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研究
——基于安徽省B市的实证调查

2013-03-15李本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学生同学学校

李本友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研究
——基于安徽省B市的实证调查

李本友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在我国已初见端倪,通过对此现象的进一步调查,可将其类型分为:偏激反抗型、疏离逃避型、冷漠消极型、自傲玩乐型和阳奉阴违型等五种。应对这一现象,重要的是教师要理解中学生生存的环境,疏通中学生的情感,解析中学生的价值追求,从而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中学生;学校文化;反文化

前不久,在一位中学生的手机上看到这样一条短信:某校新落成一个雕塑,一名少女左手托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右手捧着一本书籍。学校在学生中征集该雕塑的名称。结果,有同学给的名字是“读书‘鸽’有用?”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然而,在如今的中学校园中,缺乏理想、爱慕虚荣、金钱至上、打架斗殴、黄色笑话等消极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科学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揭示规律[1]。学生“反学校文化在本质上是对校园文化中根本价值观之异化[2]。为了对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进行更为详实的研究,我们选择了安徽省B市三所完全中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访谈对象是由合作学校的政教处、教务处以及班主任提供的。

根据我们访谈的记录,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的外部表现大致可总结为偏激反抗型、疏离逃避型、冷漠消极型、自傲玩乐型和阳奉阴违型等五种类型。五种类型有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详见表1。

(一)偏激反抗:谁能怎么我?

个案A:父母离异,随父生活。父亲是厨师,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访谈:自我介绍等(略)

表1 五个问题的调查统计

问:乐意介绍自己的名字吗?我们认识一下好么?

答:(略)

问:我有一个东西给你看看。(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个假老鼠,当人打开盒子时,“老鼠”会突然蹦出。)

答:吓了我一跳!不错,好玩。

问:听说你经常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方法吓唬女同学,有时还欺负同学,能说说为什么吗?

答:我最瞧不起那些学习好一点的同学,他们平时像“跟屁虫”似的围着老师转。上次在市场上买了一条无毒小蛇放在XX(同学名隐去,下同)书包里吓唬她,就是让她知道跟我们作对没有好下场。

问:XX同学得罪你了?

答:没有得罪我,她得罪了我的一个兄弟。我那兄弟追她,她居然不理睬。

问:老师批评你了?

答:那是肯定的。我根本不理他(指班主任),他能怎么我?我又没犯法。

问:你喜欢上课吗?

我只喜欢上历史,我觉得历史课有意思。其他老师的课就不太喜欢。有些老师课讲得不好,还瞧不起我们,真“垃圾”!我在上他们课时就故意跟他们唱反调。上课时他们让我坐好、坐正,我就有意翘着二郎腿,看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问:将来最想干什么?

答:说实话?(询问我,我点头示意)能当黑社会老大就好了。有钱有势,能呼风唤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对于学校文化的反抗,一般说来是较为隐蔽的,表现也不够强烈。例如,学生对老师的不满,最多在背后给老师起外号,像什么“四只眼”“长颈鹿”等。如今学生对学校的反抗已由隐性转为显性,由柔和转为强烈,突出的表现是由原来的内在心理状态的消极对抗,转变为公开的带有攻击性的对抗。当今中学生反学校文化体现出的激烈程度越来越令人吃惊。例如师生冲突,原来是教师公开批评某同学时,才会引起冲突,而现在教师稍有不慎,说错了某句话,学生就会“穷追不舍”。我们在调研的学校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件事:李同学上课故意违反纪律,老师多次暗示均无济于事。最后,老师过于激动大声斥责道:“今天不管你爸当多大的官我都要处理你。”谁知李同学抓住这句话反问道:“我犯错误需要处分,与我爸当多大官有什么关系?”并要求老师公开向他道歉。

这种对抗既表现在师生关系上,也表现在一些既定的规章制度和学校其他成员身上。这种强烈的反抗现象有独生子女人格特征上的原因,更有文化上的原因。例如,当今的中学生暴力案件的增加和现在普遍存在于网络传媒中的暴力游戏泛滥有关,也与家庭的文化教育方式密不可分。现在孩子的暴力倾向例证随处可见,比如说,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宰了你!”也有些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向他们灌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宣传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

这类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教育,通常采取直接而明确的对抗方式,如在课堂上直接与老师冲突,不接受老师训导,甚至要求罢免教师、上访、破坏公物、与学校打官司等。他们对其他学生表现出一种轻蔑的态度,称这些学生为“应声虫”。这一类型学生的反抗学校方式可以说是所有类型中最激烈、最严重的。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与“权威”对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能怎么我?”因此,老师的威信在这些学生面前建立不起来,可以说他们是一群令教师头疼的学生。他们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在非正式群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破坏性较大。这部分人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控,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团伙”。他们有的在学生中发展“会员”,同学“入会”交“会费”可以受到保护,否则就会挨揍。

2010年3月份,警方就破获了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南山社”,这个团伙大部分成员是在校初、高中生,他们自去年11月份成立以来已作案20多起。团伙内部还有所谓的“南山社”章程,里边有10条组织结构和纲领。据被捕的6人交待,他们的组织是模仿香港某影片成立的,准备在本地区干一番大“事业”。

(二)疏离逃避:逃课又何妨?

