业陷入困境的忧患与焦虑……
李作荣以优良的品行、过硬的技术、丰富的阅历、清廉的作风、不阿的风骨赢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信任与尊重。2000年和2003年两次董事长变更时,多数职工和高管把决定沙隆达前途和命运的选票投给了李作荣。为此荆州市委组织部领导多次找他谈话,请他顺应民意,走马上任,然而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生性是一个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李作荣曾就自己存在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消极思想向组织上作过深刻检讨。
历史有如长江,并非直流入海,有时会拐几个弯,溅出几朵浪花。
沙隆达在2005年拐了一个大弯,完成了一次蜕变。
沙隆达始建于1958年,1992年进行股份制改造,设立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发行A股,1997年发行B股,是我国农药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还是我国农药行业首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沙隆达主要产品包括农药、烧碱、卤盐、化肥和其他化工原料及中间体,是一家以氯碱化工为基础、农用化工为主体、精细化工为特色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传统的乡村农资体系解体,跨国农药企业在神州大地抢滩占点,具有活力的民营农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我国农药行业进入了硝烟弥漫的春秋战国时代。
一批企业倒下去了,一批企业发展起来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上海农药厂、天津农药厂、广州农药厂等大企业陆续退出了市场;曾经闻名业界的苏州农药厂、江山农药厂、扬州农药厂经历阵痛之后浴火重生;诺普信、利尔化学、华星化工、红太阳等民营、合资企业借助股市资源优势获得快速发展。
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个曾经获得农药行业多个第一的沙隆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了以往的优势,加之缺乏创新、管理松懈,尤其是一些盘根错节的中间商垄断原材料供应,侵蚀公司利益,导致沙隆达长期亏损、人心涣散、人才流失,一步一步陷入重重困境。
随着国家环境约束的增强,沙隆达一批主导农药产品限期停产,银行停止放贷,资金链频频告急,职工收入长期得不到增长……
沙隆达这条遨游长江的大鱼处于了休克状态。
2004年,沙隆达高管们决定借助外力激活这条休克鱼。他们分兵多路,踏上了寻找合资合作之路。他们凭着深厚的忧农情结与责任担当,否决了沙隆达私有化的方案,拒绝了多家条件苛刻的合作方,殷切期待着牵手真诚的合作伙伴。
此时,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正在布局打造中国农药航母,为发展中国农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向沙隆达伸出了橄榄枝。
共同的目标、互补的资源、美好的前景,使中国化工集团和沙隆达一拍即合,在国务院国资委和湖北省、荆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化工集团以承担债务方式重组沙隆达。沙隆达华丽转身,由地方企业变成了中央企业,成为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农化总公司的一员。
2005年底,前任董事长任期届满,谁来执掌沙隆达?成了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建新和副总经理兼任农化总公司总经理雷志宏案头的重要议题。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牵头会同农化总公司成立考核组前往沙隆达进行了深入考察。当时,沙隆达集团和股份公司共有高管人员18名,考核组广泛听取管理人员、业务骨干、职工代表及离退休同志意见,绝大多数选票投给了时任沙隆达集团公司总经理的李作荣。
根据考核意见,任建新总经理和雷志宏副总经理将接任沙隆达董事长的人选锁定为李作荣。
当农化总公司主管人事的领导与李作荣进行任前沟通时,李作荣却以身体不好、年龄过大为由婉言谢绝了任职要求。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坛不可一日无主。”6000多职工的沙隆达等不起,瞬息万变的市场不能等。任建新总经理委托雷志宏副总经理亲自做好李作荣的工作。
于是,雷志宏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三顾茅庐”故事。
雷志宏先是通过电话请李作荣出山。谁也记不清他们打过多少次电话,只记得有时一个电话就煲一个多小时,但雷志宏在电话中并没有说动李作荣。
雷志宏亲自到沙隆达拜访李作荣,他俩单独谈了几个小时。当雷志宏请李作荣对沙隆达下一步发展做出评估、提出建议时,李作荣侃侃而谈,但对于请他出山担纲仍不予应允。
此时的沙隆达,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流涌动:有的人通过关系想登上董事长的位置;有的人四处活动想使沙隆达退出中国化工;有的人在策划将沙隆达变为非公企业。企业何去何从,6000多职工忧心如焚……
沙隆达前任总会计师胡义勖是李作荣的至交,他深知当时沙隆达的内幕实情。胡义勖处于极度矛盾状态,若为沙隆达的前途考虑,李作荣是接任董事长的不二人选;若论他们之间的私情,他不希望李作荣接这个烂摊子。他向李作荣表达过自己的想法。胡义勖曾与一些朋友谈到:“李作荣这个人做事认真,如果接任董事长,那么,他准备少活二十年。”
雷志宏仍未失去耐心和信心。他在一个周日,搭乘头班飞机抵达武汉机场,在附近的一家宾馆,与李作荣又做了一次长谈。从任建新总经理创建蓝星公司谈到成立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从沙隆达的历史谈到现状,从党的宗旨谈到了党员的使命。李作荣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震撼,仿佛举起拳头向党旗宣誓的誓词在耳边回响,仿佛看见上万双职工、家属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李作荣无法再作推辞了。他终于答应了雷志宏的要求,决定出山担纲。他表示决不辜负组织和职工的希望,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带领沙隆达脱困发展。
雷志宏和李作荣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雷志宏也答应了李作荣提出的建议,尽力为李作荣用人与改革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一个怀有强烈使命感的共产党人又一次对“责任”二字进行了最清醒、最痛彻的思考!
2005年12月12日,是沙隆达人值得记忆的日子,55岁的李作荣正式走马上任,执掌了沙隆达的帅印,沙隆达从此开启了新的航程!
