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
2013-03-13冷静
冷静
2009年4月我国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经过三年多的时间,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推出和完善,银行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结算金额、地域范围、交易主体以及交易类型等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和市场、增加银行利润,利用现有政策和跨境贸易人民结算发展机遇,开发出一系列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创新产品,为涉外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低成本融资渠道和避险套利工具。本文将对目前市场上主要的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流程、特点等进行探讨。
一、出口项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
(一)人民币出口代付
人民币出口代付是指境内出口商在有融资需求时,如果境内银行(委托行)资金短缺,则委托其海外联行或者境外银行(代付行)提供人民币贷款,融资到期时,出口商以收回的货款偿还代付行贷款。该业务适用于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等各类国际结算方式下的出口贸易融资。包括但不限于:打包贷款、出口订单融资、出口托收贷款、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保理、出口押汇、远期信用证项下汇票贴现/应收账款买入等。
该业务流程见图1,包括:(1)进出口双方签订贸易合同。(2)出口商按要求履约。(3)出口商向境内银行提出融资申请。(4)境内银行因自身资金紧张无法提供贷款,向海外联行或境外银行提出代付委托。(5)境外银行向境内银行支付人民币代付款。(6)境内银行收到融资款后,扣除自身收益,贷记出口商帐户。(7)融资到期后,进口商向进口商银行支付货款。(8)进口商银行直接偿还境外银行或者支付给境内银行。(9)境内银行偿还境外银行本金和利息。
案例1:境内A企业出口1000万元人民币商品,以人民币结算。假设1年期人民币出口押汇,境内利率为6%,境外融资成本为5%,境内外存在利差。
A企业提出融资申请,但境内银行资金紧张无法提供贷款,该企业申请办理1年期人民币出口代付,可融通资金为1000×(1-5%)=950万,且融资成本节省1000×(6%-5%)=10万元。
出口企业通过人民币出口代付,不仅解决了境内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提前收回货款加速了资金周转,而且享受到境外人民币的优惠贷款利率,节省了融资成本。但是这种业务更适合于以人民币结算的合同,如果结算币种为外币,在收到外币货款时,需要进行结汇再归还人民币贷款,此时出口商就会面临着人民币升值使还款成本上升的风险。
(二)人民币出口协议融资
人民币出口协议融资是指境内银行代理境外银行与境内出口商签订融资合同后,由境内银行向境外银行发出指示,请求境外银行对境内出口商在订单及出口信用证项下货物采购、生产和装运或出口项下的对外本币或外币应收账款提供人民币融资便利。出口协议融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订单融资、打包放款、出口商业发票贴现、出口押汇等业务类型。融资企业需要满足年出口结算量较大且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等条件。
从概念和流程上可以看出人民币出口代付和出口协议融资非常相似,两种业务贷放和偿还的币种均为人民币,都是对出口商以未来应收账款为还款保证的融资。但实际上这两种业务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一,从签约主体来看。根据银监办发[2012]237号文件《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海外代付下委托行是出口商的债权人,直接承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到期向借款人收回本息。而协议融资业务中境内银行不是融资合同的签订主体,以中介的身份促成境内企业与境外银行业务的达成,即放款时协助签约,还款时协助追讨。
其二,从银行会计处理来看。在海外代付业务中,到期后委托行需无条件偿还拆放资金本息,理论上应为委托行的对外负债,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在协议融资业务中虽然境内银行需要承担对境外融资的保证义务,但这仅作为境内银行对境外银行的或有负债。
其三,从债务主体监管来看。出口海外代付呈现出来的是境内银行对境外银行的外债。而协议融资业务则认定为企业的外债。
笔者认为无论是人民币出口代付还是人民币出口协议融资,对企业融通资金起到的作用几乎没有区别。在某种意义上,业务名称的差异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也可以说是商业银行规避管制的一种手段。
二、进口项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
(一)人民币进口代付
人民币进口代付又分为人民币海外代付和人民币换币种海外代付两种模式。前者指境内银行指示境外银行代付人民币给指定收款人,并承诺到期以人民币归还本息的业务(适用于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贸易)。后者则是境内银行指示境外银行贷放人民币资金的同时即期购汇,向指定收款人支付外币资金,到期以人民币归还本息的业务(适用于以外币计价的进口贸易)。
