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献给陶涛同志

2013-03-14李士忠

化工管理 2013年13期

文/李士忠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献给陶涛同志

文/李士忠

我永远不会忘记1964年10月16日那一天,一朵升腾在中国西部的硕大蘑菇云,一声来自世界东方古老大地的惊天巨雷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亲眼目睹了北京大街小巷人们疯抢《人民日报》号外、欢呼雀跃的动人一幕。我看到,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开会的周恩来总理中断会议,庄严宣告这一惊人特大喜讯时,整个会场沸腾了,人们欢呼,人们跳跃,人们眼含热泪高呼口号,仿佛波涛汹涌的欢乐海洋。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西昌卫星城观看卫星发射的壮丽场面。当指挥大厅指挥长宣布点火后,一声巨响,卫星在火箭的推动下喷射着熊熊烈火稳稳地把一条神龙送入太空。

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在酒泉飞船发射基地亲眼所见飞船屹立在高入云霄发射架上整装待发的雄姿。

我同样永远不会忘记在北京航天指挥中心亲眼看见返回地面的“神舟号”飞船,并和它合影留念的感人情景。

不管是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还是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的成功发射,都离不开化学工业的重大贡献。正是它提供的大量必不可缺的高、精、尖化工产品,才有了这些奇迹般的创举。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一位默默无闻、辛勤劳动,并把终身献给祖国国防工业的化工技术专家密不可分。她,就是我深深崇敬的原石油化学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陶涛同志。

遗憾的是,2013年4月5日22时55分,一如一条涓涓细流缓缓流去,陶老以96岁高龄从容坦然、平静淡定地走了,向着岁月深处,把波澜壮阔、崇高伟大隐匿于茫茫苍穹,令我永远不能忘怀……

1917年,陶老降生在上海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当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国门,她毅然与四万万民众共赴国难,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1940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从事革命活动比较暴露,根据党的指示,同年底撤离上海赴苏北参加了新四军。

是她,凭着在大学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了最后一道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第一块印制“抗币”(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行的货币简称)所需的凹印铜版,保证了“抗币”的印制,为支持抗战及与汪伪货币作斗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是她,远赴苏联几个染料厂进修学习,回国组织新建吉林染料厂并顺利投产。

是她,在国家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和新武器装备迫切需要特种化工新材料时,深入调查研究,攻克研制中的技术难关,生产出了核弹急需的裂变物质合格产品,保证了核工业热核原料生产尖端武器的需要并组织采用新技术建设一个相同规模但基建投资仅为原生产装置八分之一的新装置,产品成本仅是原工艺方法的六分之一,而工艺技术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是她,在我国发展战略导弹和人造卫星急需氧化剂、燃烧剂等推进剂时,亲临现场组织设计人员精心设计,对装备、工艺、厂房不断修改,终于在1968年初顺利投产,保证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卫星的需要,并至今保证正常供应。

是她,在“飞船”发射要求高能燃料的原料纯度达到99.9999%,需要采用极为严格的净化工艺,生产难度大,技术关键难以解决时,深入调查研究,安排科研人员采用一种新的吸附剂进行试验,获得成功,并建议改造生产装置,生产出了合格的高能燃料,仅用原建设投资四分之一费用,提高生产能力一倍多,解决了“飞船”发射对基本原料的高要求,满足了航天事业的需要,并保证了“神舟号”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和返回地面。

是她,在50年代国防科技要求化工部迅速研制一种耐高温、耐强腐蚀、电绝缘性能极好,号称“塑料王”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时,组织公关会战,保证了国防尖端技术的需要,她一直深入现场,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当建成生产装置并一次试车成功后,还继续跟班劳动,仔细观察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能和制成品的检测性能,直到产品合格才回到北京。

是她,在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央决定保护好毛主席遗体供广大群众瞻仰时,当天中午接到任务就立即组织有关单位星夜赶制完成了有机玻璃罩和灵床,次日即送到现场。也正是她的一个简单、科学、实用的办法,解决了棺内充氮和遗体转移中制造氮气环境的难题,为长期保护毛主席遗体起到了有益作用。

是她,在担任国务院塑料推广领导小组副组长期间,精心组织、身体力行、走南闯北研制塑料加工应用,使塑料制品广泛推广,特别是钢塑门窗、上下水管道纳入国家建筑标准被广泛采用。

是她,从1956年化工部建部以来,一直领导和组织化工新材料和国防工业配套化工产品的研发工作,为我国数以万计的化工新材料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岁月催人老。进入古稀之年,她一如既往地关心化工新材料和国防化工的生产和发展,经常把化工部二局(军工局)和主管新材料的同志,以及离退休老同志请到家里了解情况,提出建议。

陶老的人生底色单一到近乎纯粹,热爱党热爱祖国是她对自己生活唯一的润色。她一点一滴的涂抹,再酣畅淋漓地散发。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革命事业,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她是一位革命者,更是一位学养丰赡且治学严谨的资深专家,把自己点滴的汗水全部汇入了建设国家波澜壮阔的洪流之中。