“他为沙隆达得罪了好多人”
李作荣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爱人蔡继畅是他大学的同班同学,为了成就丈夫的事业,放弃了省城武汉的工作,跟随李作荣来到荆州。她在荆州自动化研究所一干就是30多年,前几年从该所工会主席岗位退休,是荆州市自动化领域知名专家。女儿、女婿均为博士,事业有成。家人都劝李作荣尽早退休,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李作荣却挑起了一副年轻人都觉得有些沉重的担子。
按照沙隆达工会主席江成岗的说法:“李董事长是一个言而有信、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他要么不答应,只要答应挑起了这副担子,他就十分执着,十分投入。为了沙隆达的利益他刚正不阿、敢于碰硬,甚至六亲不认、割袍断义,他为沙隆达得罪了好多人。”
状态3 在iP(t)反向的时刻(即等效电流源iP(t)在零点的时刻),电路进入状态3。压电电容CP上充满了电,此时同步开关闭合,并联电感L和压电电容CP形成L-C振荡回路,将电容上的电压在这一时刻进行反向,待L-C振荡结束后,CP上的电压完成反向,同步开关及时断开。至此,状态3结束。
李作荣在沙隆达摸爬滚打了40多年。他是一个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像一个医生,对沙隆达的病根了如指掌、烂熟于胸。
李作荣带领高管们就沙隆达的脱困发展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统一思想、寻找对策。在李作荣倡议和领导下,沙隆达的远期愿景、中期规划、五年目标、年度计划等,经过集思广益、反复酝酿、讨论推敲,在高管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
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李作荣一遍又一遍思考着沙隆达脱困发展的良策,探索着如何才能拨开头顶的阴霾浓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李作荣在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语气坚定地道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要在复杂纷繁的矛盾中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沙隆达的主要矛盾是管理变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采购变革。只有通过采购变革,消除吸附在沙隆达肌体上的‘蚂蟥’、‘吸血虫’,才能制止失血、强筋壮骨、增强活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打击歪风、树立正气,使广大职工重拾信心、激励斗志。”
我们在采访中,许多同志说到当时一些人侵蚀沙隆达利益情景时,仍然义愤填膺。
一些异常现象长期在沙隆达存在,一些病菌毒瘤长期在沙隆达滋生。
主要原材料几乎被一些手眼通天的中间商所垄断。这些中间商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沙隆达供应大宗原材料,使沙隆达产品成本增高,市场竞争能力下降,而中间商们则赚得盆满钵满。许多职工敢怒不敢言。
据总经理刘安平介绍,当时沙隆达是宜化甲醇最大的用户,而采购价格却最高,每吨采购价比市场价高出几百元。有一种叫钨酸钠的原料,当时每吨市场价为7.5万元,而沙隆达的采购价却达到14.6万元。沙隆达为此多付出了近一倍的采购费用,巨额资金落入了中间商的腰包。
仅以上两例就足以说明沙隆达为何会长期亏损,沙隆达又是怎样走向困境的。
李作荣将自己一生相托给了沙隆达,他深深地爱着沙隆达,沙隆达的现状刺痛着他的心,对沙隆达的这种异常现象曾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过抗争,但无济于事,无力冲破这张坚固的利益网。他能做的就是洁身自好、不谋私利。他与自己的家人、亲戚约法三章,不允许任何人打着李作荣的旗号与沙隆达做任何业务。家人对此能够理解,有些亲戚则很难理解,为此李作荣得罪了不少亲戚,有的甚至彼此断绝了往来。
李作荣正式接过沙隆达帅印之后,作了最坏的准备,决定向“毒瘤”开刀。他在高管人员和中层以上干部会上表明了推进采购变革的想法和决心。
这一决定,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掀起了层层波澜。
一时间,说情、流言、恐吓和卑鄙行径纷纷向李作荣袭来。一些老领导出面说情,希望李作荣做事不要太绝情,不要断了他们的财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电话恐吓,扬言你不要我好过,我就不让你好活;一些无赖之徒甚至采取剪电线、用铅封堵门锁等卑鄙手段。李作荣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受到了不少冲击,许多人为他捏着一把汗,好在他和爱人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说情之风没有刮倒李作荣,恐吓手段没有吓退李作荣,卑鄙行径没有阻挡李作荣。遇难而退,不是李作荣的性格。他表示,维护沙隆达的利益是我做人的底线。无论是谁,只要损害沙隆达的利益,我李作荣可以六亲不认,甚至不惜割袍断义。为此他也确实得罪了好多朋友、同学和亲戚。
一天,李作荣把时任动力厂厂长的刘安平请到了办公室,要刘安平协助他挑起推进采购变革、清理中间商的重任。当看到事先没有心理准备的刘安平面有难色时,李作荣说,我知道这是一项艰巨复杂,具有风险,得罪人的工作,但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能力,年轻干部要敢于接受困难挑战。刘安平看着李作荣信任的目光,坚定地表示,决不辜负董事长的希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完成任务。李作荣要求在2006年3月底前取消中间商供货,所有大宗原材料一律由厂家招标直供。
李作荣领导的采购变革、清理中间商的工作,在刘安平的指挥及物资公司经理张忠雄等同志的努力下稳步推进。截止2006年3月底终止了中间商的业务,处理了一些损公肥私、吃里爬外的供应人员,大宗原材料一律从多家生产厂中择优采购,使沙隆达采购成本大幅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甲醇以低于市场价从青海省格尔木厂采购,每吨采购价比以前低几百元,仅此一项一年可为沙隆达节约成本几百万元。
2006年,是沙隆达人值得庆贺的一年。这一年,李作荣带领沙隆达人挽狂澜于危难,使沙隆达终于摘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实现利润2000多万元。这些利润主要来自企业管理,来自降本增效。
沙隆达的事实又一次对“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的第一利润源”的论断做出了诠释。
沙隆达盈利了,广大职工无比兴奋,而那些减少了横财的中间商们很不开心,他们一次又一次策划对李作荣造谣中伤,不仅使用了传统手段,而且运用了现代网络手段。
李作荣相濡以沫的爱人十分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但也常常为他担忧。李作荣对恐吓与谣言淡然处之,曾与爱人戏称:“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在荆州的亲戚、朋友、同学得罪光了,等我退休后,就随你到你的老家武汉去度晚年。”
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理常驻人心。李作荣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勤奋敬业的共产党员形象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正如《论语》所云:“德不孤,必有邻。”而那些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损害沙隆达利益的人已经遭到广大职工的唾弃!