个案B:父亲是个体老板,母亲帮公司管理财务,经济条件优越。访谈:自我介绍、寒暄等(略)

问:你喜欢上学吗?

答:不喜欢!上学一点意思也没有。

问:听说有时你逃课,是真的吗?

答:对。遇到我心情不好时就不来上课了。学校生活两点一线,闷死人了。我经常请假在家休息、有时拿着书包对家里人说是上学了,其实我去上网了。

问:家里人和学校对你逃课是什么态度?

答:老爸没时间管我,老妈管不了我。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学校多事(指把情况告诉家长)他们也不知道。有些老师也不怎么管我们为什么逃课,偶尔问问,其他同学也会给予搪塞。班主任想找我们也不容易,我们见到他就躲。

问:你课余时间最喜欢干什么?

答:有时上网玩传奇,有时到彩票点选彩票碰碰运气。

问:毕业后最想做什么事?

答:能开个赌城就好了(笑)。有机会看看能不能开个游戏厅或网吧,很能挣钱的。

学校里出现“逃课族”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或不喜欢的老师所上的课就逃课躲避。对他们而言,逃课已不再是一种太大的过错,而是一种很时髦、很刺激的举动。整日不愿与老师见面,处处躲避老师或躲避劳动、集体活动等。

这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上课简直是活受罪。他们深受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态和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的影响。每逢奖注开奖,有些人就想去一显身手,在学校里几个人在一起经常研究购买号码。看到别人摸奖中彩、下海经商心里就痒痒。在学校的表现就是厌学逃课、侥幸作弊。

(三)冷漠消极:读书有何用?

个案C:父亲做小生意,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是低保对象。

访谈:自我介绍、寒暄等(略)

问:你喜欢上学吗?

答: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不上学又能干什么呢?

问:听说你上课时喜欢睡觉,是真的?

答:我英语听不懂,又不喜欢英语老师,所以一般只在英语课上才睡觉。我真不知道那些人拼命学英语、学数学有什么意义?

问:你不想考大学吗?

答:考上大学又怎么样?家里没有人(指社会关系)照样找不到工作。我家邻居XX经营服装生意,听说去年赚了60万,他初中还没有毕业呢。他常说能算清楚帐,就可以做生意。读大学恐怕一辈子也赚不了那么多钱。读书实在没有多大用处。

问:想过将来要干什么吗?

如果家里有本钱,我早就不读书去干生意了。我想毕业以后就去到南方混。只要能挣钱,干什么都行。“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学校里有钱人和穷人就是不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有钱人就是特殊些。

这类学生并不十分讨厌学校生活,但学习无目标,到学校来唯一目的就是在学校环境的庇护下,逃避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对任何事情都无兴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有的缺乏爱心、缺乏热情,认为所有人的“善举”都是“矫揉造作”或另有目的。

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就是从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对班级漠不关心,与集体离散,学习不用功,一心想发财,又缺乏具体的目标,常常做“白日梦”。他们在班级中经常散布一些消极言论,例如“个体老板腰缠万贯,挥金如土,读书人整天含辛茹苦;当歌星扭扭屁股口袋鼓,北大毕业照样在家买糖葫芦”。他们认为,现在社会知识“无力”,金钱无所不能。只想毕业回家赚钱,认为有了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四)自傲玩乐:玩玩也有错?

个案D:父亲政府官员,母亲是银行主管,家庭经济条件优越。

访谈:自我介绍、寒暄等(略)

问:能不能说说你平均一个月花多少钱?

答:没仔细算过,大概2 000块钱左右吧。

问:是否介意告诉我你的年龄?

答:18岁。初中时成绩不好,爸爸找人给我留了一级,不然的话,我今年该上高三了。

问:是不是有女朋友了?

答:哪有?(没有)。现在的男女朋友今天可能是,明天就可能不是。

问:听说班级里有几个女孩很怕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答:有时我喜欢和她们开玩笑。比方说摸摸她们的脸;拽拽她们头发。有时她们很不识抬举,哭着告诉老师。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消遣消遣,取取乐吗?

问:你喜欢上学吗?

答:我喜欢来学校。学校里有许多同学陪我玩,自己在家太“郁闷”。在学校还可以混张高中文凭,留将来参军用。

问:业余时间一般干什么?

答:上网、看电影,有时同学朋友在一起喝喝酒。

问;想过将来干什么?

