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中亚能源外交
2013-03-15于彦蕾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于彦蕾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能源问题是影响未来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能源安全又应当是处于开放体系的世界性问题。就中国的能源现状来看,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日渐攀升、石油进口渠道过于集中、海外获取能源形式单一,缺乏大规模开发和投资都是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另外从中亚的能源结构看,中亚地区资源虽分布不均,但储量大;从欧亚大陆整体看,中亚是欧亚大陆桥的连接点,将它与波斯湾联系在一起,就可形成一个“石油心脏地带”,形成优越的地缘条件;中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始国之一,是维护中亚稳定、打击三股势力的重要力量,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形成能源合作政治条件。从中国石油能源现状以及中亚能源结构及地区特点等分析可以看出,中亚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弥补了中国不断扩大的石油缺口,同时分散了我国进口石油过于集中的风险。中亚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与新疆地区接壤,中国可利用地理相邻的优势,充分考虑新疆未来的油气化工业发展需要以及中国未来的能源储备,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开发,促进西部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思想,充分考虑上中国与中亚相邻,在地缘上有开展油气合作的优势,在政治外交上与中亚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采取的能源外交策略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进出相结合的策略
“进”是指进口中亚石油和天然气,一方面缓解我国油气供求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降低了我国进口石油集中的风险。我国进口中亚石油可采取直接购买或易货贸易的方式,根据需要调整进口量。预计到2020年在世界的能源构成中,天然气将有目前的20﹪上升到30﹪左右,仅次于石油,居于第二位。“出”是指对中亚石油的投资,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并以此为锲机,实现我国石油工业“跨国经营”的宏伟构想,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亚经济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为我国参与石油、天然气投资提供了机遇。
二、多边合作与双边合作相结合的策略
中亚五个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相互之间矛盾重重。所以要采取多边外交和双边外交相结合的灵活策略,平衡外交关系,维护中亚地区稳定。由于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依靠这些资源成为中亚地区最为富有的国家,并且吸引了其它国家大量的居民。中亚各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给中亚地区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中亚各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会给中亚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所以中国应注意采取多边与双边相结合外交策略来平衡外交,避免招致不必要的嫉妒和仇恨。
三、依托上海合作组织,促进能源合作
一方面要依托上海合作组织,有力维护地区安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及《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为联合打击“三股势力”、扩大安全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表明上海合作组织有能力保证中亚地区的稳定。另一方面,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将能源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以能源领域的合作作为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的突破口和重点,已经成为各成员国的共识。
四、充分发挥我国西北能源安全大通道的优势
面向中亚实施我国能源安全与合作战略应以中亚能源为中心,把能源与其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我国能源安全合作战略中。我国西北地区的资源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地缘经济角度出发,应立足自我和利用境内外资源兼用的西北石油储备战略。
五、加快发展我国跨国石油公司实力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大型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能源企业在整体规模实力、经营、管理能力、技术等方面与它们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作为中亚能源开发市场的后来者,中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对自身实力的亟待加强。
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通过在安全领域方面的合作,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环境,为各国经济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全与贸易合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推动区域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两个轮子”。因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地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已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共识,经济合作不仅将有利于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而且也会增加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所以中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开展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步进行,双管齐下,共同发展。
[1]何伦志,安尼瓦尔·阿木提,张新.中国的中亚能源发展策略[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08.
[2]杨中强.亚洲油气合作与中国的国际能源地缘战略构建[J].呼和浩特: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
[3]何丹.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D].2007.
[4]冯晖.阿富汗战争对中国西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D].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