沙隆达职工之所以十分敬重和拥戴李作荣,是因为他不仅刚正不阿,敢于碰硬,而且廉洁自律,不徇私情。
2008年,我国大面积爆发稻飞虱虫灾,沙隆达的敌敌畏成为了紧俏产品。沙隆达根据上级要求加班加点扩大产量,按照国家防灾储备委员会计划销售产品。
李作荣在区里工作的妹妹应领导之求,想从沙隆达购买一批敌敌畏产品,当妹妹向李作荣提出这一请求时,他不仅没有同意,而且把妹妹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区里那位领导知道缘故后,质疑其妹妹:“李作荣是不是你亲哥?”
李作荣就是这样一位坚持原则,六亲不认的人。他知道,如果自己的妹妹能够批紧俏产品,那么就没有底气制止别人为亲朋好友批条子。如果这样的话,势必会扰乱市场价格,影响国家防灾大局。
近年来,沙隆达按照中国化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了招标采购、集中采购、战略采购等制度,固化了管理变革成果,建立健全了营销体系。如今,沙隆达的甲醇、乙醇、黄磷、包装材料等原材料采购成本普遍低于市场价格10%~15%,成为了降本增效的重要渠道。
李作荣在部署采购变革的同时,迎难而上,开启了收缩战线、突出主业、缩短管理链条、清理三级以企业的工作。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或因为政府“拉郎配”,或因领导追求做大企业,沙隆达先后重组、兼并、控股、参股了30多家企业,业务涉及化工、化肥、食品、投资、服务、包装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规模较小、体制不顺、管理不善,导致多数投资血本无归,多数企业长期亏损,成为沙隆达肌体上的一个又一个失血点,使沙隆达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李作荣上任后,根据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清理三级以下企业工作。并先后指定党委副书记李民新、副总经理邓国斌负责改制和清理工作。为此专门成立机构,配备得力干部加大工作力度。几年来,他们排除重重阻力,化解复杂矛盾,取得了可喜成效。到2012年6月底已清理了郑州农药厂、天门农药厂、恒翔公司、凌翔公司、维迅公司、财务咨询公司、实业开发总公司、综合服务公司等20多家企业,2000多名职工与沙隆达解除劳动关系,为减员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作荣在推进改制、清理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力、招致了不少非议。李作荣全然不顾。他心中的标准只有沙隆达的利益、广大职工的利益,这就是李作荣的风格。
“我们汇报工作不用到办公楼”
李作荣是一个痴迷历史的人,荆州的历史烟云一次又一次在他的脑海中掠过。
让祖祖辈辈荆州人引以自豪的是,这里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文厚重、英才辈出。
这里有“第一任市长”关羽的政绩,这里是著名宰相张居正的故里,这里留下了李向群等“九八抗洪英雄”的丰碑。
李作荣常以先祖、英雄而自勉,立志做一个无愧于历史的荆州人,奏响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主旋律。
任建新总经理要求中国化工系统内企业领导减少应酬、脚踏实地、亲历亲为、事必躬亲。李作荣是亲历亲为、事必躬亲的坚定实践者。
李作荣担任董事长以来,“五加二”、“白加黑”已成为他的工作方式。他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因为他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数年如一日,只要不外出开会、出差,几乎每天早上7点,下午4点半到生产车间巡查,然后到调度室与刘安平、阳光、谢承礼、殷宏等负责生产、营销、科研的高管碰头会商、现场决策。
李作荣通过每天两次生产区巡检,哪里少了一棵树,枯了一片草,他都一清二楚。“每天到现场转一转,看到一线职工,了解生产情况,心中有数,晚上睡觉踏实”,李作荣如是说。
沙隆达污水处理厂厂长蒋政辉说:“我们汇报工作不用到办公楼,几乎每天都能在现场碰上李董事长。”
农化总公司副总经理刘跃说:“李作荣董事长年过花甲,每天起早摸黑深入现场,实在难能可贵。现在不少年轻厂长、经理都难以做到,这种亲历亲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值得企业管理者学习,这种优良传统需要弘扬光大。”
总经理助理殷宏说:“我一般早上7点半前到公司,李董事长早就到了。我下午6点多钟下班,他还没有走,李董事长是我们沙隆达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人。”
李作荣把沙隆达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经营。他的付出、他的认真、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感染着广大职工。
农药一厂厂长刘志明说:“我亲眼看到,一天下大雨,李董事长打着雨伞在生产区巡检,看见路面积水,他手中拿着一根电焊条伏下身子疏通下水道,身上被雨水淋湿了,全然不顾,这个画面至今还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对我将是终身的教育。”
几位职工向我们反映,李作荣在厂区巡检时,只要看见花坛上、草坪中长出了杂草、荆棘,他会亲自动手拔掉。
那天我们在办公楼小会议室采访李作荣,采访结束后,他起身随手关掉了空调。亲历亲为已经成为了李作荣的一种习惯。
李作荣的司机贺树榕说:“李董事长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关爱有加。有时候晚饭后还要我开车送他到生产区转转。我觉得他当董事长对沙隆达来说值得,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不值。他们家不缺钱,他又是一个不爱出名的人,你说他图个啥?他心里装的就是沙隆达的利益。”
李作荣很少问“值不值”,更多的是问“该不该”。更多的是在享受应该做且有意义的事业上付出与奉献的快乐,因为他懂得人生为什么而出发!
