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思考

2013-03-16唐晓燕

观察与思考 2013年2期
关键词:浙江培育民众

□ 唐晓燕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述和积极培育方面提出了“三个倡导”的基本思路,是浙江省在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起点上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新实践的价值旨归,是浙江在社会加速转型、改革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实现价值整合、引领社会思潮、统一思想观念的当务之急。

一、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表述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预测、探索、阐发的历史成果,择取各地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最大公约数,提出的“三个倡导”勾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的“二十四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表述探索的最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科学表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富强,即民富国强,是社会主义经济核心价值观,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追求民众共同富裕为首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让人民创造的财富属于人民,为人民所共享。民主,即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观。邓小平曾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表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文明即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江泽民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 。和谐即社会和谐、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核心价值观。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的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科学表述,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建设层面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追求。自由,作为人类终极理想的一种状态,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本身正是追求解除奴役、剥削和压迫,追求自由的事业。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基础层面的核心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观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尚不可能实现,但他们依然强调应将追求切实可行的平等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之一。公正,是党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内涵。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是实现平等、公正理想状态的现实途径。唯有坚持依法治国,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平等与公正。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科学表述,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观。爱国,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社会主义中国,是当代国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历史上,从屈原“虽九死犹未悔”、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抗战期间无数爱国将士和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首先需要传承的民族美德。敬业、诚信、友善,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层面的表述。一个爱国的公民应将爱国情怀、爱国志向化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和团结友善的个人品德,将个人美德体现在工作、生活和交往的各个层面。

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进史,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的历史成果,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凝集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与价值目标,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对公民的道德规范,构成了较为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表述的最新探索成果。

二、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诉求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程度高、市场经济发育早、市场发达的沿海省份,早在2008年就实现了人均GDP6000美元的跨越,顺利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2012年省十三次党代会更是基于全省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起点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新的宏伟目标。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价值观批判建构功能、合法化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动力功能,掌控意识形态主动权、引领社会思潮、塑造共同价值追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其批判建构功能,掌控意识形态主动权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先进的科学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当今时代最先进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彻底的批判性,不仅对旧的意识形态及落后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也对自身所维护和巩固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建构,不断克服不合理因素,实现自我超越与发展。当前,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价值观格局从单纯一元到多元并存与冲突的转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主动强化的现实诉求。尤其是在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的当下,随着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消费主义和“普世价值”为代表的西方思潮的涌入,一些人信仰消弭、信念动摇、信心不足,在西方媒介鼓吹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所谓的“普世价值”面前迷失了方向。广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意识形态批判建构功能,掌控意识形态主动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现实需要。

第二,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其合法化功能,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工人阶级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合法化是其重要功能。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社会核心价值观始终发挥着为统治阶级统治地位提供合法性辩护的功能。“每一个试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统治阶级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例如,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信义等概念,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概念。” 虽然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虚假性已然“完全自行消失”,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普遍利益实现了高度一致,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法性辩护依然需要通过“普遍的形式”来实现“普遍性的意义”。浙江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数十年来遭遇各种思潮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更甚,民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出现得更早,价值评价标准相对化、价值判断模糊化、价值选择多样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纷繁多样社会思潮的任务更为艰巨繁复。

第三,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其社会整合功能,塑造共同价值追求的现实需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浙江,利益分化的烈度、速度、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结构。利益分化的加剧与利益主体结构的变迁作为最深层次的动力因素,激发民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整合的难度骤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本质的集中体现,其社会整合功能表现在,一方面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反映社会其他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各种利益关系组成一个平衡、稳定、有序的系统。为此,马克思强调指出以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意识形式的重要性:“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前进,精神富有内涵民众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托“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以及“我们的价值观”的提炼,不断挖掘浙江价值精神的丰厚资源,不断统一民众的思想观念。新实践中需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功能,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凝结民众共同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夯实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四,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其动力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文化价值观于其中起着最基础的支撑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丝毫没有否定其他因素的影响。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建立各种社会制度的价值源泉,也是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尺度,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竞争力的源泉。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实质是文化经济,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因素正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等被笼统称为“文化”的东西,在人类经济进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浙江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当前浙江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未来经济增长将依赖创新驱动,思想观念的革新、企业家精神的塑造、积极向上气质的普及成为创新的先导因素。

三、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

新实践中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区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与浙江精神的弘扬相结合,与“我们的价值观”的培育相结合,与“两富”战略的贯彻相统一,体现区域特点、时代特征、主体特性和实践特色。

(一)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区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映现区域特点

价值观培育的实质是价值观的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确立价值认知和评判能力,形成特定价值立场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既是一个自上而下对民众进行价值观教育、灌输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众个体学习、吸纳与接受社会价值观的过程。因此,社会价值观的培育须尊重个体与整体的关联及差异性,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区域文化孕育了该区域民众特有的文化心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支撑力量,也是客观制约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整个国家、社会、公民共同的价值准则和价值目标,这种普遍性要求的贯彻,必须充分考虑浙江文化的精神特质、浙江民众的文化心性,将普遍性要求与个性特征有机融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承成为浙江人在既有人文传统基础上肯定、加深、加固、创新的过程。

