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股夺路求生

2013-03-14蔡恩泽

产权导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B股H股上市

■ 蔡恩泽

(晶苏传媒,南京210019)

B股夺路求生

■ 蔡恩泽

(晶苏传媒,南京210019)

B股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承担窗口使命而诞生,发展到已基本全面开放的今天,历史使命基本完成,但这个市场如何处置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1月18日,万科公布B股转H股方案,拟申请将已发行的B股转换上市地,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此前,中集集团B股成功转板H股。又有在深交所上市的丽珠集团多次回购B股,上柴股份也跃跃欲试,1月19日发布了上交所首例B股回购方案。种种迹象表明,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B股正夺路求生。

面临退市的尴尬

B股市场创立于1992年,曾经是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股市的唯一渠道。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中国境内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资股。B股公司的注册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内。B股作为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窗口,在外汇比较紧缺的年代,一些有对外业务的企业融到了外汇,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经济社会。

不过,从一开始B股就是戴着脚镣跳舞。当初设立B股市场的本意是促进资本国际化,增加流动性。然而,2001年以前,投资者限制为境外人士,2001年之后,才开放境内个人居民投资B股。在政府允许境外投资者进入规模更大的A股市场后,作为面向境外、监管机制仍然在境内的B股市场,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冷落,因为缺乏流动性,股价长期低迷而体现不出企业价值,企业融资效率也越来越低。自2001年以来,B股市场基本没有IPO交易,早已丧失了融资功能,恰如一潭死水,而即将推出的国际板更是让B股陷入尴尬的处境。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B股成了鸡肋,面临退市的风险。虽说近期受万科发布B转H方案和上柴发布B股回购方案的影响,直接带动万科B和上柴B股双双涨停,曾经一度遭到冷遇的沪深B股,顿时又红火起来,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眼球。但这仅仅是投资者的短期套利行为,B股市场行将退出历史舞台,最后的上涨不过是一种“欢送”而已。

夺路求生也难

何去何从?B股正面临历史的抉择。迄今为止,B股计108家公司,恰如梁山好汉108将英雄迟暮,正等待证监会“招安”,出路不外乎三条,即“改编”为H股、A股,或者被“主子”直接回购。时至今日,B股朝不保夕,虽有“归顺”之心,但“招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B股转H股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可以增加股份的流动性,还可以提升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在过去几年的房地产调控中,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被一限再限,因此,这些含B股的房企一旦“B转H”成功后,H股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融资平台。

虽然B转H股可以解决B股公司融资、再融资问题,比内地更加开放、完善的香港市场也能加快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但是由于B转H股有着较高的门槛设限,不是想转就能转的。

据港交所新闻发言人介绍,在上市要求方面,以介绍形式在香港主板上市与以IPO形式在香港主板上市基本相同。上市申请人必须在财务测试、最低市值、公众持股量、流通比率等11个方面,符合香港上市规则所划定的基本门槛。

像中集集团这样的B股公司能顺利地实现B转H股,是因为它有雄厚的实力。中集集团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1994年在深交所上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集集团已经成为根植于中国本土、在全球多个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2008年,中集集团被列为“2008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第49位,“中国国有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榜”第39位,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40位。2009年,中集集团被列为福布斯“全球2000领先企业”第1397位。2010年,《财富》中文版发布2010中国500强企业中集集团居128位。

因此,除了一小部分较为优秀的行业龙头公司可以华丽转身外,大多数B股公司难以复制中集集团B转H 这种模式。据专家预测,108家B股公司中,只有不到30家可望实现B转H股。

况且B转H股与境内居民直投香港市场(即股市直通车)的限制也相抵触,两种完全不同的市场监管体系间切换远远不如体系内转化来得顺畅,体制上的水土不服与制度矛盾也成为一道难于逾越的屏障。