李作荣是一个工作细致的人。一次,他在巡检时,发现农药三厂拐角处下水道盖子没有盖好,就亲自动手盖好了盖子,并叫来工段长江飞,告诉他下水道盖子没有盖好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令江飞十分感动。
生产一线职工不用到办公楼,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董事长。李作荣巡检时会随和地与一线职工拉家常、聊聊天。大家非常敬佩李作荣的记忆,他每天脑子里要记的事情那么多,但一些新进厂的职工,李作荣只要和他们见过一次面,聊过一次天,下次见面时他就能叫出这些新员工的名字,令人十分亲切。
2012年7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作总结讲话时说,我们党有五大优势,其中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最大优势。
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两军对垒时,共产党军队指挥员喊的口号是“跟我冲”,而国民党军队指挥员喊的口号是“给我冲”。一字之差,内涵天壤。
起早摸黑巡检生产岗位,如果说一月、一季、一年容易做到的话,那么六年如一日就有点难,何况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只有同职工群众血肉相连,才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李作荣这位老党员,以自己的行动弘扬着我党的优良传统,为沙隆达战胜困难,稳健发展凝聚了力量,培育了文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的力量是久远的。
在李作荣的示范和带领下,沙隆达的许多高管、中层甚至工段长的日程表中几乎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没有硬性规定,没有明确要求,他们自觉地以厂为家,以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为己任。勤奋敬业、多作奉献已经成为沙隆达人的一种文化。
“他是我们持续改进的领头人”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天大的政治。纵观我国朝代更迭,大多与缺粮饥荒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农业列为重中之重,很长一段时间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农业。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灾害频发的国家,以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上20%以上的人口,其中农药行业功不可没。
据专家推测,如果没有农药,虫害、草害、病害第一年可使农业收成减少20%,第二年将减少50%,第三年将减少90%,可见农药行业发展不仅事关经济,而且事关农业的丰产、丰收,事关民生与政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药生产大国,近年来农药总产量一直是世界第一位,但却不是农药生产强国。农药涉及农业、林业、化学、昆虫、生物工程、植物病理、植物生理、卫生毒理、环境保护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农药新品种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高、难度大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研发一个农药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时间,资金投入需要10亿左右。当今世界农药新品种主要集中在拜耳、先正达、巴斯夫、杜邦、陶氏益农和孟山都等几大跨国公司手中。
沙隆达曾在农药新品种研发方面做出过较大努力,但效果不尽人意。
李作荣是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他上任以来,把自主创新列入重要议题。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努力寻求农药新产品研发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现有主导产品持续改进、实现生产连续化,不断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此前,我国农药生产一般为单元操作,从原料投入到产品产出大多要经过合成、水解、中和、萃取、脱溶、结晶、离心、干燥等单元操作,有些工序要靠人工转料,间歇操作,难免存在厂房大、人员多、产量低、能耗高、质量不稳、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李作荣每天不仅用脚步丈量着各套生产装置,观察着岗位职工,而且他的思想在工艺、设备、厂房、仪表、自动化、信息化之间遨游飞翔。一个将间歇生产变为连续化生产的构想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清晰、生根、发芽。这要得益于他的创新品质,得益于他的自动化专业,得益于他多岗位经验的积累。
党委副书记李民新说:“李作荣为了生产连续化呕心沥血,不知少睡了多少觉,他是我们持续改进的领头人。”
这大概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规律之使然。
李作荣有关生产连续化的构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殷宏、阳光、薛光才、戚建桐、刘志明、付立平等主管科研和生产的助手以及研究所、生产厂等技术团队的赞同与支持,他们心心相印、不谋而合。
李作荣排兵布阵、借助外力、调配资源,开展了一场事关沙隆达生存与发展的连续化革命。在总经理助理殷宏的协调下,连续化生产首先选择在一氯生产装置试点。经过研究所、工程部、农药厂的通力合作、攻坚克难,2008年获得成功。
年产3万吨草甘膦装置
他们带着成功的喜悦,再接再厉,陆续实现了精胺、敌敌畏、乙酰甲胺磷、草甘膦等产品连续化生产,均取得了可喜成果,极大地鼓励了沙隆达职工。
为了不影响原装置正常生产,连续化生产装置大都建在了原来厂房周边,有效地节省了投资费用。
我们在敌敌畏生产现场看到,两套体积不大的连续化生产装置使产能由5000吨提高到3万吨;装置定员减少一半;收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如今,沙隆达的敌敌畏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该装置采用的工艺是目前国内敌敌畏最先进的生产工艺,该项连续化生产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精胺装置实现连续化后,产能由15000吨提高到40000吨,定员由313名精简到184名。
乙酰甲胺磷实现连续化生产后,产能由3000吨提高到15000吨;收率提高了10%;岗位定员大幅度减少。
草甘膦等装置实现生产连续化后,都取得了大幅提高产能、收率,大幅减少定员的效果。
沙隆达人尝到了连续化生产的甜头,他们正在向着2,4-D产品的连续化生产发起进攻。相对于精胺、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来说,2,4-D的连续化生产难度更大,因为前者为液相反应,后者为液相与固相混合反应,对工艺、设备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将以百折不挠的勇气、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志将持续改进、连续化生产进行到底。我们期待着沙隆达人的好消息。
实现了连续化生产的精胺、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等生产装置在DCS系统的控制下,操作工人只要在控制室轻点鼠标,即可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调节工艺参数,控制原料流量,调整设备运行。确保质量稳定,成本降低,大大提高了沙隆达在农药微利时代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同行多数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沙隆达却获得了稳健发展的先机。许多职工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李董事长带领我们搞持续改进、连续化生产,沙隆达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持续改进已经成为沙隆达的企业文化,持续改进已经在沙隆达落地生根,随时都能听到持续改进的故事,随处都能看到持续改进的案例。