答:哪能想那么远?谁能知道将来怎么样?“今天有酒今朝醉”。不过,老爸说了,毕业以后让我先到部队锻炼锻炼,以后回来再安排工作。

这类学生从不把老师、同学放在眼里,自傲自大,到学校来就是为了玩得快活。他们酗酒赌博,捧歌星追对象。他们中多数人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体验。大部分人会喝酒抽烟。当他们对班级或老师不满时就会出现:追逐推撞、口出怪音、敲打作响、表情怪异、打架斗殴等。他们当中有的为了弄到钱花,有时会向学生索要,不从便拳脚相加;有的为同学间的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有的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他们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安全感。我们在另外一项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有10.5%的人感觉到有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

他们反学校文化的手段多样,有些方式往往让人意想不到。例如在学校调研时,我们就听到这样的事情,学校规定男同学不能蓄长发,要求“前不遮眼、后不掩领”。过去有些同学不想剪发只是想方设法躲避学校检查或“打擦边球”,而前不久这个学校高二某个班的男生在部分同学的“胁迫”下,居然用集体剪光头的形式来反抗。在学校中,这部分人不是以固定“团伙”的形式出现,但有一定的“人气”,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人,特别容易和他们在一起。

我们在这些学校调研听到的“新陋室铭”,便是对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注解:“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游戏传得快,女孩换得勤;琢磨谈恋爱,寻思打扑克,无诗书之乱耳,无学习之劳神,虽非跳舞场,堪比游戏厅,心里云:玩得快活就行”。

(五)阳奉阴违:谁是“墙头草”?

个案E: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商场营业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访谈:自我介绍、寒暄等(略)。

问:听说你的作业一般都是别人给你做或你抄别人的,是吗?

答:是。

问:那干脆不做算了?

答:到学校来与老师对着干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不做作业既要被家长训,又要被老师吵,所以作业大部分都是让别人给我做,或抄别人的作业。有时老师知道我抄别人的作业,让我自己做,我也只是口头上答应。

问:同学说你特别聪明,给人起了不少绰号,能说来听听吗?

答:(笑)那是觉得好玩。不过有时大家也觉得有道理,例如我给XX老师起了个“小眼品次郎”是因为他眼睛不大,上课时又喜欢看女孩子,所以大家在背后都这么叫他。

问:你听说过别人也给你起了个绰号吗?

答:听说了,是“墙头草”,就是“两边倒”的意思。班主任找我谈话让我写保证,下次不犯错误,不违反纪律,不再与其他班的朋友们来往等。我又不能不写,但这又不可能做到。我的那些朋友误会我了,认为我是“墙头草”,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出卖朋友的。

问:你喜欢学校吗?学校开展的活动你参加吗?

答:不太喜欢。学校老师管得太宽了,什么事都要问,把我们当小孩看。学校里开设的课程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学校开展的活动一般要看我的兴致,高兴时就参加,不高兴时谁说我都不参加。

这类学生表面上认同学校文化,并遵守学校的规范,实际上心里并不真正认可学校的教育目标。

他们时而附和着学校的主流文化,时而又站在反对学校的一方,在特定的场合还会表现得非常激烈。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已初见端倪。英国学者拉森从教师的观点,为学生的“反抗行为”(即“反文化行为”)下过定义,他认为学生的“反对行为”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性的破坏行为,学生反对的目的主要是与学校文化的权力相互竞争,打破学校所安排的制度性设计,意图重新设计教育符号来取代学校现有的价值观念。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表现,只是对学校主流文化价值的怀疑、叛离、拒斥,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异化,还没有出现西方研究者所提出的“反文化的主要目标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权利,而是在文化上提出强烈挑战”[3],用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来取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在我国具有反学校文化的倾向的学生多数表现为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之间的“游离”、相悖。要应对这一现象,重要的是教师要理解中学生生存的环境,疏通中学生的情感,解析中学生的价值追求。承认反学校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运用文化的观点分析、诊断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关注边缘群体,提高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注重课程间、学科间、教师间的统合,形成对反学校文化的共同的干扰手段。把握学生文化发展的动向,有的放矢加以引导等。同时根据反学校文化的不同类型,可以借鉴强制性文化整合、渗透性文化同化、民主性文化多元等文化改进策略模式[4]。“和谐”作为事物存在的协调、平衡状态,是一种内外相适应的境界[5]。作为倡导和谐教育的施教者,不需要完全摒弃反学校文化,因为它也可能蕴涵有价值的成分,而且主流文化也有一些需要改造的成分。

[1] 李本友,王琪.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42-44.

[2] 周晓燕.青少年“反学校文化”:问题,意义与对策[J].教育学报,2006(2):60-64.

[3] 覃光广.文化学词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8:306.

[4] 李本友,林鸣,林泽玉.成因与对策:中学生反学校文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6(10):27-30.

[5] 李本友,郭孝文,吴玲.和谐教育的观察与构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4):122-138.

(责任编辑、校对:刘玉娟)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unter-School Culture: a Stud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B City of Anhui Province

LI Ben-you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Bengbu College, Bengbu 233000, China)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unter-school culture emerges at the initial stage in China. And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different typ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extreme resistance, alienation and avoidance, indifference from negative, arrogance and pleasure-seeking, and overtly agreeing but covertly opposing. Thu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help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cultural values by means of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living status, guiding students’ emotion and illustrating their pursuit of valu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hool culture; counter-culture

G40

A

1009-9115(2013)06-0128-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6.03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0SK519),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立项课题(JG06107)

2013-03-26

李本友(1965-),男,安徽蚌埠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中学生同学学校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学校推介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