具体业务流程见图2,包括:(1)境内进口企业与境外出口企业签订以人民币(或外币)结算的贸易合同。(2)境外出口商履约,寄出单据。(3)境内企业向境内银行提出代付申请。(4)境内银行通过询价确定境外银行后,发出代付指示。(5)境外银行向出口商银行支付人民币(或外币)款项。(6)出口商银行将货款入账出口商。(7)贷款到期后境内企业向境内银行归还人民币本息。(8)境内银行扣除自身收益后向境外银行偿还代付款。
案例2:假设境内1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6%,而境外1年期人民币融资成本为5%,境内外存在利差。
如果境内A企业收到1000万元人民币的进口到单,该企业在境内银行有授信额度,由于资金紧张申请办理1年期人民币进口代付。与流动资金贷款相比,可以节约财务费用:1000×(6%-5%)=10万元。
如果企业手中持有6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为6.5%,若办理贴现,则需要票据1000万÷(1-6.5%×6/12)≈1033.59万元。而如果将票据质押给银行,办理6个月的人民币进口代付本息合计为1000万×(1+5%×6/12)=1025万元。与贴现相比,银行承兑汇票质押项下进口代付可以节约财务费用为1033.59-1025=8.59万元。
通过人民币进口代付,企业不仅可以解决融资问题,而且可以利用境外较低的人民币贷款利率节省财务费用。与外汇海外代付相比,人民币海外代付不占用银行外债指标,不受贷款期限限制。但是,办理该种业务境内企业融入的是人民币资金,由于人民币利率相对外币要高,融资成本略高于外币,此外境内企业也无法通过该产品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
(二)人民币进口协议付款
该业务是指境内银行代理境外银行与境内进口商签订融资合同后,以加押电方式向境外银行发出 《协议付款指示电》,请求境外银行对进口商进行融资,将应付账款支付给收款行,到期后进口商通过境内银行偿还境外银行人民币本息的资金融通业务。
可见,人民币进口代付和人民币进口协议付款同样非常类似,两者之间的区别仍属于海外代付和协议融资,这两大类贸易融资业务的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三、跨境人民币信用证境外融资业务
该业务是指由境内商业银行为境内企业开出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境外银行以该笔信用证承兑后的应收款项为担保,向境外企业发放外币贷款的业务模式。为锁定偿还外币本息的人民币成本,该项业务一般会与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业务NDF相结合。
该业务流程如图3,包括:(1)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多为境内企业关联公司)签订人民币结算贸易合同。(2)境内企业存入境内银行全额人民币保证金,申请开立人民币远期信用证。(3)境内银行向境外银行开出信用证,境外企业按合同要求交单,获得境内银行承兑。(4)境外企业申请办理外币贷款,同时套作NDF锁定汇率。(5)到期后境内企业支付人民币。(6)境内银行将人民币资金划转境外银行。(7)境外企业与境外银行办理即期购汇,归还一年期外币贷款本息;同时与银行清算已到期的人民币NDF远期协议。
案例3:某日我国A企业需要通过境外B公司从境外进口1000万美元的铁矿石。境内即期购汇价格为6.4650,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境外即期购汇价格为6.4570,一年期远期购汇NDF价格为6.3580,一年期Libor 为0.80%,假设境外一年期贷款利率为Libor+150BPS。
如果企业办理1年期人民币信用证境外融资,存入6465万元保证金,存款本利和为6465×(1+3.25%)=6675.11万元。境内开证手续费为1000×(1.5‰+0.5‰×3)×6.4650=19.40万元。境外企业海外融资1000万美元用于进口所需原材料,融资费用为1000×3‰×6.4570=19.371万元,一年后本息和为1000×[1+(0.80%+1.5%)]=1023万美元,无论即期汇率如何变化,通过NDF锁定远期购汇需要人民币1023×6.3580=6504.234万元。境内银行收到单据后办理承兑,承兑手续费为 6504.234×1‰×12=78.05万元。待一年到期后境内企业向外支付6504.234万元用以交割偿还借款。成本合计19.40+19.371+78.05+6504.234=6621.055万元。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仅及时获得了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并且在一年的时间里获得了6675.11-
6621.055=54.06万元人民币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包含一年期境内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境外外币融资利率的收益1000×6.4650×(3.25%-2.3%)=61.42万元,NDF人民币远期升水的收益1023×(6.4650-6.3580)=109.46万元,扣除境内开证费、信用证承兑费以及境外融资费19.40+78.05+19.371
=116.82万元,净利为61.42+109.46
-116.82=54.06万元。
四、人民币保函境外融资
人民币保函境外融资是指由境内企业提供人民币质押,境内银行为其境外关联企业开出人民币保函,被担保企业凭保函向境外银行融通资金。该业务同样可以通过远期购汇避免汇率波动风险,到期时用境内企业支付的人民币资金办理交割,偿还贷款。
该业务流程如图4,包括:(1)境内外企业签订人民币支付协议。(2)境内企业提供人民币质押。(3)境内银行为境外关联企业开出人民币融资性保函。(4)境外企业向境外银行申请保函项下外币融资,并通过远期购汇锁定偿还成本。(5)境外企业利用贷款进口所需商品,完成与境内企业的合约。(6)到期后境内企业支付人民币货款。(7)境内银行将人民币资金划转至境外银行。(8)境外企业与银行进行远期外汇交割,购得外汇偿还贷款。