浙江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浙江靠山临海,浙江文化兼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浙江人既立足当下,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又高扬主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缺乏,长期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浙江人既发扬了“人性柔慧”的传统,又传承了传统儒家乐善好施的美德,既本末俱利、擅商趋富,又义利并立、以利和义。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理性,主体自觉、开拓创新的志向,民生为重、工商皆本的观念,义利并立、乐善好施的品行……这些文化心性积淀着浙江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形成浙江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区域传统文化,充分彰显这些精神特质。

在新的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浙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努力提高浙江民众的人文素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要继续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各地群众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充分挖掘节日的民俗文化和精神内涵,提升民众爱国爱乡的情怀。要继续通过开展读书主题征文、读者沙龙、百家讲坛、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通过各类定期不定期的社科知识普及活动,潜移默化地加强民众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要继续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抓手,普及文明礼仪风尚,让民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提升公共生活意识、培养社会公德、提高个人品德和精神境界。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引导民众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有德公民。

(二)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浙江精神的弘扬相结合,彰显时代特征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是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价值观的培育既要反映绝大多数人的物质需要,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诉求,也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主体性是价值观最主要的特点,客体价值的存在与否及价值量大小的判定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基本依据。同时,“任何‘应然’都必须以一定的‘实然’为依据,才能构成真实有效的价值观念,否则就是一套空想甚至幻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坚持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充分体现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

浙江精神是浙江区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浙江文化精神的变迁历程与时代特征的有机融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浙江人民不断冲破思想束缚,锐意改革、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用创业创新的实践铸就了一部浙江价值精神拓展史。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有为、科学执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铸就了一部浙江价值精神拓展史。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再到以“创业创新”为核心,浙江价值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的生动诠释,成为以时代化、区域化、个性化的方式表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的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浙江精神的弘扬相结合,充分体现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价值要求,着力培育民众现代公民人格。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浙江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彰显出的各类崇高精神,已经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现代公民人格雏形。今后应以培育公民意识为重点,以科普、普法活动为抓手,着力强化民众的主体意识,培养民众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形成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应创新国民教育方式,将公民人格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应以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为重点,通过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践行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育富有现代公民人格精神的新青年,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传承。

(三)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我们的价值观”的培育相结合,反映主体特性

“二十四字”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体三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整体,内涵整体与部分、集体与个体相统一的原则,这同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本身隐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将高度抽象的、理论形态的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常识形态的民众个体道德层面的意识与观念,从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新时期,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浙江最终将“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确定为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其中,“务实”和“守信”传承了浙江讲求实效、义利并举的人文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状况下又有着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崇学”和“向善”,既是对浙江耕读传家、崇文厚德传统的承继,更是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建设“两富”浙江的新实践对民众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紧迫诉求。“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作为浙江民众的个体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培育的现有基础和现实条件。

在新的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我们的价值观”的培育相结合,立足浙江民众现有文化价值基础,充分体现主体特性,从而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弘扬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内涵,将之与个体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有机融合起来,并以此为基准对现有的行业规章、市民公约、学生守则等进行梳理和修订,使之成为民众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社区的先锋示范作用,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价值观的培育。要借助大众传媒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聚合新闻战线、出版战线、文艺战线工作者的合力,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调控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地方立法,以其刚性约束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

(四)浙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两富”战略的贯彻相统一,体现实践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价值观念层面的要求,最终要与浙江民众建设“两富”浙江的宏伟战略结合起来,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价值观培育作为思想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效性的评判,最终以对变革了的实践的评判为依准。价值观培育的最终目标指向实践,唯有得到个体践行的价值观,才能发挥思想引领、行为规范、实践指导的现实作用。民无信不立,国无魂不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转型,越是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价值引领发展、推动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两富”战略的价值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高度统一。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涵盖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

省十三次党代会将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创业创新,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作为主题思想,“两富”成为浙江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奋斗目标。从“八八战略”到“两创”总战略,再到“两富”的现代化使命,浙江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两富”战略是立足于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任务基本完成的现实条件,基于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反映出战略目标的新定位、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反映出民众对精神层面建设的新期待,是指引浙江未来发展的旗帜。

在新的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两富”战略的贯彻与落实有机融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导向必须遵循,但不能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应以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两富”总战略的贯彻落实为中心,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中的运用,尤其注重发挥政策的价值导向、强制执行功能,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着眼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民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继续调整收入分配、发展社会事业、建构均等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让浙江现代化建设的物质财富为浙江民众所共享;着眼于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全面繁荣与进步,努力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权益。唯有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鲜活实践中渗透、贯彻、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才能积极有效并富有长久生命力。

猜你喜欢

浙江培育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