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狭水急,忙人无计
2013-03-13李弗不
李弗不
在中国广褒的大地上,到处都可见人们急急忙忙的身影。上班匆匆忙忙,候车争先恐后,上车你争我抢,回家小跑,就连上厕所都是火急火燎的……为什么中国人表现得如此的急躁?为什么中国人的生活会如此的紧张?你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吗?你想得到答案吗?请阅读下面几篇文章,你一定会明白个中原因,一定会豁然开朗。
【小品文1】
我染上了中国的“急”
[瑞典]JonnaWibelius 古雷/译
大约半年前,我在上海火车站候车去苏州。这时,一名中国商人坐到我旁边,打破沉默问我有关我的手机的事情,接着,我们天马行空地东聊西聊。和往常一样,跟当地人聊天时,会出现诸如“你认为中国怎么样”或“生活在这里,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名商人接着问我,中国人的什么习惯让我特别不可理解。就在我准备回答时,火车站的广播响了,通知旅客到站台等车。很明显,到苏州去的人很多,因为广播一结束,我就见人们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冲向站台,一些人甚至开始跑了起来。此时距火车离站还有20分钟。
商人和我看着这些分秒必争的旅客,直到他自己也变得失去耐心,开始向站台走去。我跟着他,排队等着通过大门。我告诉他这很有趣,中国人赶车总是这么急匆匆的。“你说得对,”这名商人说,“中国人出行时没有耐心。我猜这是许多人的毛病……应该放松些。”
但是,当我们往站台走时,这位中国商人暴露出了自己的旧习惯,他一定是突然感到着急了,开始小跑着冲向车厢。我忍不住笑了,此时离开车还有12分钟,时间显然足够。但是,那种急切的心情似乎不可遏制。
过去半年来,我经常往返于上海和苏州之间,每次看到乘客们急匆匆地跑向车站时,我都感到有趣。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穿高跟鞋的姑娘居然也会那么跑起来。
没错,这是不太寻常的娱乐,直到我数天前到芬兰度假。瞧,我在芬兰要去好多地方,但没有汽车,我和男友得坐火车。你猜我赶火车时是怎样的?就像过去6个月里一直让我感到好笑的中国人一样。
首先,我必须至少提前4天看到车票才觉得安心。我男友告诉我火车很少会坐满,车票永远也卖不完,但我就是要这样才觉得好。我拒绝相信他!我要求他提前买票,不要害得我们到时有麻烦。
其次,当火车抵达站台时,我发现自己很焦虑,特别是如果离我要去的那个车厢较远的话。一周前,当我和男友在一个乡村小站候车时,火车来时我甚至忍不住开始撒腿跑了起来!我的男朋友尴尬极了,但我真的是不能控制自己。我担心这个站太小,说不定火车都不会停上一分钟,而我们会来不及上去……我敢肯定火车上有人在嘲笑我。
再次,我总觉得自己的座位会被人先占去。每当我上车发现自己的座位是空着的时候,我就感到哪里不对劲儿——在中国,我的座位总是有人先占了的。
最后,我没想到自己会这么说……尽管我不情愿承认,但我真的想念上海的火车!特别是票价,还有许多在中国坐火车时的事情。在中国,我几乎总是在火车上或火车站陪人聊天,想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也这样试试?有人会回答你,但他们肯定认为你是神经病,因为我们通常没有跟陌生人说话的习惯。
(摘自《畅谈》)
【赏析】
的的确确,中国人外出,特别是坐火车、汽车等时,总是你争我抢。本文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道出了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急”的特性。为什么不能慢一些、从容一些呢?人多资源少,生怕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占去,生怕自己吃亏上当,这是造成中国人猴急性格的主要原因。中国人的这种“急”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这不?就连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都难免受到影响。
【小品文2】
“急生活”丢了生活
杨霄霄
出门打车一直催,“师傅,快点快点!”自己开车也是抢,不是急转就是猛踩;听养生节目说,秋季应大补,于是大鱼大肉紧招呼,没过几天口干舌燥嗓子疼,顿顿素食忙去火;手里工作一大堆,夜夜加班盼旅游。好不容易约上好友下江南,却依然早起晚归,走马观花游景点。觉得可笑吗?可惜这不是段子,这是都市人真实的生活。
旅行之于很多人,可能就是在所有人都去过的地方,留下“到此一游”的照片,与休闲无关,与情感无关。
在这座忙忙碌碌的城市里,满眼都是急切奔波的人群。急切,有时出于生活所迫,有时则出于“生活所迫”留下的后遗症。就像是闯着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起初,也许是因为赶时间上班,但后来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急了,再后来,“等待”之于都市人,既像是被高高挂起的奢侈品,又像是被众人嘲弄的话柄。
十一假期,小惠带父母到海南度假。在海边的日子,小惠看了几本自己喜欢的小说。在海边的躺椅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有时晒着晒着就睡着了,醒了再接着看,这种感觉,很久没有过了”。小惠说自从上班以来,自己就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了,恐怕没有做好什么事,恐怕忘记哪个领导的吩咐。不是急着上班,就是急着工作,好像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
由于身边的同事都同样忙碌,小惠一直没觉得这样的状态有什么不好,他们都乐于“网购”,因为没时间逛街;他们都乐于吃快餐,因为连等厨子炒个菜的时间他们都没有。“我妈动不动就说,你都27了,也没个男朋友。可我哪有时间认识同事以外的人?”小惠其实在家人的安排下相过几次亲,她觉得“速食时代”相亲没什么不好,只是短短一顿饭的功夫,怎能许下终身?