案例4:某日我国A企业需要通过境外B公司从境外进口1000万美元的铁矿石,需要即期付汇。企业资金紧张无法即期付款,但有授信额度,或可以提供质押。A、B公司签订合同,约定以人民币结算。境内即期购汇价格为6.4650,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56%;境外即期购汇价格为6.4570,一年期远期购汇NDF价格为6.3580,一年期Libor 为0.80%,假设境外一年期贷款利率为Libor+150BPS。
如果企业办理即期信用证业务,开证手续费为1000×1.5‰×6.4650=9.70万元,到单后申请1年期流动资金贷款购汇对外支付,则融资本息合计为1000×6.4650×(1+6.56%)=6889.10万元。总成本为9.70+6889.10=6898.80万元。
如果办理人民币保函海外融资,境外开立美元即期信用证。境外开证手续费为(5×2.5‰+995×1.25‰)×6.4570=8.11万元,海外融资本息合计为1000×(1+0.8%+1.5%)=1023万美元,锁定远期购汇需要人民币1023×6.3580=6504.234万元,境外融资费用为1000×3‰×6.4570=
19.371万元,保函手续费为6504.234×0.6%=39.03万元。则总成本为8.11+6504.234+19.371+
39.03=6570.75万元。
同样一笔 1000 万美元的进口业务,在需要融资的前提下,通过人民币保函境外融资与境内融资相比,可以节约成本6898.80-6570.75
=328.05万元人民币。
五、运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需要注意的问题
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虽然名目类型繁多,但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即利用境内外利率、汇率的差异和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通过境内外、本外币的融资交易组合,规避了外债管理限制,使企业在境内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获得融资,降低了交易和融资成本,实现了套利或套汇。但在运用这些业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注意业务的适用条件。由于涉及到境内外企业利益分配等问题,上述业务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境内外有关联公司并且有进出口需求的企业、境内外有关联公司的大宗商品贸易商、境内设有企业的跨国公司、有一定谈判能力希望在相关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客户、拟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且在未来与境内有贸易往来的企业比较具备运用该类业务的条件。
第二,保证交易的真实性。虽然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作用十分突出,但这些产品通常带有明显的吸引客户、规避监管等特征。鉴于这类业务的迅猛发展,加剧了资金的跨境流动,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给我国外汇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管理当局对此十分重视,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监管。按照国际金融学原理,境内外如果存在套利机会,将会引发资金流动,而大量的套利活动最终会使这些差异消失,从而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因此,银行推出这些业务恰好是市场经济下交易主体逐利行为的自然体现。但由于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还存在各种限制,因此作为企业来说应该关注外汇管理政策的变化,在保证真实的国际贸易背景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业务。
第三,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目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少数国有大型企业,除了该类业务需要一定的适用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企业认识不到位,缺乏创新意识。多数企业对新政策不够敏锐,对市场不够敏感,不愿尝试新的业务品种,从而丧失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利的机会。此外,因为套汇和套利的机会并不一直存在,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如果人民币汇率预期发生改变,境内外利率发生调整,则套汇和套利的机会将会改变或者消失。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应积极与银行加强联系,研究新的业务品种,关注市场变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蒋先进.境内企业从境外银行进行人民币贸易融资情况的调查[J]. 海南金融,2011 (10) :82~85.
[2] 袁金宇. 跨境人民币远期信用证_NDF业务的运用及收益分析[J].对外经贸 实务,2012 (9) :69~70.
[3] 李少伟. 对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融资结算产品的思考[J]. 金融发展研究, 2011(7) :85~86.
[4]赵喜生.对跨境人民币融资的探讨[J].中国信用卡,2012 (6) :61~64.
[5]林建煌. 从协议付款说开去[J].中国外汇,2011 (11) :27~28.
[6]王腾.人民币出口代付解决企业融资难[J].进出口经理人,2011 (8)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