那么A股市场是不是B股公司的归宿呢?B转A的“本土化”转身会容易得多吗?从规模上说,B股市场仅为A股市场的1%,B转A,A股市场完全有空间接收B股公司“改编”。从股价上说,由于目前A、B股平均价差很大,B转A被B股投资者认为是最有获利空间的一种途径。

但是,有一个制度性障碍横亘眼前,就是B股中有相当数量的海外散户,如果转成A股上市,就变成A股市场向海外个人投资者开放了,而现有政策是A股仅向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开放。在制度没有突破之前,B转A只是一种意向,目前还停留在讨论阶段,付诸实践还有待时日。况且A、B股价差造成的不公平的套利机会,与流通股、非流通股同理,背着破坏资本市场秩序的恶名。

在国内资本市场未充分开放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将B股转换成A股似乎不太可行,除非采取股权回购再增发A股的方法,丽珠B回购似乎正成为探索先驱。但是不容回避的是,B股持有人并不会就此与上市公司通过市场谈判达成利益一致。

不得已而再求其次,由B股公司直接回购B股,自我消化,也许是最靠谱的出路。但是,不是所有的B股公司都有回购B股的可能,回购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资本行为,回购需要具备业绩和资金两大要素,只有实际经营业绩高于资本市场估值、且资金充裕的上市公司才有资格回购股份。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很少回购已经卖出去的股票。

再说,公司当初选择上市主要目的之一是融资,融资是增肥,回购则是割肉,钱进来容易出去难。即便上市公司愿意出资回购股份,对其资金面也会形成巨大压力,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对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也会产生影响。从上柴股份回购案例不难看出,也仅仅是回购不超过25%的B股股份,剩下的75%的B股股份还不知去向,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B股退市问题。

退市是必然

条条道路都有障碍,B股公司只有一条生路,就是彻底摘牌退市。这对大多数B股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残酷的现实。

首先是思想上转不过弯来。好不容易闯过重重关口,混迹于股市,至少是混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金字招牌,好死不如赖活着,哪怕仅剩下一张“躯壳”也要硬撑着。因为在IPO临时停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壳”也是一种紧缺的资源,如果等到一个好的买家,被兼并或者收购,也能赚一笔大钱。这恐怕是大多数业绩不佳的B股公司老总的心态。

退市压力之下,B股公司草木皆兵。其实,一些B股公司徒然背上一个上市公司的壳,而无法享受上市公司的实惠,因融资功能丧失而圈不到钱,还要接受众多监管。如此算来,这样的壳不要也罢。

其次是B股退市风险不可低估。闽灿坤B在刚刚出台退市制度的时候,交易就跌破了亿元面值,于是开始进行重大事项的安排,推出缩股,缩股6比1以后,不管股本有所缩小,还是盈利有所提升,这个办法使其保住了在B股市场的可能性。

从管理层角度来说,解决B股退市这类历史遗留问题往往在政府层面会网开一面,照顾到很多相关公司,会给很多公司一定的预期来彻底解决B股市场消化的风险。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在回应实施退市新制度有关热点问题时表示,对于主动退市的公司,通过自身努力或资产重组达到重新上市条件的,将由深交所优先安排,经上市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重新上市,而不需要经过证监会核准。

如果B股公司自愿退市后,重新上市能够安排上A股,不失为B股退市公司以退为进的新选择。

也有证券分析师表示,B股制度性退市的可能性不大。导致其退市的主要原因应是诸如造假、严重亏损、公司经营能力急剧下降等来自于经营方面的问题。比如,闽灿坤B缩股方案的获批,对于公司来说是利好,避免了退市。不过,这个方案只能躲过一时,如果闽灿坤B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殿后,该公司还会重蹈覆辙。

倘若等到B股公司退市那一天,我们真的要起立鼓掌,因为这是割掉资本市场的“阑尾”,一个僵尸市场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

(作者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猜你喜欢

B股H股上市
20.59万元起售,飞凡R7正式上市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AH股折、溢价对比
沪港通下A+ H股票网络结构演化的实证分析
B股猝死
5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