十分有幸,我曾经在她的身边工作了5年。经年累月,耳濡目染,她高迈的人格连同她的严谨自律、朴实作风、谦虚谨慎、刻苦钻研、认真负责、关心同志,为我树立起一座丰碑。丰碑永存天地间,为我提供着面向无尽时空的映照。

她没有子女,她把同志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子女。每年春节前后,她都要设宴招待大家,与他们欢聚一堂,所有费用自掏腰包,从不让别人花一分钱,更不让人找公家报销。

当年,因为备战的需要,一些国防军工企业大都建在内地及大西南、大西北的崇山峻岭、穷乡僻壤间。她要频繁到这些企业调查研究和蹲点。我曾经跟随她一同出差,她完全有资格乘坐软卧前往这些遥远的地方,但许多次,为了给国家节省些差旅费,她坚持乘硬卧,甚至是硬卧上铺。

她工作起来的认真、细致劲儿用一丝不苟形容似乎分量还轻了一点。记得1996年,为了纪念化工部成立四十周年,部党委派我负责《中国化工风云录》一书的创作工作。清样印出后,我们分送给各位领导审查时,已年近80岁高龄的她,不仅亲自审查了全书,还把老二局熟悉情况的同志请到家里,对第六章《负起特殊的使命》和第十二章《谁持彩练当空舞》两章作了认真讨论修改,然后把修改意见打印成书面材料送回来。我们所有创作人员无不为之感动,她的严谨认真鞭策激励着我们完成了这部囊括长达四十多年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大型报告文学。可以说,正是字里行间饱含了无数陶老这样人的厚望与辛劳,这本书才渐渐丰满厚重起来,最终成了一部历史性和可读性兼而有之的好书。

她在工作中的一贯作风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她在调查研究和蹲点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遇到工作上的难题就和工人、技术人员和同事们一起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方法,在新材料和国防用化工产品研发、生产中连连取得丰硕成果和重大突破。

陶老是和蔼可亲的。她的关心体贴总是让人如沐春风。1993年,我任化工部副部长兼人事教育司司长期间,具体操作机关机构改革,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在我住院治疗期间,年近80岁的她亲自到医院看我,语重心长地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注意节劳,保重好身体。千般叮咛万般嘱咐,让我感动得流下热泪。我也多次到家里看望她,每次她都用亲身体会告诉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要特别注意两件事,一是工作要有节制,不能过度;二是冬天出门一定要带帽子,保护好脑外骨、表皮内的血管,防止出事。她说,全国人大一位副委员长就是出门时遇冷前额血管破裂,让我们痛失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她提醒我可不要小看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弄不好就出大事,千万要注意。多年来,她的这些有益忠告和经验以及她所给予的谆谆教诲和关心爱护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令我不曾也不能忘记。

陶老也是谦逊的。她身在高位对人却总是善气迎人、泰而不骄、尊重有加。一次,去看望她,我说,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办的,尽管告诉我们。一再追问下,她才说,我去看病或出门总是联系不上司机,组织如果能给司机配个BB机(当时手机还很少),便于我呼叫他按时来接我就好了。再有,我最近眼睛不好,能不能帮我转到北京同仁医院去看看。我当即告诉随我一起去的行政司副司长佟树林同志回去立刻就办,必须落到实处。事后,她几次亲自给我打电话,一再表示感谢,还让司机代表她来表示感谢。说实在的,这事让我深感内疚,其实是自己的工作不够仔细,她才遇到了这些麻烦,但反过来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她却这样放在心里。还记得1981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因为参加会议名额有限,秘书不能同去,由计划司司长和时任生产调度司综合调度处副处长的我陪同陶老前往,所以秘书工作当然由我承担。在回京的火车上,她几次对我说,你既忙于工作又做我的秘书,给你添了不少麻烦,非常感谢你。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陶老的谦恭下士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陶老在重病住院期间,不忘过去,在病榻上书写了《难忘在新四军一师战斗生活片段》和《一切服从革命的需要》回顾了从1941年至1945年在新四军一师粟裕师长领导下的革命和生活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老年过九旬后,在病房中看到窗外远处的工地上竖立的塔吊,写下了《塔吊随感》短文,令人肃然起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千古名言正是陶老在内的老一辈革命者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终生的真实写照。

陶老更是磊落坦荡的。早在并重前,她就给上级党委和党支部留下遗嘱:“我去世后,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等任何仪式。不写生平。家中不设灵堂。遗体火化后不保留骨灰,埋在任何一棵树下,不留标志……我交两万元特殊党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位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把毕生精力和热情全部献给共和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人,就这样告别自己的一生,令人唏嘘的同时不得不深深的敬慕景仰。

读完这份遗嘱,轻轻放下的时候,我将头举向夜空——繁星满天。恍惚间,我依稀看到繁星在天幕上拼写出这样一行文字:“高风亮节、胸怀宽阔!”

虽然我有幸在她身边工作5年,也只是了解了她人生中点滴情况。我只能沿着回忆,从曾经的过往中,寻觅她这一生的踪迹。金戈铁马、云卷云舒,相比她光辉的一生,这如同针尖上的灰尘,是那么的微乎其微。纵使如此,还是写出来献给她吧。

陶涛部长,您一路走好。

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我永远会纪念您。

(作者系原化工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