2006年以前,沙隆达生产区工厂之间围墙相隔、道路不平、环境不佳。李作荣上任后对标清洁文明工厂对厂区环境进行了持续改进、绿化美化。他们相继拆除了工厂之间的围墙、修整了路面、树立了路牌,并在空地种上了绿草,在道路两旁栽上了长青树,楼房旁边种上了青藤。如今,当你走进沙隆达厂区,映入眼帘的是绿草茵茵、绿树成行、青藤蔓延、生机盎然。
在李作荣眼中,这些绿草、青树、翠藤不仅能美化环境,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而且是全天候的“绿色卫士”。哪儿产生了跑冒滴漏,都瞒不过这些“绿色卫士”,它们会以生命保卫厂区环境,督促职工消除跑冒滴漏,提高管理水平。
李作荣将任建新总经理践行的“点对点”会议与持续改进对接,“点对点”已经成为沙隆达人口中的热词。近年来,“点对点”会议每周在沙隆达召开。有公司对工厂,工厂对车间纵向的“点对点”;有工艺、设备、安全、质量专业横向的“点对点”;有跨部门的重点工作“点对点”。各种“点对点”的共同指向就是精细管理、持续改进、降本增效、提高效益。
沙隆达的成本费用分析越来越量化,越来越精细,以各生产车间、各生产班组的物耗、能耗为重点,就连各生产班组每月使用的生胶带精确到半圈。阀门、螺丝、抹布用到哪去了,能不能少一点?阀门为什么要换,怎样坏的?能不能修复?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回收的物料到哪去了,能不能多回收一些?这些都是他们持续改进的课题,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沙隆达能耗以每年4%,物耗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通过持续改进和技术进步,不断把“干毛巾”拧出水来。
电化厂技术员曾永桂说:“持续改进在电化厂取得显著成绩,我们全年低值易耗品定额为400万元,今年上半年只花了100万元,比去年同期降低50%。沙隆达有着浓厚的创新文化,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每年组织合理化建议评选活动。我提出的有关提高蒸汽效率、降低蒸汽消耗等多条建议得到采纳,还获得了2000多元的奖励。”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每个沙隆达人创新的涓涓细流已汇聚成滚滚洪流,将摧枯拉朽、除旧布新。
“他婉言谢绝制作蜡像存入荆州名人馆”
沙隆达工会主席江成岗说:“我见过不少低调谦虚、淡泊名利的人,但没有见过像李董事长这样低调谦虚、淡泊名利的人。2009年,他婉言谢绝制作蜡像存入荆州名人馆。”
光宗耀祖、名垂青史是普通中国人的毕生追求。
2009年,荆州市启动了建设荆州名人馆的文化工程,力图打造荆州的“城市名片”,将荆州籍或在荆州工作过的著名人物的蜡像存入馆内,载入史册。历史名人由专家委员会推荐,楚庄王、屈原、关羽、张居正、袁宗道等位列其中。当代名人由各县、区、部门推荐。鉴于沙隆达在荆州市的地位和李作荣的影响,李作荣作为企业家代表被列入推荐名单。
李作荣交待办公室不参加此项活动;主办单位领导上门做工作,遭到李作荣拒绝;市领导亲自出面,同样被李作荣婉言谢绝。
事后有人对李作荣的做法十分不解,李作荣却说:“我们沙隆达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我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项殊荣对我来说受之有愧。我们搞企业的,还是应当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能追求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事情。”
李作荣的低调、淡泊不仅在沙隆达有口皆碑,而且荆州市领导无人不晓。在2009年授予李作荣荆州市名人的计划落空后,在评选“2010年度荆州市十大经济人物”时,演绎了荆州市领导通过非常规措施将这一桂冠戴在李作荣头上的故事。
2010年,荆州市委下发文件评选“2010年度荆州市十大经济人物”,规定了如下评选程序。
第一轮,由各单位自行推荐。李作荣在文件上批示“不参加”。
第二轮,由市职能部门推荐。市国资委、发改委、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均首推沙隆达李作荣,要求沙隆达上报材料。李作荣交待办公室“不参加、不报材料。”
第三轮,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确定人选。市领导一看候选人名单中没有李作荣,便问主办单位领导缘由。听了主办单位领导解释后,市领导提议即使没有书面材料,李作荣也要作为“2010年度荆州市十大经济人物”正式人选,李作荣成为唯一一位没有书面材料而当选的人物。
李作荣无法改变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他将市里发给他的几万元奖金,悉数交作了职工奖励基金。他没有参加隆重热烈的颁奖会,那天他去下属企业天门公司现场办公,委派办公室副主任朱茂武代为领奖。当朱茂武手捧奖牌走下领奖台时,众多媒体记者和企业领导向他围拢过来。有的说:“李总,我们早就想采访您,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接受我们的采访?”有的企业领导说:“李总,早就听说沙隆达管理有特色,希望能有机会到你们企业参观学习。”一时间,朱茂武应接不暇,赶忙解释:“我不是李作荣,我是代李董事长来领奖的。”
每当事业取得成功,面对花环和掌声时,李作荣常常会选择悄悄地离去。他是一个生性不事张扬,生性不喜欢掌声与花环的人。却又是一个脚踏实地、不断创造佳绩的人。李作荣深谙“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之智慧,低调谦虚、淡泊名利就是他的习惯与性格。
总会计师何学松说:“2008年,是沙隆达历史上盈利最多的一年,这一年的实际盈利4个多亿。李董事长交待财务用了2个多亿处理呆坏账、弥补了历史潜亏。我们提出,这会影响你的任期业绩,而他却说,我个人的任期业绩算不了什么,以丰补歉、做实账目,为沙隆达夯实发展基础,为后人留好发展平台比什么都重要。根据李董事长的意见,2008年当年的利润只呈现不到两个亿,却把沙隆达的历史亏空补上了,账目做实了。”
热电公司经理丁少军30多年前进厂时李作荣是他的车间主任,对李作荣知根知底。按照丁少军的说法:“30多年来,李作荣的职务不断晋升,但他低调谦虚、待人谦和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
在我们生活中不难见到,一些人随着职务的变化,架子、脾气、口气会随之发生变化,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大,离实际情况越来越远。
李作荣始终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把自己当作种子,群众当作土地。他就像古代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神一样,只要不离开大地,就力量无穷、所向披靡。
财务公司副总经理刘军说:“李董事长为人十分谦和,见到职工会主动打招呼。他批评人总是用商量的口气,使下属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与李董事长通电话时如果信号意外中断,他会主动打过来,这是他的习惯。”
《沙隆达》报主编孙兵说:“李董事长一再要求我们,笔墨要多写一线职工,镜头要多对准一线职工,少登我的讲话,少上我的镜头。为此,我们没少挨批评。”
我们在沙隆达听说李作荣2005年任董事长后,没有换过办公室,至今仍在一个小间办公室办公。我们走进李作荣的办公室,见证他的简朴。除了柜子里的书籍之外,李作荣的办公室与其他副总、助理没有区别。董事会秘书李忠禧告诉我们,办公室曾几次请李董事长搬进原董事长的大办公室,但都被他拒绝。他要求办公室将原董事长的办公室改成了会议室。多年来,李作荣和其他高管一样,自己打扫办公室卫生,不由保洁员负责。他说:“自己打水擦桌子,每天活动筋骨,有利身体健康。”
当今社会花钱买荣誉、买文凭的企业家屡见不鲜。李作荣却将名利看得很淡,对本该获得的荣誉推了又推,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当我请教农化总公司人事部主任张奇志“沙隆达企业文化有什么特色”时,张奇志略加思索后说:“沙隆达是低调文化”。
