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健身文化的培育与发展研究
2013-03-15范洪玲
范洪玲
高校校园健身文化的培育与发展研究
范洪玲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通过选择部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健身及校园健身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客观分析。找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健身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健身有良好的认识,对健身有一定的兴趣,但实际参与健身行为不够积极,健身方式、项目单一。学校的健身器材、场地较缺乏,健身制度不够完善,健身活动缺少必要的组织和指导,健身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培育与发展高校校园健身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校园;健身文化;培育;发展
高校校园健身文化是在大学生健身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能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要,又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丰富了社会体育文化生活,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高校校园健身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了广大高校师生的密切关注。在我国体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校校园健身文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健身观念的形成,对于高校校园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3]。笔者十分关心我国高校校园健身文化发展情况,通过收集和查阅国内部分高校健身性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文献作为研究和分析材料,并以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健身和健身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探讨培育与发展高校校园健身文化的具体途径,为高校校园健身文化的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江西、浙江、湖南、山东、河南等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分为男生组、女生组、高年级组、低年级组。
1.2 调研方法
1.2.1 文献调研法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大学生健身”和“健身文化”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共66 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提取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了解大学生从事校园健身活动及校园健身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知识,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这些文献中有张育名[4]对京、沪、豫等地的部分大学的800名学生健身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8.25%)。陶勇[5]等对湖北高校650名大学生的健身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游欢[6]对800 名大学生校园健身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梁波[7]等人从健身文化的视角出发, 对国内高校学生体质的地域特性与健身文化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调查了全国八个经济区域各高校学生39040人。王乐[8]等对武汉市部分高校的2300名学生健美健身做出了调查研究。林锋[9]等对西安市四所大学共500名大学生的健身意识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另外,还有对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福建、山东、河南、浙江、山西等省大学生的健身及健身文化建设情况调查的研究文献。这些调查研究文献基本覆盖全国的主要省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2 问卷调研法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研内容包括健身认知、动机、行为、方法和学校健身软、硬件以及校园健身文化等情况。分析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归纳、分析得到结果。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文献调研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相关文献中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见表1)。
表1 国内部分高校学生健身及校园健身文化现状文献调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高校校园健身及健身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的健身场馆、器材设施不能满足的学生的健身需求,其次是高校校园健身文化氛围不浓厚,校园健身文化与学生健身活动的开展互动不够,健身和文化未能很好的融为一体,健身文化宣传力度不足。此外还有健身项目、手段和方法较单一、健身活动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指导、学校健身制度、评价体系不够完备以及个人的时间、惰性等问题存在。上述问题使大学生实际健身锻炼的行为不够积极,健身运动量也不足。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健身锻炼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得较深刻,对健身锻炼也有一定的兴趣,特别喜欢参与自己兴趣爱好的健身项目,形式上趣味性强、技术上约束少和简单易学的健身项目更受青睐,而传统的跑、跳、投、跨等项目少有人问津。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研国内高校校园健身及校园健身文化的发展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选择对井冈山大学等国内高校的61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596份,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部分高校学生健身及校园健身文化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笔者对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与文献调研结果基本吻合。国内高校校园健身及健身文化建设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对健身有较好的认知,愿意在校园里健身锻炼,但健身实效不高。学校的健身设施器材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健身文化氛围不浓厚,健身制度和评价体系不完备。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大学生校园健身管理和指导工作
由笔者的调研结果可知,虽然大学生对健身有较好的认知,对健身活动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健身意识不稳定,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实际健身行为不太积极,因此,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校园健身制度和评价体系,统一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校园健身活动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陈升茶厂成立于2006年,经过12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拥有300余名员工,数百户签约农户,集普洱茶精制加工、生产、销售及茶文化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而陈升茶厂所在的勐海县被称作“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吸引着大批企业家投资设厂,其中包括一些不规范的代加工企业,他们在规范化生产、人力、设备等各方面投入成本低,有些甚至存在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和扰乱了市场秩序,对大型民营企业发展也造成了很大压力。
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推动高校健身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健身工作委员会,统一组织和管理学生校园健身活动的开展,使校园各项健身活动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同时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健身协会或健身社团,并且为他们的健身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并提供引导、支持和帮助,使之能顺利开展。
校园健身规章制度是构建校园健身文化的依据。通过制定大学生校园健身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整的校园健身活动评价体系。把校园健身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可在学校相关考核条例中,明确学校各部门在健身活动中的基本职责,把学生的健身活动列入学校各部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建立师生合作监测制度,时时动态地监控学生校园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校园健身文化的发展状况,以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来促进和引导校园健身活动持续发展。同时要完善各种对学生参加健身活动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改革高校体育课成绩评定办法,将原来单纯的技评、达标、终结性评价体系融入体能素质、参加校园健身活动的态度、表现与团队精神等多维内容,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校园健身实效。
