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和欺诈:经济运行的阴暗面引发衰退
2013-03-12
资本主义的拥护者对资本主义提供的商品大加颂扬。资本主义能够生产出任何可以带来利润的东西。
但是,资本主义的物产丰富至少有一个缺陷——它并不是自动地生产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生产人们认为有需要且愿意为此付钱的东西。如果人们愿意为药品付钱,资本主义就生产药品;而如果人们还愿意为包治百病的假药付钱,资本主义就会生产假药。
但消费者十分精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胡乱买东西。如果一种产品没有效果,他们很快就会发现。零售商店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它们出售的商品提供保证。此外还有政府的保护措施,在消费者不能轻易分辨产品质量的领域,政府保护是特别重要的。
但是,还有一个特别需要保护消费者同时又特别难以提供保护的领域,它就是代表着人们为未来进行储蓄的有价证券领域,如股票、债券、退休基金和人寿保险等。
在现代经济中,绝大部分这样的储蓄来源都包含一个固有的特性,即价值的不可知性。资本主义企业已发展得相当大,而且十分复杂。如果这些投资还承担着偿还企业债务的跌价风险,人们就不愿意投资此类企业。因此,资本主义创造了一项发明:有限责任。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最大损失就是他们已投入的股本。
这种有限责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它保护股东,这促使他们一开始就投资有风险的事业;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股东向他人出售股票,不过后者将不得不承担跌价风险。
如果企业做假账,销售资产就同销售假药类似。由于会计造假,依赖会计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并购买股票的公众就会为股东的股份多花钱。此外,他们还可能人为地高估未来利润。于是,股东和股票期权的所有者就能从那些愚蠢地相信假账的人手中套现。
美国最近三次经济衰退分别是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的衰退、2001年3月至2001年11月的衰退以及自2007年12月开始的经济衰退。这三次衰退都牵扯到了腐败丑闻,而且腐败丑闻还加剧了衰退的严重程度。
腐败丑闻总是相当复杂的,但也是相当简单的。说复杂,是因为参与人总是设法用复杂的手段来掩盖他们的违规之举;说简单,是因为它们总是违背一些基本的、有关合理合法挣钱的会计原则。
所有的上市公司实际上都在从事管理他人钱财的工作,因此,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有机会中饱私囊,然后逃之夭夭。但是,这种机会的大小不一样。机会大时,我们就能观察到它给整个经济带来的后果。储贷协会危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虽然它不一定是导致1990~1991年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前后的油价高涨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但也是诱因之一。
公司高管发现,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企业私有化,只要发行大量债券(例如垃圾债券)来偿付股东就行了。如果已被私有化了的企业能够用垃圾债券偿付,那么高管就会获得极高的报酬。不久之后,高管报酬的整个标准就会提高。高管薪酬方面的顶尖顾问格拉夫·克里斯塔尔对这种变化甚感震惊,他写了一本书——《追求无节制的高薪》。一个有着新标准的新不平等时代到来了。
对于1990~1991年衰退期间的经济乱象丛生和经济局势动荡不安,以及随后发生的经济复苏进展缓慢,一直拖到1993年,储贷危机难辞其咎。当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寻求联邦资金继续救助破产的银行时,公众信心受到进一步打击。危机也影响了房地产价格,从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的高峰跌至1993年第一季度的低谷,房地产的实际价格下跌了13%。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又进一步波及建筑业和其他行业。危机还影响了股票市场,影响了人们对整个金融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人们从事各方面经济活动的意愿。而这一切均肇始于腐败活动的猖獗。
2001年的经济衰退通常被归咎于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的暴涨。但是,此次衰退有多方面的原因,股票市场暴涨及随后的市场下跌也有多种原因,其中就包括几起臭名昭著的公司腐败案,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安然公司案”。