李作荣为沙隆达留下了优秀企业文化,留下了宝贵精神资源,将使沙隆达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他赢得了外商的尊重”
沙隆达外贸公司经理张子云说:“李董事长注重培育全员外贸意识,经常教育我们,外贸无小事,大力支持外贸工作,亲自带领我们走访海外重要客户,扩大了沙隆达的知名度。他知识丰富、为人谦和,赢得了外商的尊重。”
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农药生产能力200多万吨/年(按折百计),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自1994年我国农药出口量首次大于进口量以来,出口量不断增加,成为全球主要农药出口国,具有较高的对外出口依存度。
沙隆达作为我国农药行业第一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先后在60多个国家做了200多个登记证,积累了丰富的外贸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外贸品牌。
李作荣上任后,十分重视外贸工作,致力于扩大开放,开拓海外“蓝海”。他告诉外贸公司同志,只要外贸工作需要,我随叫随到。近年来,为外贸公司充实了多名硕士人才,每位进外贸公司的人员,李作荣都要亲自谈话勉励,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努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李作荣要求外贸公司人员积极参加行业活动,广交朋友、宣传自己、收集信息、把握趋势。每年上海国际农化展、秋季精品展、广交会、英国植保会等国内外行业展会都活跃着沙隆达人的身影。
沙隆达的内外贸各占半壁江山,外贸对于沙隆达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李作荣强调外贸不仅是外贸公司的事,也是全公司的事,各部门都要为外贸大开绿灯,做好服务。为了增强全员服务外贸意识,开拓管理团队视野,李作荣先后带领科研、生产、管理等部门领导走访了美国、英国、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客户,向当地企业领导宣传中国化工企业文化、传播沙隆达发展理念,传达进一步扩大国际化的决心,虚心学习海外企业管理、科研、营销经验。李作荣的出访增强了外商与沙隆达合作的信心,增加了外商对沙隆达产品的采购量。
根据外贸无小事的原则,外贸成为沙隆达举司体制。2011年,一批出口巴西的草甘膦产品发现有一个指标超标。李作荣得到信息后,连夜召开专题会议,委派殷宏助理协调薛光才所长和生产厂付立平厂长尽快攻克难关。经过几十位科研和生产骨干一个多月的加班加点,终于从原料上找到了指标超标的根源,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此项出口任务,受到了巴西商人的好评。
李作荣在走出去的同时,主动邀请海外大客户走访沙隆达,让外国朋友领略中国文化,游览华夏风光。2011年,以李作荣为代表的沙隆达人张开双臂,迎接了来自印尼合作公司的朋友。印尼朋友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沙隆达研究、生产、质检、物流等部门。外贸公司张子云经理陪同印尼朋友游览了举世闻名的荆州古城和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进一步提升了印尼朋友合作的信心,加深了彼此文化交流和感情融合。据张子云介绍,有的农药厂提出以比沙隆达更低的价格与印尼这家公司合作业务,印尼朋友丝毫不为所动,他们认准的是沙隆达的文化和沙隆达的人,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2011年10月,沙隆达荣获“中国农药行业出口贸易诚信十佳企业”称号 。这一称号是通过海外客户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植保协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推荐,行业专家评估而获得,此项殊荣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实属来之不易。
从2006年以来,沙隆达的外贸出口取得了骄人业绩,成为湖北省主要创汇企业,创汇额占荆州市三分之一以上。沙隆达先后荣获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外贸出口先进单位”、“外贸企业百强”、“全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海关“A类企业”等荣誉称号。
众多桂冠对沙隆达外贸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我国农药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外贸为沙隆达的发展赢得了资源,拓展了空间。特别是从2006年以来外贸获得快速增长,2005年外贸额为5500多万美元,尽管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沙隆达的外贸却逆势上扬,2012年上半年外贸额就已达到9500多万美元,全年有望创造两亿美元新高。
以李作荣为代表的沙隆达人将中国元素、中华文明播洒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
《荆州府志》记载:“荆民质直好义,不事夸诈,其民多好学。”
李作荣的司机贺树榕告诉我们:“李董事长基本上没有其他爱好,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
李作荣从小聪明好学,嗜书如命,尤其喜爱哲学和文学。他读小学时就省出早饭钱购买了《中国文学史》、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文史、哲学书籍。
李作荣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浪漫诗人,写过不少诗歌。
读书学习成为李作荣一生的习惯。除了公费订阅的报刊外,他还自费订阅了《书屋》、《随笔》、《炎黄春秋》等报刊。
农化总公司党办主任王晓春回忆说:“李作荣是一个非常爱好学习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每次来北京,只要有空就会到蒋宅口的一家书店购书,一买就买不少。”
在李作荣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很忙,但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即使没有整块时间,每天临睡前读书仍是他的必修功课。
李作荣涉猎广泛,知识丰富,除了专业知识外,天文地理、四书五经、国际形势、产业政策、经营管理、信息理论等都是他学习、涉猎的范围。
李作荣每次与职工谈话、在研讨会发言、做工作报告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沙隆达职工都喜欢听他讲话,因为听他讲话能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李民新说:“李作荣喜欢读书,文史哲读了很多,有思想,有文史底蕴,与他共事,受益匪浅。”
沙隆达人告诉我们,这些年,沙隆达打破了常规,常常安排冬天开车;在草甘膦市场萧条的时候恢复了生产;淘汰了甲胺磷产品,扩大了乙酰甲胺磷产能,几次都踏准了市场节拍,赢得了发展机遇,得益于李董事长的大胆决策。
每当谈起他的预测成功,李作荣总是淡然一笑地说:“这是我的运气好”。
运气不会总是青睐同一个人,其实在李作荣多次看似偶然正确的背后有着必然正确的因素。李作荣熟读传统经典,吸取先祖智慧,又善于观察天文地理,分析我国虫灾规律,了解虫灾大小年分布趋势,也许这些都是他不愿轻易示人的秘笈。
由此,使我们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界鼻祖范蠡弃官从商,三致巨富,用的就是计然之术,掌握丰歉规律,丰年以略高于市价购进,歉年以略低于市价卖出。一进一出,大获其利。
习惯读书,善于学习的李作荣,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营造了近悦远来的氛围,而且为大地丰收、企业发展、职工幸福奉献着聪明与智慧。
“我们不努力对不起董事长”
沙隆达总经理刘安平说:“李董事长年过花甲,为了沙隆达的发展呕心沥血、加班加点、不计名利,我们不努力对不起董事长,对不起沙隆达几千名职工。”刘安平代表了许多沙隆达人的心声。
李作荣以他的言行为沙隆达人做出了榜样,这种榜样的作用无比强大,这种榜样的效应正在放大。
