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唤醒的生命

2013-03-13姜蕾

语数外学习·上旬 2013年1期
关键词:刘亮礼拜阳光雨露

姜蕾

【原文】

热斯坦巷早晨

刘亮程

不是我——是他们,在热斯坦巷的早晨醒来。穿过麻扎的阳光斜照进巷子,照在那些踮起脚尖便能望见的低矮房顶。拉客的毛驴车摇着响铃走过。最早迎着暗红曙色开门的阿依大妈,看见巷子里多少年不变的土路上,站着一个陌生汉人。她扶着门框,探头朝外看一眼,又缩回身去把门关住。

一连两个早晨,天刚亮我便起身,跑到热斯坦街的那条小巷子里。我不知道我想看见什么,只是有一种隐隐的冲动,想赶在他们醒来之前,一个人静悄悄地走过那条巷子,一直走到麻扎那头,再回过身。

每次我都晚来一阵。我在路上听见清真寺的喊唤,那是在召唤人们做一天的早礼拜,巷子里突然变得安宁。出去的男人悄然回来,跪在一块方布上,朝西念拜。女人扫净院子,探身朝街上看一眼。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他们的生活,朝我不知道的一个方向推开窗户,他们享受着我看不见的阳光雨露。

热斯坦巷的早晨就这样开始。洒过水的地上尘土不起,男人做完一天的早礼拜,神情释然,着手忙尘间俗事:给毛驴添草、清扫驴圈、烧炉打铁、烤馕、戴帽子上街。

我没有可信仰的东西。已经好些年,我不知道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我有时睡到上午十点,有时躺到十二点起床。没有谁喊我醒来,醒来了也不知要做什么。这样的生活,我说不出它的不好。已经好些年,我仰起头,看见的仅仅是烈日、尘土和无精打采的闲云。偶然有一只鸟飞过,就让我十分高兴了。

热斯坦巷的男人们,高捧双手,仰目西天时看见的肯定比我更多。他们不告诉我。

告诉我了,我真会相信吗?

我只是一个过客,偶尔短暂地看见热斯坦巷的早晨,看见他们的一天,竟然这样开始。只是看看,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我依旧会在自己的早晨沉睡不起,睡过上午、中午。在我没彻底睡醒之前,我并不希望被谁唤醒,不论它是鸡鸣狗吠,还是真主的声音。

在另一个夜晚,我和小兰走进热斯坦巷的昏黄月光。我让出租车停在路边,车灯熄了,我独自走到那片大麻扎旁,静静伫立。已经过了凌晨一点,一天最后的晚礼拜也做过了。热斯坦巷沉睡在月色里,高低起伏的麻扎和旁边的低矮房屋连在一起。

我又来晚一步,没有看见这一巷子人怎样睡去。我没听见清真寺做晚礼拜的喊唤。那个时刻,他们被什么声音召唤,全部的,跪入黑暗,身影一起一伏,口中的默念声振荡着空气。月亮东升,照着那些永远看不清的黑色背影。然后,整条巷子,几乎挨着地的窗户,窗户里的灯光一个个熄灭掉。我站在他们留给我的黑暗中,静静站立。月光厚厚地铺在地上,涂在残缺的拱北(墓)上,一片昏黄。好像起风了,插满在麻扎上的树枝轻轻摇晃,或许是我的身体在摇晃,觉得脚下空空的,像要飘走似的。

回到新城宾馆时,街上、大院里,依旧灯火通明。月亮高挂在天空,像跟我们没关系的一件东西,它的辉光,已经照不到这块地上。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夜的梦,看见从没见过的人们,一群一群,围坐在那里,说着我听不明白的话。他们从不抬头看我,我也看不见自己。不知道看见这些的那双眼睛,藏在哪个黑暗角落。头顶是一弯银白新月,我在那样洁净的月光中,仍旧找不到“看见”新月的那个我——他不在那里。

或许,这就是我的库车之行。我并不在那里。一切都像一场风,一场梦。它们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

但是,在我依旧不会被谁唤醒的长梦中,我会反复经历我正短暂经过的一切。我会回到偶尔途经的那棵红桑树下,一年一年地,过我未曾过过的漫长日子。我会早早醒来,千百次地走进那座新月高悬的清真寺,跪在我不认识的人中间,一遍遍地默念我从未念想过的陌生真主。

我在那样的尘土中会有孩子,会有完整的属于身体和心灵的早晨夜晚,会有信仰和对神灵的虔诚敬畏。

如果我真的失去过什么——那就是我正看见却从未经历的一切。

(摘自刘亮程散文集《在新疆》)

【赏析】

刘亮程的散文我读过不只一篇,每一篇文章中那种足以洞穿一切的语言穿透力强烈地震撼着我。无论是对生命本源的追问,还是对人生过往的思索,乃至于对一棵树、一朵花、一条狗、一只虫的遐想……他的散文如哲学论文一样,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而传达这种哲学意味,不是借助抽象的说教,而是用鲜活的形象来传导。

《热斯坦巷早晨》是刘亮程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在新疆》中的一篇。《在新疆》的内容一如他早先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仍以“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为主题,风格也依然保持着深厚而凝重的特色,但题材更为广泛,文笔也更加大胆而凝练。《热斯坦巷早晨》是《在新疆》中较有代表性的篇章,作者通过叙写他在库车之行中对当地居民举行宗教仪式的见闻和感悟,表达了对宗教信仰以及人生信念的独到思考和见解。

文章从热斯坦巷的早晨写起。早晨最先醒来的是穿过麻扎(新疆伊斯兰教圣裔或知名贤者的坟墓)照耀低矮房顶的阳光、拉客的毛驴车、迎着暗红曙色开门的阿依大妈……他们都先于“我”——“一个陌生汉人”而醒来。当地人早早醒来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更是为了做一天的早礼拜。当“我”看到那些男子朝西念拜、女人打扫院子时,顿生“他们的生活,朝我不知道的一个方向推开窗户,他们享受着我看不见的阳光雨露”的感悟。

而面对这“阳光雨露”,“我”却难以享受,因为它只属于那些有信仰的人们。而因为“没有可信仰的东西”,所以“我”不知晨昏,拿中午当清晨;只看见尘俗,没有看穿世俗的眼睛;浑浑噩噩,整日不知该做些什么……更可悲的是:“这样的生活,我说不出它的不好”!

但是,这一切被“我”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的所见和这个夜里的所梦所打破。这个夜里,“我”想象中的晚礼拜的情景让“我”觉出了“脚下空空”“身体摇晃”,只能落荒而逃,逃到那“月光照不到”的地方,逃进时尚的新城宾馆。但“梦”并未放过“我”,它让“我”看出了自己与“那群人”之间的距离,它让“我”明白:自己不在那群看见“新月”的人当中。

短暂的库车之行改变不了“我”的生活,但改变了我的“梦境”——“我”的精神生活因此而生动。由此,作者得出感悟:“如果我真的失去过什么——那就是我正看见却从未经历的一切。”这“一切”,就是一种信仰、一种虔诚的信念、一尊自己心中的神。

对于宗教,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可缺失人生的信念。人一旦没有了信念,没有了理想,没有了心中的“真主”,就只能不知晨昏而浑浑噩噩,只能被“浮云”遮蔽了“望眼”,最终成为尘世间一个匆匆的过客。

猜你喜欢

刘亮礼拜阳光雨露
神回复
一面短旗退万军
春天的雨
陈末全
在类比、转化中实现知识“生长”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节俭教育
最后的饭局
猜字谜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