曾任麦肯锡咨询顾问的杰弗里·斯基林发现了一种能让“安然”在短期获得巨额利润的办法。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新规定,销售和购买天然气的长期合同应该采用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核算法。也就是说,在记录这些合同时,企业可以将合同有效期内的未来预期收益作为当期利润。只要略加思索就可以知道,这样的规定会怎样被系统性地滥用。在这些合同中,天然气的未来售价是固定的或者接近于固定的。要想高估当期利润,“安然”只需要低估未来的收购价格便可。而且,“安然”的企业文化给这样的行为提供了所有的便利和激励。那些从事获利交易的人,则获得了期权和其他丰厚的回报。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安然公司还有另一个非常不同于贸易部的业务部门,该部门也采用类似的会计手法,存在类似的不当激励。
像达博尔电厂,即便按照最乐观的预期,正式发电尚需数年,但参与这些项目建设的人都相应得到了报酬。这些项目入账的金额巨大,“安然”从中录入了巨额的当期利润。当安然公司无法在会计报表上处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利润时,令人奇怪的是,安然公司非但没有设法修正超额的利润,相反,它仍然利用虚增利润的策略,延续利润神话,这终于引起了华尔街的注意。
经济学家可能会把这种情况描述为一种均衡,即每个人都寻求自身利益,但是,公众花了钱,却买了假冒伪劣的产品。这种均衡对所有相关者来说,决不是互利的。2001年的这场经济衰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股票市场崩溃之后,衰退就开始了。而股票市场的崩溃使公众日益认识到,许多企业特别是所谓的网络公司的确在欺骗公众。
人们开始普遍讨厌金融市场,而且,这种态度对经济的抑制作用比你想象到的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要大得多。人们对金融市场中的腐败和欺诈深恶痛绝,因此打算退出金融市场,转而选择其他投资渠道(如房地产)。在2001年,投资者明确地告诉我们,会计丑闻是他们撤出股票市场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他们转而对房地产市场抱以信心的原因。
在作者着笔之时,美国面临着另一个泡沫和另一轮丑闻。我们再次看到,相同的原理同样适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6年,美国的房价暴涨。这个房价泡沫一直伴随着次级抵押贷款的大幅增加而膨胀,次级抵押贷款从占抵押贷款市场的区区5%上升到接近20%,达到6250亿美元。
许多次级贷款人发放了并不适合借款人的抵押贷款。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其较低的初始月供,掩盖了房主在将来难以支付较高利率的事实。贷款人成功地向那些财务状况最脆弱、受教育程度最低、消息最不灵通的人发放贷款。尽管这种放贷行为本来可能并不违法,但我们认为,一些更恶名昭彰的放贷行为绝对称得上腐败。
这些抵押贷款发起人并不相信他们自己的产品,都想尽可能快地将它们处理掉。他们把不同等级的抵押贷款的收益被捆在一起,再切成许多块出售。抵押贷款,或者至少是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具有很高的风险,人们自然就会产生疑问:谁会买它们呢?事实表明,一旦抵押贷款被打包,金融奇迹就会发生。评级机构通常会为其大开绿灯。次级抵押贷款包被给予十分高的评级:80%为AAA级,95%为A或A以上的评级。事实上,由于获得的评级很高,这些资产包会被银行控股公司、货币市场基金、保险公司甚至是以前从不单独接触任何这类抵押贷款的托管银行买走。
这些被高估了的资产包的买家也没有兴趣去仔细研究这堆破烂,他们只想把买次贷获得的较高收益体现在他们的当期利润中。况且,质疑AAA评级需要相当多的经验,非一般人能做。而那些将破烂资产打包的人想的自然也是他们的佣金。在整个游戏中,没有人会负责任地检举揭发。如果一家证券评级机构给出较低的评级,打包者就会把生意给别人做。因此,从购房人到抵押贷款发起人、抵押贷款证券化机构、评级机构,最后到抵押支持债券购买者,这条完整的链条达成了一种经济均衡,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动机。但是,那些位于链条两端的人,即那些买不起房的贷款人和这些债权的最终持有人,事实上是在购买现代版骗人的“万灵油”。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掠夺行为的性质变化同最近三次衰退(即1990~1991年的衰退、2001年的衰退以及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的这次衰退)有关。这些例子表明,商业周期是同个人保持良好操守的责任感的变化以及掠夺行为的变化(与掠夺活动机会的变动有关)联系在一起的。
(摘自中信出版社《动物精神: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作者:[美]乔治·阿克洛夫 等 译者:黄志强 等)