李作荣在回忆上任之初推行采购变革,取消中间商工作时谈到,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刘安平比我的压力还要大,但刘安平敢于坚持原则,顶住了压力,保证了采购变革如期推进。
刘安平对那段日子仍然记忆犹新,他说:“那段时间,有来自老领导的说情电话,上下班有人跟踪我,甚至有恐吓电话扬言要将我的女儿抛入长江。为此我们全家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晚上家里一般不开门,女儿上学每天都由爷爷奶奶接送。但一想到李董事长为了沙隆达的利益都不怕得罪人,做到六亲不认、割袍断义,我们还有什么压力不能化解呢?”
在着手取消中间商供应渠道的同时,刘安平带领供应人员夜以继日奔赴多个省区的几十个生产厂家,迅速建立起了甲醇、乙醇、黄磷等大宗原材料供应渠道,开启了沙隆达新的供应体系,沙隆达经受住了一次严峻考验。由于沙隆达属于大客户,大宗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不仅比以前的采购价格有大幅度降低,而且低于当时的市场平均价格,为沙隆达降本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经历复杂环境锤炼、艰苦岗位考验的刘安平自然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赞许与认可。
研究所所长薛光才坚持科研工作急生产所需、为生产服务原则,立足岗位成才。他性格温和、思维缜密、勤奋钻研。他对科研达到痴迷的程度,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几天几夜坚守在仪器旁。春华秋实、天道酬勤。47岁的薛光才已有40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研发的敌敌畏、乙酰甲胺磷连续化生产新工艺均为国内首创,这些研究成果投入工业化生产后,为沙隆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薛光才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成为沙隆达科研人员的楷模。
我们在农药三厂见到付立平厂长时,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工装,流淌着汗水的脸上充满着笑容。李作荣告诉我们,付厂长的女儿今年参加高考,成绩非常优秀,考了640多分,正在等待好消息,所以天天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在分享付厂长喜悦的同时,向他提出了教育儿女的秘笈。付厂长擦了一把汗水后说:“也谈不上什么秘笈,我们沙隆达人在李董事长的影响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我在家平时坚持看书学习,自然会对女儿产生影响。所以她的学习一直很努力,这次高考发挥得也可以。”听完付厂长的秘笈,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理解。
付立平厂长经历多个岗位锻炼,不仅在企业管理方面有建树,而且在科研方面有成果。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持续改进,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双甘膦成本与2009年同比每吨降低554元;2011年通过更改物料配比,使双甘膦成本在2010年的基础上每吨再降低292元,有效地提高了双甘膦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热电公司经理丁少军说:“李董事长天天在下面转,对我们是莫大的鞭策,我们不把工作抓深做细,他如果问起来,我答不上来,就被动了。”丁少军以李作荣为榜样,在职工中大力弘扬细节决定成败的企业文化,提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他带领一支百人团队,克服“三新”(厂子新建、人员新进、设备新投)难题,确保发电机组一次开车成功并且安全运行,有效地保证了公司高负荷生产的能源供给。
能源动力厂厂长董纯吉以李作荣低调、宽容、谦和的品质而自勉,努力营造团结、奋进、和谐的氛围。对家庭困难职工及时输送温暖,对思想情绪波动的职工及时进行疏导,使每位职工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对于企业来说,营销是龙头。只有舞动龙头,才能搞活企业。承担舞动沙隆达龙头的人是总经理助理谢承礼。李作荣和谢承礼、销售公司经理李永忠、外贸公司经理张子云等同志经常在一起分析形势,研判市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持续变革营销体系,下出了一步又一步让同行惊诧的好棋。谢承礼根据李作荣的要求,不断创新营销思路,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在我们采访期间,谢承礼带领销售公司人员奔赴深圳,与诺普信等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带来了开拓市场的好消息。
东北出生的刘建华博士今年3月从农化总公司派往沙隆达任总经理助理,协管公司生产。他来到沙隆达后,被李作荣及沙隆达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每天深入岗位、早出晚归,远离北京的爱人和刚满周岁的女儿,只能从电话中听到她们的声音。我们见到他时,他一身工装、汗流浃背,沙隆达的队伍中多了一位博士。
在李作荣的身后排列着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高管、中层、基层等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刘志明、戚建桐、熊新国、陈林、杨雄、戴锋、李江宜、周春仅仅是这个队伍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身后还有很多很多。
“他在为打造百年沙隆达奠基”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等多重冲击。李作荣和高管团队带领沙隆达人抓住机遇、化危为机、持续改进,使沙隆达夯实了管理基础,获得了稳健发展,越来越受到同行瞩目,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经过主辅分离、清理三级以下企业后的沙隆达主业更加突出,冗员得到精简,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在册职工人数已由2005年的6300多人精简到目前的2300多人。人均销售收入已由2005年的20多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80多万元,2012年上半年人均销售收入已近50万元。企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6~2011年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16亿元,实现利润4.7亿元,上缴税金4亿多元。资产负债率为63%。职工分享了企业发展成果,收入逐年提高,人均收入已处于荆州市前列,并且做到收入分配向生产、销售和科研一线人员倾斜。
近年来,沙隆达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先后投入近20亿元,完成了自备热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新建和技改项目20多项,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沙隆达的诚信文化与质量管理得到国内外客户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先后获得和培育了“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等荣誉称号及“沙隆达”等著名商标,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大批忠诚客户。沙隆达近邻长江,水陆交通便利,自身拥有储量丰富的盐矿资源,有着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是一片诱人的投资热土。近年来,沙隆达正在筹划利用盐矿资源建设离子膜烧碱项目,形成农药、有机化工、基础化工三大系列,结构合理、上下循环、绿色发展,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农化企业。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李作荣在吸引、使用、留住、激励人才上做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欲引彩凤归,先栽梧桐树。他们建起了大学生创业大厦,为大学毕业生改善居住条件。近几年,不仅有本科生、硕士生加盟沙隆达团队,而且有博士生落户沙隆达。李作荣努力为年轻人成长提供条件,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各种专业培训班常年举办,一批年轻干部送出去脱产培训。干部招聘公开透明、形成制度,一批工作三、四年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已逐渐走上中层管理岗位,成为沙隆达的生力军。高管年龄老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改变,一批年轻高管在李作荣言传身教之下正在挑起大梁。
