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2013-03-15刘传
刘 传
(吴江中学 化学组,江苏 苏州 215200)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刘 传
(吴江中学 化学组,江苏 苏州 215200)
在化学课堂上,问题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提问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为了充分发挥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做到提问目的明确、注重启发、引导思考、学会创新。
问题;设计;思考;能力;创新
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原动力和牵引力,合理质疑能够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思维的进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品质,所以“问题”教学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问题→思考”以及“思考→问题”贯穿的[1]。这种问题的获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思考而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个是教师直接面向学生提出的问题。目前我们的课堂大部分是教师面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顺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以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问题的发掘
任何知识中都蕴涵着问题,但是有的问题非常浅显,可一眼看出,可称之为“显性问题”,显然这些问题不是我们课堂提问的主体;教师需要发掘的是“隐性问题”,从看似没有问题的知识叙述中发掘出潜在的问题。
1.1 从实验中发掘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发掘的问题主要源于对实验原理的思考,对实验装置的斟酌,对实验步骤的发问,对实验现象的困惑,对理论与实验之间差异的讨论甚至是对与之相关的其他物质性质的衍生思考等方面[2]。而很多从实验中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可以包括上述好几个方面甚至全部的。
例1在实验室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中,是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氯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那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用浓盐酸,而不是用稀盐酸?(原理)(2)为什么用二氧化锰而不用高锰酸钾?(原理)(3)为什么要检查集气瓶的气密性?(步骤)(4)为什么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步骤)(5)尽管知道盐酸物质的量,可常常收集的氯气比理论值略少?(理论与实际差距)(6)用高锰酸钾是否能完成实验?需要什么改进?(装置)(7)为什么要用氢氧化钠吸收尾气,从这个实验是否可以看出氯气有那些物理和化学性质?(衍生思考)
例2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观察表面颜色变化,然后将铝条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可以思考提问:(1)为何铝条在打磨前后颜色会有变化?(原理)(2)在打磨后铝表面是什么物质呢?(原理)(3)放置后铝片表面颜色变化说明铝的活泼性如何?(原理)(4)铁在空气中被氧化表面生成Fe2O3而生锈腐蚀,且生锈后内部的铁被腐蚀的程度和速度都会越来越严重,那么,Al在空气中同样也被氧化表面生成了Al2O3,Al为何没有继续被氧化而一直腐蚀下去,越来越严重呢?
可见,在实验中精心发掘的问题,能给学生造成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心理,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积极需求和主动探索,从而让实验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1.2 从背景材料的阅读中发掘问题
任何学科的发展史其实都是一部问题史。在化学书以及一些资料中有许多关于化学史实、生活小常识、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以及其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内容的介绍,学生理解有关阅读内容时总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所阅读的内容,教师可利用书中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引起的联想和冲突,发掘问题,激发学生更加深入研究。
例3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书本上介绍了波义耳在一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汞,结果发现其质量增加了,他最终没有发现真理。学生很替他惋惜,此时教师可乘机提出几个问题:(1)质量为什么会增加?(2)波义耳与真理仅一步之遥却又失之交臂,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4不少资料中都出现过这样一种叙述: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析出红色固体的现象,反而是有气泡放出,并有蓝色沉淀生成。初中学生在读到这个背景资料时,就会觉得与他们学习的置换反应的原理不相符合,这样会激发他们去进一步思考探究,从而发现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情况,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的严谨。
1.3 从生活常识中发掘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生活经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关注化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用他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其生活服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因此,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自然、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化学,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将他在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与他在书本中学到的进行比较,此时问题的产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容易接受的。
例5生活中吃皮蛋时常常蘸点醋,这样可以消除皮蛋的涩涩味道,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蘸醋的作用可能是什么?再如,接电线时,若用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接在一起,在接头处往往很容易生锈,在学习了原电池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怎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如何解决?
1.4 从热点新闻中发掘问题
媒体上常常有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热点新闻的报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中隐含的问题来诱导学生思考。如氯气的泄露,二氧化硫漂白食品,居室中的甲醛污染,煤气中毒,煤矿的瓦斯爆炸、充电汽车的出现等等,都是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热点。这些问题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善于动脑的优良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问题的设计
如果说,发掘问题属于“为什么”,那么设计问题就属于“怎么问”,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它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2.1 具有一定思维容量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从思维方向来看,所设计的问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4];从思维力度来看,所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知识识记的问题,如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或记忆中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可以解答,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例6在学习物质的聚集状态时,介绍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丰富多彩,例如自由流动的空气、香气扑鼻的咖啡、晶莹剔透的水晶等等。这些物质都是由大量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的。可以提问:物质有哪些常见的聚集状态呢?不同状态的物质物理性质上有哪些差异?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好的思维容量。
2.2 具有适宜的难度
怎样的问题才是难度适宜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有效驱动学生有目的的积极探索。实践证明,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而过于难的问题,由于学生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对激发学习的信心和培养其思维能力也是没有好处的[5]。
例7在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中,教师从乙烷分子结构的知识出发,让学生推测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这个问题的设计就符合“难易适中”的要求,学生思考后能够解决。但若教师随后提出“如何证明乙醇的结构式是I式还是II式?”这个问题就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无从下手,问题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2.3 具有合适的梯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6]。即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深刻理解有关知识。“问题组”的实际要紧紧围绕核心主题,逐层递进,既不能梯度太大,使学生迷失了思维的方向,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太琐碎,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散。
如等效平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所以在设计这一类题目时就需要十分注意题目的梯度。
例8一定温度下,把4 mol A气体和5 mol B气体通入一个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
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合物就处于平衡状态。现维持该容器中温度不变,令a、b、c、d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A、B、C、D的物质的量,如果a、b、c、d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才能保证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几种物质的百分含量仍跟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请填写以下空白:
(1)若a=0,b=0时,则c=_______,d=_________;
(2)若a=1,则c=________,d=__________;
(3)a、b、c、d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等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和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的设计就具有较为合适的梯度。(1)、(2)两个问题的存在,给了学生思考这类问题的一个入手点,倘若直接出现问题(3),知识的跨度就太大了,学生势必会摸不着头脑,最终选择放弃。而正因为有(1)、(2)的铺垫,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那么从数字到字母的过渡就显得自然而又有所提升,学生在解答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成就感。
总之,好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觉得他的学习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课堂充满着激情,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1] 张金钟.新课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甘肃教育,2007 (3)∶50.
[2] 杨红霞.情境教学在有效课堂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2) ∶51.
[3] 葛群芳.情感——情境教学中的最重要因素[J].宁夏教育,2010(4) ∶33-34.
[4] 徐建华.中学化学情景教学设计[J].科技信息,2011(1)∶237-239.
[5] 吴洪明.试论问题情景式教学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J].化学教学,2001(9)∶17-19.
[6] 柳世明.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是过程教学的关键[J].化学教育,2005(1)∶35-37.
(责任编辑、校对:琚行松)
Creating Question Situation to Enhance Classroom Efficiency
LIU Chuan
(Section of Chemistry, Wujiang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200, China)
In chemistry class,Question Teaching is a type of foundation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effect of question raising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exert the effect of Question Teaching on classroom teaching, we should specify the purpose of raising questions, emphasize the inspiration of students, guide their reflection and help them learn to ha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question; designing; deliber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G633.6
A
1009-9115(2013)05-0136-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5.043
2013-03-26
刘传(1979-),男,江苏苏州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