认真做好大学生健身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团队的专业特长,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时间地点等) 确定健身锻炼目标,选择好健身项目、方式和手段,制定好适合自身的健身计划,并付诸实施。建立健身项目现场辅导站和网络指导站,安排学校体育老师帮助学生调整健身计划,对健身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指导、帮助,不断强化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兴趣,促使其坚持参加健身锻炼,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2 积极改善高校校园体育健身环境
当前, 高校体育健身资源总的来说较缺乏,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从心理学上讲,当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健身的意义和作用,对健身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时,他们的健身意识就会处于自觉活跃状态,就会主动利用校园健身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健身愿望。如果这时学校的健身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健身锻炼需要,那么他们健身的主动性将逐渐消退,健身的实效也将大打折扣。笔者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在校园里参加健身锻炼,学校健身资源的短缺,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参加健身锻炼的意愿。因此,高校应结合现有条件充分挖掘本校体育健身资源潜力,为大学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要争取学校领导对校园健身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校园健身文化建设提供领导和为体育健身基本建设投入经费。积极改善高校的体育健身设施状况,扩大体育健身活动占地面积,建设小型多样的健身场所,增添必要的现代体育健身设施。还可以购置一些健身器材摆放在校园操场上,让学生自取、自用、自放,并提供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健身项目,如:攀岩、户外运动、野外生存等项目,来激发学生参与健身的热情,真正把“让”学生健身锻炼变成了学生我“要”健身锻炼的现实。
体育教师团队是构建和完善校园健身文化的重要保障。学校体育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调整转变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知识创新意识,使自身所储备的体育健身内容、方法、手段能满足大学生校园健身需要。同时要不断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认真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的前提下,积极开发以健身教育为重点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一些有本校特色的健身教育校内教材,向学生传授体育健身知识和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学校健身教育特色课程和健身教育的课程体系。另外,高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是学生开展健身活动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三课两操”时间开展健身游戏、健身体操和健身舞蹈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健身,在健身中丰富文化,并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
3.3 努力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健身文化氛围
定期举办校园“健身节”。“健身节”的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包含健身表演、健身比赛、健身文化宣传教育等,也可以开展一些体育讲座、演讲等。“健身节”不仅要开展各种有趣的健身活动,还要让学生在健身趣味活动中感受到健身锻炼的快乐文化生活,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发现自我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利用“健身节”开幕式、闭幕式等大型活动让全校学生和老师参加,让外校师生也参加。这样既是全面地展示学校的健身文化生活一个机会,更是对外宣传学校的一个窗口,通过宣传会让社会更多了解学校,使校园健身文化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
改革校运会。为了学生适应日益增长的校园健身文化需求,可以把运动竞赛为主的校运会转变为融健身、竞技、娱乐、艺术、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现代体育活动。项目编排可结合学生的兴趣,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开设一些新的健身体育项目和表演项目,如广播体操、健美操、狮舞、龙灯舞、滚桶、多人多足、毽球等。把现代文化与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使校运会充满文化气息,丰富和促进校园健身文化的发展。
氛围渲染是校园健身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积极开展以校园健身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美在健身”绘画比赛、“健身诗歌”征集比赛和“在健身锻炼中成长”征文比赛等。通过比赛活动,让学生把参加健身活动中的精彩瞬间、感人场面和自己在健身活动中的经历、感悟等描绘成画,编织成诗,撰写成文来提升学生对校园健身文化的认识。营造浓厚的校园健身文化氛围。另外,要充分运用学校的网络、报纸、广播和板报等媒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健身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另外可以邀请奥运会获奖运动员来校作报告或讲座等形式,宣传奥运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奥运精神,并将奥运精神转化为参与健身锻炼的推动力,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校园健身文化建设中,为构建和谐校园作贡献。
[1] 朱峰,邓军.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 26(4): 179-182.
[2] 张罗克,高朝阳.校园健身文化与阳光体育运动[J]. 体育世界,2011, (10): 10-12.
[3] 董文杰.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健身[J]. 中国校外教育,2008, (8): 994-996.
[4] 张育名.大学生健身意识的现状与培养[J]. 中国青年研究,2005, (6): 43-47.
[5] 陶勇,戴春玲.对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健身行为习惯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19(4): 84-99.
[6] 游欢.大学生健身方式系统创新设计[J]. 科协论坛,2010 (2): 109-115.
[7] 梁波,刘英辉,邹继香.高校学生体质的地域特性与健身文化互动效应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 25(12): 52-56.
[8] 王乐,梁蓓.对于武汉市大学生健身健美现状的调研[J]. 体育世界,2010, (11): 99-100.
[9] 林锋,袁晓芳.西安大学生健身现状调查与意识培养[J]. 内江科技,2008, (5): 68-69.
Study of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fitness culture
FAN Hong-ling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Manny university students as research object, a deeply investigation and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fitness activities and fitness culture in university campus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document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hrough this study, several drawbacks in China’s university campus fitness culture development were found, which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most students had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showed interests of fitness activities but did not take active part in sports training, with very limited ways and events of bodybuilding. There were insufficient fitness instruments and place, incomplete fitness institutions, and it lacked of essential sports instructions and low fitness culture atmosphere, etc.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direct at promoting university campus fitness culture.
university campus; fitness culture;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1674-8085(2013)05-0083-04
G806
A
10.3969/j.issn.1674-8085.2013.05.018
2012-10-21;
2013-08-10
井冈山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JR1208);吉安市科技局2012年度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吉市科计字[2012]32号软科学13)
范洪玲(1965-),女,江西进贤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E-mail: fhl63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