长江岸边高耸的万寿塔,见证了一段中央企业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历史篇章。
董事会秘书李忠禧说:“李董事长目光远大,这些年他不仅考虑任内的事情,他在为打造百年沙隆达奠基。”
面向未来,沙隆达必须向职工和股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沙隆达已在荆州市经济开发区征用了600多亩土地,为沙隆达未来发展拓展了空间,热电、吡啶、光气等装置已经建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在打开。
我们来到近邻新厂区的长江岸边,一艘巨大的趸船、一条穿堤而过的输送管架映入我们的眼帘。这里有属于沙隆达的110米长江码头,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极为宝贵的稀缺资源。
现在沙隆达由长江水运的煤炭可以直接从趸船通过900米的输送带送到热电公司储煤场,可发挥降低煤炭损耗、节省转运成本、实行清洁生产等多重功效。
几年前的一个花红柳绿的夏天清晨,李作荣站在开发区长江大堤上,看着上涨的江水、往来的航船、繁忙的码头,突然一个拥有沙隆达长江码头的灵光在他的脑海中一现。他立即打断了这个想法,觉得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犹如行走昔日蜀道,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一种积极的思维又马上覆盖了消极的思维。之所以难,才值得去试一试,只有经过努力才知道行与不行。为了沙隆达的百年大计,试一试的积极思维占满了李作荣消极思维的空间。
李作荣把征用长江码头的想法告诉他的助理们,经过多次头脑风暴,逐渐统一了大家思想,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很快李作荣指定人员、配置资源,启动了征用长江码头的程序。
征用长江码头需要审批的部门就有区、市、省、交通部、长江管理委员会……每家审批都要上报一大堆材料,每道门槛都不容易迈过。李作荣和他的团队用了3年时间,说服了一个又一个部门,感动了一个又一个领导,盖上了一个又一个公章,终于在2011年完成了所有的审批程序。
沙隆达人不会忘记,李作荣为了征用这个长江码头熬白了不少头发。
荆州大地可以作证,在这110米的土地上,书写着李作荣和沙隆达人的忠诚。
沙隆达已成为荆州版图上一张最亮丽的名片,李作荣带领职工在这张名片上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沙隆达的不断发展,得到荆州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市委书记李新华将沙隆达作为自己的联系点,2012年大年初一,带领市国资委、开发区领导到沙隆达生产岗位拜年慰问,给在岗职工发放红包,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职工的心坎。
李新华书记对沙隆达的未来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多次率领职能部门到沙隆达现场办公,当场解决问题,为沙隆达的发展大开绿灯。他还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3月两次前往北京与任建新总经理共同谋划沙隆达的未来发展、快速发展。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方军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 “沙隆达能够在困境中稳健发展,得益于李作荣董事长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勤奋敬业,得益于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各司其职。沙隆达是荆州市的骨干企业,李作荣是我们十分尊重的企业家。我们对沙隆达的发展充满信心,希望沙隆达能够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我们会为沙隆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李作荣看来,成绩与荣誉只能说明过去,而不能代表未来。他将目光投向了远方,更多的是看到沙隆达的不足。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思维要永远具有前瞻性,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他带领沙隆达人认真学习任建新总经理在纪念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成立八周年时写的《再谈公司的组织、制度与文化》的署名文章,以此激励沙隆达人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加强党的建设、培育企业文化,为打造百年沙隆达培育健康基因。
李作荣告诉我们,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工业用粮的不断增加,地球气温的不断上升,未来农药行业仍然会呈现刚性增长的趋势,仍然会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世界新经济新技术挑战的浪潮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涌来。农药行业将加快低毒、高效、仿生发展趋势,今后对环境的约束会越来越严格,优胜劣汰、并购重组的速度会不断加快。沙隆达与国内许多农药企业一样,都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农药新品种缺乏的瓶颈,这是我们一直忧虑的问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1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成功并购重组MAI,给系统内农药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MAI拥有400多项专利技术,可生产120多种农药原药,800多种制剂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6000多个商标,近5000个登记证,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健全的营销网络。
MAI管理和专业团队通过对沙隆达的深入调研考察,对李作荣为首的管理团队给予了高度认可,对沙隆达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正在着手实施安邦电化、淮河化工、安徽石化资产并入沙隆达的“3+1”整合方案,为实现海外上市的目标而努力,将使沙隆达突破发展瓶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李作荣对此充满信心。
一个淡泊了名利、放下了私情的人,留下的只有赤胆忠心、无私奉献。
李作荣为了沙隆达发展、为了职工幸福、为了股民利益、为了大地丰收,将爱心融入了职工的心田,将忠诚写在了神州大地,将智慧传播到了五洲四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滚滚长江可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