不久前,小惠的妈妈生了一场重病,整个人憔悴了许多。在病床前照看的日子里,妈妈总是说:“你跟我说说话,咱俩很久没好好聊聊了。”小惠张口,却只能聊聊单位的事、同事的事。“突然发现,我的生活根本没有生活,我试图找到一些有趣的话题哄她开心,但是没有。”
很多事儿都像是京城高峰期的二环路,你急也是堵,不急也是堵。
在海南的日子,小惠一家享受着生活原有的快乐。小惠说:“我看杂志上都提倡‘慢生活,这是一种美好的状态。”“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曾指出,“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懒惰,而是让速度的指标“撤退”,让生活变得细致。这是相对于当前社会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这里的“慢”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慢生活”不等于消极生活。调查显示,90%的中国大城市白领因忙碌而处于亚健康状态。慢下来,生活才会更健康,也更有意义。所谓“欲速则不达”说的大概也就是这么个理儿,很多事儿都像是京城高峰期的二环路,你急也是堵,不急也是堵。何不慢下来,听听音乐,听听广播,享受都市生活中难得的闲暇?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说有一天早上,妈妈送孩子上学,孩子把一杯牛奶洒到了身上。上学、上班的时间都到了,要是换作别的妈妈恐怕都要发脾气教训孩子了。可是这位妈妈却没说什么,转身带孩子回家,给孩子请假,给自己请假。她说:“那天天气不错,只当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假期,平时忙,也不常带孩子玩。”于是她带孩子去了湖边,顺便带了两本书,看书晒太阳,高高兴兴放松了一天。
羡慕这位妈妈的洒脱吗?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把段子过成生活。
(摘自《读者》,有删节)
【赏析】
文章从中国人普遍过着的快生活、急生活写来,描绘现象,呈现都市人“急切”生存的状态。然后,从反面举例,用小惠体验慢生活的事例,揭示“急切”的所失和慢节奏的所得。正像作者所说的,急生活会丢了生活、没有生活,只有慢生活才能让人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而慢生活也决不是消极的生活、懒散的生活,慢是健康的,慢能给人带来放松和愉悦。
【小品文3】
中国人急从何而来
于 静
2012年10月8日,北京地铁内,一位老人与一个年轻人争吵,老人当场猝死,原因之一是人太挤;2012年10月7日,广州地铁四号线,又有一位老人与一个小伙子因抢座位发生互殴,两人血洒车厢;2012年10月6日,武汉国际机场,三名旅客因为取行李时发生擦碰在航班上大打出手……汽车未到站就拥成一团,飞机没停稳就打开手机,意见稍有不合就拳脚相加,中国人,你急什么?
急生乱,乱生烦,挤作一团摩擦来。因为一点小事,男士没了风度,女士不顾形象;年纪大的失去了宽容,年龄小的忘记了尊重,动不动就在公共场所上演这样的对骂、血战,亲人们,咱这是怎么了?
有人说了,不急不行,不抢吃亏啊。公交车来了,晚半步上车就得站着,只能用羡慕嫉妒的眼光看着那些“抢”到座位的人;商场传出商品打折促销的消息,一大早就挤满了人。营业时间一到,人们蜂拥而入,瞬间就将诸种“实惠”一扫而空;为了孩子能上一个条件好点的幼儿园,家长们急了,天刚亮就起床去报名,本来以为来得挺早,没想到还有更急的——有人半夜就卷着铺盖带着干粮来了。不急,没便宜占;不抢,没你的份儿,不少人正是抱着这样的心理,才会事事急、时时急,你挤我抢乱作一团。
可以理解国人的这种心态,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多资源少的社会呢,有些情况下不急不抢还真是不行。但是,更多的时候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急。拿乘火车来说,上车后都是对号入座,不管上车早与晚,没人会占了属于你的位子。然而往往是尚未开始检票,一圈人就摩拳擦掌挤在检票口,待到通往站台的门一打开,那场面就更壮观了,拖着箱子的、扛着行李的、抱着孩子的,个个都一路小跑,奋勇向前,一副跑慢了火车就开走了的架势。
急什么急?挤什么挤!看着别人急不可耐、乱作一团的样子,不少人都会有这种置身事外的理智。可一旦自己身临其境,焦躁又会不自觉地生出,人也便很自然地加入挤的大军。没办法,大环境使然,让人很难做到“不慌不忙”。
所以,要改变中国人的这种着急的性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明白一点,国人之所以变得这么急,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物质匮乏、供求严重失衡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人们才不得赶早不赶晚,跑快不跑慢,凡事都表现出急匆匆的样子。就是现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依然存在着资源不足、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前,国人着急的毛病短期内难以改掉。
另外,公民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就像前面所说的,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焦躁。公交车上互相谦让一些,莫失文明;开车慢一点,注意安全;按规矩排队不加塞儿,讲点礼貌。咱该急的急,不需要急的时候就别那么急躁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赏析】
此文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剖析道理,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的急,是抢占资源、抢占利益的急,是唯恐吃亏、生怕上当的急,是低级发展阶段人们心胸狭隘的一种表现。要改变这种生活状况,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才是解决中国人的紧张、急迫的生活状况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