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脑袋”的杀伤力
2013-03-17岑嵘
文_岑嵘
沃尔特·罗利爵士(1552-1618)是英国冒险家、诗人兼历史学家,很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宠爱。女王驾崩以后,詹姆斯六世登基。新国王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吃软饭的家伙,于是把他扔进了伦敦塔,一关就是13 年,成为历史上伦敦塔塔龄最长的囚犯,以至于罗利爵士闲得发慌,顺便写了一部《世界史》。
罗利的结局是国王最后找了个理由,把他的人头咔嚓了下来。詹姆斯六世讨厌他,但是罗利夫人却当他是个宝。虽然脑袋搬了家,但罗利夫人用香油为亡夫的首级做了防腐处理,然后珍藏在一个红色皮包里。
虽然在别人眼里那只是颗臭肉球,但在经济学家看来,罗利夫人的行为并不奇怪。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就发现,人们普遍不愿割舍自己拥有过的东西,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禀赋效应”。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研究发现,当人们购买了宜家家具后,回到家需要花很多力气把它组装起来。看到亲手组装的家具,喜爱程度就会超过同等品质的其他家具,也就是说,投入越多的劳动(情感)就越容易高估物品的价值。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宜家效应”。
因为实在太喜欢,罗利夫人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这颗脑袋。家里来了客人,她就问要不要见见亡夫?还没等对方同意,她就掏出那颗宝贝人头给对方看,把对方吓得落荒而逃。
虽然罗利夫人有点惊世骇俗,但历史上的罗利夫人们可不少。比如托尔斯泰是个文坛“亚圣”,他认为一个人对物质世界的关心应该越少越好,文学必须摒除享乐和好奇。他还认为,科学也必须脱离好奇,科学的任务不是发现了什么,而是教导人们该如何生活。
托老怎么认识是他自己的事,可是接下来他就沾上了罗利老婆的毛病。他开始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头上,剥夺别人他所并不享有的乐趣,拿着“不准好奇”的人头到处吓人。我们知道,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思想家,更不是一个哲学家,并且他还是个东拉西扯、有粗俗的笑话,把剧本当作混饭手段的作家。他最认真的思想也是随随便便,甚至是通过小丑的嘴说出来的,但这就激怒了托尔斯泰的道德神经。于是,他不惜用恶毒的语言攻击莎士比亚,称其作品令人感到“厌恶、烦闷和惶然不知所云”,还说“莎士比亚所享有的、作为举世无争的伟大天才的声誉,实在是一种大邪恶”。他不允许有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文学形式存在。
中国的大儒们不少也有这种毛病,因为学问做久了,就产生了“宜家效应”,非得认为只有自己的学问可以治国平天下,和自己想法不一致就是“禽兽”。比如孟子,他有“嫂子掉到水里要不要救”这样的一堆臭肉,逢人就要展示,还要强迫别人接受。
“推己及人”这件事情很有杀伤力,很多圣人就是专干这个事情。他们会设计一个“理想国”,具体到道德准则,一言一行,非得天下所有人都生活在这样国度里。至于自己能不能做到,别人喜不喜欢,就全不关他们的事情。
罗利的老婆活到了92 岁高寿去世,但她的事业并没有到这里结束。她的儿子卡鲁从母亲手中接过这门辉煌的事业,带着老爸的脑袋继续到处转悠。直到卡鲁去世,他和老爸的脑袋一起被葬在萨里郡的西霍斯莱村。
罗利爵士的脑袋终于停止了旅行,但拿死人脑袋来吓人这件事情却从来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